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待教学中的质疑-最新作文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对待教学中的质疑
行成于思,思成于惑。疑问是激发学生探索欲望的原始动力。只有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发现感兴趣的问题,才有可能真正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新课程改革十分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而且强调课堂教学要给学生留下思考的问题,没有留下“问题”的课堂不能算是成功的课,提倡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又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
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下,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已明显增强。在我们的课堂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老师将问题一一板书,对这些问题的处理,通常教师会说:“这节课我们先研究XX问题”,然后把学生其它的问题放在一边,有时候会美其名曰以后我们再研究别的问题一以后,以后是什么时候,其实是遥遥无期。那么如何看待学生的问题,如何解决课堂中没有被探究的问题呢?
首先,让我们来看学生提出的问题本身的特点。
课堂中只要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学生提出的问题,就不难发现学生的问题不外乎三种情况:(一)是跟课堂目标紧密结合的问题;(二)是非常有意义,但是课堂上无法研究或没有时间研究的问题,(三)是为了提问题而提的问题,这种问题没有小组合作的过程,随意性很强。
为什么会出现这三种类型的问题呢?我们就要从问题的产生
源头去找原因。“问题”是学生对周围事物认识的不解,所以教师在创设情境时都下过一番功夫,从学生的思考方式、思考角度与思考深度尽可能的去分析,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激发探究的兴趣,提出自己不懂、好奇的问题。
假设在开课伊始,课堂情境创设的好,就能使学生发现一些与自己的已有经验发生冲突的现象,自然而然的提出问题。但由于学生的思考因素有很多,观察的角度不同。因人而异,因此会提出与研究对象有较大联系或较少联系的各种问题,但这些问题又确实是与学生认知发生冲突而产生的有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对学生而言,没有哪个更重要,对这些问题他们都希望能够解决,所以就产生了第一、二类问题,其实这些正是学生提出的有意义的问题。
其次,看看学生的这些问题我们是如何对待的呢?
第一、和课堂联系紧密的问题,由于材料准备充分,往往能够得到解决。如:我在讲授《触摸春天》时,课前先带领学生寻找春天。上课伊始,我问:“老师和大家一起到校园里找春天,你们找到春天了吗?怎么找到的?”这样从学生的已知人手,学生很快就能进入到学习活动中来,拉近了文本与生活、学习与生活距离,使学生学的自然、学的轻松。
第二、有一大部分问题由于场地、材料、时间等因素无法进行研究,后来,就不了了之了。在听一位教师教学《小儿垂钓》这首古诗时,有一个学生提出了疑问:“老师,我有―个问题不
明白,‘怕得鱼惊不应人’这句话‘小儿’是怕自己出声说话吓跑了鱼儿,还是怕路人走过来弄出声音吓跑了鱼儿呢?”教师愣住了,由于在备课时根本没有到这个问题,她一时也说不出准确的答案,这个问题也就没了下文。其实学生提了问题,就想知道,这就是兴趣的表现,这就是求知欲。如果我们常常忽视这些没有解决的问题,学生就会形成不求甚解的习惯,对科学的兴趣就会降低。因此,不管这些问题是否能在课堂上解决,我们都不应该让它消逝,不然这是最大的课程资源浪费,也是对学生求知心的伤害!
那么对于这一部分没有被探究的问题我们该如何解决呢?
很多教师想到了“我们课下解决”。这样处理好象顺理成章,但很多学生在课后没有对自己的问题开展研究,这样看来教师的处理就是不成功的。对此,我认为问题关键就在于学生没有老师的指导,不知道如何研究、如何安排自己的研究。为解决这个问题,我觉得教师应该做好以下几件事情:
第一、对于在课堂上不能解决或当前阶段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在课下应该耐心的解释不能解决的理由,让学生心理上能够接受,尽量保护学生求知和探究的欲望。
第二,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研究小组,进行有系统的研究。学生自由研究时,教师要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尤其,对于中低年级的学生,教师要经常关心他们研究小组的进程,鼓励他们的研究行为,否则,他们的研究很容易半途而废。
我在上《蚕宝宝》一课时,用课件展示了可爱的幼蚕。蚕宝宝让学生帮助它认识自己。这样援助性的任务交到了学生手中,学生的思维立刻打开了,学生想要研究的方面很多。能在这节课研究的,我就是与学生在一起研究,不能的就建议学生课下安排自己的研究。并利用班队兴趣活动时间帮助学生成立了兴趣活动小组,在班级上形成了养蚕、爱蚕、了解蚕的氛围,到第四课时汇报时,学生说出了许多价值的东西,而且个个都成了养蚕能手。
第三,对于能在课下研究的问题,教师应向学生提出自己的研究建议与期望,给学生实质性的课下探究的建议与安排,让孩子们自己来设计、研究,并及时与学生沟通研究进程,这样就关注了每一个学生,关注了他们好奇心。学生的问题得到了老师的重视,就会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样学生的“课下问题”才能受到保护,学生的探究的能力也得到“额外”的增强。其实学生学习的起点是课堂,征途在课外。
其实,世界对于老师、学生或者对于每个人永远都会有无尽的困惑,数不清的问题,我们保护了孩子对问题的执着,就是保护了世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