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陶渊明桃花源诗并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晋陶渊明桃花源诗并序
桃花源诗并序
东晋陶渊明
陶渊明曾祖或为陶侃(尚存争议,但二者的亲缘关系是肯定的)。

外祖父孟嘉,晋代名士,娶陶侃第十女。

祖父做过太守(祖父名字有二说,或名岱或名茂),父亲是个“寄迹风云,寘兹愠喜”的人,具体事迹已不可考。

有一庶妹,小渊明三岁,后嫁给程姓人家,故陶诗文提及她时称程氏妹。

就其父尚有一妾看来,渊明最初的家境不算太坏。

八岁时渊明父去世,家境逐渐没落。

十二岁庶母辞世,渊明后来作文章回忆这段往事时写道:“慈妣早世,时尚孺婴。

我年二六,尔才九龄”(《祭程氏妹文》)。

二十岁时家境尤其贫困,有诗可证:“弱年逢家乏”(《有会而作》)。

渊明“自幼修习儒家经典,爱闲静,念善事,抱孤念,爱丘山,有猛志,不同流俗”。

《荣木》序曰:“总角闻道”,《饮酒》其十六:“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他早年曾受过儒家教育,有过“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志向;在那个老庄盛行的年代,他也受到了道家思想的熏陶,很早就喜欢自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又爱琴书:“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

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

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意浅识罕,谓斯言可保”(《与子俨等疏》)。

他的身上,同时具有道家和儒家两种修养。

二十岁时,渊明开始了他的游宦生涯,以谋生路。

《饮酒》其十:“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

道路迥且长,风波阻中途。

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

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馀。

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即是回忆他的游宦生涯。

在此阶段他为生活所迫出任的低级官吏详情已不可考。

在短暂的居家生活后,二十九岁时,他出任江州祭酒(此官职具体负责事务尚待考),不久便不堪吏职,辞官归家。

不久,州里又召他做主簿,他辞却了此事,依旧在家闲居。

隆安二年(公元398年),渊明加入桓玄幕。

隆安四年初(公元400年)奉使入都,五月从都还家,于规林被大风所阻,有诗《庚子岁五月从都还阻风规林》,表达了他对归家的渴望和对园林对旧居的怀念。

一年后因母丧回浔阳居丧。

三年丁忧期满,渊明怀着“四十无闻,斯不足畏”的观念再度出仕,出任镇军将军刘裕参军。

此时他的心情是矛盾的,既想为官一展宏图,可在出仕后却仍然眷念田园,“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义熙元年(公元405年)三月,渊明为建威将军刘敬宣参军,经钱溪使都,有《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诗云:“晨夕看山川,事事悉如昔”,“眷彼品物存,义风都未隔”,“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动荡于仕与耕之间已有十余年,他已厌倦了也看透了官宦生活。

义熙元年(公元405年)八月,渊明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令。

十一月,程氏妹卒于武昌,渊明作《归去来兮辞》,解印辞官,正式开始了他的归隐生活,直至生命结束。

此时的渊明,政治态度入于明确的时期,思想上也入于成熟的时期。

不同于之前的躬耕生活,这时的他是有意识的了:他这样做,而且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

他以往的田园生活似乎是中小地主,此时却是劳力出的更多,也就是更接近于一般农民的生活。

期间他创作了许多反映田园生活的诗文,如《归园田居》五首、《杂诗》十二首。

义熙四年(公元408年)六月中,渊明家中火灾,宅院尽毁,被迫迁居。

义熙十一年(公元415年),朝廷诏征他为著作佐郎,渊明称病没有应征。

义熙十四年(公元418年),王弘为江州刺史,约于此年或稍后一二年结交渊明,二人之间有轶事量革履、白衣送酒。

元嘉元年(公元424年),颜延之为始安太守,与渊明结交,有轶事颜公付酒钱。

元嘉四年(公元427年),檀道济听闻渊明之名,去看望他,赠以粱肉,并劝他出仕渊明却拒绝了他,所赠粱肉也没有收下。

同年,
渊明卒于浔阳。

他去世以后,友人私谥为“靖节”,后世称“陶靖节”。

桃花源诗并序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馀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独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怡然有馀乐,于何荣智慧!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

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

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陶渊明(365~427),东晋浔阳柴桑人,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著名诗人。

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对他的评价还有隐逸诗人,靖节先生。

后世称他为“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

陶渊明写桃花源,用了散文与诗两种文体。

《桃花源记》主要是描写渔人出入桃花源的经过和在桃花源中的所见所闻;《桃花源诗》
是以诗人的口吻讲述桃花源人民生活的和平、安宁。

《桃花源诗》内容丰富,对于我们了解陶渊明描写桃花源的意图和生活理想很有帮助,值得与《桃花源记》参照阅读。

《桃花源诗并序》是东晋时期诗人陶渊明创作的一首田园诗。

诗词讲述的是农民的淳朴可亲和田园生活的可乐,而现实生活的政治黑暗又无不激起诗人思想上的波澜。

汉末以来,中原板荡,兵连祸结。

史书中有不少人民逃到深山老林之中寻求安定生活的记载。

诗人熟读历史,亲历祸乱,切身体验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同时,宦海沉浮,冷眼旁观,也深知官场黑暗与民间疾苦。

于是他向往没有兵灾战乱、没有朝代更迭的安定生活,向往没有君臣尊卑、没有赋税徭役的祥和环境。

种种传说故事,种种美丽幻想,共同催生出了那令人向往的诗文双璧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

《桃花源诗并序》是陶渊明归隐田园十六年后的作品。

年轻时的陶渊明也曾有过“大济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值社会动乱,战祸不息,民不聊生。

加之家境早已败落,寒门之士,也只能是“壮志难酬”了。

正因为此,陶渊明才选择了“击壤以自欢”的道路。

退居田园,躬耕自资,感受到的是农民的淳朴可亲和田园生活的可乐。

而现实生活的政治黑暗又无不激起他思想上的波澜,他无法改变这种现状,只好借助于笔墨抒写情怀,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美好情趣。

于是便有了他的《桃花源诗并序》。

《桃花源诗并序》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名篇,是陶渊明创作的顶峰。

它所创造的桃花源社会,是陶渊明在几十年仕途奔波和田园耕种、历尽沧桑之后,在贫困交加、从现实中看不到任何希望之际,所构织的代表中国下层知识分子和广大农民意愿的理想蓝图。

千百年来,它像海市蜃楼一样吸引着在艰难人生颠沛、在不断的希望与失望之间无休无止地挣扎的中国文人。

《桃花源诗并序》所描绘的理想乐园,反映着小生产者的理想与愿望。

这个理想与愿望在当时的封建社会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但其思想意义在于,对现实社会的极大否定,对未来社会的美好憧憬。

在艺术上,《桃花源诗并序》也有着自己的独特风格。

它形象鲜明,描
绘出一个理想高远的境界,语言简炼,质朴而自然。

作品里的每一情节、每一人物、每一景象都无不刻划得细致入微、生动逼真。

这些艺术成就对后来作家与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人认为《桃花源诗》赞美“古法”,不要“智慧”是一种消极、倒退的表现。

这其实是没有真正领会诗人写作的本意。

所谓“古法”,虽是一种寄托,表示向往古代社会的淳朴,而并非是要开历史的倒车;所谓“于何劳智慧”实际是对世俗生活中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表示憎恶与否定。

正如前人所指出的,陶渊明是一个“有志天下”“欲为为而不能为”的人,他有自己的理想和报负而无法实现,这才是他的思想本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