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高教版拓展模块第六单元阅读与欣赏第29课《孔雀东南飞(并序)》一等奖创新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职语文高教版拓展模块第六单元阅读与欣赏第29课《孔雀东南飞(并序)》一等奖创新教案
课题孔雀东南飞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铺陈、排比、起兴的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水平目标:培养学生使用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的水平。
3.德育目标:让学生理解封建家长专制的罪恶,培养学生珍爱生活,敢于和腐朽势力作斗争的情操。
教材分析重点:理解叙事诗中通过人物对话揭示人物形象的艺术性。
难点:体味人物性格及诗句的特色。
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封建家长专制是扼杀青年男女爱情自由、婚姻自由的一把利刃,婚姻完全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更可恨的是婚后公婆或者丈夫稍有不满,就能够凭一纸休书将女子赶回家。
这样的悲剧在古代缺乏为奇。
早在梁祝之前即有一个感人肺腑的爱情悲剧——《孔雀东南飞》以得美丽的孔雀被活活拆散,美梦只有在死后才能实现。
二.解题本诗原题《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又名《焦仲卿妻》。
选自南朝陈代徐陵编的《玉台新咏》,这是我国最早的乐府诗集。
本诗时保留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也是最长的一首长篇叙事诗。
称“古今第一首长诗”(区别于第一首长篇抒情诗:离骚),与《木兰辞》合称“乐府双璧”。
乐府:原指掌管音乐的官府,后来把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歌词也称为“乐府”或者“新乐府”。
三.课文把握文章结构开端——兰芝被遣发展——夫妻惜别再发展——兰芝抗婚高潮——双双殉情尾声——告诫后人四.课文分析1.概括诗前小序的内容。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结局,作诗的缘由。
2.诗歌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什么作用?兼用比兴,以孔雀失偶来暗示夫妻离别。
孔雀徘徊反顾为全诗奠定深沉悲哀的基调。
统摄全篇,引起下文故事。
3.尾声化为鸳鸯充满了什么色彩,结构上有何作用浪漫主义色彩,呼应开头寄托人们追求恋爱自由,生活幸福的强烈愿望。
五.探究阅读(一).关于铺排1.第9段,“鸡鸣外欲曙……精妙世无双”。
师:本段用了什么手法?生1:本段用了铺陈、
排比的手法。
师:能给大家具体解释一下铺陈吗?(生1沉默)师:心里知道不好表达,是吧。
我来解释一下,铺陈,即铺叙,详细地表达。
师:请用本段中的一个词概括它的内容。
生2:严妆师:此时此刻,刘兰芝为何要“严妆”,并且还“事事四五通”呢?作者着重写装束和仪容,有何用意?请同学们思考,同桌之间能够交流。
学生回答。
生3:严妆是刘兰芝一贯的习惯,爱美的表现。
生4:我认为正说明刘兰芝知书识理,有涵养。
生5:它的作用是表现刘兰芝的自尊、外柔内刚。
生6:我认为这里正说明她沉着、镇静,临阵不乱。
生7:这里也可看出刘兰芝内心的不平静,甚至是痛苦,正因为如此,才会有“事事四五通”的表现。
师:同学们的讨论发言很成功。
我把你们的发言综合一下,这段描写由足至头、至腰至耳、至指至口、至步,一连串渲染夸张的铺陈排比,不但写出人物的外在美,更写出人物的人格美。
美就美在她的沉着、镇定,美就美在她那特别的涵养。
这个段文字优美,请同学们倾听范读,认真揣摩品味它的妙处。
下面请同学们试着背诵该段。
看谁能用最短的时间背诵下来,先背会的同学举一下手。
背诵很流畅。
(提问两个同学)我们一齐来背一遍。
声音很宏亮,语速要再慢一点,感情再浓一些就更好了。
2.师:诗中有多处使用了铺陈排比手法,同学们能否再找出一两处。
生1:第2段“十三能织素……十六诵诗书”,写出了刘的聪明能干。
师:从13岁说到17岁,一一道来,是否太繁琐?本段还用了什么手法?生2:不繁琐。
这是纵的铺陈,按时间顺序,意在强调兰芝多才多艺,很有教养。
罗列数字,应作互文看,交叉表达。
师:它与情节的发展有什么关系?生3:为下文兰芝被休作铺垫,以激起读者的同情。
师:第13段有类似的内容,是不是有点重复?生4:不重复。
更突出兰芝从小聪明,很有教养,并且转换了表达的角度,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
3.学生读“交语速装束……郁郁登郡门”(21段)师:从另一标题《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看,这个悲剧故事里,女主人公刘兰芝更具人格魅力,主要塑造了这个人物形象。
难道这个段描写对刘兰芝形象的塑造也有作用吗?生1:有。
师:哪位同学能解答这个问题?看来这个问题不容易回答。
郡守家富有、有权势吗?生2:富有、有权势。
师:那么刘兰芝对这富有的郡守感兴趣吗?生3:不感兴趣。
她嫁给郡守完全
是兄长的逼迫。
师:她的心思依然在焦仲卿身上,那她想怎么做呢?生4:“等待焦仲卿来迎娶她”。
师:所以作者不惜笔墨,浓墨重彩,写太守办喜事豪华排场……生5:反衬,反衬刘兰芝的对爱情坚贞不移的品格。
师:对,衬托出刘兰芝不为富贵所动的节操,她对爱情的忠贞经得起任何严峻的考验。
而且太守家的喜和兰芝明为允婚、暗作死计的悲凉心境形成对照,强化了悲剧性。
总结:本诗的铺陈排比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也为诗歌带来了声律和色彩之美。
在我们学习过的乐府民歌《陌上桑》、《木兰辞》中,这种手法也有使用。
能否想起来几句?“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湘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十五府小史,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课后同学们注意体会比较。
铺陈、排比手法,夸张、渲染地写尽人或事的各方面情态。
它实际上也就是赋,即“敷陈其事而直言之”。
仅仅受汉大赋的影响,描写更加细腻更加淋漓尽致,往往一气贯注,渲染某种气氛和情绪。
赋,一般分为三类,赋景观物象、赋事态情状、赋人物形象。
此题两处赋人物形象,我们从中分析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赋是古诗词中最常见的手法,如《沁园春·长沙》上下阕均用了赋,平时要注意鉴赏并使用。
(二).关于开头结尾的艺术效果若不能发现开头和结尾的艺术效果,引导。
问题:去掉诗的开头、结尾,并不影响情节的完整性。
去掉后与原诗实行阅读比较,体会艺术效果有什么不同分别说一说它们的作用。
1.生:“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明确:“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以孔雀徘徊起兴,有统摄全诗,引起故事的作用;以美禽恋偶比喻夫妻分离,用具体的形象渲染悲剧气氛,奠定全诗哀怨悱恻的感情基调。
比兴手法在现代的一些流行歌曲中亦常有使用。
如《花心》:“花的心藏在蕊中,空把花期都错过。
你的心晶莹剔透,心中一定还有梦。
”2.生:尾声明确:在刘、焦合葬的墓地,松柏、梧桐枝枝叶叶覆盖相交,是为连理枝,象征了爱情的不朽。
合葬化鸟,生不能相守,死要化作比翼双飞的鸳鸯鸟。
“相向鸣”,是他们爱情与幸福的歌唱,悲愤与压抑的控告。
结尾的浪漫主义手法,反衬现实,寄托人们追求自由恋爱、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在结构上,结尾的鸳鸯双飞和开头孔雀失偶遥相呼应,表达了构思之巧妙、用心之良苦。
故事的尾声与我国一些民间文学相似,“彩虹万里百花开,蝴蝶双双对对来,天荒地老心不变,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的“七夕相会”。
这是人物形象的浪漫主义发展,闪现出无比灿烂的理想光辉,使诗文起了质的飞跃。
六.人物性格分析兰芝:聪明多才,知书达理,不慕荣利,坚强、反抗。
焦仲卿:他是兰芝向封建家长制和封建婚姻制度作斗争的伙伴,有正义感,重感情,守信用,有刚强的一面。
但也有懦弱的一面,对母亲的责难默默无声,斗争无力。
没有兰芝斗争彻底,它也是封建社会的受害者。
焦母:突出的反面形象。
他是一个极端蛮横无理的的女性。
对于兰芝和仲卿的美好爱情,毫无理解和同情,一意专行。
对仲卿软硬兼施,目的是要仲卿速遣兰芝,以维护他的家长威风,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表。
刘兄:反面形象,性行暴戾,趋炎附势,丑态毕露,典型的市侩形象。
七.关于本文的疑点问题(一)封建社会妇女被休一般被视为奇耻大辱,会遭人鄙弃,为什么刘兰芝被休后身价反而更高了谈谈你是如何理解县令太守为子求婚的。
1.封建社会禁锢妇女的一整套礼法条规和道德标准,经历了一个发展、完善的过程。
汉魏之前,再婚是一种普遍现象。
在汉魏时期,限制再婚的理论进一步系统化,但再婚行为的依然普遍存有,尤其那些人品才貌出众者。
西汉卓文君新寡,司马相如以琴挑之,一曲《凤求凰》,卓文君便随司马相如去了。
东汉邓元仪之妻被休后嫁给华仲,华仲做了大官,偕妻过街市,令邓元仪羡慕不已。
东汉末蔡琰(文姬)初嫁卫仲道,后为乱兵所掳,嫁匈奴,曹操用金璧赎回,改嫁官吏董祀。
刘备取了刘琮的遗孀。
魏文帝曹丕娶了袁术的儿媳妇甄氏。
吴主孙权就曾纳丧偶妇女徐夫人为妃。
诸如此类,不可胜数。
两汉时正统儒者的言论尚未完全拘束人们的社会行为。
就是妇女缠足也是南北朝以后的事。
到北宋程颐提出“去人欲,存天理”“饿死事小,失节事大”(《遗书》),在北宋当时影响并不很大,其侄媳也未能守节。
南宋以后,(朱熹,南宋理学家)“程朱”理学进一步完备了封建礼教,礼教之风渐趋严厉,寡妇再嫁是大逆不道。
2.东汉建安年间,正是士族制度萌芽时期,门第观点已经存有。
魏晋时期推行“九品中正制”。
根据教材提供的信息,我们能够断定刘兰芝是
一位出身在无所谓门第的家庭,娶入焦家已有高攀之嫌,这既可从兰芝的自叙“昔作女儿时,自小生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中看出,也可从焦母教训儿子的言语“汝是贵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中找到答案。
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思想逐渐成为中国官方的正统思想。
儒家所提倡的道德、礼法标准也就愈益发挥出自己的影响力,逐渐地成为社会主流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
在婚姻制度方面就规定有“七出”、(《礼记·本命》中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
”)“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等等清规戒律。
假如县令太守想为自己的儿子物色妻子,他们的选择空间还是相当辽阔的,他们的地位、所受的文化熏陶以及社会舆论,决定了这些深受儒家学说浸染的封建官员不可能为自己的儿子选择一个被别家扫地出门的弃妇作妻子,无论她是何等美丽灵巧贤惠善良。
既然这种可能微乎其微,为什么诗中出现了那样的情节?首先,这是表现人物形象的艺术需要。
艺术是对现实生活的审美观照,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
课文中对兰芝既有刘兰芝善良美丽、贤慧能干的正面描写,又有县令太守为子求婚的情节,尤其是兰芝再嫁热闹隆重的场面描写,这个场面的设置,除了表现太守对此事的重视外,更是传唱者特意用这个“隆重”场面与刘兰芝被焦母驱遣回家的“冷落”形成鲜明的比照,突出刘兰芝是无故被遣的,她的素养和品行是有口皆碑的,反衬出焦母的专断和无知,替刘兰芝鸣不平。
使读者从心底长长地出口恶气,从侧面衬托兰芝的美丽外貌和美好心灵。
其次,这个情节的出现也是广大人民意愿的反映。
抛开《孔雀东南飞》不谈,在东汉时代,像刘兰芝这样被婆家驱遣回家的,被封建家长制封建礼教折磨而死的弱女子肯定大有人在。
刘兰芝的命运是悲惨的,这些弱女子的遭遇是令人同情的,同处于被压迫被蹂躏地位的广大群众在传唱刘兰芝的故事时,自不过然地渗透了自己的感情。
《孔雀东南飞》以真人真事为原型,又在传唱过程中加以再创造,融入了人们善良和美好的愿望。
这样的例子在中国文学史上屡见不鲜,比方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化蝶,孟姜女哭倒万里长城等,这些在现实生活中绝对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在故事中发生了,不可能实现的东西实现了。
这既揭露了弱势群体无力主宰自己命运的
事实,又曲折地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意愿。
(二)兰芝是一位勤劳、善良、美丽的女性,与焦仲卿夫妻感情又极为深厚,但却遭到了焦母的虐待乃至驱逐,最后不得不与仲卿双双殉情。
焦母驱逐兰芝的原因是什么?1.兰芝没有遵从封建礼教的妇德要求,“本自无教训”,“举动自专由”,虽然温顺,能干,但骨子里有倔劲,因而为焦母所不容。
2.兰芝多年不育,焦母为传宗接代考虑,找借口驱逐兰芝。
3.焦刘两家贵贱悬殊,门第不对,焦母见异思迁,为娶进罗敷而逼走兰芝。
4.焦母无法理解也不能容忍仲卿与兰芝间真挚热烈的爱情。
(焦母因丈夫早逝,有恋子情结)《礼记·本命》中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
”焦母迫害刘兰芝用的是第一条。
《礼记》中还规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
”焦母压制焦仲卿用的就是孝顺这个条。
刘兰芝回娘家后,也受到家长制的威压。
那么刘兰芝、焦仲卿是不是从根本上反对这些封建教条呢不是。
刘、焦两人所反复辩解的是他们并没有违反这些封建规范。
因为他们不能,这才是悲剧中的悲剧。
(三)焦仲卿的母亲爱他的儿子,为什么又处心积虑地毁灭他儿子的美满婚姻?根据课后查阅的参考资料,以“从荒唐的逻辑看封建家长专制”为题,写一篇研究性文章。
八.总结几千年来,封建礼教、家长制等传统文化的冷漠与残酷,使无数美丽的爱情成为“牵牛织女”,化作“双飞蝴蝶”,飞出“东南孔雀”,筑就“血泪沈园”!滴下钗头多少泪,沈家园里草犹悲!南宋年间,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因在科场上秉笔直言,抒发抗金忧国之情,而名落孙山。
陆游父母遂安排他与表妹唐琬成婚。
陆游和唐琬结婚后,生活非常幸福。
但是陆游母亲对此不悦,她认为唐琬成天弹琴吟诗,不但有失妇道,而且有误儿子的功名前程。
在母亲压力下,陆游被迫休妻,无由的孝道、世俗功名和虚玄的命运八字活活拆散这对夫妻,唐琬另与赵士程结婚。
一日,唐琬与赵士程来到沈园,与陆游相遇,陆游百感交集,提笔在粉墙上留下了传世经典的《钗头凤》。
唐婉再游沈园,和之。
不久抑郁而亡。
顽强的生命能够摆脱精神枷锁。
只要矢志不渝,执著追求,美好的理想就会实现。
布置作业完成“练习与思考”。
板书设计《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乐府双璧”。
教学后记通过学习让学生将自己对课文的感情理解上升到理性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