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杆菌病的研究进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养殖与饲料2021年第08期行业论坛大肠杆菌病的研究进展邵志勇陈夏冰何斌吴利军金尔光陈洁王肆玖杨文海*
武汉市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武汉430208
摘要大肠杆菌是人和动物肠道中的正常寄居菌,同时也是一种人畜共患的条件致病菌,在某些条件下会导致人的胃肠道疾病或机体其他部位的感染,如婴儿腹泻、旅游者腹泻及尿道感染等。
此外,大肠杆菌污染也可能引发食品安全问题,对人群造成一定的危害。
因此,为了保障食品安全和人体健康,应当注重大肠杆菌病的预防和治疗。
关键词大肠杆菌;感染;症状;防治
大肠杆菌也称大肠埃希菌,是肠杆菌科埃希氏菌属,周生鞭毛,能运动,无芽孢。
大肠杆菌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是人和动物肠道中的正常寄居菌,一般情况下并不引起疾病。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大肠杆菌被认为是非致病菌,直到在1945年的婴儿腹泻暴发事件中发现了一些具有独特血清型的致病性大肠杆菌为止[1]。
之后经过研究发现,大肠杆菌为条件致病菌,有小部分大肠杆菌在一定条件下会造成感染,严重时可导致人群疫情。
大肠杆菌抗原成分复杂,可分为菌体抗原(O)、鞭毛抗原(H)和表面抗原(K)。
目前已发现的抗原成分中,有173个O抗原,103个K抗原,60个H抗原,按O:K:H排列组合形成多种血清型[2]。
能引起疾病的大肠杆菌统称为致病性大肠杆菌,而国际上一般按其致病作用分为6类,包括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肠产毒素性大肠杆菌(ETEC)、肠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肠集聚性大肠杆菌(EAEC)及肠侵袭性大肠杆菌(ESIEC),此外,还有尿道致病性大肠杆菌(UPEC)等[3]。
不同的致病性大肠杆菌可能引起人体不同的疾病和症状。
1大肠杆菌病概述
1.1发病机理
普通大肠杆菌是人及动物肠道中的正常菌群,一般不致病,还能合成对人体有利的维生素B和K[4]。
但在某些条件下,大肠杆菌则会感染机体组织或器官,引起相应的疾病。
如外伤、烧伤或腹部手术时,皮肤及黏膜出现破损,则有利于大肠杆菌的入侵。
相应的,任何可引起人体抵抗力降低的因素均可能导致大肠杆菌感染。
此外,人体长期滥用抗生素可能导致体内菌群失调,从而引起大肠杆菌的机会性感染。
不同的大肠杆菌致病机理不同,对人体的感染及危害也有所不同。
例如,肠产毒素性大肠杆菌产生的耐热和不耐热2种毒素可刺激肠黏膜,分泌水和电解质,导致肠腔中液体潴留引起腹泻;肠侵袭性大肠杆菌则不产生肠毒素,而是侵入结肠黏膜中进行增殖,引起有嗜中性粒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的炎症反应,导致侵袭性腹泻;肠致病性大肠杆菌的致病机理可能与其吸附性和产生的细胞毒素有关[5]。
1.2流行病学特点
通过研究掌握大肠杆菌的流行病学特点,如传播途径、区域分布等,可对大肠杆菌病的防控提出更准确有效的建议或意见,对于保护人类健康有很重要的意义。
1)传染源。
大肠杆菌病的主要传染源是胃肠道感染患者排至体外的含有大量大肠杆菌病原菌的粪便。
收稿日期:2021-02-26
基金项目:湖北农业科技创新中心重大科技研发项目(2020-620-000-002-01)*通讯作者
邵志勇,男,1987年生,硕士,兽医师。
··5
养殖与饲料2021年第08期行业论坛
2)传播途径。
大肠杆菌病在人群中的传播多是通过粪-口这一传播途径。
3)区域分布。
大肠杆菌病的流行有一定的区域分布特点,与各地区的经济水平和卫生状况有一定的关系。
2临床症状
大肠杆菌感染一般分为肠道感染和肠道外感染。
引起肠道感染的大肠杆菌一般是通过污染的手指、食物等经口摄入而致病,主要引起胃肠道疾病,如腹泻,严重时可导致脱水、血压下降;而肠道外感染主要是肠道外组织或脏器的化脓性炎症,如泌尿道感染、新生儿脑膜炎、败血症等[6],肠道外感染大多继发于人体抵抗力下降或外伤、肠道手术时。
2.1肠道感染
即大肠杆菌肠炎,一般起病急,以腹泻、腹痛及发热为主要表现,腹泻程度轻重不一,腹泻可为绞痛样发作,体温多在38~39℃,常见的肠道感染有旅游者腹泻,婴儿腹泻。
1)旅游者腹泻。
旅游者腹泻[5]由肠产毒素性大肠杆菌引起,一般在2周之内从温带到热带地区的旅游者中发病率高,被称为“旅游者腹泻”,也是俗称的水土不服。
病情较轻时症状仅持续1d,症状严重的患者类似霍乱,有频繁的米泔样水样便,儿童或老人由于抵抗力偏低,常可因脱水引发休克。
症状有腹痛、呕吐、肌痛等,经治疗可在4~5d 恢复。
2)婴儿腹泻。
肠致病性大肠杆菌是导致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菌,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婴幼儿危害极大[7]。
一般产房中婴儿发病率较高,且具有传染性,病死率也高,习惯上将其称为流行性婴儿腹泻。
对于某些营养不良的患病婴儿,肠致病性大肠杆菌可经肠黏膜进入血液,引起败血症。
此外,在对大便进行镜检时可发现有红细胞及白细胞,同时伴有许多脂肪颗粒。
2.2肠道外感染
1)尿道感染。
尿道致病性大肠杆菌(UPEC)可引起人体尿道感染,同时也是尿道感染最常见的病原菌[1]。
感染可发生在泌尿道任何部位,膀胱炎时可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肾盂肾炎时则还有高热、腰痛等全身症状。
2)新生儿脑膜炎。
大肠杆菌是新生儿脑膜炎最常见的病因之一,一般是因早产、分娩损伤以及从母体感染导致。
该病早期症状不典型,不易诊断,临床表现典型的患儿,卤门饱满,头颈部强直,若治疗不及时则可能产生脑积水、瘫痪、智能减弱等后遗症。
3)其他。
除上述疾病症状外,大肠杆菌引起的肠道外感染还可能导致腹膜炎、败血症等,尤其是在人体抵抗力降低时,更易感染发病。
出现败血症时,病人常有高热、畏寒等毒血症症状出现,肝脏、脾脏肿大,严重时甚至会休克。
3防治
3.1食品中大肠杆菌的检测
大肠杆菌是国际公认的食品安全指标菌类,对于检验食品安全有很大意义,一旦检出食物中存在大肠杆菌,说明该食品已被污染,不可食用。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食品安全问题,而该问题也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
对此,食品中大肠杆菌的检测方法一直在更新和进步。
3.2大肠杆菌病的防控
大肠杆菌病对人群存在一定危害,但尚在可控制范围内。
因此,对于大肠杆菌病,应当更加注重其预防控制问题,将大肠杆菌感染掐灭在源头。
由于大肠杆菌主要是经口传播,所以切断传播途径尤为关键。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须注意饮食卫生,不吃生食,不饮生水,确保肉类达到安全的最低烹饪温度;在接触生肉后须彻底清洗手和餐具,防止交叉污染;在湖泊、泳池等地玩耍时,注意不要饮用未经处理的水;勤洗手,防止病原菌通过受污染的食物等进入人体。
此外,大肠杆菌为条件致病菌,在人体抵抗力降低时容易感染,所以预防大肠杆菌病需要提高人体抵抗力,合理使用抗生素,以免肠道菌群平衡被破坏。
对于进行肠道手术的病人,则需注意手术时的无菌操作,以免病人发生细菌感染;还应对肠道感染的患者及时进行的隔离,防止疾病传播。
3.3大肠杆菌病的治疗
目前对该病的主要防治手段为以抗生素为主的药物治疗,如用氨苄青霉素、庆大霉素、头孢菌素等进行治疗。
此外,像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感染引
··6
养殖与饲料2021年第08期行业论坛动物源性食品中氯霉素残留免疫分析
技术研究进展
范素菊1,2李嘉1杨兴东2*
1.周口职业技术学院农牧工程学院,河南周口466000;
2.周口师范学院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河南周口466001
摘要氯霉素(CAP)作为一种动物性食品中国际禁用的抗菌素,其残留物不仅会通过进入食物链而危害人类健康,而且还会引起耐药菌的传播,因此,开发对其残留的检测技术尤为重要。
本文综述了近10年来常用的检测动物源性食品中CAP残留的技术,重点介绍了免疫分析法(ELISA、侧流免疫分析法)和核酸适配体技术,并对当前和今后该技术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客观分析。
关键词氯霉素;氯霉素残留物;免疫分析;ELISA;侧流免疫检测;核酸适配体
氯霉素(Chloramphenicol,CAP)是一种抗菌类药物,因其作用谱广,价格低廉,广泛应用于我国的动物生产中,防止各种动物疾病的感染[1-2]。
大量的研究表明,CAP进入动物体内并造成残留,CAP在人体的残留会抑制人体造血机能、增强细菌耐药性和引起机体的菌群失调等,甚至会引起致命的“灰婴
收稿日期:2021-05-15
基金项目: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20B230010);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212102110094)。
*通讯作者
范素菊,女,1981年生,硕士,讲师。
起的腹泻,一般主要采取支持疗法,纠正水和电解质的失衡,须注意不可滥用抗生素。
传统的食品中大肠杆菌检测方法有滤膜法、平板计数法等[8],而新的方法则有自动化仪器检测技术、免疫荧光技术等[9]。
目前,我国在检测食品中大肠杆菌时使用的技术主要还是传统方法,其有很大局限性,例如准确率不高,效率偏低等,但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新兴检测技术正被研究者们开发应用,对于检测食品中大肠杆菌给予了极大的帮助,也让人们的食品安全更有保障。
参考文献
[1]毕振强.病原性大肠杆菌研究进展[C]//中华预防医学学
会.华东地区第七届流行病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北京:中华预防医学学会,2004:30-34.[2]魏恒,李娟娟,王韦华.猪大肠杆菌病的病因及防控措
施[J].陕西农业科学,2018,64(12):92-95. [3]殷泽禄,万虎.大肠杆菌的研究综述[J].甘肃畜牧兽医,2019,49(5):33-35.
[4]王克恭.重新正确认识大肠杆菌[J].内蒙古兽医,1998
(1):24-25.
[5]张琳.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J].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03,10(3):6-7.
[6]宦海霞,张科.大肠杆菌致病因子研究进展[J].中国家
禽,2010,32(23):45-48.
[7]刘栓奎,李明,党荣理,等.致病性大肠杆菌和出血性大肠杆菌
研究进展[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24):5123-5124. [8]罗旋.探讨食品中大肠杆菌检测方法[J].食品安全导刊,2018,9(27):155.
[9]林庭庭,周广红.食品中大肠杆菌生物检测方法探讨[J].
食品安全导刊,2019(12):84.
【责任编辑:刘少雷】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