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5 文言文阅读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真题分类汇编(北京专用原卷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05 文言文阅读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课内阅读
(2022·北京丰台·七年级期末)阅读《狼》,完成下面小题。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下面词语中的加点字与“止.有剩骨”中“止”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一狼得骨止.B.止.增笑耳C.望梅止.渴D.适可而止.
2.下列对画线句子的翻译和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甲】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翻译:骨头已经没有了,两只狼却依然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理解:骨头都扔完了,屠户还是没能甩掉狼。
一个“矣”字,拉长了屠户内心的恐惧。
【乙】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翻译:屠户于是奔过去躲藏在柴草堆下,放下担子拿起屠刀。
理解:屠户这时已经识破两只狼相互配合来诱惑他的诡计,于是他果断地丢掉幻想,决定抵抗。
3.好的文学作品往往在生动刻画形象的同时,还能带给读者深刻的启示。
请结合对《狼》及【链接材料】的阅读和理解,将表格填写完整。
【链接材料】
鼠好夜窃粟①。
越人置粟于盎②,鼠恣啮③,且呼群类入焉。
月余,粟且尽,主人患之。
人教以术,乃易粟以水,浮糠覆水上。
是夜,鼠复来,欣欣然入,不意咸④溺死。
(《越人溺鼠》)注:①[粟]谷子,小米。
①[盎]古代一种腹大口小的器皿。
①[恣啮](zì niè)放肆地咬。
①[咸]全,都。
文中形象及其特
篇目
原文关键语句摘录阅读启示
点
(2022·北京西城·七年级期末)阅读《狼》,完成下面小题。
狼
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4.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止.有剩骨一狼得骨止.B.顾.野有麦场顾.全大局
C.狼不敢前.犬坐于前.D.一狼径去.相委而去.
5.下面是一位同学写的读后笔记,画线句中表述不恰当
...的一项是()
A屠户初遇两狼,把求生的希望寄托在担中的剩骨上,并没有意识到狼的贪婪本性。
直到骨头没有了,两只狼仍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他,他才发现没有退路,只能自救。
麦场的有利地形帮他改变了窘境,与狼对峙起来。
B可这两只狼真是狡猾,竟然分头行动,要前后夹击屠户。
屠户虽然此时还不明白为何前面的狼像要睡着了,但不敢怠慢,抓住时机,奋起杀狼。
C正准备赶路时,他突然发现柴草堆上原来还有一个洞,另一只狼想从洞的那头攻击自己。
屠户立即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杀死了它。
D至此,屠户才明白前面的狼假装睡觉是为了诱惑自己。
但无论怎样,狡猾的动物终究会被勇敢机智的人类打败。
A.A B.B C.C D.D
6.文中的屠户悟出两只狼的狡猾,果断斩杀了它们。
下面的链接材料中,段姓富商也有所感悟,他悟出了什么?是怎样去做的?你对此又有何感悟?
【链接材料】
富商有段姓者,畜①一鹦鹉,甚慧,能迎客与诵诗。
段剪其两翅,置于雕笼。
熙宁②六年,段忽系狱③。
及归,问鹦鹉曰:“吾半年在狱,身不由己,极其怨苦。
汝在家有人食④,何其乐耶!”鹦鹉曰:“君半年在狱,早已不堪⑤;吾多年在笼,何乐可言?”段大感悟,即日放之。
(节选自《淮南子·人间训》)注:①畜:养。
①熙宁:宋神宗年号。
①系狱:囚禁于牢狱。
①食:通“饲”,喂养。
①堪:能忍受。
(2022·北京朝阳·七年级期末)阅读《狼》,完成下面小题。
狼
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7.同学们设计了“去”字的文言词义积累卡。
请你帮助推测词义,补全积累卡。
下列选项中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甲】①前往①说不过去
【乙】①失去①大江东去
【丙】①离开①相去无几
8.叹词是用来表达强烈感情或表示呼唤应答的词,如哼、啊、哈哈、哎哟等,用以表达愤怒、高兴、痛苦、恐惧等感情。
在朗读表演时,为适应传情达意的需要,我们可以在课文中加入恰当的叹词。
请加入朗读小组,完成小题。
①下面两位同学朗读的处理方式和理由,最合理的一项是()
【甲】朗读:啊.?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理由:屠户此刻已将骨头扔尽,而两狼仍紧追不舍,不由心生疑惑。
【乙】朗读:哼!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理由:两狼如此狡猾,却还是败在了屠户的手里,真是好笑!
①请你从文中另选一处加上一个叹词,并结合文意说明理由。
9.下文中的“狸”和课文中的“狼”在性格上有什么共同点?结合两文内容,简要说明其具体表现。
郁离子居山,夜有狸①取其鸡,追之,弗②及。
明日,从者擭其入之所以鸡③,狸来而絷④焉。
身缧⑤而口足犹在鸡,且掠且夺之,至死弗肯舍也。
注:①[狸]狸猫。
①[弗]不。
①[从者擭(huò)其入之所以鸡]随从用鸡作诱饵,在狸猫进入的地方放置了捕兽木笼。
①[絷(zhí)]拘禁。
这里指被关进木笼。
①[缧(léi)]捆绑,拘禁。
(2022·北京昌平·七年级期末)阅读《诫子书》,完成下面小题。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0.用“/”为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划一处)。
才须学也
1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意与日去.去.伪存真B.悲守穷.庐穷.山僻壤
C.非宁静无以致.远错落有致.D.夫君子之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2.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甲】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翻译:不学习就难以增长才干,不立志就难以学有所成。
理解:“非……无以……”双重否定,强调了“学习”和“立志”的重要,表现了诸葛亮对儿子的殷切期望。
【乙】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翻译: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不能修养性情。
理解:诸葛亮批评儿子学习上懒散放纵自己,生活中举止荒唐的问题。
连用两个“不能”,加强了语气。
13.中国传统文人历来注重“修身”,结合上文和下面一则【链接材料】可以看出,诸葛亮强调修身的方法是①______,曾子强调的修身是①______。
【链接材料】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
(2022·北京石景山·七年级期末)请你协助组员完成“古文今说”的编写。
14.《咏絮之才》是组员改写的白话版《咏雪》,其中有三处错误,请你帮他改正。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咏絮之才》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集在一起,跟子侄们谈论诗文。
很久之后,他们发现雪下大了。
太傅想考考孩子们,于是不动声色地问:“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的侄子胡儿说:“我觉得跟在空中撒盐差不多。
”他的侄女道韫说:“不如像柳絮那样因为有风而翩翩起舞。
”太傅高兴得大笑起来。
“很久之后”改为①_____
“不动声色地问”改为①_____
“不如像柳絮那样因为有风而翩翩起舞”改为①_____
15.组员以“咏絮之才”作为白话版的题目。
“咏絮之才”作为成语不仅是谢道韫的个人标签,更成为对一类人的赞誉。
请为“咏絮之才”拟写一条注释。
咏絮之才:
16.这则故事展现了谢道韫鲜明的个性特点。
组员希望通过链接材料,进一步突出其个性特点。
请你从下面两则文段中,选出适合的一则,并简要说明理由。
【文段一】
凝之弟献之①尝与宾客谈议,词理将屈②,道韫遣婢白献之曰:“欲为小郎③解围。
”乃施青绫步鄣④自蔽,申⑤献之前议,客不能屈。
(选自《晋书·列女传·王凝之妻谢氏传》)【文段二】
及遭孙恩⑥之难,举厝⑦自若,既闻夫及诸子已为贼⑧所害,方命婢肩舆⑨抽刃出门。
乱兵稍至,手杀数人,乃被虏。
其外孙刘涛时年数岁,贼又欲害之,道韫曰:“事在王门,何关他族!必其如此,宁先见杀。
”恩虽毒虐,为之改容⑩,乃不害涛。
(选自《晋书·列女传·王凝之妻谢氏传》)【注释】①献之:指王献之,东晋著名书法家、诗人、画家,王羲之第七子。
①词理将屈:理屈词穷。
①小郎:王献之是王凝之的弟弟,因此谢道韫称他为小郞。
①步鄣:用以遮挡视线的屏障。
①申:申述。
①孙恩:原为道士,后聚众作乱,四处攻州破府。
①厝:通“措”。
①贼:指孙恩。
①肩舆:乘坐轿子。
①改容:改变态度。
二、对比阅读
(2022·北京东城·七年级期末)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甲】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乙】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17.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无以明.志深明.大义正大光.明
B.无以致.远言行一致.兴致.盎然
C.与人期.行遥遥无期.不期.而遇
D.太丘舍.去舍.己为人穷追不舍.
18.下列对文中画线语句的翻译和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甲】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翻译: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没有志向就不可能学有所成。
理解:作者将立志、学习、成才三者紧密联系在一起,告诫孩子要志存高远,勤学成才。
【乙】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翻译:友人很惭愧,下车引导元方。
元方头也不回地走入家门。
理解:友人自感言行不妥,也认为元方夸大其词,就下车与他理论。
元方对此很是不满。
19.根据上面两篇短文及下面的链接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链接材料】
公①遣子尧夫②到姑苏取麦五百斛③。
尧夫时尚少。
既还,舟次丹阳,见石曼卿问:“寄此久,何如?”曼卿曰:“两月矣,三丧④在浅土,欲葬之而北归,无可谋者。
”尧夫以所载舟麦付之。
单骑自长芦捷径而归。
到家拜起,侍立久之。
文正曰:“东吴见故旧乎?”曰:“曼卿为三丧未举⑤,方留滞丹阳,莫可告者。
”文正曰:“何不以麦舟与之?”尧夫曰:“已付之矣。
”
(选自《范文正公言行拾遗事录》,有删改)①[公]范仲淹,下文“文正”也指范仲淹。
①[尧夫]范仲淹的次子。
①[斛(hú)]容量单位,十斗为一斛。
①[三丧]这里指亲人去世。
①[举]举措、行动。
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
①_______(人名)在《诫子书》中告诫孩子在学习时不要①___,否则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落得老大徒伤悲的结果;《陈太丘与友期行》中陈太丘潜移默化的影响,使陈元方小小年纪就懂得与人交往要①_____;【链接材料】中,范仲淹听说石曼卿“留滞丹阳,莫可告者”,就指点儿子范尧夫应该扶危济困,而范尧夫与他不谋而合,早已“①______”。
20.(2022·北京房山·七年级期末)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完成问题。
【甲】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选自《诸葛亮集•文集》)【乙】
高凤,字文通,南阳叶人也。
少为书生,家以农亩为业,而专精诵读,昼夜不息。
妻尝之①田,曝②麦于庭,令凤护鸡。
时天暴雨,而凤持竿诵经,不觉潦水③流麦。
妻还怪问,凤方悟之。
其后遂为名儒,乃教授业于西唐山中。
(节选自《后汉书•逸民传•高凤》)【注释】①之:去。
①曝:晒。
①潦水:雨后地上的积水。
(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君子之行./缀行.甚远
B.年与时.驰/时.天暴雨
C.遂.成枯落/遂.为名儒
D.将复何及./及.其家穿井
(2)由于对【乙】文“妻还怪问”一句中“还”和“怪”两个字的理解不同,所以有了以下两种翻译。
你同意哪一种?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说明理由。
A(他的)妻子还很奇怪地问(他)。
B(他的)妻子回来后,(对此)感到很奇怪,问(他)。
(3)【甲】文中诸葛亮认为“才须学也”。
请结合【乙】文中高凤的经历说说如何才能学有所成。
21.(2022·北京门头沟·七年级期末)阅读下面选文。
完成问题。
(一)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②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③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选自《诫子书》(二)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①为玉也。
人之性。
因物则迁②,不学,则合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③战?
(欧阳修《诲学说》)
注:①[害]妨害:妨碍。
①[迁]变化。
①[念]思考。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A.将复何.及白雪纷纷何.所似
B.年与时.驰元方时.年七岁
C.夫君子之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D.非淡泊无以明志.匹夫不可夺志.也
(2)翻译文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翻译: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理解:从“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看出,作者认为“淡泊”“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重要条件。
B.学须静也。
翻译:学习必须宁静专一。
理解:“学须静也”说明学习必须静心专一,“静”只是表示单纯的内心宁静专一,没有丝毫淡泊名利的意味。
C.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翻译:年纪随着时光急速逝去,意志随岁月而消失,最终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什么贡献,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屋舍,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呢?
理解:强调一事无成的悲惨结局,告诫儿子早日成就功名,循循善诱,情真意切。
(3)请结合以上两则选文的内容,说说学习对个人成长有哪些重要意义。
(2022·北京市怀柔区教科研中心七年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选文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述而》)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子罕》)
(节选自《〈论语〉十二章》)【选文二】
普①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②常劝以读书。
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③取书,读之竟日。
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
既薨④,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节选自《宋史》)【注】①普:赵普,北宋初年丞相。
①太祖:指宋太祖赵匡胤。
①箧(qiè):书柜、书箱。
①薨(hōng):古代指诸侯、丞相等去世。
22.下列句中加点词注释有误
..的一项是()
A.不亦说.乎[说]yuè,同“悦”,愉快
B.人不知而不愠.[愠]生气,恼怒
C.吾口三省.吾身[省]xǐng,反省,反思
D.晚年手不释.卷[释]解释,说明
23.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都正确
..的一项是( )
【甲】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翻译:少吃一顿饭,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
理解:先生认为,与不择手段地追求富贵相比,宁愿生活贫贱也不能丢了“义”。
【乙】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翻译:一国军队可以改变主帅,一个人的志向却是不能改变的。
理解:先生强调,人不能没有志向。
即使是一个平民百姓,也要有坚定的志向。
24.《论语》中有许多关于学习态度和修身做人的论述。
请结合选文二的内容,简要分析赵普在这两方面具有怎样的特点。
(2022·北京延庆·七年级期末)阅读两篇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甲】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乙】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陈谏议教子
宋陈谏议①家有劣马,性暴,不可驭②,蹄③啮④伤人多矣。
一日,谏议入厩,不见是马,因诘仆:“彼马何以不见?”仆言为陈尧咨售之贾人⑤矣。
尧咨者,陈谏议之子也。
谏议遽⑥召子,曰:“汝⑦为贵臣,家中左右尚不能制,贾人安能蓄之?是移祸于人也!”急命人追贾人取马,而偿其直⑧。
戒仆养之终老。
时人称陈谏议有古仁之风。
注:①陈谏议:姓陈,谏议是官名。
①驭:驾驭马匹。
①蹄:名词活用动词,踢。
①啮:咬。
①贾人:商人。
①遽:马上,赶快。
①汝:你。
①直:通“值”,价值。
25.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投以.骨静以.修身可以.为师矣以.假乱真
B.无以致.远学以致.用专心致.志致.敬英雄
C.将复.何及复.前行复.投之日复.一日
D.夫君子之.行两狼之.并驱如故久之.安能蓄之.
26.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和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甲】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翻译:过度懒惰就不能振奋精神,冒险浮躁就不能陶冶心情。
理解:这两句话从反面论证了“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重要性。
【乙】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翻译: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到那时)守着自己家破旧的房子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
理解:这句话运用想象的方法,为儿子述说了“淫慢”“险躁”所造成的人生结局,从而教育儿子要珍惜少年时光,修身养德,好好学习。
27.用“/”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停顿。
(各划一处即可)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
①时人称陈谏议有古仁之风
28.结合两篇短文的内容,简要说说诸葛亮和陈谏议分别想让儿子成为怎样的人。
(2022·北京大兴·七年级期末)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取材于诸葛亮《诫子书》)
【乙】
观四弟来信甚详,其发愤自励之志,溢于行间;然必欲找馆出外,此何意也?不过谓家塾离家太近,容易耽搁,不如出外较净耳。
然出外从师,则无甚耽搁,若出外读书,其耽搁更甚于家塾矣。
且苟能立志,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可读书。
苟不能立志,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俱不能读书。
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
(取材于曾国藩《与诸弟书》,有删改)29.【乙】文“”处原有一字,请根据上下文推测,最有可能的一项是()
A.不B.皆C.乃D.而
30.请根据【甲】【乙】两文的内容填空。
【甲】文中诸葛亮认为“学须静也,才须学也”,以“①____”四字比喻过度懈怠、不静心于学的人精力衰竭、失去活力的状态;【甲】【乙】两文都强调了____①的重要性。
31.两封家书都有催人奋进的力量。
如果要从两文中任选一句
....抄写在书签上作为座右铭,你会选择哪一句?请联系生活实际说明理由。
(2022·北京海淀·七年级期末)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选自《吕氏春秋》)【乙】
孔子穷乎陈、蔡之间,藜羹不斟①,七日不尝粒,昼寝。
颜回索米,得而爨②之,几熟。
孔子望见颜回取其甑③中而食之。
选间④,食熟,谒孔子而进食。
孔子佯为不见之。
孔子起曰:“今者梦见先君,食洁而后馈⑤。
”颜回对曰:“不可。
向者煤炱⑥入甑中,弃食不祥,回取而饭之。
”孔子叹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
所恃⑦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
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
”
(选自《吕氏春秋》,有删改)【注】①藜(lí)羹不斟:粗劣的食物都吃不到。
藜羹,野菜做的汤。
①爨(cuàn):烧火做饭。
①甑(zèng):古代炊具。
①选间:一会儿。
①食洁而后馈:我自己先吃干净的饭然后才给他们吃。
此处孔子是假借说梦来提醒颜回。
①炱(tái):烟灰。
①恃:依靠,凭借。
32.下列选项中对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运用已知词语的意思来推断陌生词语的意思,是理解文言文常用的方法。
我们可以借“津津乐道”中“道”的意思,推断甲文中“国人道之”的“道”是“谈论、讲述”的意思。
B.连接动作一前一后,表承接关系,是“而”在文言文中一种常见用法。
“闻而传之”,“闻”后才能“传”,所以“而”表承接关系;同理,“得而爨之”的“而”也表承接关系。
C.名词活用为动词是文言文常见的语法现象。
甲文中“求闻之若此”的“闻”和《狼》中“一狼洞其中”的“洞”都是名词活用做动词,意思分别为:“听说消息”“挖洞”。
D.归类整理是积累文言词语的一种好方法。
乙文中“孔子穷乎陈、蔡之间”的“穷”和《诫子书》中“悲守穷庐”的“穷”,意思分别是:“处于困境”和“穷困潦倒”。
33.根据甲文内容,概括在消息传播过程中“国人”和宋君的表现。
34.有人说,甲文印证了“耳听为虚”的道理,乙文反驳了“眼见为实”的观点。
结合甲、乙两文的相关内容,谈谈你对这一说法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