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三章乡土小说欣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乡土小说-创作意境
“乡土小说”往往让人联想到某种奇趣盎 然、野气扑人的田园诗意,月下小景、水乡 夜色或空灵雨景常常成为乡土文学恬静怡人 的意境,黄泥的墙、乌黑的瓦、老人、女孩 和黄狗更是时常作为一种乡土小说的典型背 景。乡土小说中也亦时常出现粗犷的民俗, 剽悍的民风,甚至是野蛮的陋俗、愚昧的乡 规和残酷的阶级压迫。
第三章 乡土小说欣赏
现在的文学也一样,有地方色彩的,倒 容易成为世界的, 即为别国所注意。
----------鲁迅
乡土小说
乡土小说是指靠回忆重组来描写故乡农 村的生活、带有浓厚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的 小说。
20年代初、中期,一批寓居北京、上海 的作家,以自己熟悉的故乡风土人情为题材, 旨在揭示宗法制乡镇生活的愚昧、落后,并 借以抒发自己的乡愁。这批作家有冯文炳 (废名)、王鲁彦、台静农、彭家煌、许杰 等。
这也是一个人
叶圣陶 伊生在农家,没有享过“呼婢唤女”“傅粉施朱”的福气, 也没有受过“三从四德”“自由平等”的教训,简直是很简单的 一个动物,伊自出母胎,生长到会说话会行动的时候,就帮着父 母拾些稻藁,挑些野菜。到了十五岁,伊父母便把伊嫁了,因为 伊早晚总是别人家的人,多留一年,便多破费一年的穿吃零用, 倒不如早早把伊嫁了,免得白掷了自己的心思财力,替人家长财 家。伊失家呢,本来田务忙碌,要雇人帮助,如今把伊娶了,即 不能省一个帮佣,也得抵半条耕。伊嫁了不上一年,就生了个孩 子,伊也莫明其妙,只觉得自己睡在母亲怀抱里还是昨天的事, 如今自己是抱孩儿的人了。伊的孩子没有摇篮睡,没有柔软的衣 服穿,没有清气阳光充足的地方住,连睡在伊的怀里也只有晚上 睡觉的时候才得享受,白天只睡在黑蜮蜮的屋角里。不到半岁, 他就死了。伊哭得不可开交,只觉以前从没这么伤心过。伊婆婆 说伊会领小孩,好好一个孙儿被伊糟蹋死了,实在可恨!伊公公 说伊命硬,招不牢子息,怎不绝了我一门的嗣!伊丈夫却别的话 说,只说要是在赌场里百战百胜,便死十个儿子也不关我事!伊 听了也不去想这些话是什么意思,只是朝晚地哭。
1、乡土小说-背景
鲁迅小说〈故乡〉
当这种文化矛盾已构 成社会主要矛盾的时候, 知识分子作为文化的传承 者和代言人,必然地会在 小说创作中表现这一母题。
以鲁迅为代表的20世 纪乡土小说家,正是在这 一文化冲突的背景下,开 始了对知识分子自身的思 想困惑和情感失衡的叙写。
2、乡土小说-兴起
“五四”小说以鲜明的人文主义思想追求和对西 方近现代文学及语言的借鉴与中国传统小说划清了界 限、实现了小说的革命,但“五四”小说存在很多弊 端。一概念化,小说成了作家演绎思想、表达观念的 形式,表现在问题小说中;二欧化,集中在浪漫小说 中。叙事上不象小说,语言上则又非本土化。针对这 种缺陷,新文学作家曾呼吁文学的“地方色彩”,提 倡文学应有“从土里滋长出来的个性”,号召作家 “须得跳到地面上来,把土气息、泥滋味透过了他的 脉搏,表现在文字上”。
最早创作乡土小说并证明艺术魅力的是鲁迅。最 早将这批作家回忆故乡、抒写乡愁的小说称为“乡土 文学”的,是鲁迅1928年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 集导言》中。后来人们便沿用这一概念指称这一时期 的这批作家的创作。
最后的安息
冰心
惠姑在城里整整住了十二年,便是自从她有 生以来,没有领略过野外的景色。这一年夏天, 她父亲的别墅刚刚盖好,他们便搬到城外来消夏。 惠姑喜欢得什么似的,有时她独自一人坐在门口 的大树底下,静静的听着农夫唱着秧歌;野花上 的蝴蝶,栩栩的飞过她的头上。万绿丛中的土屋, 栉比鳞次的排列着。远远的又看见驴背上坐着绿 衣红裳的妇女,在小路上慢慢的走。她觉得这些 光景,十分的新鲜有趣,好象是另换了一个世界。
刚才差一点没有滑下去,掉在水里,可不是玩的!”惠姑 也笑说:“可不是么,只为我路径不熟,幸亏你在后面拉着, 要不然,就滚下去了。”她看了惠姑一会儿说:“姑娘想是在 山后那座洋楼上住着罢?”惠姑笑说:“你怎么知道?”她道: “前些日子听见人说山后洋楼的主人搬来了。我看姑娘不是我 们乡下的打扮,所以我想,……”惠姑点头笑道:“是了,你叫 什么名字?家里还有谁?”她说,就上 这边来的。”惠姑说:“你这个妈,是你的大妈还是婶娘?” 翠儿摇头道:“都不是。”惠姑迟疑了一会,忽然想她一定是 一个童养媳了,便道:“你妈待你好不好?”翠儿不言语,眼 圈红了。抬头看了一看日影说:“天不早了,我要走了,要是 回去的晚,我妈又要……”说着便用力提着水桶要走,惠姑看那 水桶很高,内里盛着满满的水,便说:“你一个人哪里搬得动, 等我来帮助你抬罢。”翠儿说:“不用了,姑娘更搬不动,回 头把衣服弄湿了,等我自己来罢。”一面又挣扎着提起水桶, 一步一步的挪着,径自去了。
五六十年代出现了农村题材小说的泛滥。 80年代漂泊在城乡之间的“知青”乡土小说。中期 出现的“寻根文学”,则标志着乡土小说知识分子的文 化自觉。寻根文学家则表现对中国传统文化劣根和优根 的双重揭示。陈忠实的《白鹿原》,贾平凹的《浮躁》、 《土门》、《高老庄》、《怀念狼》,张炜的《古船》、 《九月寓言》、《家族》、《柏慧》,韩少功的《马桥 词典》、《暗示》等,小说在标题上就具有某种象征性, 而在题材上则都是以小村庄寓意民族、国家的历史文化, 并通过人物的兴衰展示文化冲突中的宏阔社会历史图景。
《怂恿》赏析
不想溪水尽处,地势欹斜了许多,她的车便滑了 下去,不住的飞走。惠姑害了怕,急忙想挽转回来, 已来不及了,只觉得两旁树木,飞也似的往两边退去, 眼看着便要落在水里,吓得惠姑只管喊叫。忽然觉得 好象有人在后面拉着,那车便望旁倒了,惠姑也跌在 地下。起来看时,却是一个乡下女子,在后面攀着轮 子。惠姑定了神,拂去身上的尘土,回头向她道谢, 只见她也只有十三四岁光景,脸色很黑,衣服也极其 褴褛,但是另有一种朴厚可爱的态度。她笑嘻嘻的说: “姑娘!
这一天的下午,她午梦初回,自己走下楼来,院 子里静悄悄的,没有一点的声息。在廊子上徘徊了片 晌,忽然想起她的自行车来,好些日子没有骑坐了, 今天闲着没事,她想拿出来玩一玩,便进去将自行车 扶到门外,骑了上去,顺着那条小路慢慢的走着。转 过了坡,只见有一道小溪,夹岸都是桃柳树,风景极 其幽雅,一面赏玩,不知不觉的走了好远。
彭家煌的小说充满真诚和温馨,富有喜剧色彩, 含蓄蕴藉,诙谐隽妙。他同时显露出两副笔墨:既能 写具有浓重湖南乡土气息的农村生活,也能用细腻而 带有嘲讽的笔法写市民和知识分子。他写市民和知识 分子的一些小说(如《莫校长》《贼》《茶杯里的风 波》),其成就不亚于叶绍钧和张天翼;蕴含着比较 厚实的社会容量,又不乏微妙多样的人生经验与生活 情趣。他的乡土小说,比二十年代一般乡土作家更为 活泼风趣,也更加深刻圆熟。人物色彩斑斓,栩栩如 生;洞庭湖边潮润的泥土气息,扑面而来;口语的运 用,尤为成功。《活鬼》《怂恿》《美的戏剧》《陈 四爹的牛》,都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1 背景 2 兴起 3 风格 4 创作意境 5 发展历程 6 名家名作
1、乡土小说-背景
从20世纪中国历史文化的大背景来看,乡土小说 显然与中西方文化冲突有着密切的同构关系。当“西 方文明以各种不同的形式逐渐破坏了传统文化的稳定 性和连贯性,而且在总的方面影响了中国思想和文化 的发展方向”的时候,它势必造成中国知识分子在文 化大转型时期世界观的斗争和价值观的复杂矛盾。一 方面在理性上不得不认同西方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另 一方面,知识分子先天地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濡染, 以及目睹西方文明的入侵和西方文明本身所固有的种 种弊端,又注定了他们以振兴民族文化为己任的价值 选择。
阳春别
郭沫若 1924年6月10日午前10时。 上海三菱公司码头,N邮船公司的二层楼上。 电话声、电铃声、打字机声、钢笔在纸上赛跑声,不间断地,在奏着 近代文明的进行曲。栗鼠的眼睛,毛虫痉挛着的颜面筋肉,……随着这进 行曲的乐声,不断地跃进,跃进,跃进。空气是沸腾着的,红头巡捕、西 洋妇人、玉兰玉兰水的香气、衣缝下露出的日本妇人的肥白的脚胫……人 是沸水中浮游着的水滴。 在买三等船票的柜台外面站着一位脸色苍白的青年,头发是乱蓬蓬的, 穿着一件俄国式的“鲁白西袈”①,侧着身子在柜台上填写买票的愿书。 他写出的名字是王凯云,要乘上海丸到日本长崎去的。西洋人在愿书上写 着A.H.比利时人。…… 两人各把愿书和钞票交给卖票者之后,退坐在沿 壁的木凳上攀谈起来了。 比利时人说: ——“我本来是P大的绘画教授。1908年便到P大教画,一直教了十六 年。中国学生对于绘画虽不留心,但在八年前每月的薪水很丰富,生活是 不吃苦的。1917年以后,薪水便渐渐拖欠起来,到最近两三年来简直是分 文不发了。我的爱妻在今年正月死在北京,现在只留着这个五岁的小 儿。……”
一、揭露派乡土小说 旧风俗(冥婚、陪葬、寡妇再嫁、浸猪 笼、祭祖、族长制) 剥削欺凌(高利贷、地租) 二、归隐乡土小说——废名、汪曾祺 芦焚《果园城记》 三、现代文明的乡土抗争——沈从文
5、乡土小说-发展历程
30年代茅盾的南方乡村小说《林家铺子》和《农村 三部曲》,40年代赵树理与“山药蛋派”,孙犁与“荷 花淀派”,知识分子的乡土观照立场上,有了不同向度 的开拓。
6、乡土小说-名家名作
彭家煌《怂恿》欣赏 艾芜《南行记》欣赏 赵树理《小二黑结婚》欣 赏 汪曾祺《受戒》欣赏
彭家煌《怂恿》欣赏
1898年4月1日出生在湖南湘阴县一个破落地主家 庭。母亲姓杨,是杨开慧嫡亲姑妈;二嫂又是杨开慧 堂妹。1919年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毕业后,经三舅杨 昌济介绍,在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附属补习学校任职, 并拟参加赴法勤工俭学。不久因杨昌济病逝,彭家煌 失去出国学习机会。曾在北京大学旁听。1924年进入 上海中华书局工作。1925年初与孙珊馨结婚后,随妻 转入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先后助编《教育杂志》 《儿童世界》等。其时曾发表过大量童话和儿童故事 (总数40篇以上),滑稽多趣,却未结集出版。1926 年2月《晨报副镌》刊发小说《Dismeryer先生》后, 开始受人注意。
鲁彦、许钦文、蹇先艾、台静农、许杰、 彭家煌、沙汀、艾芜等一批现代乡土作家, 以朴实细密的写实风格书写老中国儿女在各 自的乡土上发生的种种悲剧性故事:宗法制 的农村中的世态炎凉和无产者的不幸,封建 等级制度延伸出的生活逻辑和社会心理对贱 者、弱者不动声色的毁灭,封闭的边远乡村 中原始野蛮习俗对人民的播弄和控制。
3、乡土小说-风格
这些作家很多都是直接受鲁迅的影响并有意识 地模仿鲁迅而开始创作的,大都师承了鲁迅小说的 批判国民性特点,以一种质朴和真实的面貌为当时 小说创作界吹进一股清风。
一、作家以批判的眼光审视故乡风习,对愚昧、 落后进行尖锐的讽刺与批判。二、乡土小说作家往 往怀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情绪描绘生活与 苦难中而又麻木、愚昧的故乡人,同情与批判,讽 刺与哀怜相互交织,形成乡土小说喜剧与悲剧相交 融的美学风格。三、在批判和描绘故乡愚昧习俗、 麻木人性、凄凉人生时,乡土小说作家仍然抑住不 住对故乡的眷恋,而这眷恋又往往与某种失落感相 交织,因而小说大都具有抑郁的抒情调子。
与具有进步色彩或直接参加革命的乡土作家形成 强烈反差的,是另一批陶醉于田园风光的现代乡土作 家,其中成名于20、30年代的废名和沈从文最有代表 性。废名的乡土文学作品中,少年和姑娘在夕阳下逗 留嬉戏,行人挑夫在杨柳树下乘凉喝茶,农家乐的一 派祥和而繁忙的快乐景象完全抹去了现代农村中血腥 的一面,谱写出一曲远离尘嚣的田园牧歌。沈从文描 绘的山寨、码头宁静而秀美,宛如一副副古朴奇幻的 风俗画。特别是在这些“化外之境”中发生的爱情故 事,更有令人一唱三叹之妙。《边城》中少女翠翠的 爱情观和爱情经历,单纯而美丽,有着未受现代都市 文明污染的清澈和微妙。在沈从文的乡土文学世界里, 自然界的一切都是有灵性的,禽兽在做梦,草木能谈 吐,大自然的“神性”成为乡土世界沉默的主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