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三观卖血记》赏析_共4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许三观卖血记》赏析

《许三观卖血记》是著名作家余华1995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它以博大的温情描绘了磨难中的人生,以激烈的故事形式表达了人在面对厄运时求生的欲望。法国《读书》杂志在评论《许三观卖血记》时说道:这是一部精妙绝伦的小说,是朴实简洁和内涵意蕴深远的完美结合。

一、作者简介

余华,1960年4月3日生于中国浙江杭州,3岁时随父母迁至海盐,1977 年高中毕业后,曾经从事过5年的牙医工作,23岁进入县文化馆,1983年开始发表作品,后就读于由北京鲁迅文学院和北京师范大学联合举办的研究生班,1989年调入浙江嘉兴市文联,现定居背景。至今已经出版长篇小说4部,中短篇小说集6部,随笔集3部,其作品被翻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在近三十个国家出版。1998年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2004年获法国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2005年获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等。

余华是“先锋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其写作可以分为两个阶段。80年代

的作品诸如《世事如烟》、《现实一种》、《鲜血梅花》等通过对暴力、死亡

和血腥的冷静的叙述,以及在“冷静”背后的愤怒和人的生存环境,让当时不

少读者、批评家为之骇异。90年代开始,余华的小说还是从先锋向世俗转变,作品中“温情”开始出现。正如作者在《活着》中提到,“随着时间的推移,

我内心的愤怒渐渐平息”,当然作者仍然关注着人的生存状况。

二、作品简介

《许三观卖血记》发表于《收获》1995年第6期,同年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单行本,后由台湾麦田和香港博益以及海南公司出版,并被译成法文、韩文、德文和意大利文出版。故事发生于解放初的五六十年代,主要讲述了许三观靠着卖血度过了人生的一个个难关,战胜了命运强加给他的惊涛恶浪,而当他老了,知道自己的血再也没有人要时,无法卖血让他感到自己的人生走到了尽头,他坐着,哭了。

小说中许三观总共卖血十二次,第一次卖血是出于好奇,为了证明自己的身体结实,同时也掌握了献血的一些道理,并用卖血的钱娶了许玉兰;第二次

卖血是十年后,许玉兰生了三个儿子叫一乐、二乐、三乐,但许三观发现一乐不是他的儿子,而是何小勇的儿子,但当时一乐打了一乐打了方铁匠的儿子,许三观便要一乐去认何小勇为父,让他赔钱,但何小勇不肯,许三观无奈之下,卖血还钱;第三次卖血是出于一己私欲,在如愿以偿得到了自己的初恋情人后,为了让她吃到“肉骨头炖黄豆”,他第三次卖血;第四次卖血发生在1958年,

大跃进、大炼钢之后,全民大饥荒,在一家人吃了57天玉米粥后,许三观第四次卖血;第五次卖血是“文革”时期,下乡当知青的一乐生病了,为此,许三

观再次走进医院;第六次卖血是二乐所在生产队的队长来了,为了招待队长,许三观在上一次献完没多久再次卖血;就在这之后不久,二乐背着病重的一乐回来了,为了救一乐,他设计好路线,在六个地方上岸,“一路卖着血带一乐

去上海治病”,这连续六次的卖血几乎要了许三观的命。40年后,当许三观一

家不再缺钱的时候,许三观突发奇想,想卖血,可是已经没有人要他的血了,“40年来,每次家里有灾祸,他都是靠卖血度过的,以后他的血没人要了,家

里有灾祸了该怎么办呢?想到这,许三观哭了……”

小说围绕着卖血的经历,展开许三观生活中的琐事,体现出一个男人所应当承担的某些责任,或许这也正是一种人生的无奈。叙述人站在中立状态,进行包含着温情与人道精神的客观描写,显示出对于民间生活状况,和人们生存环境的极大关注,由此透露出余华对贫苦老百姓的深切关怀。

三、小说特点

1.《许三观卖血记》中,余华摒弃了宏大的历史叙事,将1948至1988年的

时代大历史悬置,关注的是许三观的个人小历史,以一种“小民视角”去折射时

代巨变的光辉。

“小民”是指这样一群人:“他知道的事情很少,认识的人也不多”“,头脑

简单,虽然他睡的时候也会做梦,但是他没有梦想。”总之,他们是一群“像生活

那样实实在在的人”,他们对时代历史的感知,也有世俗的烟火气息在里面。

这种“小民视角”在文本的表层首先表现在叙事立场上“,书中的人物经常

自己开口说话”,他们有自己的声音,同时余华也放弃了全知全能的姿态“,不再

是一位叙述上的侵略者”,“而是一位聆听者”。书中总是力避叙述话语,而是

通过人物自己的话语推动情节的发展,“许三观说”、“许三观对许玉兰说”、

“他们说”,总是他们先看到再说出,然后我们才能了解到,在这个意义上,作者

是“无所事事”的,小民的声音掩盖了叙述话语。

其次在文本内容上,“大历史”一经日常生活过滤、折射,已经蜕变为一种很

情境化的东西,它关注的是个体命运的变迁。从许三观的生活中,我们能看到已

经被淡化为背景的宏观历史,“今年是一九五八年,人民公社,大跃进,大炼

钢……”此前,许三观的生活始终游离于时代之外,他个人成长、婚恋的小历史

占据文本前台,从此时“小历史”和“大历史”开始合流。但是“小历史”依然

有自己的声音,那一句“我现在是丝厂的炼钢工许三观”,直指历史,闪烁着民

间的智慧光芒。

2.面对底层小民的生存状态,余华也一改往日冷峻的笔调,从人性之恶的汪

洋肆虐中走出来,而关注起日常生活中那些温情的细节。

在《许三观卖血记》中,我们可以看到余华是作为小民们“一位耐心、仔细、善解人意和感同身受的聆听者”而出现,他调侃他们,也理解他们,鼓舞他们也批

判他们,而不再像《现实一种》之类作品中毫不动容地分崩离析着人和人性。《许》中那些冲淡了苦难色彩的幽默细节,那些充溢着整个文本的俗世气息,那

些认识或陌生的小民间情谊的自然流露,让我们感受到浓浓的“烟火味儿”,这

些都让这个故事没有因为卖血而倍显凄惶,反而增加了几分可触可摸的“血液”

的温度,体现了人类苦难面前积极自救的姿态。

3.《许三观卖血记》是一部颇具形式美感的作品,阅读中的愉悦有相当部分

是来自作品的叙述方式,可以说,叙述本身的独特魅力对作品的阅读效果产生了

显著的影响。

在阅读的最初,作品已给人非常轻松的感觉。简洁的叙事、单纯拙笨的人物、大段略带傻气的对话,使全文透着风趣、幽默,让人笑着心酸。余华说,“这本书

其实是一首很长的民歌,它的节奏是回忆的速度,旋律温和地跳跃着,休止符被韵

脚隐藏了起来。”而鲜明的节奏感在主题展开之前,先攫住了读者的注意力。

4.《许三观卖血记》的语言一改作者过去夸张奇崛的风格而变为平白质朴。

为了接近人民的口语,作品中多用短句,少用长句,不用繁复华采的词汇,使

老百姓都能读懂,作品就为自己赢得了最广大的读者群。他采用对话的叙述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