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留守儿童构建和谐社会_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初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7卷 第4期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07年12月20日
Vo.l 27No .4
Journal ofKaifeng Insti tute of Educati on
Dec .20 2007
收稿日期:2007-05-14
作者简介:王雪萍(1966-),女(汉族),河南平舆人,平舆县教师进修学校讲师。

关爱留守儿童构建和谐社会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初探
王雪萍
(平舆县教师进修学校,河南 驻马店 463400)
摘 要: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一项十分艰巨的系统工程,无论社会、学校还是家庭都应相互配合,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关注、关爱他们,才能真正实现所有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才能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G40-05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640(2007)04-0074-02
随着农村生产结构的调整和农民致富观念的更新,贫困地区的许多农民告别故土,纷纷涌向经济发达地区经商、务工。

他们把孩子留在家乡,让父母照看或托给亲属照管,从而出现了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

值得关注的是这个特殊的弱势群体所面临的困境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后果的严重性不仅仅在于对当前社会的危害,更关键的是留守儿童是 未来的接班人!,它可能要影响几代人,其代价是无法估量的。

因此,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应引起广泛的重视。

一、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学业成绩不良
这里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父母和孩子分居两地,无法管教,同时父母对孩子的学习期望值低,缺乏硬性约束;另一方面是监护人(大部分为祖辈)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太少,原因是监护人年龄偏大,文盲比例高,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指导,放任自由,导致许多留守儿童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整日迷恋网吧,有时甚至逃学,厌学情绪高涨,导致学业成绩不良。

(二)性格和价值扭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于孩子的性格形成有着极大的影响,由于父母长期与子女分离,对孩子缺乏足够的关心和指导,而这一阶段的儿童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极易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自私、任性、蛮横、霸道、叛逆,以自我为中心。

这些性格上的缺陷将严重影响他们的一生。

同时,外出打工的父母平时对子女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少,或者无暇顾及,特别是长期在外的,因无法照顾孩子,都觉得亏欠孩子,于是不惜给孩子寄很多钱,以物质来补偿对孩子的爱,但往往害了孩子,又加上隔代教育在情感和理智的把握上容易重
感情轻理智,在物质和精神的把握上,往往重物质轻精神,长期处于这种教育下的孩子极易好逸恶劳、奢侈、乱花钱,不考虑别人情感和需要,只图自己快乐,不知为家庭和他人着想,只顾自己尽兴,不愿接受社会、集体、家庭的任何规则、纪律的约束。

这种个人主义、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在许多留守儿童身上表现得非常突出。

(三)心理存在障碍
由于监护人与留守儿童年龄相差悬殊,存在着严重的 代沟!现象。

因此有心事时,留守儿童选择倾诉的对象依次为同伴、老师、监护人,又由于留守儿童远离父母,缺少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及情感变化,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常会引发一些心理疾病,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心理问题,一旦形成了畸形心理,进行矫正教育会非常困难。

(四)品行不端导致安全无保障
留守儿童其行为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弱,外出打工的父母无法管教孩子,监护人对其行为疏于管理,一般都是只要不犯大错都采取认可态度,由于孩子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部分孩子纪律散漫,品行不端,他们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早恋、欺负同学等行为,在社会上成群结队喝酒、吸烟、打架斗殴,同时留守儿童的父母长年在外,与子女间的关系相对疏远,导致家庭关系失调,亲子关系发生了消极变化,在这种非常家庭氛围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儿童,对社会很冷淡,又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衔接上的真空,所以他们又缺乏安全感,如被人欺负和歧视,容易走极端,要么出现过强的攻击性行为,要么退缩而任人摆布。

溺水、触电、打斗等意外伤亡事件也屡见不鲜,甚至被拐卖、被侵犯,女孩子被强暴、被强迫卖淫等恶性事件也时有发生。


74∀
二、原因
(一)课程设置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
教师的关注是儿童形成学习动机的外部动因之一,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和指导,需要通过教师、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观念、办学理念、师资力量等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老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

(二)我国人地关系紧张的基本国情
我国农民占世界农民人口的三分之一,他们的劳动生产方式大多数仍然属于小农经济,只依靠家里的人均一亩多地根本无法获得社会平均收入,他们要想维持在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的相对生活水平不过分降低,要想供养子女,就得外出打工,外出打工的家庭在家庭教育方面就有欠缺,留守儿童的教育就出现了问题,这主要是人地关系紧张的国情矛盾造成的结果。

(三)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基本体制矛盾
建国以来,我国实行的是城乡二元化体制,优先发展城市,对城市和农村实行的各项方针政策不平等,导致进城务工农民不可能把子女带到身边,如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和教育成本,还有就是农民工本身工作不稳定、收入低、无力支付天价择校费,这些都是横亘在农民工子女面前难以逾越的鸿沟,所以,农民工子女成为留守儿童,从社会现实看,是他们整个家庭都不得不接受的痛苦选择。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在政策体制上,改革体制弊端,强化政府服务功能
消除城乡二元体制,取消对农民工的歧视政策。

逐步拆除农村和城市的户籍、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的壁垒,给予农民工及其子女切实的市民待遇,运用城市现有的教育资源,鼓励、帮助农民工将其子女带到城市上学和生活,使其享受与打工所在地孩子同等受教育的待遇,免除一切限制和收费。

由政府引导改变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工的净流出。

政府要想彻底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最主要的是让农民留在自己的家乡。

这就需要在各级政府的主导下,让农村稀缺的资源返回农村,发展农村经济,农民在家乡就能直接参与政府资金投入的新农村建设项目,从中获得现金收入,做到挣钱教子两不误,从而减少留守儿童数量,创造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

(二)在教育体系上,学校要充分民发挥主阵地作用,为留守儿童构建心灵家园
要加快农村寄宿式学校建设。

目前,我国农村寄宿制的中小学条件很差,各项制度也不健全,安全隐患大,应加大对农村学校寄宿基础设施的建设,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使农村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给他们提供便利的食宿,让他们受到更多的监督、照顾与关爱,减少他们受教育的断层真空。

要办好家长学校,着力培训第二家长队伍。

学校每年都要采取各种形式培训家长,特别是爷爷奶奶家教培训班!、临时托管家属培训班!,通过因陋就简、群散结合、注重实际的方式,让第二家长了解照顾孩子的知识,掌握教育与沟通的方法,明确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责任。

在课程设置上大胆创新。

学校在为所有儿童提供良好的知识教育的同时,也要关注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尤其是对生活在特殊状态下的儿童,更要在课程教学中加强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强化留守儿童自尊、自信、自立,帮助他们知法、守法。

有条件的学校要设立咨询室,强化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并配备专职辅导员,组织名医、名师到学校举办讲座,对不同年龄的留守儿童进行心理、生理知识教育,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多方面服务。

深入调查,建立留守儿童档案。

学校在每学期初要分班建立留守儿童档案,登记好留守儿童的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家长姓名、家庭住址、联系电话、代理监护人姓名及住址,以全面掌握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身体及心理状况和兴趣爱好,这样做不仅能够更好地实施政府的两免一补政策,而且为及时与留守儿童家长沟通,进行教育转化工作做好铺垫。

(三)从社会职能上看,政府要切实履行职责,为留守儿童撑起保护伞
要净化学校及周边环境。

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切实担负起责任,发挥其功能和作用,坚决取缔学校周边的黑网、黄网,规范网吧管理,彻底杜绝末满18周岁的青少年儿童进入网吧,同时规范学校人员进出管理制度,禁止社会闲杂人员、地痞流氓到学校捣乱,为学生成长营造一个和谐的环境。

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重要作用。

建立社会监护体系,加强就业指导,政府可考虑由共青团牵头,联合妇联、民政、卫生、派出所、学校、村委等相关部门配合,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建立相关组织,共同构建留守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并对其进行必要的跟踪辅导,及时纠正不良行为。

同时许多留守儿童在初中或小学时期就辍学,成为社会、家庭、学校三不管的流荡孩子,就业无技能,生活无出路,易引发事端,走向犯罪,政府有关部门要对这类青少年开展必要的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以帮助其正确地走上社会。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一项十分艰巨的系统工程,无论社会、学校还是家庭都应相互配合,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关注、关爱他们,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所有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才能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徐厚超,张忠强 农村初中留守儿童!问题的现状及教
育对策[J].中国教育创新,2006,(9):3
[2]杨超.关注留守儿童身心健康[N].中国教育报,2007-
03-05(7)
(责任编辑:高玉宽)

75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