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三角洲河口海岸演化机理模型研究(I)模式理论与进展
基于遥感和数字化地形信息复合技术在岸滩演变定量研究中的应用
基于遥感和数字化地形信息复合技术在岸滩演变定量研究中的
应用
河口海岸动力地貌学是研究河口海岸动力过程及其作用下的河口海岸形成
过程和演变规律的科学。
她的学科最大特色是既重视学科基础理论问题的研究,
又强调应用研究与基础研究相结合。
本文即在河口海岸动力地貌学原理的指导下,将野外原型和室内分析相结合,多时相遥感技术和多时段数字化地形信息相复合,利用分形理论、突变理论及奇
异谱分析等,从理论和应用两个方面分别对长江口南汇边滩、杭州湾北部上海岸
段及粤东茂名沿岸的沉积过程、岸滩演变和稳定性等进行了探讨,主要结论有: 1.南汇边滩的动力沉积特征南汇边滩主要存在三种水、沙交换模式,包括平面环
流模式、过滩水流模式及暴风天浮泥运动模式,在这三种环流模式的影响下,边滩
的动力沉积特征表现为:1) 边滩的中值粒径、分选系数分布与偏度、峰态呈现显
著负相关,2) 沉积物粒度参数等值线分布有4个相对明显的圈闭区:没冒沙中下部、南汇边滩凸起部位及其铜沙沙嘴和边滩凸起部位-2m与-5m等深线之间的海区,其中边滩凸起部位各等值线呈舌状向东南突出,这可能与沉积物自北向南输
运至南滩前缘,因杭州湾落潮流逼压有关;3) 河口沉积物是一个开放的自组织系统,其粒度成分的组成具有分形结构,分维数可定量表示沉积物的粒度分布特征,
它反映了沉积物的演化和动力作用;4) 根据边滩沉积物分维数参量,南汇边滩
-5m以浅海区响应动力作用下的沉积环境主要分为6个动力沉积区:没冒沙项部海。
河口海岸泥沙数学模型研究
河口海岸泥沙数学模型研究河口海岸是地球上一种独特而重要的地理环境,具有复杂的动力和物质输运过程。
其中,泥沙输运是河口海岸过程的重要部分,它影响着河口海岸的形态、地貌和生态系统的功能。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预测河口海岸的行为,我们构建并研究了一个新型的泥沙数学模型。
我们的模型基于以下假设:河口海岸的泥沙输运主要受到水文条件、地形和海洋环境的影响。
我们用一系列偏微分方程来表达这个系统,包括水流速度、泥沙浓度、地形变化等。
我们还考虑了泥沙的沉积和侵蚀,以及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
我们选取了一个具体的河口海岸作为案例,将我们的模型应用于此,以检验其有效性和准确性。
通过与实地观测数据进行比较,我们的模型在预测泥沙输运、沉积和侵蚀方面表现出良好的性能。
这表明我们的模型可以有效地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我们的模型具有几个主要的优点。
它考虑了多种影响因素,如水流、泥沙浓度、地形等。
我们的模型具有良好的灵活性,可以适用于不同的河口海岸环境。
然而,我们的模型还有一些局限性,例如在处理一些极端环境条件时,可能需要更复杂的物理机制和更精确的参数设定。
我们的河口海岸泥沙数学模型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预测河口海岸的行为。
尽管还有改进的空间,但这个模型已经展示出其在研究和应用中的重要价值。
希望我们的工作能为未来河口海岸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启示。
我们将继续研究和改进我们的数学模型,以更好地理解和预测河口海岸的行为。
我们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高模型的精度和适应性,以应对更复杂的环境条件和需求;二是将模型与其他相关模型进行集成,形成更完整的河口海岸系统模型;三是加强模型的验证和测试,以确保其准确性和可靠性。
我们也将利用先进的计算技术和算法,提高模型的计算效率和性能。
这将使我们能够更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并为河口海岸的研究和管理提供更强大的支持。
河口海岸泥沙数学模型研究是一项富有挑战性和实用性的工作。
通过建立和应用数学模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预测河口海岸的行为,为相关研究和应用提供有力的支持。
大河三角洲河口海岸演化机理模型研究(II)模型构建与实证
程基本采用了方国洪 、于克俊的结果 , 为了将卫星遥感资料及历史观测资料同化到模式
中 , 有关方程的右端增加一个松弛项 。为使模式用于具有宽广尺度的海区 , 采用下列球面
坐标下海洋动力学原始方程组 :
9tu + ( Rcos <) 21 u9λu + R21 v9<u + w9zu - R21 uvtg<
确定的数值 。在大洋环流的计算中常常取它仅与 z 有关 。在陆架海 , 为简单起见仍然可以
把它取作常数或依赖于 z 的一个简单函数 。但一般认为较合理的作法是取与流场有关的
量 。一个比较符合实际且计算量较小的方法可根据混合长度理论导出[9] 。水平粘性系数的
了解要比垂直粘性系数少得多 , 故常取其等于 10 至 1 ×104m2/ s 之间的一个常数 。一般网
= - (2Ωsin <) u - (ρ0 R) - 1 9<p + 9z (υ9λv)
(2)
+ ( Rcos <) - 2 A [ 9λλv + cos< 9< (cos < 9<v) ]
9zp =ρg
(3)
( Rcos <) - 1 [ 9λv + 9< (vcos <) + 9zw) ] = 0
中国近海的沉积物研究可上溯到上世纪 30 年代 , Shepard 编绘了第一张中国海沉积物 分布略图[1] , 到上世纪 60 年代 Niino 和 Emery 又做了比较详细的研究[2] , 并且在国内首先 由秦蕴珊先生领导完成了我国东海海底沉积物的研究[3] , 之后不断进行的许多调查研究工 作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 并积累了相当丰富的调查资料 , 对中国近海沉积物的面上分布 有了科学的认识 。随着定量化手段的不断应用 , 对沉积物的分布 、输运和海底沉积环境进 行定量的数值模拟和描述成为必然 。Graber 等在冬季大风条件下对东中国海沉积物输运状 态做了研究[4] , 董礼先 、苏纪兰等率先从动力学的角度对黄渤海的悬浮物和沉积物输运进 行数值模拟[5] , Yanagi 等用数值方法对整个东中国海的沉积过程进行了 15 个月的计算[6] 。 本文将结合渤海的具体情况 , 就利用长期潮汐余流场构建泥沙输运和沉积条件等关键性问
黄河口演变模型研究
黄河三 角洲 在水沙通量变化条件下 的面积变 化。 统计模 型可 以解释一些观测现象 , 一些模 型也可 以得 出相 对 复杂 的响应关 系 , 然而它存在 固有 缺陷 : 只考 虑径 流 因素 , 不
计海洋 动力和河 口地形的影响 , 在机理上不能 对河 口的演化进
行很好 的解释 ; 常以三角洲整 体面积和岸线 的变化 为研究对 通 象, 以年为时 间尺度 , 不能详尽反映具体 位置 的变化情况 ; 缺乏 预测性 , 即使能够进行 预测 , 也受一定 条件限制 , 一旦 条件发 生
变化 , 就会影响预测结果 。
模型研究是进行河 口演 变研究 的一种有效 方法 , 不仅可 以
深化对演 变规律 的认识 , 而且可 以对演 变趋势进行 预测 。大量 研究 成果均表 明 , 人海水沙通量是影 响河 口演变 的主要 因 黄河
素 。2 0 0 2年以来 , 黄河 调水 调沙 使大 量泥 沙在 短 期 内集 中
1 3 其他模 型 .
关 于黄 河 口演变 的模 型还 有几 何模 型 、 岸线变 迁模 型等 。
收稿 日期 : 0 — 8 3 2 7 0 -0 0
来沙量为 24 .5亿 ta 许炯心 运用统计方法估 算 出当黄 河人 /;
海沙量为 2 7 .8亿 a 水量为 7 . 、 6 7亿 m / a时三 角洲造陆 处于
从 系统分析的 角度看 , 口演 变是一个动 态反馈 过程 ; 河 目前 的统计模 型和数 学模型分 别基 于黑 箱和 白箱建模 , 不能在 均
恰 当的 时空尺度上对河 口演 变实现 有效预测 ; 基于灰箱 系统建 立河口演变动态反馈 模型 , 可以真实地 反映和预测 河 口演
变过 程 , 河 口治理 提 供 技 术 支持 。 为 关 键 词 :河 口治 理 ;水 沙 通 量 ;演 变模 型 ;黄 河 口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0 17 (0 8 o — 0 90 10 — 39 20 )6 0 2 -2 中 图 分 类 号 :T 8 6 T 82 1 V 5 ;V 8 .
海岸河口水动力数值模拟研究及对泥沙运动研究的应用
海岸河口水动力数值模拟研究及对泥沙运动研究的应用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海岸河口地区的水动力环境和泥沙运动特性发生了显著变化,这对海岸河口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因此,对海岸河口的水动力数值模拟及泥沙运动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海岸河口地区的水动力数值模拟方法,并分析其在泥沙运动研究中的应用。
本文将对海岸河口的水动力数值模拟进行概述,介绍数值模拟的基本原理、常用模型和方法,以及模型建立和验证的一般流程。
本文将重点分析水动力数值模拟在泥沙运动研究中的应用,包括泥沙输移、沉积和再悬浮等方面的模拟和研究。
本文将通过具体案例,探讨水动力数值模拟在海岸河口地区泥沙运动研究中的实际效果和应用前景。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为海岸河口地区的水动力数值模拟和泥沙运动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为海岸河口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二、海岸河口水动力数值模拟基础海岸河口水动力数值模拟是对海岸河口地区水流运动进行量化分析和预测的重要手段。
它基于流体力学的基本原理,结合数值计算方法,对水流、潮汐、波浪等动力因素进行模拟,揭示这些动力因素在海岸河口地区的运动规律。
在进行海岸河口水动力数值模拟时,需要首先建立数学模型。
这些模型通常包括控制方程、边界条件、初始条件等。
控制方程一般基于Navier-Stokes方程,描述水流运动的基本规律。
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则根据具体的研究区域和实际问题进行设定,如河口的开敞程度、潮汐的影响、风的作用等。
数值求解方法是数值模拟的核心。
常用的数值求解方法包括有限差分法、有限元法、谱方法等。
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需要根据具体的问题和模型选择合适的方法。
例如,对于复杂的海岸河口地形,有限元法可能更适合;而对于大尺度的海洋流场模拟,谱方法可能更有优势。
在进行数值模拟时,还需要考虑模型的验证和校准。
这通常通过与实际观测数据进行对比来实现。
河口海岸水沙动力环境多尺度时空耦合数值模拟研究进展
河口海岸水沙动力环境多尺度时空耦合数值模拟研究进展王芳宇;陈汨梨;张启博;谢守鹏;张继生
【期刊名称】《水道港口》
【年(卷),期】2022(43)3
【摘要】河口海岸是陆海相互作用的地带,潮流、波浪及泥沙等各种物理过程耦合多变,演变机制复杂。
如实地考虑不同物理场的时空尺度差异,准确模拟各物理场间的耦合作用,是河口海岸资源开发利用及其环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前提。
高精度数值模拟是未来河口海岸水沙动力耦合作用机理及环境影响效应评估等研究的主要手段和发展趋势。
文章回顾了河口海岸潮流、波浪、泥沙等多物理场间的相互耦合作用以及同一物理场下的多尺度空间、时间耦合作用的相关数值模拟研究进展,指出多尺度时空作用过程中的耦合模拟技术等关键难题是当前河口海岸水沙动力环境高精度数值模拟的研究重点与难点,急需深入开展系统的学术研究和工程实践。
【总页数】13页(P334-346)
【作者】王芳宇;陈汨梨;张启博;谢守鹏;张继生
【作者单位】河海大学港口海岸与近海工程学院;中国港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U656.1
【相关文献】
1.风暴作用下河口动力过程数值模拟研究进展
2.海岸河口水动力数值模拟的研究方向
3.珠江磨刀门河口径潮动力耦合条件下余水位的多时空尺度分析
4.黄河口水沙
过程变异及其对河口海岸造陆的影响5.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与离散元法耦合的磁力泵水沙运动的数值模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述中国特色经理地理学的特点,发展,研究新思路
论述中国特色经理地理学的特点,发展,研究新思路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人类生存环境的空间分异、时间演变及人-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
地理学的独特之处是“目中有人、目中有理、目中有天、目中有地”。
中国自然地理要素不但类型丰富而且区域差异较大,季风湿润区、青藏高寒区以及内陆干旱区构成了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总体格局,也造就了温度与降水等气候因子的显著空间异质性。
中国独特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格局决定了中国地理科学研究机构的布局,根据区域的自然地理特色,在全国范围布局了地理学研究院所15家以上,开设地理学专业的高校院系有130余家,地理学从业者超过3万人。
得益于这样庞大的研究队伍,70年以来,中国地理科学研究在多个研究方向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创建、观测研究与试验示范。
地理科学发展进步的标志之一是从传统的定性描述发展到观测研究,进而建立观测体系。
孙鸿烈等地理学家倡导并领导建立了中国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把资源环境的研究推向纵深阶段。
该观测网络实际上更是对地表过程的研究,这项研究开创了中国系统观测地表变化的历史。
2001年,中国科学院创建中国通量观测网络(Chin⁃aFLUX),现已经发展成为由3大研究基地及10个专项研究网络构成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的国际知名的长期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实现了国家尺度上的联网观测试验研究,引领中国生态网络体系的建设,推动全球长期生态网络的组建和发展。
依托中国特有的地球第三极环境,由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牵头推动了高寒环境网络建设,已经取得初步成效。
2)青藏高原隆升及中国自然环境格局演化。
青藏高原是中国独具特色的地貌形态单元,青藏高原的隆升不仅改变了整个亚洲的地貌格局、大江大河发育,也改变了整个亚洲的地理和环境格局,并且对全球变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老一辈地理学家利用青藏高原的地貌证据,提出了青藏高原三次隆升—两次夷平,且于上新世末—第四纪初才加速整体隆起的观点。
河海大学河口与海岸演变-20161212
第七章 河 口 治 理
2、建闸后河床变形的估计 方法——鉴于平原河流的河床在与水流长期相互作用下, 可以建立水深、河宽、断面积、比降等与来水来沙之间的河相 关系函数。 利用河相关系,推到出河床重新达到平衡的河床断面 尺寸,得到经验公式。
S1 13 q 2 2 3 H 2 ( ) ( ) H1 S2 q1 H 1 , H 2 建闸前后的水深 S1,S 2-分别为建闸前后的含 沙量 q1 , q 2 — 分别为相应的单宽潮量
q 0, cos n 1
流量不变 水流方向与航槽一致
3 H1 aS01T 1 P 。 H 2
使用方便,需要资料较少,缺乏严格性,误差范围较大
第七章 河 口 治 理
3、疏浚泥土(弃土)的处理
疏浚土可抛卸或沉积在 三种不同类型的地区
(7-4)
a 沉降几率 0 淤积泥沙的干容重
w
s 水流挟沙能力,用平均 含沙量计算 H 1-疏浚前水深 H 2 疏浚后的水深 q 疏浚后航槽内增加的单 宽流量 -水流与航槽轴向夹角 n 转向系数
第七章 河 口 治 理
特殊情况(p160)
3 2 H1 q 1 aS 01T 1 P 1 。 H 2 q1 cos n
1、常用挖泥船介绍
绞吸式挖泥船
装有绞刀和泥泵 泥泵利用空气压力吸入泥土,对于疏浚深度有一定的限度
第七章 河 口 治 理
自航耙吸式挖泥船 装有吸泥管的自航海轮,吸泥管可伸出船玄或通过船体内的开槽 进行耙吸
长199.95米,载重量14934吨,抓斗容积6622立 方米,挖掘深度24米,航速15.09节。 装有耙头和泥泵
海岸地区长周期地貌模型研究进展
D e V r i e n d 等 8 ] 将海岸地貌模型分为两类 , 分别定义为面 向过程模拟 ( p r o c e s s . o r i e n t e d m o d e l i n g ) 和面 向
表现 模拟 ( b e h a v i o r . o r i e n t e d mo d e l i n g ) 。 面 向过 程 模拟 研究 小尺 度现 象 的具 体发 展过 程 , 而 面 向表现 模 拟认 为 海岸 现象 存 在时 间尺 度不 匹配 的问题 , 在模 拟 中仅关 注 与被研 究 变量 尺度 相 近 的动 力作 用下 的净 影 响 。 多 年
Bi o g r a p h y : C H E N C h e n g ( 1 9 8 8 一 ) , ma l e , d o c t o r s t u d e n t .
4 6 8
水 道 港 口
第3 4卷第 6期
应用 ” 一 s。 此外 , R o e l v i n k 还提j _ r 地貌 更新 技 术 , 将 地 貌 更新 方法分 为潮 平 均法 、 地 貌 快速 判 定法 、 联 机
陈 橙, 王义刚 , 黄 惠 明, 袁春 光
( 河海 大 学 海 岸 灾害及 防护教 育部 重点 实验 室 , 南京 2 1 0 0 9 8 )
摘 要: 海岸地 区的长周期地貌演变关 系到了人类对海岸带 资源的合理开发 、 保护及 可持续利用 。 研究者
不断改进和提高 了海岸地 区长周期 地貌模型 的适用性 和可靠性。 文章从发展 概况 、 时空尺度 、 计算原理 、 信息约减技 术以及模 型应用等方面简述 了海岸地 区长周期地貌模型 的研究进展 ,并认为模型的理论 、 技
黄河三角洲多年海岸线动态变迁特征及演化规律
MSS
4
80
26
2001.08.09 ETM+
8
1982.02.01
MSS
4
80
27
2002.09.29 ETM+
8
1983.07.07
MSS
4
80
28
2003.05.27 ETM+
8
1984.10.05
TM
7
30
29
2004.09.10
TM
7
1985.03.04
第 37卷 第 3期 2018年 8月
应用海洋学学报
JournalofApplied Oceanography
Vol37,No3 Aug,2018
黄河三角洲多年海岸线动态变迁特征及演化规律
王奎峰1,2,李念春3,王 薇1
(1.山东省地质科学研究院、国土资源部金矿成矿过程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山东省金属矿产成矿地质过程与 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山东 济南 250013;2.山东大学土建与水利学院,山东 济南 250061; 3.山东省地矿工程勘察院,山东 济南 250014)
关键词:海洋地貌学;海岸线;动态演化;RS;黄河三角洲
DOI:10.3969/J.ISSN.20954972.2018.03.004
中图分类号:P7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972(2018)03033009
作为最新成陆的黄河三角洲地区,陆海相互作 用强烈,并涉及到入海流路的多次改道,其海岸线的 演变快速而复杂,大量的未利用土地有待开发,研究 该区域海岸线的动态变化,分析其长时间序列的动 态演变规律对于区域海岸带开发利用及空间区划具 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目前,利用 RS遥感技术 开展海岸线的动态监测已经成为遥感应用的一个重 要方 向,具 有 覆 盖 面 广、多 时 相 性 等 特 点[19].近 年 来,一些专家学者及科研单位对黄河三角洲地貌及 海岸历史变迁做过研究,在黄河三角洲的发展演化 趋势方面也开展过大量工作[1,4,1013],取得了不少成 果,但针对黄河三角洲海岸线变迁的研究都是在某 些特定时间段及某些专项研究的分支,时间跨度不 够大,研究的细致程度不够.本研究在综合考虑海岸 线在遥感图像中的空间分布和光谱特征的前提下, 选用了 39景 不 同 时 相 卫 星 遥 感 影 像 (MSS、TM、 ETM+等),借助“3S”技术的集成,采用一般高潮线 提取方法对 1976年以来黄河三角洲海岸线动态演
地理复习小专题:河口三角洲与海岸线变迁——以黄河三角洲地区为例
(2019年全国1)黄河小北干流是指黄河禹门口至潼关河段,全长
(2012年浙江)材料一:图1为黄河三角洲略图。
P
P 冬枣产地
(1)从自然条件角度,说明黄河三角洲农业开发与珠江三角洲相 比的有利条件和应注意的主要问题。(5分) 有利条件:未利用土地数量大;光照条件好等。(2分) 应注意的主要问题:解决淡水资源短缺;治理盐碱地;防治洪涝、 低温灾害等;注重湿地等农业生态环境保护。(3分)
P 冬枣产地
理化建议。(4分) 鲁尔区
大力发展海洋农业;利用当地特色农产品,发展特色农业;加大科
技投入,改造石油工业,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大力发展新兴
产业,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发展第三产业(旅游业)。
二、河口海岸带地区的开发与保护
材料一:图1为黄河三角洲略图。 材料三:传统盐碱化治理措施是在地 表开挖明渠,引水漫灌,以降低土壤 盐碱含量。 2000年以来,该地区引进暗管排盐碱 技术,即在土壤中铺设渗水管收集盐 碱水,再通过排水管将盐碱水排出。 目前,这一技术已成为黄河三角洲盐 碱地治理的有效措施。图2为暗管排 盐碱示意图。
自然 原因
人为 原因
地形
入海 泥沙
地壳 运动
气候 水文 植被
流量 植被
海平面 土壤
一、三角洲的消长与海岸线变迁
黄河入海口段故道示意图(所注年份为故道曾为主河道的时间段)
1855年海岸线 1972年海岸线 1976年海岸线
中国河口海岸水库发展现状与展望
第 50 201
卷 9
第 年
7 7
期 月
文章编号:1001 - 4179(2019)07 - 0001 - 08
人 民 Yangt. 50ꎬNo. 7 Julyꎬ 2019
中国河口海岸水库发展现状与展望
林 鹏 智ꎬ龚 泽 林
( 四川大学 水力学与山区河流开发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ꎬ四川 成都 610065)
上文中的河口海岸水库指修建在河口或者海岸地 区的水库ꎬ其主要作用是利用其堤坝抵挡咸水入侵ꎬ并 在恰当的时间段蓄积淡水ꎮ 这一思想很早即在中国有 所实践ꎬ如自唐代以来逐次修建的它山堰、木兰陂、金 清闸等一批河口水利工程ꎬ皆为现代河口海岸水库之 雏形ꎮ 新中国成立以来ꎬ中国又建设了珊瑚沙水库、宝 钢水库、青草沙水库等一系列河口海岸水库ꎬ将河口海 岸水库的设计、建设与运行推向了新的高度ꎮ 本文将 首先回顾河口海岸水库在中国从雏形发展至今的历史 进程ꎬ阐明不同河口海岸水库的特点与解决的问题ꎻ根 据水库所处的具体位置提出河口海岸水库的科学分 类ꎻ讨论河口海岸水库建造中可能遇到的技术难题以 及生态环境影响ꎻ最后展望未来河口海岸水库在中国 的发展前景ꎮ
2 中国河口海岸水库概览
河口海岸水库在中国的实践最早可以追溯到一千 多年前的浙江宁波它山堰ꎬ和其它修建在河口的古代 水利工程( 如木兰陂、金清闸等) 一样ꎬ其主要功能是 御咸蓄淡ꎮ 建国以后ꎬ初期的河口海岸水库延续了在 河口修建闸门的思路ꎬ其主要目的仍是防御咸潮ꎮ 20 世纪 70 年代以后ꎬ防御性的思想逐渐被扩展性的思想 所取代ꎬ通过将堤坝延伸到河口以外的湾区甚至封堵 全部湾区ꎬ将河口海岸水库的建造位置向海洋突进ꎬ扩 大了水库的水面面积ꎬ从而发挥了更为积极的蓄积淡 水的作用ꎮ 在世界河口海岸水库的发展历程中ꎬ中国 故事尤其精彩ꎬ许多案例独树一帜ꎬ对在世界范围内解 决沿海城市缺水问题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ꎮ
河口三角洲径流和潮汐相互作用模型及应用
河口三角洲径流和潮汐相互作用模型及应用欧素英;杨清书;杨昊;胡帅【摘要】With the modulation of river flows, tides in delta and estuary are generally nonstationary and nonlinear, which is difficult for analysis and prediction. Combined the interaction of river and tide in an estuary with the concept of traditional Harmonic Analysis (HA), the River-Tidal Harmonic Analysis (RTHA) model was built, and the non-stationary tide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under daily Pearl River discharge was analyzed and predicted by the mod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THA model performed well when analyzing and predicting the hourly tidal water level and high-low tide on annual scale, which gave root-mean-square error of 0.12~0.17 m, and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of 91%~98%. Especially in the upper and middle channels of the delta where river dynamics are dominant, the results of the RTHA model are far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HA model. The results of the RTHA model show that the amplitudes of diurnal (K1), semidiurnal and third-diurnal constituents decrease rapidly in flood season with large river discharge and increase in dry season, but the amplitudes of quarter-diurnal constituents at Hengmen station increase in flood season and decrease in dry season. When the Pearl River discharge increases, the constituents' phase increases and the wave celerity decreases in flood season, while the damping ratio of tidal amplitudes was about 10%~30%in the dry season and increased to 70%~80% in the flood season.%受径流影响和调制,径优型河口潮汐的非线性作用强,潮汐调和分析和预报误差大.文章在调和分析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河口三角洲内径潮相互作用机理,假定河道地形变化微弱,采用实测潮水位和上游径流量,建立径流和潮汐调和分析(river-tidal harmonic analysis,简称RTHA)模型,用于分析和研究珠江三角洲的径流和潮汐的相互作用过程.结果表明,对于珠江河口年尺度的潮水位数据,RTHA模型分析和预报的标准误差0.12~0.17 m,方差贡献(相关指数)为91%~98%,特别是在径流作用强的河口三角洲中上段,RTHA模型结果远高于传统的调和分析和预报结果,可以以较高精度分离径流和潮汐信号.利用该回归模型对珠江径流影响下非线性潮汐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珠江径流量的洪枯季变化引起河口全日分潮、半日分潮、三分之一分潮的振幅洪季小、枯季大,口门段四分之一分潮的振幅洪季大、枯季小;洪季全日分潮、半日分潮传播速度变小(位相增大),分潮振幅沿程衰减幅度显著增大,自枯季的10%~30%迅速增加到洪季的70%~80%.【期刊名称】《热带海洋学报》【年(卷),期】2017(036)005【总页数】8页(P1-8)【关键词】潮汐;径流;径流潮汐相互作用;径流和潮汐调和分析模型;河口三角洲【作者】欧素英;杨清书;杨昊;胡帅【作者单位】中山大学河口海岸研究所,河口水利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广东广州 510275;中山大学河口海岸研究所,河口水利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广东广州 510275;中山大学河口海岸研究所,河口水利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广东广州 510275;中山大学河口海岸研究所,河口水利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广东广州 51027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731河口三角洲地区是典型的河流动力和海洋动力交互控制地带, 同时又是多尺度动力结构的耦合区。
河口地区生态系统演变及演变机制研究
河口地区生态系统演变及演变机制研究河口地区是指河流口周边的地带,它是河流和海洋相接处,是陆地和海洋之间的一个重要过渡区域。
河口地区的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
近年来,对于河口地区生态系统演变及演变机制的研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河口地区的生态系统演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受到多个因素的综合影响。
首先,河流的沉积物输入是河口地区生态系统演变的重要因素之一。
河流带来的大量沉积物在河口地区沉积下来,形成河口地区的河岸堆积和滩涂等特殊地貌。
这些沉积物也是河口地区丰富的营养物质来源,为该地区的生态系统提供了养分。
其次,潮汐也是河口地区生态系统演变的重要驱动力。
潮汐的涨落会带来海水的输入和排出,与河水的混合在河口地区形成潮滩,为该地区的生态系统提供了独特的生境。
再次,气候变化也对河口地区的生态系统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
气候变化导致海平面上升、降水量和温度的变化,这些都会对河口地区的水文情况、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产生影响。
河口地区生态系统的演变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涉及到多个因素的相互作用。
首先,生物的生态学作用是河口地区生态系统演变的重要驱动力。
河口地区是丰富的生物栖息地,生物通过食物链和生态位的相互关系调节着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例如,河口地区的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通过光合作用和摄食调控了水体中的氨氮和亚硝酸盐浓度,影响着水体的氮循环过程。
其次,水动力过程也是河口地区生态系统演变的重要驱动力。
水动力过程包括水流速度、水位变化、潮汐涨落等,这些过程将沉积物和溶解物质输运到河口地区,并在该地区形成特定的地貌和生态环境。
再次,人类活动也对河口地区生态系统演变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河口地区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生态功能逐渐减弱。
为了研究河口地区生态系统的演变及演变机制,科研人员采取了多种方法和手段。
首先,地学研究可以通过对沉积物的采样和分析,了解河口地区沉积物的特征和沉积过程,推测生态系统的演变过程。
河口海岸水动力模拟技术
Jacobi迭代法
❖ 写成矩阵的形式为x=B0x+f,其中
0
3 8
2 8
4
1
B0
11 6
0 3
11
12
12
0
20
8
f
33
11 36
12
Jacobi迭代法
❖ 利用x(k+1)=Bx(k)+f 进行迭代,得到结果如下
(3)六点格式(Crank-Nicolson),双层六点隐式格式 在x点和n+△n/2时层,对t和x均采用中心差分
(4)Richardson格式,三层显式格式 在x点和n时层,对t和x均采用中心差分
(5)加权六点格式,隐式格式
在x点和n+θ△n时层,0≤θ≤1,对t和x均采用中 心差分
2.2.2线性方程组的数值解
Gauss消去法(第一次消元)
❖ 经过上述过程,得到方程组A(2)x=b(2),
a (1) 11
a (1) 12
a (1) 1n
x1
b(1) 1
0
a(2) 22
a(2) 2n
x2
b2( 2
)
0
a(2) n2
a(2) nn
xn
b(2) n
❖其 中
a(2) ij
a(1) ij
mi1a1(1j) ,
b(1) 2
a (1) n1
x1
a (1) n2
x2
a (1) nn
xn
b(1) n
❖ 第一次消元用第一个方程将后面方程的x1消去.
❖❖用计 数-算mi乘1乘以mi第1 一aa1i((1111个)) 方程加到❖ 条 件第:ia个11(1)≠0 (i=1,···,n)方程上,则消去了第i个方程中的
河口三角洲径流和潮汐相互作用模型及应用
河口三角洲径流和潮汐相互作用模型及应用河口三角洲径流和潮汐相互作用模型及应用1、河口三角洲(estuarine delta)河口三角洲是河口地形中最常见的形态,它是河口地貌过程的产物,也是海洋—大陆之间重要的动态系统。
河口三角洲是由汇入海洋的河流泥沙形成的既定斜坡岸线,内有大量未完全混合或未完全分离的溪湖与海水,该系统除了受到河流水流和潮汐之外,还会受到一些其它动态力作用,如气温、风等。
2、河口三角洲的径流和潮汐相互作用模型河口三角洲的径流和潮汐相互作用模型(Estuarine delta flow and tide interaction model, EDFTIM)是一种分析河口三角洲动态过程的数学模型。
它主要分析河流、潮汐的水量动态变化规律,并根据各参量的实际值模拟计算河口地貌变化历史、水动力结构、流域供排水、水位波动、水质分布及海洋—大陆之间的物质交换。
该模型可以提供理论上河口三角洲形态发展的数量化研究,通过分析模型,可以确定河口三角洲形态发育过程中各种因素所起真实作用。
3、河口三角洲的径流和潮汐相互作用模型的应用(1)解决河口生态建设饱和度的问题。
结合河口地貌的定义,河口三角洲的径流和潮汐相互作用模型可以给出更准确的河口生态发展饱和度指标,以及准确的模型大小比例,从而为河口生态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2)把握河口地貌过程中的现象。
河口三角洲的径流和潮汐相互作用模型,可以利用大量的数据和准确的模拟方法,计算得出河口三角洲形态发育过程中各种因素所起的准确作用,精准把握河口地貌过程中的现象,可以更好的控制其环境的发展。
(3)发掘河口三角洲形态发育的机制。
河口三角洲的径流和潮汐相互作用模型可以以定量的数据为辅助,深入分析河口三角洲形态发育过程中潮汐、河流、气候等因素之间各种作用机制,进而得出更为准确的发育机制。
4、总结河口三角洲的径流和潮汐相互作用模型是用来分析河口三角洲的动态发展的数学模型。
它主要根据河流、潮汐的水量变化规律,模拟计算河口形态变化,以及水动力结构、水位波动等,从而对河口的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有实际的应用价值。
现代黄河三角洲河口段海岸线演变特征
现代黄河三角洲河口段海岸线演变特征
杨伟;陈沈良;陈小英;张旸
【期刊名称】《人民黄河》
【年(卷),期】2010(032)010
【摘要】运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黄河三角洲河口段1976-2008年海岸线变迁及岸滩淤蚀面积的变化,通过对不同时相遥感影像数据的解译,提取一般高潮线,在GIS支持下进行了分析计算,获得了海岸线时空变化数据.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河口段1976-1987年造陆面积最大,平均每年增加21.65 km2,清8出汊后1996-2008年造陆面积为负值,陆地面积共减少22.36 km2.
【总页数】3页(P14-15,19)
【作者】杨伟;陈沈良;陈小英;张旸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62;枣庄学院,旅游与资源环境系,山东,枣庄,277160;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62;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71;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6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43.5
【相关文献】
1.黄河三角洲海岸线的演变特征分析 [J], 程义吉;张建怀;杨晓阳
2.基于遥感影像提取海岸线方法的研究——以黄河三角洲地区黄河口段和刁口段海
岸为例 [J], 樊彦国;张淑芹;侯春玲;张磊
3.黄河三角洲海岸线的演变特征及淤进和蚀退临界水沙值研究 [J], 唐国中;封德宏;王富强;侯新丽
4.黄河三角洲海岸线的演变特征及淤进和蚀退临界水沙值研究 [J], 唐国中;封德宏;王富强;侯新丽
5.黄河三角洲河口段海岸线动态及演变预测 [J], 尹明泉;李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河海大学河口与海岸演变-20161207
COLLEGE OF HARBOR COASTAL AND OFFSHORE ENGINEERING
河口与海岸演变
授课教师: 张 蔚
南京 ·2016.12
第六章 河口演变
河口主要的地貌——拦门沙和潮流深槽 河口三角洲 河口三角洲的演变 侵蚀基准面及其对河口发育的影响 河口形态的演变 河口纵剖面的塑造 河口的冲淤变化
第七章 河 口 治 理
认识河口 宏观认识——河口演变(历史、现状及趋势,遥感、 卫片等资料) 微观认识——物理试验、数值模拟(局部、整体)
第七章 河 口 治 理
认识河口 客观认识——现场观测(地形、岸线、水文、泥沙等) 主观认识——利用客观资料、应用分析方法、采用特征
量,结合地质、地貌、水文及工程实际 进行分析
1. 三种时间尺度的冲淤变化 中时段的冲淤变化: 时间单位短则以10年、20年、长期以数十年、数百年计算有 周期性的特点,特别式丰、枯水期的交替循环出现。
第六章 河口演变
6.7 河口的冲淤变化
1. 三种时间尺度的冲淤变化 中时段的冲淤变化:
22
第六章 河口演变
6.7 河口的冲淤变化
短时段的冲淤变化: 主要是指河床与水流相互适应而造成的冲淤演变。时间尺度一
第七章 河 口 治 理
一、认识、治理河口的方法(介绍)
3、数值模拟——伴随计算机性能的提高,迅速发展, 优点:可重复性,能够模拟大尺度,长周期的变化趋势,花费小。 缺点:复杂地形条件下,计算精度(存在数值耗散)难以保证。
动力模拟较好,但泥沙运动误差较大
瓯江
北口断面
龙湾断面
灵昆岛
南口断面
飞云江
飞云江口断面
流域的来水来沙 河床边界条件 河口的侵蚀基准面 海洋动力诸因素
黄河三角洲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概念模式
黄河三角洲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概念模式黄河三角洲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概念模式(HHCDLMI)主要涉及着黄河三角洲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的模式,即利用滨海地区的海洋环境和陆地资源,为海洋研究、维护的有效性和整体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
该概念模式综合考虑了海洋环境、陆地资源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并将一系列的可操作的策略应用于滨海地区,以维护这一地区的健康环境、可持续发展和经济效益。
具体来说,HHCDLMI概念模型着重于海岸带生态系统服务与活动带来的动态变化,针对滨海地区的特殊性,以及在可持续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进行综合评估,并提出一系列措施来改善现状,从而获得理想的结果。
《海岸河口工程研究论丛》第一期10部著作出版发行
《海岸河口工程研究论丛》第一期10部著作出版发行
殷缶;梅深
【期刊名称】《水道港口》
【年(卷),期】2014(35)3
【摘要】本刊从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院获悉,由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院科技人员撰写的《海岸河口工程研究论丛》第一期10部著作已由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发行。
10部著作为:《粉沙质海岸泥沙运动及航道淤积机理》、《波流耦合下淤泥质海岸水沙运动三维模拟》、《基于薛定谔方程的非线性波浪传播理论》、《港航工程泥沙淤积计算手册》、《海岸河口数学模型》、《辐射沙洲建港技术研究》、
【总页数】1页(P192-192)
【关键词】粉沙质海岸;出版发行;河口工程;著作;科学研究院;水运工程;泥沙运动;淤泥质海岸
【作者】殷缶;梅深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142
【相关文献】
1.开创我国河口海岸工程建设与水生生态恢复相结合的典范--长江口人工牡蛎礁生态系统构建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J], 陈亚瞿;全为民;施利燕
2.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港口航道泥沙工程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河口海岸深水航道试验厅工程浅析 [J], 张磊
3.浅谈科技图书出版r——以《海岸河口工程研究论丛》为例 [J], 崔建
4.与泥沙亲密接触的专家——访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院海岸河口研究室主任杨华 [J],
5.基于生态化人工海岸建设的理论研究与应用
——以天津永定新河口综合整治修复工程为例 [J], 乔延龙;殷小亚;张正鑫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2-07-22;修订日期:2002-11-12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271020);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方向性项目(KZCX2-207-05、KZCX2-202-01);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领域前沿项目 作者简介:李国胜(1963-),男,江苏常州人,研究员。
主要从事海陆相互作用过程遥感与GIS 模拟研究。
大河三角洲河口海岸演化机理模型研究:(I )模式理论与进展李国胜1,李柏良1,王 凯2(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 2.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青岛 266071)摘要:从水沙通量变化对大河三角洲河口海岸建造及地貌演化的影响机理角度,通过研究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统计模型、几何模型、沉积动力学模型,以及数值模拟模型四种方法在建立大河三角洲河口海岸演化机理模型研究中的各自特点和不足,提出了建立宏观尺度机理模型的初步设想,并对运用Lagrange 余流建立海岸演化机理模型所涉及的余流场的尺度转换、总余流场的建立和表达、用长期余流场构建泥沙起动、输运和沉积条件模式以及一线模型与三维动力模式耦合等关键性问题,提出了初步解决方案。
关 键 词:河口海岸;水沙通量;长期演化;机理模型;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P737.12+1 文章编号:1000-0585(2003)01-0021-091 引言大河三角洲沿岸及其邻近的浅海陆架区以其巨大的河流物质供应和复杂的水动力条件,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典型区域。
因此,在一些全球性大型国际研究计划如IG BP 中的全球海洋通量联合研究、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研究,以及全球海洋生态系统研究与监测等,都把大河三角洲区域海陆相互作用研究作为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领域加以重视。
1991年成立的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LOICZ )核心计划委员会积极有效地推动了新技术方法在海陆相互作用研究中的应用。
例如建立港湾环流—海岸海洋耦合模式,研制海岸风暴潮漫滩模式,建立与岸线稳定性有关的信息系统,对飓风灾害对海岸系统的影响进行模拟研究等。
随着遥感对地观测系统的建立以及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应用,运用观测、分析和解译、模拟、验证和预测等方法来研究海陆相互作用问题,精确阐明海洋—陆地—人类活动相互作用过程,从而获得对海岸系统的科学认识正在成为国际海陆相互作用研究的重要方向和发展趋势。
由于气候、海面、河流(径流与泥沙)入海通量和人类活动的变化,经常引起海岸带的物质输移、浅海环流、潮汐和波浪等要素的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的变化,因此,对河流(径流与泥沙)入海通量及边界条件发生变化时的河口海岸演化机制研究,已经成为当前国际全球变化研究的前沿课题之一[1]。
大河三角洲区域的河口海岸演变,通常研究的长期海岸变化,不仅时间跨度大(年际以上时间尺度),涉及的空间范围从数千米到数万米,第22卷 第1期2003年1月地 理 研 究GEO GRAPHICAL RESEARCH Vol.22,No.1Jan.,2003而且动力条件也常常随着河流(径流与泥沙)入海通量及边界条件的改变而变化,因此海岸演变的物理机制非常复杂。
以我国黄河三角洲及其邻近海岸的演化为例,河流(径流与泥沙)入海通量及边界条件的变化一直影响和制约着黄河三角洲及其周边海岸的发育[2,3]。
最近50余年来,黄河口的平均入海输沙量达8.81亿吨/年以上,而1950~1985年的年平均输沙量达到10.6亿吨。
这些泥沙的输入,使河口向海洋延伸,三角洲岸线以每年150m 左右的速度向前淤进,累计造陆面积3000多km 2。
然而,上世纪70年代以来,黄河下游河道连年断流,而且时间越来越长。
1995年黄河下游河道断流122天,1996年断流136天。
黄河持续断流的产生,不仅阻断了黄河水量对大海输入,而且也同时断绝了黄河泥沙的输入,使三角洲发生了剧烈蚀退及动态平衡调整现象。
1979.10~1980.8三角洲面积减少了3km 2,1985.11~1986.6三角洲面积减少66km 2,1986.6~1987.5三角洲面积又减少了19km 2。
可见,通量条件变化对三角洲的长期演化过程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如何科学合理地定量分析现行黄河三角洲及其邻近海岸区域,在不同的河流来水来沙条件下的边界蚀淤动态平衡临界关系,建立水沙通量变化条件下的大河三角洲海岸长期演化的机理模型,为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理论依据已是当务之急。
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基于通量(径流与泥沙)变化条件的大河三角洲及其邻近河口区域的海岸动态平衡调整(侵蚀或淤积)研究得到了国内外地貌学家、河口海岸学家、水利学家、物理海洋学家等的广泛关注。
2河口海岸演化模拟模型的研究现状大河三角洲河口海岸演化的研究工作尽管在国内很早就已经起步[4],并且已经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但是,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对入海通量(径流与泥沙)变化条件下的大河三角洲河口海岸长期演化机理研究,从解决问题方法的角度来看,归纳起来基本是按照统计模型、几何模型、沉积动力模型,以及数值模拟模型四种技术路线进行的:第一,统计学模型方法。
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对三角洲宏观演变的研究工作大多使用统计模型方法。
郭永盛等根据灰色系统的GM (1,1)模型利用输沙量来预测黄河三角洲的演化[5];孙效功、杨作升利用单输入、单输出的线性系统模型和最小二乘辨识算法来计算模拟现代黄河三角洲在水沙通量变化条件下的面积变化[6];李希宁等根据多年黄河三角洲地区的面积变化量与黄河年输入的水沙量进行相关分析,并得到了冲淤平衡的临界值[7]。
许炯心运用统计方法估算出当黄河入海年泥沙量为2.78亿吨、入海年水量为76.7亿m 3时,黄河三角洲造陆过程处于临界平衡状态[8]。
统计模型虽然在宏观上可以找到水沙通量对三角洲蚀淤作用的平衡点,但是却并没有考虑对三角洲的长期演化过程有直接影响的动力条件,研究性质仅限于统计规律,无法从机理上对三角洲的长期演化进行很好的解释,而且也无法对海岸变化的具体位置进行预测。
第二,几何学模型方法。
钱春林在研究引滦工程对滦河三角洲的影响中把三角洲的形状模拟成典型扇形,然后根据河流输沙量、海洋动力输沙量来计算海岸线的变化[9\〗。
冯金良、张稳也把滦河三角洲的演化看成椭圆形参数的变化[10]。
利用几何学模型来研究三角洲的演化实际上是对三角洲的形状作了概化,然后利用空间几何的方法来估算由于河流输入对三角洲冲淤的影响,虽然这些模型参数化了海洋动力学要素的影响,但是,这些结果只是对具有规则形状的三角洲的长期演化规律比较适用,对形态复杂的三角洲来说并不22 地 理 研 究22卷适用,模拟精度也较低。
第三,沉积动力学模型方法。
这种方法的要点是把潮流、波浪要素引入到大河三角洲河口海岸沉积动力学模型中,进而实现对大河三角洲河口海岸的演化机制阐述。
Ariathu 2rai and Krone [11],Cole and Miles [12],Holly [13],Teision and Latteux [14],Christopher [15],Van Rijn [16],Ebrahim and Jean [17]等,以及国内学者张世奇[18]、曹祖德等[19]、窦国仁等[20]、Shi et al.[21]、曹文洪[22]等都对此作过研究,一般都是根据潮流、波浪基本方程计算出潮流速度和波浪要素,然后代入泥沙输运方程中,计算由不平衡输沙运动引起的河床和海底三角洲地形的冲淤变化。
董礼先等曾借用潮流场对沉积物输运的关系来研究海床的冲淤过程,并利用沉积动力学的方法找出潮流对泥沙输运的作用,然后计算瞬时沉积量[23]。
这种方法虽然综合考虑了河口海岸地区泥沙运移所遇到的各种作用(径流、潮流、波浪等作用),以及研究断面的瞬时输沙率和瞬时沉积量,对河口地区的河床和河口附近的三角洲演变进行了比较好的模拟,但是这种模拟是建立在短时间尺度之上的,它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瞬时的泥沙启动、扩散、沉积、再悬浮条件,而要进行长时间尺度及更大空间尺度的模拟就必须使用长期连续的资料或者进行概化处理。
第四,数值模拟模型方法。
数学模型是研究大河三角洲河口海岸演化效果较理想的工具,它不存在比尺效应等问题,改变模型参数很容易实现,且在合理考虑各种因素时,其结果可达到相当高的精度。
在平衡海岸,大河三角洲河口海岸的宏观演变模型是从一维模型(一线模型one -line model )开始的。
一线模型最初由Pelnard -Considere 引入[24],Bakker 把一线模型发展成为两维模型[25,26]。
Walton and Chiu 在总结一线模型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发展出了非线性模型[27]。
Hanson and Kraus 比较系统地总结了一线模型方法,研究了沿岸输沙率的表述方法,并得到沙量平衡方程[28]。
Dabees and Kamphuis 建立了三维模型来模拟海岸在不同等深线下的蚀淤情况[29]。
张长宽[30],以及秦淮仁、贺江成[31]等都应用了一线模型对我国的一些沙质海岸地区的海岸线变化进行了研究。
虽然以数值模拟为基础的一线模型可以预测三角洲海岸的长期演化,但这种方法所面临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进行横向输沙率和沿岸输沙率的准确计算[32~34]。
沿岸输沙率通常可以采用波能流法和潮流法来计算[35],这种方法不需要考虑波浪和潮流对泥沙的启动、沉积等条件,而只需要知道海底地形条件和波浪、潮流的一些指标就可以了,所得到的输沙率一般多为一个和多个潮汐周期下的一定空间内的输沙率,如果要想得到长时间尺度下的输沙率,一般都采取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积分的办法,但是这种方法也同样需要连续(或平均)的相关资料。
近十几年来许多科学家为沿岸输沙率经验模型的发展做了大量的工作[36~42],他们对沿岸输沙经验参数、波浪条件、输沙的垂直变化都作了深入的研究。
横向输沙率一般可以采用类似河口沉积动力学的方法来计算,Swart 曾经在研究海岸横断面演变的时候,利用波浪与泥沙粒径输运关系给出了横向输沙率的公式[43],Kriebel and Dean 提出用微分的方法计算每单位体积的横向输沙率方法[44]。
樊社军等曾经在连云港淤泥质岸滩的侵蚀与堆积动力机制和剖面模式的研究中根据沉积物的水动力(波浪、潮流等)特征计算了横向输沙率和断面演变模式[45]。
3建立宏观尺度河口海岸演化机理模型的基本思路从以上四种研究方法的特点(见表1)及其研究对象、时间尺度、空间尺度、研究重 1期李国胜等:大河三角洲河口海岸演化机理模型研究:(I )模式理论与进展23 点和所需条件来看,虽然它们各具特色,但明显存在两方面的缺陷。
第一,统计模型和几何模型并不是机理模型,因而不能对大河三角洲海岸的长期演化进行机理性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