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昆明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卷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昆明市2020~2021学年高二期末质量检测
历史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
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科目,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
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选择题:共24小题。
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
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周人统治初期,统治者“明德慎罚,不敢侮鳏寡”,“命南宫括散鹿台之财,发巨桥之粟,以振贫弱萌隶。
”这表明当时周代
A.治国思想体现保民观念
B.社会的矛盾比较尖锐
C.已有“民贵君轻”思想
D.继承了前朝治国思想
2.商鞅变法时曾两次颁布《分户令》,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
这一做法
A.体现重农抑商的思想
B.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
C.直接增加了人口数量
D.标志着封建制度的建立
3.秦汉以后,传统中国政治在“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的主轴之外,尚有“社会之组织,以家族为单位……族制之自治”的另一面。
两者的有机整合得益于
A.官僚政治的推行
B.君主专制的强化
C.儒家思想的影响
D.选官制度的演进
4.董仲舒曾说:“君之所以为君者,威也,故德不可共,威不可分,德共则失恩,威分则失权,失权则君贱,失威则民散。
”这一主张
A.注重维护君主的权威
B.有利于削弱王国的势力
C.实现了思想上的统一
D.削弱了丞相的行政权力
5.表1
文献内容
(北朝)《齐民要术》“(秧苗)既生七八寸,拔而裁之。
既非岁易,草稗俱生,芟亦不死,故须用栽而薅之。
”
《隋书·食货志》“江南之俗,火耕水耨。
”
(唐)张籍《江村
行》
“江南热旱天气毒,雨中移秧颜色艳。
”
表1信息可以用来论证唐朝
A.江南经济发展速度较快
B.江南农业的耕作技术比较落后
C.江南开发加剧生态恶化
D.北民南迁提高了江南农业技术
6.范仲淹首先创制了宗族土地公有制和宗族法规,之后朝廷规定“应系诸房子弟,有违犯规矩之人,许令官司受理。
”朱熹撰写《家礼》,打破传统礼制中只有帝王才能设立宗庙,官员才能设立家庙的身份限制,平民百姓皆可设立祠堂。
这些举措
A.促进了宗法社会组织的形成
B.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任务完成
C.推动了基层治理体系的发展
D.有利于解决宋代积贫积弱问题
7.中国传统士人往往胸怀天下,具有浓厚的经世济民情怀。
至明代,士人则关注一山、一水、一花、一草的精致世界,大批文人醉心于戏曲、小说编创与品评之乐。
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等级观念在淡化
B.政治环境日益恶化
C.心学产生了广泛影响
D.印刷技术逐渐普及
8.清统治者在矫正明末个性张扬书风的同时,极力推崇继承二王传统书风。
以中庸哲学为思想基调的董其昌书法,经过不断的历史演变,逐渐发展成厚重端庄的馆阁体,并广泛运用于公文缮写、御制书籍和科举考试评价之中。
馆阁体的形成
A.推动了书法艺术的发展
B.适应了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
C.彰显了书法的政治属性
D.导致清代思想文化走向封闭
9.鸦片战争后,文献记载中“天朝”逐渐向“中国”转变,“中国”一词使用频率增加;“洋务”逐渐取代“夷务”。
此变化折射出当时
A.传统朝贡体制崩溃
B.中国外交逐步近代化
C.西方思想广泛传播
D.洋务运动的成果显著
10.1859年,英国陆军大臣赫伯特致函侵华英军统帅格兰特:“当我们联军向北京进军时,我真为我们的行动担心,若随之而发生无政府的局面,我们的贸易与茶叶都将化为乌有。
”“若清帝自北京逃逸,中国的无政府局面将有利于太平军及各地人民起义的发展。
”这反映出
A.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
B.英法两国在华利益一致
C.英国力图维护清廷权威
D.保留清廷符合英法利益
11.1895年11月,强学会在北京成立,参加者主要是一些赞成变法、未秉实权的士人及中层官员,同时得到朝廷中帝党高层官员和李提摩太等英美民间人士的帮助和支持。
据此可知
A.维新变法运动有一定社会基础
B.维新思想已经成为社会共识
C.维新运动得到社会各阶层支持
D.维新运动得到西方国家支持
12.1906年,上海报界在张园举行立宪庆典,潘月樵、夏月珊等在庆典上演出了《爱国青年》一剧。
观者群情激昂,“时而叹,时而泣,时而怒骂,时而泪涔涔下。
”这说明当时上海
A.戏曲的社会功能发生改变
B.观众戏曲欣赏能力得到提升
C.文化界普遍支持新政实施
D.民众的国家和民族意识增强
13.1929年,红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在福建上杭古田村召开。
会议在重申“三湾改编”原则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红军的唯一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平等地执行政治和军事任务”“废止肉刑”等。
古田会议的召开
A.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B.开辟了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C.推动人民军队不断发展壮大
D.促进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发展
14.1939年,陕甘宁边区参议会颁布《抗战时期施政纲领》,提出:边区政府普及免费国防教育和儿童教育。
还颁布了“消除文盲,破除迷信,提倡新生,深
化人民对于革命的民族民主认识,建立科学的、民主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案。
这表明
A.参议会成为抗战的领导核心
B.新民主主义理论发展成熟
C.抗日民主政权得到广泛认同
D.边区抗战动员向深度发展
15.图1为画家张仃描写解放战争的时政漫画。
右上
角文字为“我军主动撤出空城”,左下角文字为“蒋军
被歼四十旅”。
该漫画
A.揭示了国民党政府失败的根源
B.反映了我军战略战术的有效性
C.描绘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
D.抨击了国民党独裁内战的政策
16.1987年,业务科长马胜利承包了石家庄造纸厂。
他根据市场需求积极调整产品结构,研制出“带香味的香水纸巾”,还设立“开辟新客户奖”。
这一史实可用来说明当时
A.市场经济激发经济发展活力
B.企业自主经营权在逐步落实
C.承包经营获得社会广泛认可
D.非公有制经济得到法律保护
17.根据雅典法律,任何公民都有权向陪审法庭提出指控。
为了鼓励广大公民参与诉讼,对起诉获胜者给予丰厚的奖励。
在物质利益的驱动下,雅典逐渐形成了一个职业控诉者阶层。
这一阶层的出现
A.使民主范围不断扩大
B.推动司法诉讼走向规范化
C.有效维护了民主政治
D.暴露了直接民主制的弊端
18.在共和国早期,罗马司法诉讼由法律审理和事实审理两个阶段构成。
原被告双方先陈述权利和申辩,裁判官确定争议是否可以成立;如果成立,则进入事实审理阶段。
事实审理法官听取原被告双方的理由,检查证据,发布口头判决。
据此可知,该时期罗马法
A.保障了司法审判的公正
B.能有效维护罗马人的合法权益
C.有明显的形式主义特征
D.试图以诉讼程序维护司法正义
19.从长远的历史效果来看,文艺复兴虽然倡导了人性解放,繁荣了文学艺术,却并没有改变欧洲社会的基本格局;而宗教改革尽管在主观动机上非常保守,却酿成了近代欧洲社会翻天覆地的历史大变局。
这是因为宗教改革
A.进一步适应欧洲社会发展需要
B.从根本上动摇了基督教的神圣地位
C.推动了欧洲诸多新教派的出现
D.直接促成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浪潮
20.16世纪后的欧洲,市场不断扩大,商品种类和流通量成倍增长,股份公司和证券交易所纷纷出现,成功的手艺人成为企业家,商人和银行家扩大了他们的事业。
这表明
A.新航路开辟引发商业革命
B.新航路开辟引发价格革命
C.宗教改革激发了创富热情
D.商业组织模式出现了创新
21.据统计,1797年英国有900家纺织工厂,至1834年,上升到1200家,原料消耗从三千万磅增加到三亿磅,生产总值从每年10650万英镑上升为21650万英镑。
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A.工业革命已经完成
B.全国统一市场形成
C.生产组织规模扩大
D.科技转化速度加快
22.1923年,列宁在《论我国的革命》中指出:“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
为前提的。
既然建立社会主义需要一定的经济水平,我们为什么不能首先用革命的手段取得达到这个水平的前提呢?”列宁意在强调
A.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合理性
B.新经济政策符合马克思主义原理
C.俄国的社会发展具有特殊性
D.政治革命是社会革命的前提条件
23.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中间阶层”人数不断增加。
他们一般不拥有生产资料,但拥有良好教育背景、较高的收入、可观的资产。
20世纪80年代,发达国家中间阶层人数保持在人口比例的25%~30%。
中间阶层的出现和扩大
A.使国家干预深入到分配领域
B.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稳定
C.克服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D.使知识经济引领社会发展
24.表2二战后世界地区性的政治经济组织(部分)
据表2可知
A.政治经济新秩序逐步建立
B.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
C.第三世界影响力不断扩大
D.世界殖民体系已完全崩溃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第25~26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27~29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37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材料一
到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了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工业革命首先是一次生产力的全面革命,改变了生产技术和劳动工具。
经过工业革命,纺织、冶金、煤炭、机器制造和交通运输成为英国工业的五大基本部门。
在工业地区,新的城市纷纷诞生并不断膨胀。
农村人口在全国的比例和农业在经济中的比例都降到次要地位。
政府颁布一系列法案,如1834年《济贫法修正案》、1844年《工厂法》、1847年《十小时工作日法案》、1848年《公共卫生法》等。
到1851年,城市人口已占全国人口的52%。
城市化不仅仅是城市人口的聚集,而且也引起城市建设的发展,包括城市交通、城市公共卫生以及城市房屋建设等等。
——摘编自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卷)等材料二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历了大规模的快速城镇化过程。
1978到2017年,中国城镇人口从1.7亿增长到8.1亿。
1978到1995年乡镇工业突起,外资流入工业企业,形成了以轻工业为主导的城镇化;1996到2013年外资和城镇建设共同带动了重工业的发展,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城镇化;2013年以来城镇化对服务业的需求快速增长,形成了以服务业为主导的城镇化。
轨道交通建设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现代化的电讯、信息、互联网、物联网通信信息基
础设施与水电煤气的公用基础设施在城市普及。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大规模城镇化进程,是我们党在经济建设尤其是城市建设领域开拓创新和艰辛探索的结果。
——摘编自倪鹏飞《改革开放40年中国城镇化发展的经验与启示》(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对应时期英国与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差异。
(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材料对应时期英国与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原因。
(12分)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后中国城市化加速发展的启示。
(6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
中国在世界有“丝国”的美誉。
远在4700多年前,劳动人民就已能生产丝织物。
丝织生产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经济活动之一,其在历代集中分布的区域,与当时的政治、经济、交通等有着密切关系。
——摘自傅筑夫《中国古代经济史概论》根据图2并结合所学知识,选择一个历史时期指出当时丝织业的分布状况,并说明理由。
(要求:历史时期明确,史实准确,理由充分,表述清晰。
)
(二)选考题:共15分。
请考生从3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选考题答题区域内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注意所做题目的题号必须与所涂题目的题号一致。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27.【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北京国民政府时期,国家处于分裂制据状态,国人对中央政府无法寄予厚望,转而以地方自治的模式谋求国家统一。
省宪制定是联省自治运动的重要标志,湖南省是第一个开始制定省宪法的省份。
1921年12月,在湘军总司令赵恒锡的支持下,湖南省宪法草案经全民投票通过,并于1922年1月1日正式实施,此后湖南省举行省议会选举和省长选举。
湖南省之外,四川、浙江、广东、福建、江苏、江西、湖北、安徽、云南、贵州、广西等省也相继提倡省自治与立省宪的活动。
一直到1926年7月,湘军将领唐生智宣布废除省宪、解散省议会,喧腾一时的联省自治运动画下休止符。
——摘编自赵兴胜、徐畅等著《地方政治与乡村变迁》(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联省自治运动的特点。
(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联省自治运动失败的原因。
(7分)
28.【历史一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在粉碎外国的武装干涉之后,苏俄进入了一个由战争到和平的新时期。
1919年12月5日,全俄苏维埃第七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关于国际政策问题的决议》。
列宁表示,有一种力量胜过任何一个跟我们敌对的政府或阶级的愿望、意志和决定,这种力量就是世界共同的经济关系,正是这种关系迫使它们走上同我们往来的道路,这就是不同制度的国家可能和平共处的经济基础;而这一政策的政治基础,是必须相互尊重国家主权平等和保证绝对不干涉别国内政的原则。
在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共存的时期,苏维埃国家愿意在合理的条件下给予承租权,作为俄国从技术比较先进的国家取得技术帮助的一种手段。
苏维埃俄国愿意和一切国家发生事务上的往来并进行贸易,发展经济关系。
——摘编自方连庆等主编《国际关系史(现代卷)》(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俄出台和平共处政策的背景。
(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政策对苏俄经济发展的影响。
(9分)
29.[历史一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1889年,查理·卓别林出生在英国伦敦一个喜剧演员家庭,因为幼年丧父和母亲精神失常,他早年进过孤儿院,做过乞丐、报童、佣人和剧场杂工,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当演员的梦想。
在工作之余,他坚持刻苦学习艺术,向一切有经验的人求教以提高自己的艺术素养。
他的作品将人道主义精神和社会批判因素融入其中,其表演常常令人捧腹大笑,但在欢笑背后却隐藏着人生的孤独与悲凉,使人笑后感到泪水的苦味,充满了对受压迫受欺凌的人们的同情。
他以独特的喜剧艺术表演凤格和辛辣的讽刺,采用夸张的艺术手法和巧妙的人物动作造型,完全超脱了一般庸俗闹剧的模式,尖锐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
因为他为电影艺术作出不可估量的贡献,1972年卓别林被授予奥斯卡终身成就奖,1975年被英国女王授予不列颠帝国爵士勋章。
——摘编自孔孔《一生难忘的30张面孔》(1)根据材料,概括卓别林的艺术风格。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卓别林艺术风格形成的原因。
(9分)
昆明市2020~2021学年高二期末质量检测
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题
123456789101112号
答
A B C A D C B C B D A D 案
题
131415161718192021222324号
答
C D B B D D A A C A B C 案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25.(25分)
(1)差异:时间:英国比中国起步早;历史阶段:英国处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中国是改革开放后不同阶段工业革命交叉促进;
社会性质:英国为资本主义社会,中国为社会主义社会。
(7分)(2)原因: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建立,政府立法推动;工业革命推动;就业观念的变化。
(6分)
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思想解放,传统观念的变化。
(6分)(3)启示: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城市化稳步发展的根本政治保证;坚持以人为本才能让城市生活更美好;坚持可持续发展才能使城市化良性推进。
(6分)26.(12分)
示例一:唐朝时期丝织业与前朝相比分布较为均衡。
(2分)
说明:魏晋南北朝南方开发,南北经济趋于平衡;唐朝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奠定了丝织业发展的政治基础;政府劝课农桑,鼓励丝织业发展;唐朝租庸调,纳绢代役的推行,推动丝织业的发展,唐朝丝织业技术在前代基础上有较大发展,官营丝织规模巨大,民间作坊大量涌现;唐朝实行开放包容的对外政策,海陆丝绸之路畅通,中外贸易频繁。
在以上多种因素作用下,唐朝丝织业中心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四川、江南等地区。
(8分)综上,唐朝丝织业的发展是大唐盛世的缩影。
(2分)
示例二:元至清丝织业中心集中分布在江南地区。
(2分)
说明,元代重新开通了大运河,进一步强化了江南地区的经济重心地位;明清时期,高产作物引进,粮食、经济作物种植呈现区域化分工特点,江南丝织业中心的地位进一步强化;新航路开辟后,丝织品扩大出口,江南地区具有地理位置的优势地位;新的生产关系出现,进一步推动江南丝织业发展;江南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商业活跃,人口密集,丝织品具有较大市场需求。
(8分)
总之,元明清时期江南丝织业的集中分布,体现了这一时期江南在中国经济发展格局中的优势地位。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