鄂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诗词诵读《南乡子》、《别云间》
2023最新-《别云间》教案【8篇】
《别云间》教案【8篇】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这首诗歌出自哪里呢?下面是精心为大家整理的8篇《《别云间》教案》,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古诗二首《雁门太守行》《别云间》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诵读、欣赏、背诵。
2、能力目标:对经典诗句的赏析评论。
3、情感目标: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及其难点1、教学重点:熟读成诵,并正确默写。
2、教学难点:对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理解。
教学手段和方法1、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2、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适当穿插朗读教学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17-2-75)教学内容及其过程学习李贺的《雁门太守行》1、李贺简介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西)人。
家居福昌之昌谷,后人因称李昌谷。
体貌细瘦、巨鼻,通眉,长指爪。
因仕途失意,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写诗上。
外出时背一破锦囊,得句即写投囊中,暮归足成诗篇。
他的母亲见他做诗辛苦,责怪说: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他在《咏怀》诗中也说:日夕著书罢,惊霜落素丝。
镜中聊自关,讵是南山期?二十多岁便白发飘落,那会有南山之寿?果然27岁就死了。
李贺做诗务求新奇,人称奇才鬼才。
李贺诗注本甚多,以清人王椅《李长吉歌诗汇解》最为通行。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出版陈治国编《李贺研究资料》,辑录历朝诗评家对李贺及其诗歌的评论,非常有用。
关于本诗,唐人张固《幽闲鼓吹》证载一则趣闻:元和二年( 807)秋天,著名文学家韩愈任国子博士分司东都(洛阳),李贺带着诗歌求见韩愈。
愈送客归,极困。
门人呈卷,解带,旋读之。
首篇《雁门太守行》曰: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却援带,命邀之。
这首诗头两句就打动了韩愈,难怪后人把它视为李贺的代表作。
现在人们常用黑云压城城欲摧来形容局势的危急。
2、整体感知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南安军》《别云间》课件(共22张ppt)22-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诗歌,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南安军
文天祥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谁同出?归乡/如不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事,梦中/行采薇。
词句注释 ⑴梅花南北路:大庾岭上多植梅花,故名梅岭,南为广东南 雄县,北为江西大庾县。 ⑵采薇: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当周武王伐纣时,二 人扣马而谏,商亡,逃入首阳山,誓不食周粟,采薇而食, 饿死。
2.请简要说明诗人“归乡如不归”的原因。 被捕归来,壮志未成,无颜见家乡父老,不如战死沙场。
课堂小结
概括主题
这首诗抒写了诗人至死不渝,以死明志, 保持爱国的节操,表现出诗人誓死报国的决心, 显示出崇高的气节。
别云间
知识备查
作者介绍
夏完淳(1631年10月4日—1647年10月 16日),乳名端哥,别名复,字存古,号 小隐,又号灵首。松江府华亭县(今上海 市松江区)人,明末诗人、抗清英雄。
异:《别云间》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亲人的依恋和对抗 清的坚定信念。
课堂小结
概括主题
这首是用血和生命写出来的诀别故乡之作,真 实地记录了诗人永别故乡时的复杂心情,流露出了 对家乡亲人的无限依恋,表现了英雄末路的哀痛和 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
写作特色
1.风格沉郁顿挫,手法老道圆熟,成语 典故信手拈来。 2.诗意流畅,语词率真豪壮。 3.现实与理想完美结合。
抗清事业难成,老父已经殉国,家中老母尚在, 妻子孤守在家,今日踏上死亡之旅,再也难见故园和 亲人,心中怎能无所留恋?
合作探究
2.这首诗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都是诗人在被押解途中所 作,两首诗在思想感情上有何异同?请你简要分析。
同:都包含着诗人对山河破碎的满腔悲愤、对救亡图存 大业未就的遗憾和强烈的爱国之情、视死如归的精神。
《别云间》九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赏析
别云间[明] 夏xi à完w án 淳ch ún三s ān 年ni án 羁j ī旅l ǚ客k è,今j īn 日r ì又y òu 南n án 冠ɡu àn。
无w ú限xi àn 山sh ān 河h é泪l èi ,谁shu í言y án 天ti ān 地d ì宽ku ān!已y ǐ知zh ī泉qu án 路l ù近j ìn ,欲y ù别bi é故ɡù乡xi ān ɡ难n án。
毅y ì魄p ò归ɡu ī来l ái 日r ì,灵l ín ɡ旗q í空k ōn ɡ际j ì看k àn。
作品赏析:此诗是作者诀别故乡之作。
起笔叙艰苦卓绝的飘零生涯,承笔发故土沦丧、山河破碎之悲愤慨叹,转笔抒眷念故土、怀恋亲人之深情,结笔盟誓志恢复之决心。
既表达了此去誓死不屈的决心,又对行将永别的故乡流露出无限的依恋和深切的感叹。
全诗思路流畅清晰,感情跌宕豪壮。
格调慷慨豪壮,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叙事。
其中“羁旅”一词将诗人从父允彝、师陈子龙起兵抗清到身落敌手这三年辗转飘零、艰苦卓绝的抗清斗争生活作了高度简洁的概括。
诗人起笔自叙抗清斗争经历,似乎平静出之,然细细咀嚼,自可读出诗人激越翻滚的情感波澜,自可读出平静的叙事之中深含着诗人满腔辛酸与无限沉痛。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抒写诗人按捺不住的满腔悲愤。
身落敌手被囚禁的结局,使诗人恢复壮志难酬,复国理想终成泡影,于是诗人悲愤了:“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大明江山支离破碎,满目疮痍,衰颓破败,面对这一切,诗人禁不住“立尽黄昏泪几行”,流不尽“无限河山泪”。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2《别云间》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2《别云间》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别云间》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首课外古诗词,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离别云间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意和对美好时光的留恋。
整首诗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寓意深刻,是古代诗歌的经典之作。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首诗之前,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诗词阅读和理解能力,能够理解诗句的意义,感受诗人的情感。
但九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于友情的理解和珍惜可能还不够深刻,因此需要引导学生从诗中体验诗人对友情的珍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诗文内容,了解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引导学生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诗文的学习,让学生体会诗人对友情的深情厚意,珍惜身边的友情。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文内容,感受诗人的情感。
2.难点:领悟诗文中的意境,理解诗人对友情的珍惜。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诵读、讲解、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展示诗文和相关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云间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进入诗文的情境。
2.诵读诗文:让学生多次诵读诗文,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
3.讲解诗文:详细讲解诗文内容,解释生僻词语,让学生理解诗文的意义。
4.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诗文中友情的理解,分享自己的感受。
5.总结领悟:总结诗文的主题,引导学生领悟诗人对友情的珍惜。
6.拓展延伸: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关于友情的短文。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景色:云间美景•情感:离别之情•友情:深情厚意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拓展延伸活动的表现来进行。
重点关注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对诗人情感的感悟,以及对友情的珍惜。
鄂教版九下《别云间》原文和译文
别云间夏完淳(明)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作者简介:夏完淳,原名复,字存古,别号灵胥,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西部)人。
生于公元1631年(明思宗崇祯四年),卒于公元1647年(清世祖顺治四年)。
明末少年抗清英雄,著名诗人。
九岁善词赋古文,才思敏捷,有神童之称。
其诗词或慷慨悲壮,或凄怆哀婉,“如猿唳,如鹃啼”(谢枚如语),充满了强烈的民族意识。
著有《夏内史集》及《玉樊堂词》。
背景简介:这首诗作于秋季作者在故乡被清兵逮捕时,是一首悲壮慷慨的绝命诗。
写出了作者对亡国的悲愤,以及壮志难酬的无奈。
注释:【羁(jī)旅】【云间】即今上海松江西部,是作者家乡。
顺治四年(1647),他在这里被逮捕。
在对故乡的依恋外,诗着重地写他抗清失败的悲愤与至死不变的决心。
“三年”句:作者自顺治二年(1645)起,参加抗清斗争,出入于太湖及其周围地区,至顺治四年(1647),共三年。
【南冠】古代南方楚人戴的帽子,后用为囚犯的代称。
语出《左传》。
楚人钟仪被俘,晋侯见他带着楚国的帽子,问左右的人“南冠而絷(栓,梱)者,谁也?”官吏回答:\'郑人所献楚囚也。
”此处指被清兵逮捕。
“毅魄”二句:是说死后,仍将抗清。
屈原《九歌.国殇》:“身既死兮神已灵,魂魄亦兮为鬼雄”【灵旗】古代出征时所用的一种战旗。
这里指后继者的队伍。
【泉路】死期。
泉,黄泉,置人死后埋葬的地穴。
【毅魄】坚毅的魂魄。
译文:三年中都是长久漂泊在外地的游子,现在又变成了俘虏。
大好山河却使我流下无限之泪,谁说过天地是宽阔无边的呢!已经深知为国牺牲的日子临近了,但是想要和家乡告别却难而又难。
在我不屈的魂灵回来的日子里,好似已经看见招引亡魂的旗帜。
课外古诗词诵读 《南安军》《别云间》《山坡羊》《朝天子》九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
“声价”本应客观评价,而这里却要“抬”,说明喇叭的品格 是卑下的。讽刺宦官装腔作势,声望和社会地位全靠喇叭来抬。
诗歌赏析
• 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 第一句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说明宦官走到哪里,就给哪里带
知人论世 夏完淳简介
夏完淳(1631—1647),字存古,号小隐,松江华亭(今 上海松江)人,明末抗清英雄。14岁随父亲夏允彝和老师陈子 龙起兵抗清。失败后只身流离于湘、鄂一带,后返乡。清顺治 四 年 ( 1647 ) 被 捕 后 就 义 于 南 京 。 著 有 《 南 冠 草 》《 续 幸 存 录》等。
课外古诗词诵读
我们知道,诗曲作者的个人命运是与国家命运紧密 相连的。山河沦陷之际,有文天祥的视死如归;民族危 忘时刻,有夏完淳的生命绝唱;登山怀古之时,有张养 浩的警世之言;宦官压迫之下,有王磐的辛辣讽刺。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课外古诗词诵读”的四首诗 曲,聆听英雄的绝唱,感受文人的担当!
知人论世 文天祥简介
诗歌赏析
•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尾联抒恢复之志。“已知泉路近”的诗人坦然作出“毅魄归来 日”的打算,抱定誓死不屈、坚决复明的决心,生前未能完成大 业,死后英魂也要看着后继者恢复江山。诗作以落地有声的铮铮誓 言作结,鲜明地昭示了诗人坚贞不屈的战斗精神、精忠报国的赤子 情怀,给后继者以深情的勉励。
城郭沦陷、国破家亡的痛惜之情。 •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用伯夷、叔齐的典故,表明自己的态度:决心饿死殉国,完 成“采薇”之义的心愿。
诵读诗歌
别云间 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鄂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诗词诵读《浣溪沙》课件
PPT模板下载:/moban/ 节日PPT模板:/jieri/ PPT背景图片:/beijing/ 优秀PPT下载:/xiazai/ Word教程: /word/ 资料下载: /ziliao/ 范文下载: /fanwen/ 教案下载: /jiaoan/
2.语言表达与交流 4.增强形象思维能力 6.提升思维品质 8.鉴赏文学作品 10.传承中华文化 12.关注、参与当代文化
审美的鉴赏与创造
• 感受和体验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和情感之美, 能欣赏、鉴别和评价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作品, 具有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
• 能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表达 自己的情感、态度和观念,表现和创造自己心中 的美好形象;讲究语言文字表达的效果及美感, 具有创新意识
四者之间的关系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语言是重要的交际 工具,也是重要的思维工具;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相互依 存,相辅相成。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文化获得的过程。语言文字作 品是人类重要的审美对象,语文学习也是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 品质发展的重要途径。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 基础,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 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 学生个体言语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的。
去年天气旧亭台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天气还是去年的天气, 亭台还是去年的亭台。春天又回来了,春天是年年有, 年年春到百花开,天气如去年那般美好,旧日的亭台, 没有改变。这是永恒的、不变的。我现在饮酒,跟去 年同样的饮酒,我现在听歌,跟去年同样的听歌,我 现在所处的时节、地点,都跟去年一样,依然是旧日 一般的天气,依然是往昔的楼阁亭台。但我的心情果 然跟去年一样吗?
鄂教版初中语文诗词诵读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
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
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
但余钟磬音。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朝天子·咏喇叭
王磐
喇叭,唢呐,
曲儿小腔儿大。
官船来往乱如麻,
全仗你抬声价。
军听了军愁,
民听了民怕,
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
眼见的吹翻了这家,
吹伤了那家,
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橘颂
橘颂
后皇嘉树,橘徠服兮。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浣溪沙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
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
曾枝剡棘,圆果抟兮。
青黄杂糅,文章烂兮。
精色内白,类可任兮。
纷缊宜修,姱而不丑兮。
嗟尔幼志,有以异兮。
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
鄂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诗词诵读《满江红》课件23张
满江红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 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 终破楚,八年风味独思浙。苦将侬, 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 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 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 何处音?青衫湿!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在京城居住的时间不长, 转眼又到了中秋佳节。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独思浙。
四周唱响的楚歌渐歇, 终于把楚军攻破歼灭了。 结婚以来八年的感受,只
思念自己的故乡浙江。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我为上天强行使我成为女子 而苦恼,对自己的女性身份 很不爱惜。
在封建社会里,一个女子要冲破家庭牢笼,不 是一件容易的事。作者用《史记·项羽本纪》中 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 庭牢笼,并不过分。“苦将侬、强派作蛾眉” 进一步说明表面上过着贵妇人的生活,实则奴 仆不如的“八年风味”。“殊未屑”表明作者 对贵妇人的生活,并不留恋,相反加以鄙弃。 “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佳节应是家人团聚 的日子,而作者却寓居客栈,不免有“人比黄 花瘦”的冷落之感。但想到八年奴仆不如的生 活,而今破楚自立,又不免有“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的喜悦之情。把陶渊明和李清照 表现不同思想的诗句杂用在一起,来表达自己 初离家庭时的矛盾心情,别具匠心。
秋瑾又是中国近代 文学史上杰出的女才 子,其诗词既有女子的 “柔婉细腻”,又有男 儿的“豪迈劲爽”,刚 柔相济,阴阳相和,体现 了一种“中和之美” 和独具魅力的“女性 情怀”。
秋瑾的创作
秋瑾短促的一生创作了很多诗词。 现在《秋瑾集》收存诗、词、歌二百二 十多首,另有集外佚诗约十五首,攻二 百四十余首。如以1904年东渡日本为 界,其诗作可分为前后期。
2020秋鄂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诗词诵读《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案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案[~*@^&] 教学目标:[~@#&%]1、了解辛弃疾的有关文学常识,积累名句。
2、反复诵读,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3、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爱国之志。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一、释题导入:“南乡子”是词牌名。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题目。
京口,今江苏镇江。
北固亭,在镇江城北北固山上。
晋蔡谟筑楼山上,名北固楼,亦称北固楼。
有怀,有所怀念。
标题点明作词缘由,简洁。
二、整体感知:1、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人,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有《稼轩长短句》。
存词六百多首。
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2、选自《稼轩长短句》。
本词作于宋开禧元年(1205),当时作者在镇江知府任上。
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
每当他登临京口北固亭时,总是触景生情,感慨万千。
这首词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
3、学习生字:万兜鍪(dōu móu)教师范读,指导朗读。
三、细读品味:[*&~#%]1、“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倒装句,望神州何处,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有了!开篇这突如其来的呵天一问,真可谓惊天地,泣鬼神。
2、“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运用设问,自问自答。
这问句纵观千古成败,意味深长,回味无穷。
然而,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
上片写景,以问起句,以答结句,使人触景生情,不胜感慨。
[~&#^@]3、“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战未休”含义深刻,借孙权讽刺南宋王朝。
孙权雄踞东南,征战不休,从未向谁低头屈服,而南宋王朝呢?讽刺之意溢于言表,却又含蓄深沉。
4、“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202X秋鄂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诗词诵读《满江红》课件2
•
9、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 要学生 学的知 识,教 职员躬 亲共学 ;要学 生守的 规则, 教职员 躬亲共 守。21.4.2121.4.21Wednesday, April 21, 2021
•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 的人谈 话。13:17:4613:17:4613:174/21/2021 1:17:46 PM
满江红
-
满江红
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 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 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 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 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这是一首气壮山河、传诵千古的 名篇。表现了作者大无畏的英雄气慨, 洋溢着爱国主义激情。
PPT论坛:
PPT课件:/kejian/
语文课件:/kejian/yuw en/ 数学课件:/kejian/shuxue/
英语课件:/kejian/ying yu/ 美术课件:/kejian/me ishu/
PPT下载:/xiazai/
PPT教程: /powerpoint/
资料下载:/ziliao/
范文下载:/fanwen/
试卷下载:/shiti/
教案下载:/jiaoan/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 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对革命前途的担心和忧虑,知音难觅的 伤心彷徨。
“秋瑾的“青衫之泪”,绝不是 消极的自怨自艾,而是积极的探 索和追寻。词中蕴含了词人强烈 的爱国主义情怀,对之后的革命 起到了思想上的推动作用。”
有人评价秋瑾这首词“基调高昂,语言 刚健清新”,试联系诗歌内容加以分析。
南乡子原文、翻译及赏析
南乡子原文、翻译及赏析南乡子原文、翻译及赏析南乡子原文、翻译及赏析1南乡子·南北短长亭南北短长亭,行路无情客有情。
年去年来鞍马上,何成!短鬓垂垂雪几茎。
孤舍一檠灯,夜夜看书夜夜明。
窗外几竿君子竹,凄清,时作西风散雨声。
赏析相传为李白所作《菩萨蛮》写行人归意云:“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本词起首即由此借来。
“短长亭”,短亭、长亭,为古时设在大路边供行人休歇的亭舍。
庾信《哀江南赋》:“十里五里,长亭短亭。
”谓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
古诗词中“长短亭”的意象历来是与羁旅漂泊之意连在一起的,本词中作者又进而在前面加了“南北”二字,使这长长的“行路”更显得漫漫不尽令人生愁了,因此作者谓之“无情”。
路程本身距离的长与短,实为人的感觉,谓其“无情”更是人的情感的投射,所以这“行路无情”实在是“人有情”的表现,以“无情”衬“有情”更显出其“情”的强烈与深刻。
接下来作品又从时间长久的角度来进一步写这“年去年来”的羁旅之苦。
作者在另一首《南乡子》中写道:“游子绕天涯,才离蛮烟又塞沙。
岁岁年年寒食里,无家。
”这几句可谓这年复一年的“鞍马”行旅生活的注脚。
令作者不堪的还不仅是这没有休止的漂泊之苦,更有一种老大无成而生命虚耗的憾恨,一语“何成”,已见词人憾恨之深;几许“雪茎”,更衬出其悲愁之重。
长路漫漫,归期遥遥,匆匆行旅间,鬓丝已染霜雪而事业却无所成——游子漂泊的愁苦、憾恨与困惑就这样一层层地被推向了极致,弥漫于词中。
下片着重描写游子漂泊中孤清之怀。
首二句述其寒夜读书的情景。
宋黄庭坚《寄黄几复》诗“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句似为词人所本,不过词中所写当为作者生活实情的描述。
其中“灯”的意象是耐人寻味的。
它照明的不仅是羁旅中的孤舍,实际上更有主人公那颗孤寂的心。
在漫漫旅途上,也只有“书”能给他以慰藉,让他得以超脱那难忍的孤独和愁苦。
有了这“一檠灯”,整个凄寒的词境也顿然增添了几分暖意。
檠,灯架,烛台,这里用作量词。
语文九年级上鄂教版8《别云间》课件(1)
还有哀悼陈子龙的长诗《细林夜哭》和散文《狱中 上母书》。
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学会“三看一查”:看课文、看注释、看 课后探究与练习;查工具书。
1、自主学习:对照注释认真阅读诗歌。 (试用现代汉语解释诗歌大意,有疑问 的字词查找工具书,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2、合作学习:将自学得到的成果在小组 内加以展示。 (小组互译、互评、互议,最大程度上理 解课文。)
别云间
【注释】
夏完淳
“云间”:即今上海松江,是作者 故乡。顺治四年(1647),他在这
三年羁旅客,里被逮捕。在对故乡的迷恋外,诗
今日又南冠。着 不重 变地 的写 决他 心抗 。清失败的悲愤与至死
无限河山泪,(“1三6年45”)句起:,作参者加自抗顺清治斗二争年,出入
谁言天地宽?于太湖及其周围地区,至顺治四年 (1647),共三年。
【诗歌赏析】
④别故乡难,“难”在何处? 事业未成,老父殉国,老母尚在,妻有 身孕,自己又将踏上死亡之旅,怎能不无 限留恋。
【诗歌赏析】
⑤最后一联,使全诗XXX起什么样的变化? 感情由悲而壮,XXX由低沉而高亢,显示了诗 人的冲天豪气。 《汉书·礼乐志》:“招摇灵旗,九夷宾将。” 意为举起画有招摇星的灵旗的征伐,各民族都 会臣顺。夏完淳自信身死之后,灵魂也会回来, 在空中看到抗清者举起战旗继续斗争。
▪ 夏完淳(1631一1647),明末爱国诗人、抗清将 领。明代末年,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的
时期,出现了一批爱国作家,他们组织了既是文学
团体又是政治团体的文社,如“复社”“几社’等。
他们积极参加抗清斗争,并写出了一些内容充实、 大方激昂,闪烁着强烈民族精神的光辉诗文。夏完 淳即其中代表人物之一。14岁参加抗清活动,随 “几社”领导陈子龙在太湖起兵,后事政被俘,英 勇就义,死时年仅17岁。他的诗文充满了浓烈的战 斗生活力息,表现了抗清的决心和宁死不屈的英雄
《南安军》;《别云间》
1. 反复诵读,理解诗歌的意思,品味诗歌的意境。
2. 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一、《南安军》1. 诵读经典南安军文天祥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事,梦中行采薇。
2. 了解背景南安,今江西大余。
军,古代一种地方行政区划名,或与府、州同级,或与县同级。
1279年,南宋最后一个据点被元军攻陷,宋朝灭亡。
文天祥在前一年被俘北行,于五月四日出大庚岭,经南安军(治所在今江西大庾)时写此诗。
3. 鉴赏诗句首联: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释句:梅花南北路:指经过梅岭。
大庾岭上多植梅花,故名梅岭,梅花岭上的南北路口,凄风苦雨把征衣湿透。
讲解:首联略点行程中的地点和景色。
作者至南安军,正跨越了大庾岭(梅岭)的南北两路。
此处写梅花不是实景,而是因梅岭而说到梅花,借以和“风雨”对照,初步显示了行程中心情的沉重。
梅岭的梅花在风雨中摇曳,濡湿了押着兵败后就擒、往大都受审的文天祥的兵丁的征衣,此时,一阵冰袭上了他的心头。
颔联: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释句:越过梅岭谁与我同路,回到家乡却身为俘囚。
讲解:颔联两句,上句是说行程的孤单,而用问话的语气写出,显得分外沉痛。
下句是说这次的北行,本来可以回到故乡庐陵,但身系拘囚,不能自由,虽经故乡而犹如不归。
这两句抒写了这次行程中的悲苦心情,而两“出”字和两“归”字的重复对照,更使得声情激荡起来。
颈联: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释句:山河将存在万古千秋,城郭却暂时落入敌手。
讲解:颈联两句承首联抒写悲愤。
上句化用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的名句。
而说“山河千古在”,意思是说,宋朝的山河是永远存在的,不会被元朝永远占领,言外之意是宋朝还会复兴,山河有重光之日。
下句是说“城郭之非”只是暂时的,也就是说,宋朝人民还要继续反抗,继续斗争,广大的城池不会被元朝永远占据。
这两句对仗工整,蕴蓄着极深厚的爱国感情和自信心。
尾联:饿死真吾事,梦中行采薇。
《诗词五首》 《题破山寺后禅院》《别云间》《醉花阴》《水调歌头》教案
《诗词五首》:《题破山寺后禅院》《别云间》《醉花阴》《水调歌头》语默教学目的1.借诵读感受诗词所描绘的景致和所抒发的感情。
2.了解各篇.写作的背景,深切体会诗词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1.通过诵读感悟诗词。
2.结合创作背景体会诗词丰富深刻的意蕴。
教学设想教学方法1.多层次诵读法以读为主要手段,读前做好指导与要求。
按下列顺序操作:一读识字通词,正确停顿断句;二读体味句子;三读感受意境,晓悟作者心声,与作者共鸣。
2.词语替换法用一些意义相近的词替换原字,比较表达效果,体会作者遣词用字的高妙。
3.讨论释疑法多组织讨论,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浅层意义,挖掘其深层内涵。
4比较阅读法适当引入相关诗歌,作比较分析,开拓视野,深化理解。
5.改写法将诗歌改写成现代散文,从根本上把握诗词语言的合蓄凝练性与跳跃性的特点,从另一个角度感悟作品的境界。
媒体设计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带,用投影方式介绍相关资料。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从小学到现在,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古诗。
现在我们就组织一次古诗接力背诵,一名同学背出上句,其他同学以抢答形式背出下旬或全首诗,要求准确无误,看谁背得最多,接得最快。
占5分钟(解说:初二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古诗积累,以接力背诵的形式导入新课,唤起他们对所学篇目的回忆,并激发其“温故而求新”的渴望,引起浓厚的学习兴趣,形成竞争气氛。
)二、解题1.《题破山寺后禅院》。
作者介绍:常建,唐代田园诗人。
其作品往往通过对田园景色的描绘,表现对大自然秀丽风光的热爱和对悠闲恬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歌颂隐逸生活,抒发闲情逸致,有时流露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艺术风格上朴素真切,清新自然,诗情画意,浑然一体。
本诗是常建的代表作。
2.《别云间》。
作者介绍:夏完淳(1631一1647),明末爱国作家、抗清将领。
明代末年,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的时期,出现了一批爱国作家,他们组织了既是文学团体又是政治团体的文社,如“复社”“几社’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首词的用意在哪儿呢?词中写的是千古兴亡事,是 对历史人物孙权的歌颂。其实作者怀的是‚古‛,喻的 是‚今‛。作者一向主张抗金,收复中原,他对孙权的 歌颂,称赞孙权能身经百战守住东南地区,实质上就是 隐讽南宋统治者的屈辱求和以致丧失中原地区。词的开 头:‚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就流露出这种 感情。下阕所写的孙权的英勇战斗,那就更明显了,意 在谴责南宋主和派的昏庸懦怯。而当我们读到最后一句: ‚生子当如孙仲谋。‛便完全可以联系起原文而领会到: ‚若豚犬耳‛指的就是南宋皇帝赵扩。这里,辛弃疾一 字不改地借用曹操这句话,不仅‚曲尽其妙‛,而且还 ‚含蓄‛深刻地进行了讽刺。意在言外,耐人寻味,手 法上含蓄、委婉,形成了这首词在艺术表现方面的显著 特色。 2014-3-9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友情提供 这首词善于用典,自然贴切,不露痕迹。
2014-3-9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友情提供
登南 京乡 子 口 北 固 亭 有 怀
诗 人
辛 弃 疾
(1140-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 人。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派的领袖和旗 帜。其词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而以爱 国词和田园词最为突出。抒写力图恢复 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 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 进行揭露和批判, 意境深远,热情洋溢, 气势宏伟,风格豪放悲壮。笔力雄厚, 与苏轼并称为‚苏辛‛。其描绘田园风 光的词,咏赞祖国河山,也借啸傲山水、 流连诗酒来排遣自己的精神苦闷,情景 如画,笔调轻灵,风格清俊淡泊。有 《稼轩长短句》。
2014-3-9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友情提供
赏析
《南乡子》是词牌名。“登 京口北固亭有怀”是题目。京口, 今江苏省镇江市。北固亭即北固 楼,在北固山上。有怀,有所怀 念。这首词怀念的是孙权,跟苏 轼怀念周瑜差不多。这是一首登 临怀古的词作。全首即景抒情, 借古讽今。作者之所以称赞孙权 为天下英雄,无疑是对苟且偷安、 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鞭挞。通 篇三问三答,互相呼应。风格明 快,气魄阔大,情调乐观昂扬。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友情提供
2014-3-9
上片‚何处望神州, ……不尽长江滚滚流。‛
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 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但是 中原还是看不见。从古到今,有多少 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年代太长 了。只有长江的水滚滚东流,永远也 流不尽。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就是长 江,多少兴亡事情已经过去了。 作者对景抒怀,凭吊千古兴亡,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更加引起对沦陷区国土的怀念。
2014-3-9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友情提供
下片‚年少万兜鍪, ……生子当如孙仲谋。‛
译: 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做 了三军的统帅,他能独霸东南,坚 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 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 曹操和刘备而已。这样也就难怪曹 操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通过对三国时期重要政治人物孙权 的赞扬和肯定,表现出辛弃疾收复 中原,统一中国的强烈愿望。
2014-3-9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这是问答句,先问后答。这两句跟下面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两句一样。 “悠悠”,是长远的样子。在说千古兴 亡事总在那里变化着,而只有长江滚滚 流,永远不变。作者以永流不息的滚滚 江水来比拟千古兴亡的绵延不断。“不 尽”句,出自杜甫《登高》诗:“无边 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但杜 诗是写个人流离潦倒之悲,而辛词却是 写国家兴亡之感,意境不同。
友情提供
今译:
站在北固亭楼上,向北方金兵占领 区一望,一片风光依旧,可是河山已 有异样之感,究竟中原在哪里呢?自 古以来,不知道经历过多少朝代兴亡 的事变,都像无穷无尽的长江一样滚 滚地流过去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014-3-9
孙权年轻时就统帅了万人大军,守住 了东南地区,不断地和敌人作战。天 下英雄能为他敌手的,只有曹操和刘 备。后代子孙就应该把孙仲谋作为榜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样! 友情提供
词 作 赏 析
2014-3-9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友情提供
采桑子 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 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 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2014-3-9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友情提供
2014-3-9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友情提供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年少‛,是指三国时吴主孙权。‚兜 鍪‛,原是头盔,这里指士兵。‚万兜鍪‛, 是说他统率强大军队的意思。这句话为什么不 说一万个士兵,而说万兜鍪呢?这就是以物代 人,因为士兵的特征,除了战甲以外,头盔也 是特征之一,所以拿头盔当士兵。这样写非常 形象 ‚坐断‛,作占据讲。这两句是说,孙权十九 岁便继承他哥哥孙策统治吴国,充分显示出孙 权的英勇和才能。一个青年人能够率领万夫, 当然是不平凡的了,在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 的年代,孙权放眼全国,胸怀大志,用武力平 定江东一带的割据势力,统一了东南地区,形 成与蜀、魏鼎足而立的争雄局面。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2014-3-9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友情提供
2014-3-9
所以最后又补上一句:‚生子当如 孙仲谋。‛有了这一句,孙权的形象 就更为突出、鲜明了。这一句是借用 曹操夸奖孙权的成语。‚天下英雄谁 敌手‛也隐含着一个典故。据《三国 志· 先主传》载,曹操曾经对刘备说: ‚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使 君,指刘备。)这里辛弃疾运用原话, 再加上孙权,成为三人。作者之所以 把孙权当作英雄人物来肯定,目的在 于借古讽今,抒发对南宋统治集团苟 且偷安、不求进取的投降路线的愤懑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之情。 友情提供
友情提供
2014-3-9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孙权当时占据江东,开疆拓土, 使吴国由小到大,与魏、蜀形成鼎 足之势,天下英雄若曹操、刘备者, 也无奈他何。这两句实际上是对三 国时代的孙权进行了热情的歌颂。 历史上的孙权、曹操、刘备三人中, 论智勇才略,孙权不一定能居首位, 而作者这样歌颂他,只把曹操、刘 备作为他的敌手,可见这里辛弃疾 已把孙权作为杰出的英雄来歌颂了。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友情提供
2014-3-9
生平
2014-3-9
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 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 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 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 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 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 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 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 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 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 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 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 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 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友情提供
写作技巧
•
一是写景和抒情、议论密切结合。且都是 围绕着‚登北固楼‛的主题,大处落墨,视 野开阔:远眺只写风光无际,近处只写滚滚 流水(用杜甫《登高》诗中‚不尽长江滚滚 来‛、苏轼《次韵前篇》诗中‚长江滚滚空 自流‛句);抒情则只集中于慨叹‚千古兴 亡‛的悠远难追;议论则也仅仅赞扬在京口 开创伟业的少年英雄孙权,气魄极其宏大雄 壮。能在小令中包含如此重大的题材内容, 气势又如此壮阔,古今词中实不多见。 • 二是层次分明。整篇三问三答,自相呼应, 创前所未有的意境。 • 三是融入古人言词,曹操的两句话被巧妙地 安排在下片,很自然地形成一问一答,活用 典故成语,毫无斧凿痕迹。融经铸史,驱遣 自如,原为稼轩词的一大特点,而在这首词 中,更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
辛弃疾墓
2014-3-9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友情提供
2014-3-9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友情提供
2014-3-9
本词是作者知镇江府时所作。 三国吴时始于镇江置京口镇,故镇 江又称京口。北固亭(又称北固楼) 在镇江北固山头,下临长江,形势 险峻。此亭建于东晋,后来废毁, 宋时又在旧址被重建。作者晚年登 北固山,感慨历史的兴衰,因写此 词。 自南宋与金国划淮水为界后, 京口便成了长江下游的军事重镇。 作者在这里的山巅上登楼远眺,他 所日夜想要恢复的中原大地(神 州),却全然望而不见。南北的交 争,列朝的兴亡,这种永无休止的 变化,正如奔腾东下的长江水一般。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友情提供
2014-3-9
总结
2014-3-9
这是作者囊括了时间和 空间的全局,从宏观上发出 的一种感慨。词中借登亭遥 望中原并追忆三国时期孙权 旧事,含蓄地讽刺了南宋统 治集团的昏庸和软弱无能, 表达了他对时局的忧虑。上 片写登亭所见景色,抒发"兴 亡"之叹。下片歌颂孙权的英 雄业绩,含蓄地讽刺南宋最 高统治集团的昏庸和软弱无 能。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友情提供
2014-3-9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这两句是倒装句法,即前一句可以移 到后面去说,后一句可以移到前面去 说,成为:“满眼风光北固楼,何处 望神州?”为什么不这样说呢?这就 跟词调有关系,因为这种词调规定头 一句只能五个字,第二句七个字,所 以只能倒过来说。词的开头是:“何 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神 州”,指中国,这里专指中原即黄河 中下游一带的金兵占领区。这两句意 思是说,中原土地已非我有,寓有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故国之思” 友情提供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 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 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 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 山深闻鹧鸪。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
友情提供
2014-3-9
清平乐 村居
村居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 溪头卧剥莲蓬。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