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与生活之知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学与⽣活之知觉
⼼理学与⽣活之知觉
知觉是什么呢?很多⼈都理解却不能很准确地说出。
下⾯⼼理学与⽣活之知觉是⼩编为⼤家带来的,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1. 什么是知觉?
认知的过程分为感觉和知觉。
如果⾯前出现了⼀只猫,你的视⽹膜捕获到这只猫的平⾯图⽚,并且把这只猫的图⽚信息以神经冲动的形式送给了⼤脑,这就是感觉;那你的⼤脑体验到这个神经冲动之后,把这份信息分析处理,结合之前的经验识别断定:“这是⼀只猫!”这就是知觉。
书⾯⼀点的描述是:感觉是把物理能量转换为⼤脑能够识别的神经编码的过程;知觉是⼀系列组织并解释外界客体和事件产⽣的感觉信息的加⼯过程。
2. 没有知觉会发⽣些什么呢?
事实告诉我们,“不会分析”可不仅仅是变成傻⼦这么简单的!
我们的视⽹膜成像还没有进化成3D打印,所以是⼀个⼆维平⾯的照⽚。
如果仅仅是看照⽚⽽不经过分析的话,是不会有3D感受的。
其次恭喜你,不会再有关于“是酒杯还是⼈脸?”“是鸭⼦还是兔⼦?”“哪⼀个圆形更⼤?”这⼀类认知上的疑问了。
因为正常⼈类知觉的最基本性质之⼀是倾向于把环境中的模糊和不确定转化成⼀个清晰的解释,就给你带来了很多的错觉和模糊的多种解释。
3. 那么宏观来看,知觉过程是先天论还是经验论?
中庸的说法⼀定是:是两者兼⽽有之结合⽽成的。
但是如何调配各位⼤佬也有不同的看法。
赫尔姆霍兹把这分成两部分,分析阶段和整合阶段。
在分析阶段,感受器官把物理世界分析称基本的感觉,在整合阶段,这些客观的感觉单元被整合成对课题和其属性的知觉。
所以基本是后天经验为主的。
格式塔⽅法主张:⼼理现象只有被看成是有组织和结构的整体,⽽不是分解成原始的知觉单元时才可以理解。
就是说整体⼤于局部之和。
不知道为啥,这让我想起了《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的良质,其中罗伯特说到当你不能感受到整个摩托车的时候,你是⽆法感受单个零件的价值和作⽤的。
⽆论如何格式塔是在强调内在加⼯(也就是良质)的作⽤咯!
吉布森的⽣态光学认为观察者不是被动在观察,⽽是积极地在探索。
我们在寻找环境中对⾃⼰有⽤的信息,关注环境中刺激所反映的稳定信息。
下⾯进⼊到知觉的步骤中:
⼀)注意过程
注意分为两种:⽬的指向选择和刺激驱动捕获。
⽐如说马上要期末考,你在认真地看PPT复习,这就是⽬的指向选择;可你却连了图书馆wifi,突然看到了⼀个弹窗“re0更新了”,然后你变得⽆法平静下来,⽆法控制右⼿点开了弹窗开始看蕾姆,这就是刺激驱动捕获。
可怕的是⾄少在某些情况下,刺激驱动捕获会胜过⽬的指向选择。
>>⼀些好玩的事情
1. 有时候明明没在听课,但是还是能清晰地听见教授点我名了。
曾经研究者以为:没有得到注意的信息源发出的信息都会直接流失掉。
但这个发现改变了他们的想法。
基于这些实验,他们相信⾮注意通道的信息也在⼀定程度上获得了⼤脑的加⼯和认知,但没有⾜够到达意识知觉。
只有⼀些很特别的东西才能成为意识注意的中⼼。
(想起前⼏年票圈盛⾏的游戏:评论⼀个我⼀定会回头的名字TT)
2. 你⼀定玩过⼀些“3秒内在E⾥⾯找F你就是神”的'智障游戏吧?
很多时候,对于这种单⼀变量的问题(仅仅是有没有下⾯的⼀横),你在检索中都不⾄于⼀个⼀个看。
我们都⾃带⼀种前注意加⼯,这种加⼯⽅式能让⼈熟练地在环境中找到由单⼀特征定义的客体。
这种检索⽅式是⼀种平⾏检索(区别于序列检索/遍历),放空视线就可以看到整齐的E⽅阵中有⼀个缺⼝了。
⼆揭⽰了知觉的⼀些原则:
1. 接近律:其他条件相同,离得近的元素会被组织到⼀起(要是想被凑CP请尽情靠近男神?)
2. 相似律:其他条件相同,最相似的元素会被组织到⼀起(省略把妹⽅法)
3. 共同命运原则: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时候,运动⽅向和速度相同的元素会被组织到⼀起(原谅我懒得找视频)
既然知觉是为了能看到⼀些不同的东西,下⾯介绍⼀下知觉如何让我们看到3D的物理世界。
双眼线索:你造么,因为左右眼看到的东西有微妙的区别(不能理解的话请仔细研究⾼考内容:三视图),所以机智的⼤脑可以通过左右眼造成的视差调整出3D图!不仅如此,因为⼈看⽐较近的东西两只眼球会往内翻,眼部肌⾁也会感觉到“这玩意⼉太近了!”并且传导这个神经冲动。
图形线索:
1. 线条透视:会画画的⼈都知道,当启⽤主⾓视⾓的时候,本来平⾏的路是不能画成平⾏线的,你得在远⽅制造⼀个相交点才能代表平⾏,这也就⽆形中给我们带来了3D感。
2. 质地梯度:不由得吟湿⼀⾸“天街⼩⾬润如酥,草⾊遥看近却⽆”。
那为什么草⾊遥看有,近了⼜没有呢,就是因为图形存在质地梯度,同样的东西越远看起来质地越密,就有颜⾊了。
三)辨识与识别过程
主要分为两种情况:⾃下⽽上和⾃上⽽下的加⼯。
⾃下⽽上加⼯⽐较像归纳法,是通过处理⼀定量的信息,把外界具体的物理刺激转化成抽象表征的过程。
⽽⾃上⽽下⽐较像演绎法,是利⽤过去的经验、知识、动机和⽂化背景对信息进⾏加⼯。
举个例⼦:
“为么什汉字序顺时有候不响影阅读?”
在阅读这句话的时候你经历了这些步骤:⾃下⽽上读到每⼀个字-整合成⼀句话-利⽤过去的经验和优异的汉语⽔平-读
出“为什么汉字顺序有时候不影响阅读?”
【⼼理学与⽣活之知觉】相关⽂章:
11-02
10-27
05-16
10-30
08-12
10-27
10-10
05-24
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