膳食营养与慢性病预防 (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十七页,共146页
②当治疗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体脂接 近或已恢复到正常水平的时候,应及时向 患者发出告诫:必须随时注意体脂的变化 动态,继续掌握好膳食能量摄入和日常能 量消耗的平衡,切勿使能量入超的情况再 度发生;否则,必将前功尽弃并给机体带 来更大的危害。
第二十八页,共146页
(二)饮食治疗原则 (1)膳食供能量应酌情合理控制
中国居民膳食进入“慢性疾病时期”。
第五页,共146页
肥胖、高血压、高脂血症和糖尿病被列为对人类健康威 胁最大的四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怎样才能不让这些慢性 疾病侵害我们?对四大慢病实行“联防”。
从表面上看,肥胖、高血压、高脂血症和糖尿病是四 类“单独”的疾病,有各自不同的发病机理和病理变化。 但从实质分析,四种疾病实际上是一回事,都是“代谢 综合征”这根“藤”上的“苦瓜”。
第二十页,共146页
六、肥胖症的膳食治疗
(一)总的原则
肥胖既然是直接起因于长期的能量入超,治 疗就必须坚持有足够的时间,持之以恒地致力于改
变原有的生活、饮食习惯,长期地控制能量的摄入 和增加能量的消耗,彻底纠正其能量代谢的入超。
因此,治疗一定要有耐心,切不可急于求成。尤 其是对于那些有精神情绪问题的肥胖者,在这之
第二十四页,共146页
开始即使每天能多消耗210kJ能量也 很有益处;随后可酌情渐进地逐步加大活 动量,以使每天能多消耗>420kJ的能量。 至于活动项目,则应根据具体对象的体质 状况选择。但一般不宜参加竞赛性活动。
第二十五页,共146页
肥胖者控制能量摄入和增加能量消耗, 贵在养成习惯、长期坚持。一时性的节食 和间歇性的锻炼,则百害而无一利。不少 肥胖者尽管迫切希望减肥,只要有一点可 能减肥的指望,他们都会抓住不放,甚至 甘冒极大的风险去采取某些极端的措施。 可是,他们却往往缺少足够的意志和坚强 性将控制能量摄入和增加能量消耗长期地 坚持下去。
第三页,共146页
大量调查研究表明,很多慢性病的发 生发展与我们的膳食营养,一日三餐密切 相关。
“病从口入” ,仅指细菌、病毒等引 起的传染性疾病?
合理膳食在防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中 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慢性病的特点之一是 其发生和发展都是一个渐进过程。
第四页,共146页
中国城市居民日常所吃的肉比40年前多10 倍;城市居民每人每天水果消费量由1992年的 80.1克下降到2002年的69.3克,蔬菜消费量则由 319.3克下降为251.9克,远远低于“膳食营养金 字塔”建议的每人每天100克~200克水果和400 克~500克蔬菜的标准;中国居民的口味有所淡化, 但仍为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值(每人每日食盐用量不 超过6克为宜)的两倍。
(一)脂肪与肥胖 膳食中脂肪占总能量的产热百分比的增加,体 重和肥胖发生率明显升高。与碳水化合物、蛋白 质相比,进食后脂肪的氧化分解要慢得多,而且 脂肪还抑制葡萄糖的氧化。高脂肪膳食还有良好 的色、香、味以及热能密度高的特点,这些因素 往往导致进食过多的高脂肪膳食。
第十九页,共146页
(二)蔗糖与肥胖 高蔗糖膳食可引起高胰岛素血症。胰 岛素的作用之一是促进脂肪的合成,胰岛 素水平升高可导致体内脂肪积累,包括皮 下脂肪和腹腔内脂肪。
同时,这又是一项极为艰巨的对原有生活、饮 食习惯彻底改造的过程,需要有极大的意志、坚 强性和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特别是那些有婴 幼/青年期肥胖史的患者,不仅因其长期所形成 的生活、饮食习惯难于一下彻底改变,又由于其 脂肪细胞、脂肪组织已大量增生,潜在的肥胖趋 势也难于很快制止。因此,若没有长期坚持的顽 强精神,没有持之以恒的决心和毅力,没有控制 饮食和增加体力活动的多种措施,也就必然难于 取得疗效和巩固疗效。
(二)饮食营养因素 1、摄食过多: 2、不良的进食习惯和行为:
(三)其他因素
1、妊娠期营养因素:胚胎生长发育前6个月孕 母营养差。
2、人工喂养及其辅食添加:过食、人工喂养、
过早添加固体食物
第十八页,共146页
六、脂肪、碳水化合物与肥胖的关系 在各种膳食因素中,高脂肪、高碳水化合物膳食 是肥胖的直接致病因素。
肥胖度=[(实际体重-标准体重)/(标准体
重)]×100%
肥胖度>标准体重10%为过重 肥胖度>20%为肥胖 >20~30%为轻度肥胖 >30~50%为中度肥胖
>50%以上为重度肥胖 >100%以上者为病态肥胖
第十三页,共146页
3、腰围(WC):
用来测定腹部脂肪的分布。测量方法是: 双脚分开25~30cm,取髂前上嵴和第十二 肋下缘连线的中点,水平位绕腹一周,皮 尺应紧贴软组织,但不压迫,测量值精确 到0.1cm。腰围与身高无关,但与BMI和 腰臀比紧密相关,是腹内脂肪量和总体脂 的一个近似指标。
第十五页,共146页
四、肥胖分类: 1、根据肥胖起因分类: 单纯性肥胖,占95%,又称“中年性肥 胖”。 继发性肥胖,占5%,继发于多种疾病。 2、根据脂肪细胞的变化形式分类: 脂肪细胞增殖型肥胖 (儿童多见) 脂肪细胞增大型肥胖(成人多见) 脂肪细胞增殖增大型(重度肥胖多见)
第十六页,共146页
体质指数(BMI)考虑了身高和体重两个 因素,常用来对成人体重过低、 体重超重 和肥胖进行分类,且不受性别影响,并且 简便、实用,但是对于某些特殊人群如运 动员等,BMI就不能准确反映超重和肥胖 的程度。
第十二页,共146页
2、标准体重法:
我国常用的成年人标准体重公式为Broca改良 公式。即:标准体重=身高(cm)-105
二、肥胖的定义 肥胖病(obesity)是能量摄入超过能量 消耗而导致体内脂肪积聚过多达到危害程 度的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 表现为脂肪细胞增多或细胞体积增大, 即全身脂肪组织块增大,与其他组织失去 正常比例的一种状态。成年男性脂肪组织 重量超过体重的25%,成年女性超过30 %即为肥胖。
第十页,共146页
第二十六页,共146页
因此,适当外力帮助与促进,是肥胖者养成控制能量摄 入和增加能量消耗习惯,并能长期坚持的关键。
尤其在下述两个关键时刻,必须切实做好工作:
①采用低能膳的开头几天,由于肌肉组织蛋白丢失较 多,水分随之丢失,因而变化明显、体重下降幅度较大, 对患者士气有所鼓舞;可是当机体逐渐适应之后,负氮平 衡就会缩小,尤其在膳食有足够优质蛋白的供应时,能量 负差将大部分落在体脂的消耗上,体重下降的幅度变小, 再加上适当增加体力活动,虽然促进了体脂的分解,而却 又减少了体蛋白的丢失和增加了体蛋白的合成,以致尽管 是减了肥,但体重却看不出有什么明显的变化。在这一时 刻,必须反复将问题的实质向患者说清楚,以免其产生错 觉,误认为治疗无效,因而半途而废,不再坚持下去;
2004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北京市各大医院心内科就诊
的高血压、高脂血症和冠心病患者中,25%的病人同时伴有 糖尿病;而在众多的糖尿病患者中,仅有不到10%是单纯的
糖尿病,其中40%合并高血压或高脂血症中的一项,50%
的患者同时合并高血压和高脂血症。因此,对其中任何一种 疾病的预防,均应从对四种疾病联合预防的角度加以考虑, 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第二十二页,共146页
少吃与多动这两个方面必须同时兼顾,长期 坚持。
如果只增加体力活动而不控制饮食,其所增 加的能量消耗就极易从饮食摄入上获得补偿,于 是也就难于达到减肥的目的;反之,如果不增加 体力活动而只是一味地控制饮食能量,患者则将 不可避免:①要长期忍受十分严重的饥饿之苦及 其它心理上的负担;②会发生组织蛋白较多的丢 失,有损于机体健康的维护;③原已较低的基础 代谢率将会变得更低,以致对体质带来更为有害 的影响。因此往往难于坚持下去,于是,治疗 也就难免会以失败而告终。
①膳食供能量必须低于机体实际耗能 量,亦即必须供应低能膳,以造成能量的
负平衡,促使长期入超的能量被代谢掉, 直至体重恢复到正常水平;然后注意控制 能量摄入与消耗的平衡,以维护好这一水 平;
第二十九页,共146页
1kg人体脂肪大约含有 29290kJ(9000kcal)的能量,因此,减轻 体重(脂肪)1kg,必须大约减少 29290kJ(9000kcal)的能量摄入。如果每 天减少能量摄入2092~2929kJ(500~ 900kcal),则大约需要18~10天时间,才 能实现减掉1kg脂肪的目标。
第二十三页,共146页
如在控制饮食的同时,确能适当增加体 力活动,则不仅可改善糖耐量,降低胰岛 素分泌,促进体脂分解,减少体蛋白丢失 和增加体蛋白合成,有利于机体正常氮平 衡的维持;而且当体力上经受一定刺激之 后,还会使人感到精神振奋,有一种难以 形容的“健康感”,可有效地改善心理状 态、增强治疗信心。
第六页,共146页
什么食物降血脂,什么食物降血糖……? 诸如此类的问题实际反映了一些认识上的 误区。
每日人体需要的营养素超过45种,靠 一种或简单几种食物根本不能满足需要。 因此只有按照合理比例,广泛摄入各类食 物,才能打好“联防”慢性疾病的基础。
第七页,共146页
肥胖的膳食营养防治
一、概述 肥胖症(obesity)是一种常见的营养失调现象,膳食营养与慢Fra bibliotek病 预防 (2)
第一页,共146页
营养与慢性病概述
非传染性慢性疾病,包括肥胖、糖尿病、心血 管病、高血压、脑血管病和某些肿瘤等导致的死 亡已占全球死亡总数的60 %,占全球疾病负担的46 %。估计到2020年,慢性病负担将增加到57 %。慢 性病死亡的一半归因于心血管病,肥胖和糖尿病也 呈增加趋势 。
三、肥胖的判定方法
1、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 法:是国际统一使用的肥胖判断方法。 BMI=体重(kg)/身高( m)2。
国际标准:18.5~24.9为正常,25~ 29.9为超重,>30为肥胖。
中国标准:18.5~23.9为正常,≥24为超 重,≥28为肥胖。
第十一页,共146页
第二页,共146页
非传染性慢性疾病不仅是经济发达国 家的负担,而且在发展中国家也已经成为 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目前,我国有2亿多高血压患者,其 中血压控制达标率仅为6.1%,高血压患 者仍以每年1000万的数量递增;糖尿病 患者有9200多万,数量达到世界第一,每 十名成年中国人中有一人已经是糖尿病患 者,另有16%的人已处在患病的边缘; 估计另有2亿人血脂异常。
3、根据肥胖者的体型分类 向心型肥胖(又称为腹型肥胖、苹果型肥
胖、阳性型肥胖、男性型肥胖) 外周性肥胖(洋梨型肥胖、阴性型肥胖、
女性型肥胖) 均匀性肥胖(多见婴幼儿) 4、从危害性上分类
生理性肥胖 病理性肥胖
第十七页,共146页
五、肥胖的原因
(一)内在因素 包括遗传因素、种族、年龄、性别、运动、疾病 以及神经精神因素。
WH0建议标准:男性>94cm、女 >80cm作为肥胖的标准。
第十四页,共146页
4、腰臀比(WHR) : (1)测量方法:臀部最隆起的部位测 得的身体水平周径为臀围,腰围与臀围之 比称腰臀比。 (2)评价标准:男性>0.9或女性 >0.8可诊断为中心性肥胖,但其分界值随 年龄、性别、人种不同而不同。目前有用 腰围代替腰臀比来预测向心性肥胖的倾向。
• 肥胖在治疗上十分困难,一般疗法 难以奏效。迄今所知,除了持之以恒地 切实减少能量的摄入和增加能量的消耗 之外,尚无别的最终有效的减肥良法。 如何教育、培养良好而正确的饮食习惯, 以及注意坚持适人、适量、适时的运动, 这对防治肥胖至关重要。但必须在相当 长的时间内才能观察到效果,欲速则不 达。
第九页,共146页
前,首先还得彻底弄清其问题的实质所在,有针对性 地做好思想疏导工作,切实改变其原有心理状态,然 后才有可能落实有关治疗的措施,并取得疗效。
第二十一页,共146页
长期地控制能量摄入和增加能量消耗,这
是现阶段肥胖的基础治疗缺一不可的两根支柱。这 种方法不论对成年开始的肥胖或是对幼年开始肥胖 都同样起作用。
有明显的遗传倾向,与代谢有关。 肥胖更重要的是容易合并许多严重疾病,如糖
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高血压、脑中风、 胰腺和肝胆疾病、呼吸通气不良、骨关节炎、痛风、
自身免疫性疾病与结/直肠癌的危险,以及对各种 应激的反应低下,不能适应环境骤变,对各种感 染抵抗力低,不能耐受麻醉和外科手术等等。
第八页,共146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