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学《论语》16.10季氏篇——君子有九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起学《论语》16.10季氏篇——君子有九思
一起学《论语》16.10
季氏篇——君子有九思
【原文】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白话】孔子说:“君子有九种思虑:目视要想到能明,耳听要想到能聪,神色要想到能温和,礼容要想到能谦恭,言语要想到能忠实,处事要想到能敬慎,有疑虑要想到请教,忿恨要想到后患,见有可得要想到应不应该。
”【释词】思:思虑、思惟。
徐英:“思者,心与脑之所合,虑诸脑而存诸心者也。
故思者九,而所以思者一,曰‘心’也。
存心养性,而后随发皆中。
”《论语集注补正述疏》:“思,古文作
‘悤’。
《说文》云:‘悤,睿也。
从心,从囱。
’《说文》云:‘囱,头会脑盖也。
象形。
’《内经》云:‘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
’由是言之,思者,主于心而通于脑焉。
《孟子》云‘心之官则思’,知所主也。
如谓思即主于脑乎?斯失其本矣。
”程石泉:“思者,念也。
念念不忘,是为欲之。
”视思明:视思明者,目睹为视,见微为明,言君子睹视当思见微,若离娄也(《注疏》)。
《四书解义》:“目之于视,则思视远,惟明不为物蔽于外,而视诚矣。
”听思聪:听思聪者,耳闻为听,听远为聪,言君子耳听当思闻远,若师旷也(《注疏》)。
《四书解义》:“耳之于听,则思听德,惟聪不为物壅于内,而听诚矣。
”按:耳目视听。
色思温:色指脸色、神色。
温,和易也。
《注疏》:“色思温者,言颜色不可严猛,当思温也。
”《四书解义》:“暴厉之色不见于面。
”貌思恭:貌指礼容。
恭,恭逊。
《注疏》:“貌思恭者,体貌接物,不可骄亢,当思恭逊也。
”《四书解义》:“惰慢之气不设于身。
”李充:“静容谓之色,柔畅谓之温也;动容谓之貌,谦接谓之恭也。
”按:静动面身。
言思忠:忠,忠实、诚实。
《注疏》:“言思忠者,凡所言论,不可隐欺,当思尽其忠心也。
”钱氏:“忠者,中心之诚然也。
”事思敬:事思敬者,凡人执事多惰窳yǔ,君子常思谨敬也(《注疏》)。
钱氏:“敬者,敬其事而不敢忽也。
”《四书解义》:“无一毫之或苟。
”按:说话行事。
疑思问:疑者,心有所未安也;问者,求以释其疑也(钱氏)。
《注疏》:“疑思问者,己有疑事,不使在躬,当思问以辨之也。
”忿思难:忿,忿恨。
难,患难、后患。
《注疏》:“忿思难者,谓人以非理忤己,己必忿怒。
心虽忿怒,不可轻易,当思其后得无患难乎?”钱穆:“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故思难也。
”《后汉书》:“孝子忿必思难,动不累亲。
”钱氏:“忿思难,则必惩其忿矣。
”按:念虑之疑忿。
见得思义:得要以义为前提,得要符合义。
白石钱氏:“义者,宜也。
见得思义,义所不当得则不敢以苟得也。
”江熙:“义然后取。
”【先贤精义】《论语注疏》曰:此章言君子有九种之事当用心思虑,使合礼义也。
朱子曰:视无所蔽,则明无不见;听无所壅,则聪无不闻。
色,见于面者;貌,举身而言。
思问,则疑不蓄;思难,则忿必惩;思义,则得不苟。
谢氏曰:未至于从容中道,无时而不自省察也。
虽有不存焉者寡矣,此之谓思诚。
孙奇逢曰:九思,皆思诚者之事。
蔡节曰:视听言貌思,五事之目也。
此章以思为四者之主,又加以色之与事,疑之与忿,兼见得而为九思,其示学者省察体验之功益密矣。
《四书解义》曰:此九者,皆存心治身之要,君子养之于未发之先,持之于方发之际。
其存之也精,故其应之也当;其虑之也密,故其处之也周。
要不外一心之用而已。
戴溪曰:学问之功,以思为主,圣人言之详矣。
所谓不思无思者,是又圣人之事也。
(按:可简而概之,以上为心法,以下明次第。
)钱穆曰:本章次第,就其与外相接言。
先以视听,次以色貌,次接之以言与事。
有事斯有疑、有忿、有得,皆于事举其要。
九思各专其一,日用间迭起循生,无动静,无内外,乃无所不用其省察之功。
刘宗周曰:前六思实而可据,后三思虚而易忘。
六者克己之全,三者进学之要。
君子之学,首严于视听,而此心出入之关键扃矣,又求之色貌之全焉,又求之言动之大焉,又求之念虑之微焉,又求之性情之隐焉。
愈约愈精,此心几无渗漏之地矣。
九思终见得是学问路头彻首彻尾之道。
《尚书·洪范》曰:五事:一曰貌,二日言,三曰视,四曰听,五曰思。
貌曰恭,言曰从,视曰明,听曰聪,思曰睿。
恭作肃,从作乂,明作哲,聪作谋,睿作圣。
蔡沉曰:睿者,通乎微也。
貌泽,水也;言扬,火也;视散,木也;听收,金也;思通,土也。
《论语集注补正述疏》曰:蔡言五事之序,由五行之序而言也。
《论语》九思,以《洪范》五事推之,则不同而同。
夫五行由土而成,人得五行以生,则五事由思而成,是思列五事而为之主也,故君子九思,皆惟思是主焉。
君子与人相见者,先接之以视听,次接之以色貌,次接之以言,次接之以事。
既有事矣,斯或有疑,斯或有忿,斯或有得,此九思之序也。
终曰见得,明乎九者,皆君子与人相见者也。
夫貌之在色,而视听貌言皆有思,则《洪范》称“敏用五事”者备矣,万事由之而成矣,故《论语》总而约之曰“事思敬”。
若夫疑也、忿也、得也,皆于事中举其要也。
陈祥道曰:思于五行主土,百物非土不生,百事非思不成。
君子于视能思则有视远之明,于听能思则有听德之聪,此其内达者也。
于色能思,则即之也温;于貌能思,则恭而有礼,此其外见者也。
如此,则在我者修矣。
然后忠以接物而不欺,敬以临事而不慢,有疑则又问以辨之,则可为成德矣。
然忿而不思难,见得而不思义,则害于德,故终之戒焉。
《洪范》五事,先貌言而后视听,此先视听而后貌言者,《洪范》言用事之序,此言修德之序也。
杨氏曰:德以思而成,以忿欲而败,故九思始于视听貌言,而终于忿与见得。
按:三戒九思,三省四勿,儒门内外交修之功也。
【附录】《困学纪闻》曰:四勿九思,皆以视为先。
见弓以为蛇,见寝石以为伏虎,视汩其心也;闵周者黍稷不分,念亲者莪蒿莫辨,心惑其视也。
吴筠《心目论》:“以动神者心,乱心者目。
”《阴符经》:“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
”蔡记通释其义曰:“老子曰: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西方论六根六识,必先曰眼曰色。
”均是意也。
《论语后案》曰:君子九思,日用迭起循生,无动静无内外,而必省察之以求其当,正如许氏曰:程伯子曰九思各专其一,欲人思之深也。
如《玉藻》九容,“目容端”与“视思明”相足,“色容庄”与“色思温”相足,“口容止”与“言思忠”相足,足容重、手容恭、头容直、声容静、气容肃、立容德与“貌思恭”相足,思必深于一也。
(按:与《论语》8.4章合看。
)伊藤仁斋曰:医之制方,必有君臣佐使之差、奇偶缓急之殊,众药相配而后能已疾救人。
若夫用单方者,亦徒备急之用,要不足为法。
圣人之设教也,亦然。
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众功兼全,而后以成其德。
如先儒主敬之说,亦用单方之类耳。
【本章参考书目】《尚书》《论语义疏》《论语注疏》《论语集注》《论语集释》《论语会笺》《论语读训》《论语集注补正述疏》《论语新解》《论语集说》《石鼓论语答问》《论语学案》《论语全解》《论语后案》《论语古义》《书集传》《后汉书》《困学纪闻》《四书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