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铜钱造型稳定在圆形方孔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铜钱造型稳定在圆形方孔
1.古代铜质辅币。

圆形,中有方孔,价值悬殊不定(根据存世量,品相等)。

历代通用,但形制不一。

清代末年使用铜元后,逐渐停止流通。

2.泛指钱财﹑钞票。

方孔钱(铜币)是中国古代钱币最常见的一种。

由于发行时间和发行量均远大于其他种类的钱币,方孔钱和中国古钱币这两个概念经常等同。

秦帝国以后两千多年间的钱币,除王莽一度行刀布外,中间都有一方孔,故称钱为“方孔钱”,也被戏称为“孔方兄”。

方孔钱是由圜钱演变而来的,以秦帝国的“半两钱”为最早,中华民国时期的“民国通宝”为最晚。

代机制铜圆的铸造始于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止于1911年(宣统三年)秦统一中国后,秦始皇于公元前210年规定在全国范围内通行秦国圆形方孔的半两钱。

圆形方孔的秦半两钱在全国的通行,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一次重大演变。

秦半两钱确定下来的这种圆形方孔的型制,一直沿用到民国初期才寿终正寝。

这种货币型制之所以能够成为历朝历代的首选货币,受到人民喜爱,除了其容易铸造、打磨、便于携带等原因外,还有其他原因。

一、是春秋、战国时期主流意识形态的物化反映
众所周知,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不同学派从各自所代表阶层的利益为出发点,攻击批驳其他学派的观点,并希望自己的观点为统治者所采纳。

在这个自然淘汰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墨、儒、道、法、阴阳、纵横等为代表的主流学派,他们的思想观念也就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而圆形方孔钱,也正是这种意识形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物化反映。

圆形方孔钱的构图借鉴阴阳家的宇宙图式,“天圆地方”。

《周髀算经》所谓:“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

《淮南子》有言:“天圆地方、道在中央”。

都是很好的例证。

秦统一以前,环钱的孔并不统一,有圆孔也有方孔。

秦半两则固定为方孔。

魏晋时期,鲁褒在《钱神论》一文中曾经这样形容道:“钱之为体,有乾有坤,内则其方,外则其圆”。

圆形方孔钱正是古人心目中最神圣的宇宙次序的精华浓缩。

圆形方孔钱也包含了道家的辩证法思想,以有形的圆,弥补无形的天;以无内容的“虚方”,对有形的“实地”。

突出地反映了道家所主张的有无、虚实相对的理论。

在“天”“地”之间饰以铭文,又是“上揆之天,下验之地,中审之人。

”①天、地、人合一思想的具体体现,是荀子朴素世界观的反映。

这种构图的意境,能使人们淡化金钱意识,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统治者维护统治秩序。

反过来它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汉代大一统思想的形成。

二、与“外儒内法”统治思想和“外圆内方”的处世哲学相吻合
“外儒内法”是自秦以来的宗法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②儒学重仁政,讲究以伦理劝导实施统治;而法家则讲法制,重在政治功利。

这两种思想在秦汉时即彼此糅杂,形成了互补的统治术。

外儒,要求封建统治者以仁德的面目出现,行仁政,提倡纲常道德,以此来作为积极的诱导。

内法,则是主张统治者要加强中央集权,重视刑法和进行社会改革。

要“两手抓”。

圆形方孔钱的使用,能够时刻为统治者施展其面南之术作一个提醒。

这种统治思想移植到个人身上就是:“外圆内方”。

即在为人处世上,要做到儒家所倡导的“温、良、恭、俭、让”,要中庸、圆滑,但又不失正气、骨气
和品德,要坚持原则和独立的个性。

正如黄炎培先生所说的,“和若春风,肃若秋霜,取象于钱,外圆内方。

”可以这样说:圆形方孔钱是刚与柔、中庸圆滑与正气品德对立的统一体,是二者完美而又巧妙地结合。

因此,古代人以此来作为做人的标准,比喻是比较贴切的。

这也正是历朝历代其成为首选货币形式并深受人民喜爱的原因所在。

三、与神话传说有密切的关系
让我们先来看一下有关神话传说的汉画,汉代的石刻画像与砖画中,常有人身蛇首的伏羲和女娲的画像。

这些画像中的伏羲和女娲,腰身以上为人形,穿袍子,戴冠帽。

腰身以下则为蛇躯,两条尾巴密切的缠绕着。

两人的脸面,或正向或背向。

伏羲的手里拿了曲尺(矩),女娲的手里拿了圆规(规)。

传说中人类就是这一对半人半兽的天神滋生繁衍下来的,也是他们制定了人类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

由此我们不难想到:一人划方,一人划圆。

一个简单质朴的“圆”加上一个“方形”,不正是“圆形方孔钱”的形状吗?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而铜钱的方圆形状,也有使人在经济活动中守规矩,子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同时还有让人们不忘共同祖先,从而减少为蝇头小利而引起的纷争之意。

①语出《吕氏春秋·序意》
②云梦秦简《为吏之道》中有“宽裕忠信,和平毋怨”、“慈下勿凌”、“恭敬多让,宽以治之”、“有严不治”等词语。

表明当年秦国的实际政治,并不完全像韩非的理论和秦始皇的实践那样极端
战国时铸造的众多钱币中,有一类是圆形的,后人称为“圜钱”或“环钱”。

早期圜钱外圆内圆,后来发展为外圆内方。

战国时天圆地方的观念盛行,以为秦
始皇是在天圆地方的观念下创造了外圆内方的半两钱.
其实圜钱为什么从圆孔发展为方孔呢?这可以从技术需要予以说明。

第一,方孔便于钱上文字的定位,两字的钱文安排在方孔的左右。

第二,钱铸成后还要作一定的加工(如锉边),方孔用方形细木棍插入,可以使钱固定不动,便于操作。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统一币制,以黄金为上币,铜钱为下币。

铜钱以“半两”为名,后人称之为“秦半两”。

从此中国的铜钱(以后还有铁钱、铅钱等)取得了外圆内方的固定形式,一直延续到民国初年。

秦半两外圆内方,不少研究或收藏古钱币的人津津乐道这是象征天圆地方。

有研究中国货币史的学者认为秦半两是象征天圆地方的,那是因为受了研究条件的限制。

当时考古发掘的材料不够,使得货币史研究者误以为秦始皇统一币制是创造了一种新钱。

战国时天圆地方的观念盛行,因此就将两者联系起来,以为秦始皇是在天圆地方的观念下创造了外圆内方的半两钱。

但是后来的考古证明,秦始皇只是将秦国的一种老钱推向全国,他并没有创造新钱,这样自然就否定了象征天圆地方之说了。

原来战国时铸造的众多钱币中,有一类是圆形的,后人称为“圜钱”或“环钱”。

早期圜钱外圆内圆,后来发展为外圆内方。

秦半两原是圜钱的一种。

最早说方孔圆钱象征天圆地方的是西晋的鲁褒。

他在《钱神论》中谈到铜钱的产生时说:“上智先觉者乃掘铜山,俯视仰观,铸而为钱。

故使内方象地,外员(圆)象天,大矣哉。

”但鲁褒的《钱神论》意在讥刺钱能通神的社会现象,采用夸张的笔法,并不是真的在谈货币的起源,象征天圆地方只是借题发挥,故不能以他的话作根据。

圜钱为什么从圆孔发展为方孔呢?这可以从技术需要予以说明。

第一,方孔便于钱上文字的定位,两字的钱文安排在方孔的左右。

第二,钱铸成后还要作一
定的加工(如锉边),方孔用方形细木棍插入,可以使钱固定不动,便于操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