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山东省名校高一下学期大联考考试语文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2022学年山东省名校高一下学期大联考考试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上册,必修下册第一、二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当我们看完一出优秀悲剧的成功演出,比如看了《窦娥冤》或者《奥瑟罗》的演出(或者很投入地读完悲剧剧作),它们在我们情感上引起的反应,就是悲剧美感或曰“悲剧快感”。
悲剧中,有对人的悲痛与苦难的演示,甚至还要叫观众目睹仇恨、阴谋、杀戮等可怕的事件发生。
然而奇怪的是,人们为什么还要坐到剧院里去欣赏这些剧情在舞台上的呈现,并且还要献出一掬同情之泪呢?为什么看过善良的窦娥含冤被杀、正直的奥瑟罗中了奸计先杀妻后自杀这样的舞台上的悲惨之事,会得到审美的享受即“悲剧快感”呢?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对这个问题的回答:第一,悲剧既然是对人的行动的模仿,那么“每个人都能从模仿的成果中得到快感”,即使是对可怕和讨厌的事物的模仿,当人们观看其“逼真的艺术再现时,都会产生一种快感”。
第二,“打动人心”的情节与“引发快感”的音乐、语言、画面等方面的技术处理。
第三,“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换一个说法是,“使人产生怜悯和恐惧并从体验这些情感中得到快感”。
怜悯、恐惧以及怨怒之类的情感,大都属于否定性心理反应的结果,它们郁积于心,不利于人的身心健康。
但人在艺术创造中,把这种消极的情感变成了美的创造的原料。
当我们在欣赏悲剧时,随着剧情在我们心灵上引起震撼与波动,上述这些否定性的情感便被我们以精神的力量加以疏导、宣泄与净化,并在疏导、宣泄、净化的过程中对这些情感重新加以“体验”,把它们转化成一种高尚、纯洁、爱我人类的慈悲情怀与追求自由的奋发精神。
这就是悲剧美感。
悲剧是强力撞击情感的艺术,是提升精神、净化灵魂的艺术。
不论是命运悲剧、性格悲剧或社会悲剧,都充满着高洁甚至神秘的意味,隐含着人生的教训和哲理。
被悲剧真正打动了的人,会有意无意地摒弃“外物”的毒化与诱惑,回到人之为人的那些光辉品性上来,他会变得纯洁起来,真挚起来,高尚起来。
(摘编自董健马俊山《戏剧艺术十五讲》)
材料二:
悲剧情感不同于纯粹的悲哀,因为它具有纯粹的悲哀所缺乏的鼓舞人心的振奋力量。
但是,这并不是说在伟大的悲剧里没有一点哀伤或忧郁的情调。
《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中哀叹人在神面前渺小无力的那首著名的合唱、哈姆莱特沉思“生存还是毁灭”那段独白、麦克白把人生视为痴人讲的故事那个比喻,以及别的许多脍炙人口的悲剧片段,都证明事实恰恰相反。
悲剧中总是有一点悲观的音调,尽管这种音
调可能被更突出的英雄主义和慷慨激昂的庄严音调压制,成为不引人注意的低音。
悲剧快感中有一部分正是由于有这样一种悲观音调的存在,让我们在悲剧中体验到的就不是一种单纯的快感,而总是混合着一定程度的痛感。
这种混合的情感多多少少有些类似沉浸于忧郁思绪的人感到的苦中之乐。
当然,痛感不会一直存在,而是最终转化为快感,并增强在怜悯和恐惧以及在观赏形式的美当中获得的积极的快感。
这种转化也有艺术表现的原因:痛苦在具体化为艺术象征的同时,也就被艺术家的创造性想象克服和转变了。
它通过艺术的“距离化”而得到升华。
如果我们可以用数学方程式来表现已经得出的结果,那就可以说悲剧快感是怜悯和恐惧中积极的快感加上形式美的快感,再加上由于情绪的缓和或表现将痛苦变为怜悯和恐惧而得到的快感,最后得出的总和。
丰丹纳尔是最早提出悲剧中痛感与快感紧密相关的人之一。
他认为快感与痛感在起因上差别不大。
例如,搔痒通常产生一种愉快的感觉,但如果用力过分,就可能引起痛感。
因此,快感只是减弱的或者减轻的痛感。
我们在悲剧中体验到的情感也与此大同小异,它主要是痛感,但这种痛感被戏剧的幻觉减弱而变成快感。
大卫·休谟在他论悲剧艺术的论文中,认为丰丹纳尔的观点很有道理,但还不完善。
他接受了痛苦可以转变成快乐的观念,但反对把这一转变说成是幻觉感造成的。
他认为怜悯和恐惧总是比欢乐或满足更能打动人心。
在心灵被怜悯和恐惧打动之后,它就更能敏锐地感受诗的音乐和优美。
在阅读悲剧或听到朗诵悲剧时,我们也必定体验到痛苦,但这痛感却被艺术表现的美引起的快感淹没了。
在强调悲剧中快感和痛感的密切联系这一点上,丰丹纳尔和休谟都做出了贡献。
但是,他们并没有解决这种联系的本质这个谜。
我们提出的是比以上两种都更简单的观点。
痛苦在悲剧中被感觉到并得到表现,与此同时,它那郁积的能量就得到宣泄而缓和。
这种郁积能量的缓和不仅意味着消除高强度的紧张,而且也唤起一种生命力感,于是这就引起快感。
这种由痛感转化而成的快感更加强悲剧中积极的快感,这种积极快感的原因一方面是悲剧的怜悯和恐惧,另一方面则是作为艺术品的剧作的美,如整一和适当的比例、声音与形象的和谐、性格描述的深刻真实等。
(摘编自朱光潜《悲剧心理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们在欣赏悲剧时常常潸然泪下又欲罢不能,是因为从中获得了强烈的悲剧快感。
B.材料一中的亚里士多德和材料二中的大卫·休谟的观点中都论及“怜悯和恐惧”。
C.丰丹纳尔第一个发现悲剧中痛感与快感紧密相关,但大卫·休谟对此并未全盘接受。
D.材料二在丰丹纳尔和大卫·休谟观点基础上提出关于“痛感”转化为“快感”的新见解。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悲剧是强力撞击情感的艺术,是提升精神、净化灵魂的艺术,悲剧中有一些深受观众喜爱的优秀作品。
B.麦克白在王位诱惑下弑君篡位,作品中他的这种扭曲了的人格是无法在艺术欣赏中产生悲剧美感的。
C.悲剧情感容不得悲哀,因为它具有纯粹的悲哀所缺乏的鼓舞人心的振奋力量,悲哀会削弱这种力
D.丰丹纳尔和大卫·休谟两人都强调了悲剧中快感和痛感的密切联系,但后者比前者的认识要更深一层。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难以支持“痛感转化成快感并加强悲剧中的快感”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窦娥冤》中窦娥发下三桩誓愿后含冤被杀。
B.《哈姆莱特》中哈姆莱特杀死篡夺王位的叔叔,报仇后中毒而死。
C.《雷雨》中四凤和周冲触电身亡,周朴园一个人在悲痛中忏悔。
D.《西厢记》中张生与崔莺莺喜结连理,有情人终成眷属。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4分)
5.曹禺的《雷雨》以悲剧结局,剧中人物死的死,疯的疯,可是这部作品却深受人们的欢迎,为什么?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理解。
(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朱自清
(1)秦淮河的船约略可分为两种:一是大船;一是小船,就是所谓七板子。
大船舱口阔大,可容二三十人。
里面陈设着字画和光洁的红木家具,桌上一律嵌着冰凉的大理石面。
窗格雕镂颇细,使人起柔腻之感。
窗格里映着红色蓝色的玻璃;玻璃上有精致的花纹,也颇悦人目。
七板子规模虽不及大船,但那淡蓝色的栏干,空敞的舱,也足系人情思。
而最出色处却在它的舱前。
舱前是甲板上的一部。
上面有弧形的顶,两边用疏疏的栏干支着。
里面通常放着两张藤的躺椅。
躺下,可以谈天,可以望远,可以顾盼两岸的河房。
大船上也有这个,便在小船上更觉清隽罢了。
舱前的顶下,一律悬着灯彩;灯的多少,明暗,彩苏的精粗,艳晦,是不一的。
但好歹总还你一个灯彩。
这灯彩实在是最能钩人的东西。
夜幕垂垂地下来时,大、小船上都点起灯火。
从两重玻璃里映出那辐射着的黄黄的散光,反晕出一片朦胧的烟霭;透过这烟霭,在黯黯的水波里,又逗起缕缕的明漪。
在这薄霭和微漪里,听着那悠然的间歇的桨声,谁能不被引入他的美梦去呢?只愁梦太多了,这些大、小船儿如何载得起呀?我们这时模模糊糊的谈着明末的秦淮河的艳迹,如《桃花扇》及《板桥杂记》里所载的。
我们真神往了。
我们仿佛亲见那时华灯映水,画舫凌波的光景了。
于是我们的船便成了历史的重载了。
(2)秦淮河的水是碧阴阴的;看起来厚而不腻,或者是六朝金粉所凝么?我们初上船的时候,天色还未断黑,那漾漾的柔波是这样的恬静,委婉,使我们一面有水阔天空之想,一面又憧憬着纸醉金迷之境了。
等到灯火明时,阴阴的变为沉沉了:黯淡的水光,像梦一般;那偶然闪烁着的光芒,就是梦的眼睛了。
我们坐在舱前,因了那隆起的顶棚,仿佛总是昂着首向前走着似的;于是飘飘然如御风而行的我们,看着那些自在的湾泊着的船,船里走马灯般的人物,便像是下界一般,迢迢的远了,又像在雾里看花,尽朦朦胧胧的。
这时我们已过了利涉桥,望见东关头了。
沿路听见断续的歌声:有从沿河的楼飘来的,有从河上船里度来的。
我们明知那些歌声,只是些因袭的言词,从生涩的歌喉里机械的发出来的;但它们经了夏夜的微风的吹漾和水波的摇拂,袅娜着到我们耳边的时候,已经不单是她们的歌声,而混着微风和河水的密语了。
于是我们不得不被牵惹着,震撼着,相与浮沉于这歌声里了。
从东关头转湾,
们,在桥下过去时,真是太无颜色了。
桥砖是深褐色,表明它的历史的长久;但都完好无缺,令人太息于古昔工程的坚美。
桥上两旁都是木壁的房子,中间应该有街路?这些房子都破旧了,多年烟熏的迹,遮没了当年的美丽。
我想象秦淮河的极盛时,在这样宏阔的桥上,特地盖了房子,必然是髹漆得富富丽丽的;晚间必然是灯火通明的。
现在却只剩下一片黑沉沉!过了大中桥,便到了灯月交辉,笙歌彻夜的秦淮河;这才是秦淮河的真面目哩。
(3)大中桥外,顿然空阔,和桥内两岸排着密密的人家大异了。
一眼望去,疏疏的林,淡淡的月,衬着蓝蔚的天,颇像荒江野渡光景;那边呢,郁丛丛的,阴森森的,又似乎藏着无边的黑暗:令人几乎不信那是繁华的秦淮河了。
但是河中眩晕着的灯光,纵横着的画舫,悠扬着的笛韵,夹着那吱吱的胡琴声,终于使我们认识绿如茵陈酒的秦淮水了。
此地天裸露着的多些,故觉夜来的独迟些;从清清的水影里,我们感到的只是薄薄的夜-这正是秦淮河的夜。
(4)在我们停泊的地方,灯光原是纷然的;不过这些灯光都是黄而有晕的。
灯愈多,晕就愈甚;在繁星般的黄的交错里,秦淮河仿佛笼上了一团光雾。
但灯光究竟夺不了那边的月色;灯光是浑的,月色是清的,在浑沌的灯光里,渗入了一派清辉,却真是奇迹!那晚月儿已瘦削了两三分。
她晚妆才罢,盈盈的上了柳梢头。
天是蓝得可爱,仿佛一汪水似的;月儿便更出落得精神了。
岸上原有三株两株的垂杨树,淡淡的影子,在水里摇曳着。
它们那柔细的枝条浴着月光,就像一支支美人的臂膊,交互的缠着,挽着;又像是月儿披着的发。
而月儿偶然也从它们的交叉处偷偷窥看我们,大有小姑娘怕羞的样子。
岸上另有几株不知名的老树,光光的立着;在月光里照起来。
却又俨然是精神矍铄的老人。
远处-快到天际线了,才有一两片白云,亮得现出异彩,像美丽的贝壳一般。
白云下便是黑黑的一带轮廓;是一条随意画的不规则的曲线。
这一段光景,和河中的风味大异了。
但灯与月竟能并存着,交融着,使月成了缠绵的月,灯射着渺渺的灵辉;这正是天之所以厚秦淮河,也正是天之所以厚我们了。
(有删改)
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为秦淮河的小船太小,所以它载不动“我”的许多愁绪,可见“我”的心情很郁闷。
B.“我们的船便成了历史的重载了”,可见泛舟秦淮河其实也是有历史和文化意蕴的。
C.“因袭的言词”“生涩的歌喉”让“我”对秦淮河上歌女很失望,因而有些意兴阑珊。
D.文题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文章详写了月光,因为“我”更喜欢秦淮河的月色。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综合运用了时间和空间顺序,依次写了秦淮河的船、秦淮河的水,从利涉桥、大中桥,到大中桥外的秦淮河的夜色,思路清晰。
B.将现实景象和历史文化内涵结合起来,使得在一般人的眼里看起来很平凡的景物具有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这是本文写作上的一个特点。
C.文章十分注重语言的锤炼,辞藻华美,描写细腻,含蓄顿挫,浑厚雄壮,苍劲,悲凉,有着独具一格的艺术风格,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D.情景交融是本文艺术手法方面的一大特色,作者将自己的感情与思绪融合在灯光、水光和月光描写之中,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这种意境。
9.文章多处写到了“灯”,请简要分析它的作用。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韩王信者,故韩襄王孽孙
..也,长八尺五寸。
及项梁之立楚后怀王也,燕、齐、赵、魏皆已前王,唯
韩无有后,故立韩诸公子横阳君成为韩王,欲以抚定韩故地。
项梁败死定陶成奔怀王沛公引兵击阳城使张良以韩司徒降下韩故地得信以为韩将,将其兵从沛公入武关。
沛公立为汉王,韩信从入汉中,乃说汉王曰:“项王王诸将近地,而王独远居此,此左迁
..也。
士卒
皆山东
..人,跂而望归,及其锋东乡,可以争天下。
”汉王还定三秦,乃许信为韩王,先拜信为韩太尉,将兵略韩地。
项籍之封诸王皆就国,韩王成以不从无功,不遣就国.,更以为列侯。
及闻汉遣韩信略韩地,乃令故项籍游吴时吴令郑昌为韩王以距汉。
汉二年,韩信略定韩十余城。
汉王至河南,韩信急击韩王昌阳城。
昌降,汉王乃立韩信为韩王,常将韩兵从。
三年,汉王出荥阳,韩王信、周苛等守荥阳。
及楚败荥阳,信降楚,已而得亡,复归汉,汉复立以为韩王,竟从击破项籍,天下定。
五年春,遂与剖符为韩王,王颍川。
明年春,上以韩信材武,所王北近巩、洛,南迫宛、叶,东有淮阳,皆天下劲兵处,乃诏徙韩王信王太原以北,备御胡,都晋阳。
信上书曰:“国被边,匈奴数入,晋阳去塞远,请治马邑。
”上许之,信乃徙治马邑。
秋,匈奴冒顿大围信,信数使使胡求和解。
汉发兵救之,疑信数间使,有二心,使人责让信。
信恐诛,因与匈奴约共攻汉,反,以马邑降胡,击太原。
七年冬,上自往击,破信军铜鞮,斩其将王喜。
信亡走匈奴。
匈奴使左右贤王将万余骑与王黄等屯广武以南,至晋阳,与汉兵战,汉大破之,追至于离石,复破之。
匈奴复聚兵楼烦西北,汉令车骑击破匈奴。
匈奴常败走,汉乘胜追北,闻冒顿居代谷,高皇帝居晋阳,使人视冒顿,还报曰“可击”。
上遂至平城。
(节选自《史记·韩信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项梁败死/定陶成奔怀王/沛公引兵击阳城/使张良以韩司徒降下韩/故地得信/以为韩将
B.项梁败死定陶/成奔怀王/沛公引兵击阳城/使张良以韩司徒降下韩故地/得信/以为韩将
C.项梁败死/定陶成奔怀王/沛公引兵击阳城/使张良以韩司徒降下韩故地/得信/以为韩将
D.项梁败死定陶/成奔怀王/沛公引兵击阳城/使张良以韩司徒降下韩/故地得信/以为韩将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孽孙,文中指韩襄王以前做过坏事的孙子。
孽,主要是恶因、恶事、邪恶的意思。
B.左迁,一般指降低官职,即“降官”。
犹言下迁。
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
C.山东,战国、秦、汉时称崤山或华山以东地区,又称关东。
亦指战国时秦以外的六国。
D.国,本义指疆域、地域,引申为指分封的诸侯国,后多泛指国家。
文中指诸侯封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韩信建议沛公可以利用士兵急切盼望回乡的契机,向东进发,争夺天下的机会会很大。
C.韩信猛攻郑昌,郑昌失败后,汉王授符正式封韩信为韩王,韩信常带领军队跟随汉王征战。
D.后来,匈奴包围了韩信,韩信多次派人向匈奴求和,汉朝则怀疑韩信有背叛汉朝的心思。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乃许信为韩王,先拜信为韩太尉,将兵略韩地。
(4分)
(2)国被边,匈奴数入,晋阳去塞远,请治马邑。
(4分)
14.汉王为什么把韩信改封到太原以北地区?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要回答。
(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①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②泪?西北望长安③,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注]①这首词为公元1176年(宋孝宗淳熙三年)辛弃疾任江西提点刑狱,驻节赣州、途经造口时所作。
②行人:1129年西路金兵入侵江西,追击在南渡之初拥立宋高宗的隆祐太后至江西造口,大肆屠杀劫掠百姓,百姓流离失所。
东路金兵则渡江陷建康、临安,宋高宗被迫浮舟海上。
③长安,代指北宋都城汴京。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郁孤台本寓满腔激愤,再把清江水想象成“行人泪”,抒发了悲愤之情。
B.词人借助“望长安”委婉地表达了对故国的思念和思而不得的悲怆之情。
C.“青山遮不住”两句抒发了词人对国家形势如“东流”般江河日下的悲叹。
D.此词写作者登郁孤台远望,上阕由眼前景引出历史回忆,下阕借景抒情。
16.请简要赏析“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两句。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李煜《虞美人》中,“,”两句写词人遥望金陵想象,并传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
(2)苏轼《赤壁赋》中,“,”两句写江上水汽弥漫,无边无际的江水和远方天际相接。
(3)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
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哂笑子路,是因为“,”。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语言不够“纯净”,据说是新诗的通病。
将不同的因素冶于一炉,而使之产生的美感效果,是诗歌艺术的可贵之处。
我们并不认为诗和说话居于平等的地位。
诗是经验的艺
排,却能“起死回生”,加强美感。
反之,如果欠缺艺术的生命,那么,一首新诗通篇不用一典,不掉一文,那种“纯净”也只是“一贫如洗”的代名词罢了。
说坦白些,在文学的国度中,新诗人们是带点贵族气质的。
我们宁愿自己的作品成为滞销的奢侈品,也不愿它成为畅销的牙膏,人人皆可入口,而转瞬又必吐出的牙膏。
一旦超越了起码的“纯净”之后,我们不难体现,文言宾于发现庄重、优雅、含蓄而曲折的情操,而白话则明快、真率、现实感。
许多意境,白话表现起来总嫌太直接、太噜苏,改用文言则可保持的距离。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所以合二为一尽管恰如其分
B.然而浑然一体尽管恰到好处
C.所以浑然一体如果恰到好处
D.然而合二为一如果恰如其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我们不难发现,文言宜于发现庄重、优雅、含蓄而曲折,而白话则明快、直率、富现实感。
B.我们不难发现,文言宜于表现庄重、优雅、含蓄而曲折,而白话则明快、直率、富现实感。
C.我们不难发现,文言宜于表现庄重、优雅、含蓄而曲折的情操,而白话则明快、直率、富现实感。
D.我们不难发现,文言宜于发现庄重、优雅、含蓄而曲折的情操,而白话则明快、直率、富现实感。
20.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线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说蚕是一种昆虫,()。
其实,蚕,①;它要变成蛹,再变成蛾,然后交配、产卵、死亡;蛾才是它的成虫形态。
所以当读到李商隐的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便以为诗人对蚕的生命过程察之未详,产生了误解。
但也许借喻取譬,原本不必那样拘泥,谁知道呢。
但人们对蚕还有另一种比较严重的误解:②。
蚕之所以要用茧把自己包围起来,完全是为了创造一个蜕变的安全环境,最终还是要把茧咬破,从而繁殖后代的。
应该说这是蚕绝顶聪明之举,③,实在是对蚕的不恭。
而真正时常作茧自缚的,倒是我们这些身为万物之灵的人。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往往使人觉得不可思议,然而在动物学上它属于昆虫纲,却是千真万确的
B.却是千真万确的,然而在动物学上它属于昆虫纲,往往使人觉得不可思议
C.往往使人觉得不可思议,却又是千真万确的,然而在动物学上它属于昆虫纲
D.在动物学上它属于昆虫纲,却是千真万确的,往往使人觉得不可思议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停止)。
”如知其非义,斯速(马上)已矣,何待来年!(《孟子·滕文公下》)以上故事具有启示意义。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