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认识比例尺》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独立完成后,展示、交流写出的比,强调要把写出的比化简。
3.揭示比例尺的意义以及求比例尺的方法。
谈话:像刚才写出的两个比,都是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我们把图书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提问:这张长方形草坪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启发:可以怎样求一幅图的比例尺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3.使学生在观察、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培养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含义,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教学难点
看懂线段比例尺,会进行数值比例尺的线段比例尺的相互转化。
教法、学法
讲授、合作探究、观察……
盲点、考点
易错点、易混点
在比例尺的改写时,由于没有统一单位而出现改写错误。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计算一幅图的比例尺时要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认识比例尺
一幅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作这幅图的比例尺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比例尺
作业设计
A组:练习八1、2题
B组:练习八1、3题
教学反思
集体备课导学单
科 目
数学
年 级
六年级
课 题
认识比例尺
课 时
2.做“练一练”第2题。让学生各自测量、计算,再交流思考过程。
3.指出:
①比例尺与一般的尺不同,这是一个比,不应带计量单位。
②求比例尺时,前、后项的长度单位一定要化成同级单位。如 2.5厘米:1O千米,要把后项的千米化成厘米后再算出比例尺。
③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的前项化简成“1”,如果写成分数形式,分子也应化简成“1”。
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年 级
六年级
科 目
数学
课 时
1课时
教学设计
第2个教学设计(总4个)
课 题
认识比例尺
主备人
辅备人
执教人
时间
地点
内 容
修改
意见
教材分析
认识比例尺是第四单元《比例》中的一部分,该单元属于数与代数中的一部分,是比例中的重点内容。本单元体现比例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后面安排了“比例尺的应用”,其中就包括用比例尺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体会比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还渗透了函数思想。
自学检测
1.在一幅地图上,测得湖滨小镇、南京两地的图上距离是13厘米,已知甲乙两地的实际距离是650千米。
(1)求这幅图的比例尺。
(2)在这幅地图上量得A、B两城的图上距离是6厘米,求A、B两城的实际距离。
2.在比例尺是1:3000000的地图上,量得两地距离是15厘米,甲乙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3小时后两车相遇。已知甲乙两车的速度比是2:3,求甲乙两车的速度各是多少千米?
学情分析
本部分知识是学生在六年级上册又学习比和比的基本性质,六年级下册学习比例的基本性质基础上更深入的学习,为第三学段函数的学习打下基础。小学阶段的学习体现了由简到繁、由浅到深的学习理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
2.求一幅图的比例尺,会把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进行转化。
1
导学单
第 2 个导学单(总4个)
主 备 人
辅 备 人
执教人
学习目标
1.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掌握利用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方法。
2.在综合运用比例尺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比例尺知识的价值,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学习重难点
重点:掌握利用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方法。
难点:让学生运用解比例的方法求出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
内容提要
学习Hale Waihona Puke 程修改建议温故助学
1厘米= ( )毫米 1分米= ( )厘米 1米= ( )分米 1千米= ( ) 米 20米= ( )厘米 50千米=( )
预习导学
1.P44页练一练第1、2题。
2.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地图说说什么叫比例尺?它表示什么意思?
3.在一幅比例尺为1:500的平面图上量得一间长方形教室的长是3厘米,宽是2厘米。求在这幅地图上这间教室的面积是多少?实际面积是多少?
自学疑问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厘米= ( )毫米 1分米= ( )厘米 1米= ( )分米 1千米= ( ) 米 20米= ( )厘米 50千米=( )厘米
二、情境导入
1.谈话:同学们,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国土面积大约有960万平方千米。但这么辽阔的地域却可以用一张并不很大的纸画下来。 出示大小不一的中国地图,并提问:想知道这些地图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吗?今天我们就学习 这方面的知识——比例尺。 板书课题:比例尺
三、自主探究,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1.出示例6,在学生理解题意后提问:题目要求我们写出几个比?分别是什么比什么?板书1:1000。这两个比分别是哪两个数量的比?什么是图上距离?什么是实际距离?
2.探索写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的方法。
提问: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单位不同,怎样写出它们的比?
引导学生通过交流,明确方法:先要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统一成相同的单位,写出比后再化简。
4.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实际意义,认识线段比例尺。
提问:我们知道这幅图的比例尺是1:1000,也可以写成1/1000。1:1000的意思是图上1厘米的线段表示实际距离1000厘米的距离,也表示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1000,还表示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1000倍。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指出: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是1的最简单整数比。像1:1000这样的比例尺,通常叫做数值比例尺。比例尺1:1000还可以用下面这样的形式来表示。 0 10 20 30米
进一步指出:像这样的比例尺通常叫做线段比例尺。
提问:从这个线段比例尺来看,图上的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多少米?图上的2厘米、3厘米分别表示实际距离多少米?这与1:1000的含义相同吗?
四、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第1题。
先说说每幅图中比例尺的实际意义。同样长的实际距离在哪幅图中画得长?哪幅图中1厘米的图上距离表示的实际距离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