贩书日记2021年7月31日星期六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贩书日记2021年7月31日星期六晴
上班路上,绕了一个弯,从北京站西侧绕到长安街再转到湖南大厦,目的是去10楼B厅的伍伦春拍预展。

伍伦是一家小公司,创办人是丁德朝,说它小,是因为人少,问了一下丁老板,目前只有4个员工,其他所有的业务都是外包的。

比如展厅一进门的介绍本场起拍价最高的那部《本草纲目》的视频,就是委托谢晓冬先生创办的“在艺”制作的。

展厅不算大,因为他们的拍品很少,只有41件,是所有古籍场子里面最少的,主要是佛经,包括了古代中国、日本和高丽的。

卷轴这种形式,让这种神秘的文字成为一种相对私密的存在,为了展示而打开,在私人家庭中是难以实现的。

没有留意过藏书家收藏这类卷轴写经的方式,或许也就是这样装柜存放。

古籍的展览展示不便或者说观赏方式的局限,大大影响了私人藏家的购买欲望。

一件齐白石,不论真假,绝大多数的人都能知道是齐白石而且明白价值不菲,可惜古籍不具备这样的效果。

如果未经介绍,一册宋元时代的古书和一册翻刻甚至于翻印的古书,在普通观者眼中几乎没有什么差别。

没法“显摆”成为了制约古书收藏发展的一个重要桎梏。

或许有朋友觉得,藏书本身就是一件非常私人的事情,不必与外人道。

但是我想,哪怕内心再坚强的人,也期望有三五好友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哪怕是非常的小众。

场子里先遇到焦傲,因为寄图录的问题,刚刚在微信上沟通过几次。

我跟她问了问墙上那批西方艺术家的草图和版画,名头都很大,甚至于超大,每一件都带证书。

再看到丁老板,过来打了个招呼,一看到我举手机拍照,赶紧拒绝:我不想宣传自己。

他说去年没有拍,今年这是第一场。

公司创办几年,从最初的十几个人到现在的四个人,精兵简政,都外包了。

他说:外包好,专业,省心。

不同的版块和服务都在跟不同的公司合作。

比如这展柜,就刚刚从西泠的场子拉回来的,里面有些开始还有西泠的标签。

他说过去在卓德时候,一年四场拍卖,虽然也能赚到一点钱,但是很累很辛苦,拍卖人往往都是焦虑的。

现场看展的人不算多,他们用拍品隔开了很多人,因为价格不够亲民,本来像我这样的购买者其实都不用来的,因为我现在的销售方
向还不是他们提供的这个层次的拍品。

不过,我觉得学习并不分高低,看看别人在做什么,才明白自己身处哪里。

拍卖是明天下午3点开始,我问过丁德朝,他说估计一个小时就拍完了。

应该来看看。

早上,有朋友提示我,万能遥控器不过15元一个,不如去买一个,省得天天闹心了。

我骑到东四北大街的时候,找了一家小五金店,还
真有。

不过我看上面并没有提示有小米的牌子,见我犹豫,女老板说:今天之内管退。

25元加5元的电池,30块。

回去就试验,按照后面的提示,站到椅子上各种测试,无效。

站得高,看得远。

我忽然想起来,会不会当时顺手放在桌子上的某个东西里面了?当时拍短册,有个我自己粘的箱子,下来就去翻,掀开上面的书就看到了。

终于轻松了。

开机,调低温度,虽然这个空调现在制冷效果很差,有时候改到23°,屋子里也不凉快,风也很小。

我想找小米的维修来看看,鼓捣半天,也没有搞懂是怎么找的。

才一年,可能是我们屋子灰尘太大吧,搞不清。

收到一位老朋友的电话,问我是否在南阳。

我说在,他说稍后到。

果然稍后到了,他从大兴的亦庄骑过来,20公里,共享单车,纯粹是锻炼身体了。

我收拾出来一个座,喝茶聊天,坐了仨小时。

话题很多很杂,从布衣的经营现状到古籍修复。

因为最近我在帮一个朋友修一个小书,本来觉得不必着急的,没
想到第二天这位朋友告诉我,他是准备把这个作为生日礼物送给他8月12日过生日的儿子。

本来找了一位朋友,她听说了这个时间和看这个书的状态,认为自己10号之前交不了活。

程兴那边的活都排到了三年之后,网上几位其他的一般也要三个月到半年拿书,都排大队。

我着急了,找了另外一个熟人,求她帮忙,她看了照片之后答应给赶赶工,配个函套,都弄好。

我这才松一口气。

书已经拿到高碑店去了,周一才能发,就算当天到,也只有一周的时间,太给人家添麻烦了。

我这位老朋友以前也自己修书,他没专门的空间,就是在自己家的茶几上干活,吸水纸就用报纸,一边修还一边叼着烟。

他说起在此不远的地方,以前隆福寺中国书店旁,住着中国书店的徐元勋师傅,他家里两间屋,很窄,只有一条道,去了之后,徐师傅会给一个凳子坐,自己坐床沿上,床上摆着一个炕桌,徐师傅老伴就在炕桌上修书。

这让我想起来以前介绍贺友直先生,饭后就在吃饭的桌子上画画,张光宇先生的《西游漫记》也是在很简陋的条件下画出来的。

所以,对于自己,环境就不要那么奢求了,凑合凑合吧。

对于古籍修复仍然需要排大队,说明这行还是人少。

主要的修复工作人员还是国有图书馆的,都在修自己馆里的书,社会上的,很多也在为图书馆服务,而且往往规模不大,或者就是自己家里修,连作坊都不是,出不来量也是自然的了。

朋友说:他的原则是不卖不动,保持原来的样子,修到能翻就可以了,不必整修如新。

古籍修复,理念与修复书画差异很大,按照国图的要求,就是保持文献原貌,修书画,都要求“全色”,要把破画缺失的部分填上,著名的《五牛图》修复正是如此,在美的《溪岸图》也是满目疮痍修到看起来完好无损的。

修古书,也有补的,也有猛烈批评补的。

不过,不管怎么说,我认为,古籍的“包装”还是要改进,或者说调整,原书不便改动,包装盒总是可以下下功夫的,不管是什么材质,都可以做得更讲究一些。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哪怕仍然是蓝布函套或者普通的夹板,也可以做得更好更贴切。

古书对于当今,阅读功能微乎其微,主要是收藏,既然是收藏,那么讲究点总是好的,只要不是买椟还珠就好了。

3点半,老朋友告辞回家,我陪他走到育群胡同东口,他扫了个车骑回去。

我去对面买了只烧鸡,42块。

本来是想来个便宜的,扒鸡要30出头一只,我又问柴鸡,说是29块多,没想到计量单位不同,既然都让人包了就不好说别的了。

然后去退了那个遥控器,没让退款,换了个别的东西。

店主说:遇到好人了。

回来,让老婆把前门锁上,她在来的路上买了4个馒头,我们午饭晚饭,两顿一起了,居然把这只烧鸡吃完了。

饭后趁着心情好,我想对屋子稍微调整一下,也是要找两件东西,于是开始大挪移,只在小屋里,又清出去一些箱子,合并整理了一些东西。

我把自己的办公桌往墙边靠了许多,这样的话,哪怕不关小屋的门(尴尬的是这个门从小屋内部无法关闭,没有插销),路过的人也看不到我了。

设计中的那个展示挡板,还是要拆掉,不然自己在店的话,无法看到外面的情形,进了人都不知道。

这一挪说起来容易,但是因为没有周转的空间,我又不想再折腾到外面走廊去,所以只能慢慢动,等弄利索了,已经9点了。

老婆还在外面等着我,下了命令,9点要回家的。

于是收拾了一下,关门走人。

到家附近,买了半个西瓜,11块9,山东产的,还真甜。

一努力,全吃完了。

吃完了瓜,打开手机就看到澎湃新闻发的一个大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