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高等教育的一种全新类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职教育:高等教育的一种全新类型
高职教育发展的基础是市场经济对高层次技能人才的需求。
与传统的学科型高等教育相比,高职教育有着自身独特的办学体系、人才培养模式与运作管理方式。
多学制、多层次发展高职教育·丰富新类型的内涵,将为高职教育打开广阔的空间。
[标签]高职教育高等教育类型
高职教育在我国已有相当规模。
2008年我国高等职业院校1184所,在校生900多万人;招生规模达到310多万人,占到普通高校招生规模的一半;一次性就业率达68%,毕业生质量得到行业企业和社会的广泛认同。
但我们也看到,高职教育管理体制始终没有理清,发展空间受到限制,社会声望不高,办学模式有待完善。
高职教育近十几年跨越式发展,铸就了辉煌,也落下了诸多不足与问题。
如何进一步认识和把握高职教育未来发展方向,我们认为,必须把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一种全新的类型来认识与定位。
一、源于市场贴近市场:全新的发展基础
职业教育主要从事职业岗位技术技能的传授。
不管是古代的艺徒制还是现代的双证制,不管是技能传授还是岗位培训,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市场中技能型人才的大量需求是职业教育的直接原因。
从我国来看,早期的职业教育主要是层次较低的中专、高中教育,以培养初级技术工人为主。
随着市场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要,层次较高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应运而生。
20世纪80年代,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开始以职业大学或普通高校中的二级学院出现。
1997年,国家进一步明确了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规范了校名。
一批独立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正式挂牌。
此后,随着政策的完善,全国各地多渠道、多规格、多模式发展高职教育,高职教育呈蓬勃发展之势。
目前,我国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有短期职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普通高等专科学校,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本科院校内设立的高等职业教育机构(二级学院)、具有高等学历教育资格的民办高校等,办学规模已占高校半壁江山。
从高职教育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来看,其发展和变革的源泉,在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变革的推动。
我国高职教育产生的最直接因素,即它是应市场经济而生的,市场对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是高职教育萌芽、发展、壮大的土壤与根源。
也由此看出,作为一种新类型的高等教育,高职教育与其他教育的发展源泉与基础有着不同。
表现在:(1)高职直接源于市场,源于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而不像基础教育或传统的研究型学科普通高等教育,与市场总有那么一点点“隔阂”。
从举办和支撑高职教育发展的背景与原因来看,市场是高职教育最直接的主导因素与源动力。
可以说,没有市场,没有市场经济的大发展,也就没有今天高职教育的大发展。
(2)高职教育侧重于职业技术技能的培训,主要针对某一方面某一岗位某一职业提供的特别的技能培训,学生学习到的知识正是市场所需要的·因此高职教育与市场的关系非常密切,经常互动,相互渗透。
学校走出校门,在企业
建立实训基地。
顶岗实习。
企业也经常参与办学,甚至直接投资办学。
(3)在发展过程中,高职与市场是相互促进互为利用的。
高职为市场企业培养人才,提供技术支持,企业提供育人场所、兼职师资、前沿技术、资讯与资金。
双方共同推动技术进步、人才更新与市场繁荣。
教育的发展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这个适应是多方面的。
高等教育目的是培养人才,培养的人才必须和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结构相同。
我们提出“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需要大众化的高等教育来完成这个任务。
高职教育正是新时期高教大众化背景下市场催生下的产物,它定位于培养应用型或技能型的专门人才,与市场经济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完全对接。
因此,高职教育独特的发展途径与市场定位,使得它本身具有了坚实的发展基础与动力源泉。
二、以能力为本: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不断的实践与探索中,我国的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成形,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已经形成共识,其人才规格的核心就是:以能力为本。
任何教育的目的都是要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但作为高职教育来说,能力的理解主要是职业岗位的技术技能与综合素养等,也就是说,高职学生特别看重的是职业能力与发展潜能,高职教育以能力培养为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高职教育以能力为本”有多重意思:(1)在专业的知识结构中,技能的培养占据主要地位。
技能表现出的基本形态是“动”而非“静”,也即能动手,能操作,能在实践中处理岗位出现的各种问题,一毕业就能上手,一用就熟悉,能上能下,能生产也能从事基层一线的管理工作。
这类人才被形象地概括为“大学水平的能工巧匠”或“能工巧匠型的大学生”。
(2)在教学手段与方法中,培训技术技能的实践教学占据重要地位,实训、实践、实习课程占有很大比例。
高职教育必须抛开传统高等教育的教学框架,正确处理理论教学与技能实训之间的关系,防止重理论,轻实训,同时也不忽视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强调动手能力,理论教学以“够用”为度,教学中也重视学生潜能的培养,为学生未来发展打实基础。
高职教育的专业教学可以不一定是从理论学起,实训、理论教学、综合实训、创新能力培养等几个环节可以交叉进行,也可以打乱顺序或“混合”式或“三明治”式或项目牵引式综合进行。
对学生的考核可以采用过程式、形成式考核方式,不拘一格。
(3)能力体现在多方面,能力的培养也是多方面的。
高职学生基本要求应该是专业知识扎实、技术能力突出、综合素质优良。
在教育教学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和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实现通用技能、专向技能、综合技能训练相结合,形成能力为本、实践领先、学练交替、重在综合的教学特色,使高职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形成核心竞争力。
围绕能力培育,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与普通高等教育有较大不同。
在课程设计方面,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职教育不以学科系统知识结构为导向,而是以职业发展需要为导向,以职业岗位技能为核心,根据不同的专业岗位来设计出应用和相关理论知识有机结合的模块。
在专业理论学习中,高职教育并不追求学科理
论的面面俱到,不强求系统、全面的基础理论知识,而只是强调“够用”、“适度”,具备与专业直接相关的必需的理论知识即可。
在师资建设上,强调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或“双师”素质,要求教师有专业理论基础,更要熟知实习实践指导,动手能力强,所谓“教授手上有油”。
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特别突出教学内容的应用性和实用性,尤其要强化技能训练课程,也就是说在教学计划安排时,实践操作是高等职业教育中的重要环节,实习实训课程占有重要地位,时间跨度大,渗透到各个环节,即使理论学习也强调用社会实践或与实习实训相结合来学习。
在教育模式的构建中,鉴于技能的教学直接关系到学生适应职业岗位的实际能力,因此高度重视实习与实践操作这一教学环节,强调学生岗位技能的训练与培养,这也正是高等职业院校与普通高校的教学模式最基本的差异,也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基础。
三、从学制到学位:有待突破的发展空间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要“逐步建立起一个从初级到高级、专业配套、结构合理、形式多样、又能与其他教育相沟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
1996年《职业教育法》,1998年《高等教育法》,国家进一步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法律地位。
1999年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2002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强调了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但与其他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等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与学制空间始终没有完善,长期以来,我国高职教育定位于低层次的专科教育,三年制甚至二年制教学,重视证书忽视学位,强调短平快,忽视层次提升。
过份依从于就业率,适应工作岗位要求,而忽视学生今后发展,这使得高职教育发展空间受到极大限制。
从世界范围或从长期发展角度看,我国高职教育必须解决它的学制与学位问题,创新发展空间。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是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类型的教育,是两类并行不悖的国家高级人才培养通道。
而作为高等教育,具备不同的学制以及对应的不同的学位是其基本属性。
高职教育要形成了自身系列化的学制与学位,才能算是完整的高等教育。
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29届大会上推出“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ISCED),得到了许多国家的公认。
在这个教育分类中,第三级(序号为5)为高等教育阶段,这一阶段分为5A和5B两个类别。
5A类是理论型,按学科分设专业,相当于中国的普通高等教育;5B类是实用性、技术型,相当于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
这个标准强调两类教育是平等并行的,普通高等教育有大专、本科、研究生等层次的教育,职业技术型教育同样也是有低中高不同层次的教育。
实际上,技能应用类教育有专科、本科、硕士、博士等不同层次,这在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是普遍现象。
德国既有综合性工业大学(TU、TH),也有技术应用大学(FH);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起开始就有本科层次的高职,70年代开始发展硕士、博士层次的高职。
我国台湾地区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将专科学校改制升格为技术学院(本科),80年代又开始将技术学院改制升格为科技大学,出现了硕士、博士班,形成了大专、本科、研究生多层次技职教育体系和学位体系。
国际上学位的分类,一是学术型学位,以培养学术、学科研究型专门人才为目标,如经济学、理学、文学硕士博士等;二是工程应用型学位,以培养工程型、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如工商硕士、工程技术各学科的博士等。
这是两类相互独立自成体系的教育类别。
我国《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明确规定:“专业学位作为具有职业背景的一种学位,为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人才而设置。
”高职教育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在办学层次提高后,完全可以把学位制度引入高职教育领域,建立与高职教育层次相对应的技能型学位体系,依据高职教育的特点设立技术硕士、技术博士。
从西方发达国家来看,以职业教育为导向的高等教育,经过近几十年来的高速发展,职业教育型的高等教育在校生的比例,许多国家已达到高等教育总人数的20%以上,有些国家甚至超过50%。
而目前我国许多高等职业院校的学制与学位没有明确的定论,部分专业设置甚至教学方法又沿用普通高校的模式,其培养出来的人才往往不适应社会的要求。
2004年9月,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规定“中等职业学校不再升格为高等职业院校或并入高等学校,专科层次的职业院校不再升格为本科院校”。
这类似“一刀切”的做法,与实际发展不符,反而限制了高职教育的发展空间。
长远来看,我国适度发展技术技能型本科教育甚至于研究生教育都是必然的,现在我国某些经济发达地区也已经具备了职业教育升格的条件,如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无论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还是教育内部的发展都已经和世界发达国家当时发展技术本科时的状态持平甚至超越,而社会对更高层次的技能型人才需求也是现实。
可以先行试点,在经济发达地区让一些优秀高职院校试办职业技术本科、研究生教育,积累经验,再逐步推广。
一旦高职教育的办学层次被突破,相应的学制与学位形成,其发展空间将无限广阔。
四、工学结合:全新的办学路径
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最基本的办学理念与指导思想,也是其人才培养模式中最具特色的主脉络。
作为一种全新的高等教育新类型,工学结合指明了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贯穿高职教育办学始终,对高职教育产生了深刻影响。
从形式上看,工学结合是社会与教育的结合、企业与学校的结合,市场与教学的结合,但从方法性质来说,工学结合正是高职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最本质的区别所在,是作为培养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高职教育发展的基本路径。
“工”蕴涵着企业、行业、应用、市场等要素,“学”内涵着学校、教学、学生、学术研究等涵义。
高职教育着力实现“工”与“学”结合,首先,树立市场化的观念,高职办学的每一个环节,都面向市场,围绕市场。
教育教学与管理运行中,心中时刻有市场,眼睛紧盯市场,行动紧跟市场,发展切合市场。
学校依据市场对入才的需求办学,教学的主要内容贴近市场行业岗位实际,学生培养的定位以市场要求为出发点,科研开发紧贴市场实际解决生产一线问题。
其次,坚持结合、合作的基本精神。
高职院校要主动配合政府,主动与企业协作,与行业协会等社会团体联姻,与国内外其他高校合作。
教师与学生、与企业、与同行搞好合作,教师之间,学生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社会各界等进行合作,科研开发、实训基
地建设、教学设备建设、后勤服务、学生活动开发等不乏合作,整个办学有着各式各样的合作,合作无时无处不在。
再次,必须有一种开放的基本姿态。
开放渗透到高职各个层面与各个阶段,高职的办学、教学、科研、服务等都应该是开放的。
学校主动走出校门,了解市场信息与人才需求,建立校外实习基地。
学校打开大门,开门纳贤,广迎各方参与办学,引进投资、设备与师资,吸取有益的管理方法,虚心学习他校先进办学经验。
开放的方向是和当代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和管理的终极意义相吻合的,高职院校只有在开放中才能实现与社会的全面对接。
最后,必须要有革新、创新的意识与理念,不囿于传统,不逐同于大众,充分彰显高职院校办学的特色,强化每一所高职院校的个性。
高职院校立足于地方或某一行业,地方性是它固有的基本特征。
各地的社会经济发展不尽相同,对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各不相同。
高职办学不可能干校一面,依据地方实际与本校实际积极变革、创新,形成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只有不断变革、创新,高职教育才能焕发新的活力,向前发展。
总之,工学结合强调与行业、产业、企业和谐共生、互通互融的关系,突出学生真干实学能力,与传统学术型高等教育相异。
工学结合的运行,有利于社会、企业、高职院校发挥各自的优势,将学校优势与企业资源有效的融通和整合,实现资源共享,更好地发挥各自的作用及其组合效应。
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生命力的维系点,是其发展壮大的内在需求和不二选择。
我们认识高职教育应该是多角度的,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全新类型的高等教育,从类型分析来看,两者并行不悖,同样办学主体多样,培养高层次人才,是国家人才培育的“第二条高速公路”。
高职教育的学历层次与学制学位必须健全,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技能培育为根本,走工学结合办学之路。
参考文献:
[1]温家宝,百年大计,教育为本[EB/OL],新华网,2009—1—4.
[2]马树超,范唯,以专业改革与建设践行高职教育科学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09,(8).
[3]关于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情况的报告[R],中国新闻网,2009—4—22.
[4]卢晓中,高等教育:概念的发展及认识[J],高教探索,2001,(3).
[5]徐涵。
高鸿,中外职业教育体系比较研究[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5.
[6]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