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第一章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组织⾏为学第⼀章总结
第⼀章
组织
1.特征:⽬标、资源、结构、互动
2.分类:按社会功能——⽣产、资源、结构、互动
按组织成员收益程度——互利、商业、服务、公益
控制成员——强制型、功利型、规范型
按组织成员的多少——⼩型、中型、⼤型、巨型
按组织⽬标不同——盈利性组织、⾮盈利性、公共
按产权的归属——公有组织、私有组织
⾏为特点:适应性、多样性、动态性、可控性
⾏为的分类:
可发⽣性——先天性定型⾏为、后天性习得⾏为
起源——⽣物性⾏为、起源性⾏为
⾏为与社会环境的协调⼀致——适应性⾏为、适应不良⾏为
⾏为⼋⼤规律:
1.⽬标律:任何⾏为都是指向⼀定的⽬标。(需要——动机—⾏为过程)
⽬标导向⾏为:为谋求实现某种⽬标⽽做准备的⾏为
⽬标⾏为:直接满⾜⽬标实现需要的⾏为
2.动机律:所有的⾏动均有动机的驱动、
3.强化律:(⾦纳饿⿏实验)如果某⼀⾏为达到了预期⽬标或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有利结果,
则该⾏为重复发⽣的可能性会增⼤。预期⽬标或有利结果作为强化物增⼤了⾏为重复出现的概率。
4.遗传律:(选择性繁殖实验、美·特莱恩)⼀个⼈的⾏为特征部分决定于从⽗母双亲那⾥获得的
基因状况。
5.环境律:⼈类⾏为除受遗传制约外,还受环境因素(环境、内驱动、遗传、年龄、训练)⽀配,
即⼀个⼈的⾏为特征决定于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
6.发展律:(埃⾥克森)⼈的⼀⽣分为8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存在⼀种危机。如果危机得以解决,
前⼀阶段即可向后⼀阶段转折。
7.差异律:⼈与⼈之间在能动、⼈格特质、价值观、⼯作态度、兴趣信念、动机等⽅⾯存在显著个
别差异。
8.本我律.(费洛伊德)虽然⼀个⼈在⾏动时考虑法律与道德的约束,但本质上个体只追求⾃⼰的利
益与⽬标。
组织公民⾏为: 指组织成员⾃愿作出的⾏为,这些⾏为没有得到正式报酬系统直接⽽明确的认可,但从总体上有助于提⾼组织的效能。
组织⾏为学:组织⾏为学是采⽤系统分析的⽅法,研究⼀定组织中⼈的⼼理和⾏为规律,从⽽提⾼管理⼈员预测、解释、引
导、控制⼈的⾏为能⼒,以实现组织既定⽬标的学科。
1.学科内容:个体、群体、组织
2.学科特点:边缘性、两重性(⼈本⾝的两重性)、层次性、应⽤性、权变性
组织⾏为管理模式:专制模式、监护模式、⽀持模式、联盟模式
管理者技能:专业技能、⼈⽂技能、概念技能
组织⾏为学的产⽣:
1.古代社会——经验管理
2.⼯业⾰命时期——系统研究
3.19C后半时期——科学管理
4.20C20年代——⾏为科学
5.60年代中叶以后——组织⾏为学
现代管理已由原来的以事为中⼼发展到以⼈为中⼼;对纪律研究到对⼈的⾏为研究;由监督管理发展到激励管理。
组织⾏为学的发展:P16~`23
组织⾏为学研究的分类和⽅法
1.以应⽤⼴度为原则:理论性研究、应⽤性研究、服务性研究、⾏动研究
2.以研究⽬标为原则:
描述性研究(说明客观事物的状况特点和出现频率)
因果性研究(分析性研究)、
预测性研究(通过对客观规律的认识预测今后发⽣情况)
3.以研究可控性:
案例分析
现场研究(现场实验、现场调查、现场观察)
实验室实验
3.调查研究⽅法(交谈法、问卷法)
4.实验⽅法(创设或严格控制⼀定环境来引起某种现象)
5.数量统计⽅法(以统计法为基础)
第⼆章知觉与个体决策
1.知觉:感觉基础上,借助已有知识经验,经过⼤脑加⼯过(选择,组织,解释)对客观对象整体属性的反映
2.知觉特征:相对性,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
3.影响因素:
(1)知觉对象:刺激强度,新异性,运动,⽬标与背景的对⽐
(2)知觉者:经验,需要和动机,兴趣,态度,个性
(3)情景:时间,⼯作环境,社会环境
4.知觉与感觉区别:感觉是⼈脑对直接作⽤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经过⼤脑加⼯过(选择,组织,解释)对客观对象整体属性的反映
5.社会知觉:在社会环境中,⼈们对某⼀个或⼀个群体的知觉是对他⼈,包括⾃⼰的⼼理状态,⾏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与
判断的过程
6.知觉分类:他⼈,⾃我,⼈际,⾓⾊,因果关系(知觉)
7.特点:是⼀个寻常意义上的过程,遵循图形背景原则,倾向于对信息进⾏分类,善于运⽤图或脚本8.归因:指⼈们对他⼈或⾃⼰⾏为进⾏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
9.归因理论
(1)凯利三维归因理论:区别性,⼀贯性,⼀致性;
⼀,多次观察同类⾏为或事件下的归因为多线索归因,
⼆,依据⼀次观察做出的归因情况为单线索归因
(2)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们对成功和失败有三个维度
;⼀,内部还是外部原因,
⼆,稳定和不稳定原因,
三,可控和不可控原因
10.决策:(1)措施效应:由于呈现问题⽅式不同或问题表述不同,导致决策者不同决策
⼀.风险决策:⼈们在⾯临获得时是风险规避的,⾯临损失时风险趋向
⼆.特性措施效应:强调事物正⾯特性会⽐强调负⾯特性更容易使该事务得到积极评价
三.⽬标措施效应:强调⼀个问题的消极或不利的
⽅⾯更有说服⼒
(2)启发效应:⼈们在决策的时候常常倾向于利⽤某些来⾃经验的认知模式或者易于评价的线索,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3)锚定和调整启发:在判断过程中⼈们最初得到的信息会产⽣“锚定效应”⼈们会以最初信息内容参照调整对事件的估计
第三章个性管理
1.⼈格内涵:是指⼀个⼈整个⼼理⾯貌,是经常出现的,相对⽐较稳定的⼼理倾向性和⾮倾向性特征的总和
2.⼈格结构:⼈格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世界观,价值观,理想——动⼒系统)⾮倾向型(⽓
质,能⼒,性格——差异系统)
3.⼈格特征:⽣物性与社会性;⼀般性与独特性;组合型与整体性
4.⽓质内涵:⽓质指⼀个⼈出⽣就有的典型的表现⼼理活动的速度和稳定性,强度和指向性等动⼒⽅⾯的特点
5.⽓质类型:胆汁质,多⾎质,粘液质,抑郁质
6.⽓质与管理:识⼈:⽓质类型,⽆社会评价意义
选⼈:⽓质类型与职业相匹配
⽤⼈:⽓质互补原则
育⼈:思想教育⼯作重点不同;
四原则应⽤范围:⼈际关系,⼈机关系,思想教育;
应⽤原则:⽓质绝对原则,⽓质互补原则,⽓质发展原则
7.性格内涵:是⼀个⼈独特⽽稳定的个性特征,它表明⼀个⼈对现实的态度和相应的习惯化的⾏为⽅式,性格是具有核⼼意义的个性⼼理特征,它最终表现⼀个⼈的个性差异
8.性格特征:态度(处理多种社会关系⽅⾯的性格特征)意志(⼈在对⾃⼰的⾏为的⾃觉调节⽅式和⽔平⽅⾯的性格特征)情绪(情绪活动的强度,持久性和主导⼼境等⽅⾯)理智(在感伤,注意,思维等认识过程中表现出的性格特征)
9.性格差异及其应⽤:应⽤范围(思想教育,⼈员选拔,⾏为预测,在群体成员的组合⽅⾯)应⽤原则(性格顺应,性格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