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基础》应用性学习能力互评环节的实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算机应用基础》应用性学习能力互评环节的实施
为贯彻教育部提出的“以就业为导向,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职教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浙江台州市教研室自2006年起,在全市各职校开始推广《计算机应用基础》应用性学习能力评价,并以此为契机,通过课程评价导向的转变,促进课程教学的改进,切实提高职业学校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经过几年的有效推行,各校的学生作品明显呈现出创新性、多样化的特点。
从对学生的调查情况反馈来看,大部分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注重过程评价,学生的作品质量较前两年有了明显的提高。
同时,从调查反馈也可以看出,教师对评价环节仍不够重视,评价方式非常单一。
学生的平时作业点评仍是教师的专利,一般是教师评阅打分后,再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对作业,大部分老师能对所有自己任课班级进行联评,也有的学校比较重视,组织专业组所有任课教师对学生作品进行调换评价,力求评价做到公平、公正。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逐渐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单一的由教师评价作品存在的不足, “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师生共评”等多种作品评价模式被逐渐运用到计算机基础课中。
本着“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作品评价中来,将评价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的理念,笔者将互评方式在《计算机应用基
础》课应用性学习能力评价中进行了尝试实践,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互评环节实施的意义
1.互评体现了当代教育评价的新理念
让学生对作品进行互评,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导思想。
在传统教学中,评价往往是在教学之后进行的一种孤立的、终结性的活动,目的在于对学习结果进行判断。
让学生主动参与评价,经过讨论得出问题出现的原因,然后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的评价比教师“独裁评价”后的指点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通过自己和同伴的讨论分析得出的方法是学生自己劳动的成果,学生更能从中体验到成功的
喜悦和满足,从方法上来讲也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2.互评是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
开展学生作品互评,通过同学间众多作品的评价与比较,学习他人的技术创新及应用方法,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可以促进学生的反思,提高个人的作品欣赏能力。
一个人的经验和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只有不断开拓眼界,吸取他人的经验丰富自己,培养求异思维,才能切实提高实践操作的综合应用能力。
3.互评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作品互评可以使学生之间互动学习,互为人师,由此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互动,突破了每个学生只与教师交流的单调局面。
有的学生会主动向人请教一些好作品中使用的特殊技巧,同学间互相欣赏,从而形成活跃良好的学习评价气氛,促进人际间良好的情感交流。
二、互评环节的实施方式
本人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中对多种互评方式作过尝试。
1.组内互评
小组协作学习模式的推广,使组内互评实施起来非常方便。
例如一个班有四十名学生,将其分成八组,每组五人。
因为小组成员的组成是固定的,坐得接近,相互间比较了解,作品评价就容易展开,从而形成相互监督、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学习气氛。
展示时考虑到时间关系,教师可让各组的小组长挑一两份典型的作品进行演示分析。
这种互评方式的优点是每个人要评价的作品少,花费的时间少,效率高,容易组织和实施,并且组内成员对每一位成员的进步都心中有数,是进行过程性评价的一种好方法。
这种互
评方式非常适合一些小作业的评价。
2.组际互评
组际互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本组对另外所有的组别作品全部进行评价;另一种是一组只评价另一组的作品,如一个班有小组A、B、C、D……,H,评价方式为A评B、B评C、……H评A。
前一种方式要评的作品量太大,在平时的课堂中实施太费时,后一种评价方式可行性比较高,用得相对较多一些。
为了在课堂中能形成良好的评价气氛,可以采用组际竞争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展示时挑选各组的总分最高和最低的作品,让全班同学一起来学习比较,学习一些好的技巧,同时对存在问题及其原因进行分析,并改正完善。
组际互评可以激发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兴趣,增加组内成员间的凝聚力,并且能形成对学生作品相对完整的量化值,使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和分析,及时修正教学设计,从而对技能的重难点有更加准确的掌握。
在单元综合性任务的评价中,这种组际互评方式是不错的选择。
3.个人互评
在台州市《计算机应用基础》考核中,应用性能力评价占总成绩的25%,这个部分是由学生的学习态度(包括出勤、纪律等)、平时作业及作品成绩三大块构成,各部分大概的比例
为20%、30%和50%。
对于学生的WORD、EXCEL、POWERPOINT、PRONTPAGE四个模块的作品,每个作品都需要进行评价、打分,评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
为了体现作品评价的公平性,对大型作品,宜采用全员参
与的个人互评,也就是每个同学要对全班所有同学的作品逐
一分析,并按指定的评价标准进行打分,指出每件作品值得借
鉴的闪光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这是一种人人参与的评价方式,所有的作品每个人都可以看到,学生的认识比较全面,可以
从评价活动中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水平,使得到认可的同学
更有自信,同时也会激发一些同学的好胜心,使作品更趋完美。
这种评价存在的缺陷是工作量大,比较费时,并且在课堂上无
法及时对数据进行汇总,同学对作品的赞扬和建议也无法及
时反馈给制作者。
4.基于论坛的个人互评
为了提高评价的效率和及时性,本人在课堂中也尝试了
基于论坛的评价模式,这是一种开放的、及时交互的评价环境。
首先教师从网上下载论坛的源程序,然后将教师机作为
服务器,做成一个作品评价论坛。
学生将作品上传,再互相评价,教师也可参与点评。
由于论坛特有的强大的回复功能,能
够让学生在评价一个作品时也能对其进行直接文字回复,实
现“被评者”与“评价者”之间的一个互动,最主要的是论坛
具有即时性,学生实时地看到其他同学或老师对他的作品的
评价反馈,从而可以及时对作品进行再修改。
采用论坛形式进行互评,形式新颖,学生的兴趣浓厚,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相当活跃。
但这种方式同样存在种种缺陷:一方面是学生要对作品进行评价,要先下载到本地硬盘,比较费时;另一方面是没有即时得到作品分数汇总的功能,需要教师再整理,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仍然很大。
三、互评方式的改进设想
在课堂上对大作业进行评价,如何能更及时、有效,是我们从教人员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在此情况下,笔者向组内同事提议利用计算机教师的优势,组织开发一种合理有效的评价
系统,以便教师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经过几位专业人士讨论后,将待开发的系统暂名为“基于网络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应用性能力评价系统”,设想如下:
系统以Window 2000个人服务器作为本系统的WEB服务器,以ASP作为系统的动态网页脚本语言,Access作为数据库进行开发设计。
网络评价系统共分两大模块――学生评价模块和教师管理模块:学生评价模块实现了学生的作品上交、给自己评价和打分、给同学评价和打分、系统自动评估反馈、
综合查询等多项功能,真正实现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应用性能力评价;教师管理模块实现了学生信息的管理、教师评价、自动评估反馈等多项功能。
系统采用Web模式,用户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局域网)通过IE浏览器使用系统。
本系统的投入运行,可以使教师通过计算机网络组织评价,迅速获取定量数据、评价数据,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自己的教学进程,激励并强化学生的学习行为;学生则可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评价,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强化技能训练。
四、互评环节实施的注意事项
在互评环节,教师所起的主导作用非常重要。
对于随堂小作业和单元综合任务,除了要落实的技能点,教师还要建议学生研究方法的多样性,提倡创新性,这样互评环节才能使学生在改正问题的同时学到新技巧。
对于作业,为了使学生的作品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态势,教师要搜集不同风格的作品给学生借鉴。
古人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作品创作也一样,学生平时见识比较少,知识面也狭窄,一下子让他们自己去创作作品,很多人觉得无从着手,只有多看,多比较,让他们了解不同风格的制作特点,理解各种技能点在
其中的灵活运用,吸收别人的创造技巧再去操作,会有比较理
想的效果。
在评价时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个详尽评分标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一个统一的评价尺度,有的学生会任凭个
人的感情色彩主导打分,作品评价就没有公平性可言。
教师在学生互评过程中要指导学生以“平等的眼光”客观、公正地相互评价,并随机检查学生的评分情况;要指导学
生学会找他人的优点和长处,学会欣赏他人。
展示交流的时候,教师要对作品及互评情况作全局的总结,实事求是,既要把优
点说够,给人以鼓舞;又要把问题说透,给人以启迪。
评价之后留给学生修改的时间,如果没有留给学生进行
提升的时间和空间,即使学生找到了自己存在的问题,没有进
行实践验证,还是很容易就遗忘,达不到以评价促教学的目的。
在作品评价中实施互评方式,从效果上看,课堂气氛比较
热烈,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所提高,自主学习的意识、交流表达
的能力也有很大进步。
对教师来说,通过这一方法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更好地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态;进一步规
范课堂教学,提高教师业务素质与指导学生制作作品的能力,
真正达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以评促发展”的教学评价目的。
(作者单位:浙江省黄岩第一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