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基本特征与分析建议(最全)word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基本特征与分析建议(最全)word资料
广东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基本特征与分析建议
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的提出
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是城乡差距的核心表现,是影响我国收入差距扩大的关键因素。
我国收入差距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①城乡收入差距,②城镇居民收入差距,③农村居民收入差距,④地区收入差距。
从形成收入差距的因素来看,城乡差距起到主要作用。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数据显示,1988年全国收入差距的40%来自于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随后这一比例虽有所降低,到1995年仍占到33-34%。
而从全国吉尼系数分别明显高于城镇和农村吉尼系数这一事实来看也说明了这一点。
要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我国小康社会,关键是让占全国人口60%的农民实现全面小康。
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要普遍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城乡收入差距问题将成为中国决策层高度关注的焦点之一,因此,研究城乡居民收入差
距变化的基本特征和今后的基本趋势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广东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基本特征
1、高收入户和低收入户的收入差距明显,改革开放的收益更多地流向高收入家庭。
据广东省统计局城调队连续调查结果表明,高收入户和低收入户的收入差距扩大趋势较为明显,改革开放的收益更多地流向高收入家庭:
(1)高收入户和低收入户的收入差距逐年扩大。
2020 年,20%高收入户人均收入为43301元,占总收入的32.5%,20%低收入户人均收入为5150元,占总收入的10.5%。
60%的中等收入户占总收入的57%,其中: 中等偏上户、中等收入户和中等偏下户家庭人均收入分别为12236元、9503元和7433元,占总收入的比重依次为23.2%、18.5%和15.3%。
高收入户和低收入户之间的差距也是逐步扩大。
1985年,20%最高收入户的收入是20%低收入户的
图一:广东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较
(2)各收入组收入增幅不同,收入越高,增幅越大。
2020 年与1985年相比,全省城
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有增长,平均增长25.3倍,但从不同收入水平组别看,收入增幅与收入水平成正相关关系,收入越高,增幅越大。
其中20%的低收入户增长了18倍,增幅最低,20%高收入户增长了29.9倍,增幅最高(如图一)。
2、地区间城镇居民收入差距迅速扩大。
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均有显著提高,但收入增长速度不同,导致地区间收入差距迅速扩大。
2001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15元,比1985年增长9.9倍。
其中,珠江三角洲、东西两翼和山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14387元、7653元和7410元,比1985年分别增长12.4倍、9.1倍和9.2倍,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镇居民收入增幅远高于东西两翼和山区。
三个地区城镇居民收入之比(以山区为1)由1985年的1.49:1.05:1扩大到2001年的1.94:1.03:1,珠江三角洲地区与东西两翼、山区的收入绝对差额由1985年的316元和351元扩大到2001年的6734元和6977元,分别扩大了21倍和20倍,扩大速度是十分惊人的。
3、行业间收入差距明显扩大与行业内部的平均主义并存。
行业之间收入差距明显扩大。
从职工工资水平看,行业间工资水平的差距呈逐年扩大的趋势。
1980年,平均工资最高的行业是地质普查和勘探业,人均工资1054元,比最低行业农、林、牧、渔、水利业高82%。
2001年,平均工资最高的行业是科学研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人均工资达24397元,比最低行业农、林、牧、渔、水利业高3.7倍。
最低行业与最高行业职工工资的绝对差由1980年的467元扩大到2001年的17098元,扩大了近35.9倍。
总之,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城镇居民收入在总量大幅增长的同时,不同地区、不同行
业、不同收入阶层居民之间差距不断扩大。
广东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已成为全国最大地区之一。
三、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建议意见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不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仅是“三农”工作的核心,而且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
为此,我们建议:
1高度重视农民增收和城乡收入差距扩大问题,多方面深层次创造农民增收的环境和条件。
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持续增收的基础不稳固,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明显,亟待各级委政府引起高度重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作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做到精力不转移、力度不减弱、工作不松懈,下更大决心、花更大气力、采取更有力的措施营造农民持续增收的环境和条件,确保农民增收不徘徊、不滑坡。
2继续推进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稳定农民的务工收入。
去年在经济环境极为困难的情况下,农民工资性收入仍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充分显现了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在促进农民增收中的重大作用。
今年广东企业出现“招工难”与农民工“就业难”问题,表明需要进一步深化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提升针对性。
同时,要根据经济发展水平,适当提高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加快放宽农民工进城落户步伐,解决“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权、同工不同福利待遇”问题,努力稳定农村劳动力就业。
3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民家庭经营收入。
近年来,我省家庭经营性收入长期徘徊,占纯收入比重连年下降。
这既有我省工业化、城镇化程度较高,农民转移就业较充分,
农民务工收入比重较大的因素,但也表明了从农业内部扩大增收的空间仍然相当广阔。
因此,各地从实际出发,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性第一产业收入。
4、深化农村体制改革,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2020 年我省农民人均财产性收入为357.7元,占纯收入比重5.2%,比2020年的3.6%提高了1.6个百分点。
其次,从近年来农村内部高、低收入户的纯收入构成分析(如表2)看,财产性收入是高收入人群的重要来源,是低收入户与高收入户的最大差距所在,是我省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
为此,要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与服务,增加农民从土地流转中的收益;要抓住扩大内需的有利机遇,结合新农村建设和“三旧”改造,积极开展宅基地置换城镇住房、土地承包经营权增值部分置换社会保障的“双置换”工作,推动农民进城定居过程的不动产增值;创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使农民在完善现代经营组织产权中增加股息、红利收入,得到更多的财
5继续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
近年,中央和省强农惠农力度不断加大,农民转移性收入增幅很大。
在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局势向好的形势下,加大强农惠农的力度不能减弱。
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补贴力度,继续推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农村新型社会养老制度的建立健全,减轻农民负担,优化农民增收的外部环境。
6建立健全农民纯收入统计信息库,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从近年我们跟踪了解的情况看,目前省、市、县三级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统计样本、采用的统计方法、标准不一,不少市县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情况、收入构成和变动趋向不了解、不掌握,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整体情况只停留在大概、也许和估计上。
因此,要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必须扭转基础性工作不统一、不扎实、不细致的状况,增加农村统计工作经费,完善农民纯收入统计信息工作系统的建设,全面建立农民纯收入统计信息库,为制定科学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广州市城镇特困人员重大疾病医疗资助申请表
表格编号:
———————
2、申请人填表后,带相关资料,到户口所在地街道(镇)民政办提交申请。
3、□表示选择合适项目。
广州市民政局印制
关于进一步规范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制
定和调整工作的指导意见
来源:社会救助司时间: 2020 -05-18
民发〔2020 〕8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厅(局)、发展改革委(物价局)、财政厅(局)、统计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民政局、发展改革委、财务局、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各调查总队:为进一步规范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以下简称城乡低保)标准的制定和调整工作,根据《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国务院令第271号,以下简称《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国发〔2020〕19号,以下简称《通知》)有关规定,结合各地的实践经验和做法,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深刻认识规范城乡低保标准制定和调整工作的重要意义
低保标准是城乡低保制度的关键环节,是界定低保范围、核定低保对象、确定补助水平以及安排补助资金的重要依据。
近年来,各地按照《条例》和《通知》要求,在科学制定和调整低保标准方面不断探索完善,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是,从全国情况看,城乡低保标准的制定和调整工作还存在一些需要规范的问题。
如,一些地方缺乏必要论证和科学测算,简单参照扶贫标准或全国平均低保标准来制定和调整低保标准,难以真实反映当地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甚至导致保障面过宽而影响了低保对象劳动就业的积极性;还有一些地方没有及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政承受能力,随着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变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适时调整低保标准,影响了低保制度实施效果和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力度。
为确保城乡低保制度平稳运行,真正发挥好最后一道社会安全网的保障作用,各地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将规范城乡低保标准制定和调整工作作为当前健全完善城乡低保制度的一项重要任务,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切实抓紧、抓实、抓好。
二、准确把握城乡低保标准制定和调整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进一步规范城乡低保标准制定和调整工作,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关于“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和“实现城乡社会救助全覆盖”的总体要求,以《条例》和《通知》为根本依据,以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为核心目标,不断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制定和调整的科学化、精细化和规范化水平。
(二)基本原则。
进一步规范城乡低保标准制定和调整工作,必须结合当地社会救助事业发展实际,不断完善和创新机制。
要坚持科学性原则,以维持当地居民基本生活所必需的消费品支出数据为基础,科学测算,充分论证;坚持合理性原则,统筹考虑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需要、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力状况,使城乡低保标准与失业、最低工资、扶贫开发等标准合理衔接;坚持动态性原则,建立和完善城乡低保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并随着当地居民生活必需品价格变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定期调整城乡低保标准;坚持规范性原则,制定和调整城乡低保标准要严格遵循有关规定和程序规范,确保公开、公正和透明。
三、科学确定城乡低保标准制定和调整的方法
各地在制定和调整城乡低保标准时,可以采用基本生活费用支出法、恩格尔系数法或消费支出比例法。
(一)基本生活费用支出法。
城乡低保标准根据当地居民基本生活费用支出确定,包括必需食品消费支出和非食品类生活必需品支出两部分。
用公式表示为:
城乡低保标准=必需食品消费支出+非食品类生活必需品支出
其中,必需食品消费支出通过市场调查确定当地食品必需品消费清单(即标准食物清单)、根据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能量摄入量(见附件1)、相应食物摄入量(见附件2)以及食物的市场价格计算得出;非食品类生活必需品支出根据调查数据确定维持基
本生活所必需的衣物、水电、燃煤(燃气)、公共交通、日用品等消费清单测算支出数额。
为确保城乡低保标准的制定和调整符合当地实际,各地可以参考当地上年度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城乡低收入居民基本生活费用,以及经济发展水平、财政状况等因素对测算得出的低保标准予以适当调整。
(二)恩格尔系数法。
城乡低保标准根据当地居民必需食品消费支出和上年度最低收入家庭恩格尔系数确定。
用公式表示为:
城乡低保标准=必需食品消费支出/上年度最低收入家庭恩格尔系数
其中,必需食品消费支出的确定方法同基本生活费用支出法,即通过市场调查确定当地食品必需品消费清单(即标准食物清单)、根据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能量摄入量(见附件1)、相应食物摄入量(见附件2)以及食物的市场价格计算得出。
为确保城乡低保标准的制定和调整符合当地实际,各地可以参考当地上年度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城乡低收入居民基本生活费用,以及经济发展水平、财政状况等因素对测算得出的低保标准予以适当调整。
(三)消费支出比例法。
已按基本生活费用支出法或恩格尔系数法测算出城乡低保标准的地区,可将此数据与当地上年度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进行比较,得出低保标准占上年度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比例。
在今后一定时期内再次计算城乡低保标准时,可直接用当地上年度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乘以此比例。
用公式表示为:
城乡低保标准=当地上年度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低保标准占上年度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比例
四、认真做好城乡低保标准的制定和调整工作
(一)精心组织。
各地要按照《条例》和《通知》规定的城乡低保标准制定权限,成立由民政、财政、发展改革(价格)、统计(调查队)等部门组成的城乡低保标准制定和调整工作小组(以下简称工作小组),制定工作方案,明确工作方法、步骤和时间表。
工作小组各成员单位要明确职责,相互配合,共同做好城乡低保标准制定和调整工作。
(二)科学测算。
工作小组要综合使用统计数据、监测数据和调查数据,运用“基本生活费用支出法”、“恩格尔系数法”或“消费支出比例法”,科学测算当地城乡低保标准。
其中,统计数据是指当地统计部门通过调查所得,并已向社会公布的数据,主要包括上年度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上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城乡最低收入家庭恩格尔系数等;监测数据是指价格主管部门监测的基本生活必需品消费清单所涉及的商品市场价格;调查数据是指未纳入当地统计和监测,需要工作小组通过抽样调查获得的数据。
(三)规范程序。
城乡低保标准测算完成后,要由工作小组或其成员单位联合报请本级人民政府审批。
按照《条例》和《通知》规定,需要备案的,要同时报上一级地方人民政府备案。
根据本级人民政府的批复,工作小组或民政部门要通过网站、报纸等媒体以适当方式,将新的城乡低保标准向社会公告,并按批复要求的时间执行。
(四)加强指导。
省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财政部门要发挥好指导和调控作用,注意引导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近地区逐步缩小地区间城乡低保标准差距。
条件成熟的地方,也可试行由省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会同财政、发展改革(价格)、统计(调查总队)等部门,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制定本辖区内相对统一的区域城乡低保标准。
附件:
1.中国居民膳食能量推荐摄入量
2.中国居民不同能量水平建议食物摄入量
民政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
国家统计局
二○一一年五月十一日
附件1:
中国居民膳食能量推荐摄入量(千卡/日)
资料来源:中国营养学会编著的《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第18页。
有关说明:
(1)表中所列为18-49岁成年人膳食能量推荐摄入量;
(2)综合考虑轻体力活动男、女膳食能量推荐摄入量,建议以2200千卡作为测算城乡低保标准时的参考数据。
附件2:
中国居民不同能量水平建议食物摄入量(克/日)
资料来源:中国营养学会编著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西藏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176页。
统计与决策2020年4月(理论版
摘要:本文运用1978-2004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对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
结果表
明:在控制其它经济变量的情况下, 基本建设支出等支出项目占财政支出总额比重的增加, 缩小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而行政管理费用等支出项目占财政支出总额比重的增加则拉大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在缩小城乡居民收入方面, 财政支出在第二阶段发挥的作用强于第一阶段。
关键词:财政支出结构;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中图分类号:F2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487(2020 04-0075-02
财政支出结构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实证分析
冉光和, 唐
文
(重庆大学
贸易与行政学院, 重庆
400044
1财政支出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的理论分析
财政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之一, 而控制财政支出是运用财政时常用的手段。
不同的财政支出项目和支出力度对城乡居民收入有不同的影响。
因此, 接下来本文将从理论上分析各主要财政支出项目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机制, 从而为下面的实证研究提供理论假设。
(1 基本建设支出对城乡居民收入的影响。
从支出的对象来看, 我国基本建设支出包括了对城市和农村的支出, 同时, 如对公路、
铁路和机场的建设支出对于增加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收入都是有利的。
因此它对城乡居民收入的影响情况有待实证研究来确定。
(2 企业挖潜改造支出对城乡居民收入的影响。
上个世纪80年代,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心在于城市的国有企业, 国家对国有企业用财政补贴的方式给予支持, 同时对价格、企业亏损和企业职工工资进行补贴, 这种支出显然有利于提高城镇居民的收入。
挖潜改造资金对农业的支持作用主要体现在90年代前半期, 优惠的税收和企业技术改造补助促进了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 增加了农民收入。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企业挖潜改造资金支出对城乡居民收入的影响系数也需要通过实证研究来确定。
(3 支持农业生产和事业支出对城乡居民收入的影响。
首先, 财政支农支出是再分配过程中国民收入对农业的净流入, 它对增加农业投入和农民收入有着明显的作用。
其次财政资金是国家通过税收形式无偿分配的集中性资金, 因此, 它着重对那些社会效益好、经济效益差的农业公共性项目及大中型农业基础建设项目进行。
此外财政支农支出
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为集体和农户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创造
条件和积极引导, 使农户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农业。
因而我们预测支农支出的增加将缩小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
(4 文教科学卫生事业支出对城乡居民收入的影响。
对文教科学卫生事业的支出在城乡之间没有明显的偏差。
然而, 城镇的教育投入相对农村来说处于较饱和的状态, 根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①, 在其他情况相同的时候, 对城镇和农村相同的教育投入在农村产生的效用将大于在城镇的效用。
因此, 我们可以预测该项支出的增加会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5 行政管理支出对城乡居民收入的影响。
行政管理支出的直接受益对象为执行公务的特殊人群, 依据中国的行政等级划分, 国家、省级和地、市(县级的行政单位都设在城市, 只有乡(镇一级的行政单位是在农村, 因此我们可以预测此项支出的增加将拉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2模型设定、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2.1财政支出结构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总体分析2.1.1
模型设定与数据说明
为了实证地分析财政支出项目及其它各项指标对城乡
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 本文选取了5个主要的财政支出项目, 建立了如下回归方程: URID=c+α1INFRA it (-2+α2INNOV it +α3AGRI it +α4EDU it (-1
+α5ADMI it +∑ j βj ・D+ξit
(1
在方程(1 中, 下标i 和t (t=1978, ... , 2004 分别代表第i 个省份和第t 年。
样本包括了中国大陆除西藏和海南(数据不全以外的所有省份、
直辖市, 出于统计上的方便, 重庆市的数据归入到四川省一起统计。
1978-1998年的数据来源于
项目:国家社会科学重点资助项目(06AJY008
①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一定时期内, 在其他物品的消费不变的情况下, 随着消费者对某种物品消费量的不断增加, 消费者次从该物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
费单位中得到的效用增量是递减的。
75
《新中国五十年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年版, 1999-2004年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0-2020年各期。
URID 表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即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 这个变量的值越大, 表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越大。
INFRA 为各年的基本建设支出占当
年财政支出总额的比重, 因为基本建设支出对城乡居民收入的影响存在着一定的时滞, 因而我们取滞后两年的基本建设支出作为自变量; INNOV 为各年的企业挖潜改造支出占当年财政支出总额的比重; AGRI 为各年的支持农业生产和事业费用占当年财政支出总额的比重; EDU 为各年的文教科学卫生事业支出占当年财政支出总额的比重, 文教科卫事业支出费对人们收入的影响也存在着时滞, 因而我们取其滞后一期的值作为自变量; ADMI 为各年的行政管理支出占财政支出总额的比重。
D 包括了一系列在计量分析中控制的其他变量, αj 是这些变量的系数。
我们控制的变量有:lnrjGDP 为实际人均GDP 的自然对数, 用来衡量经济增长水平; lnrjGDP 2为lnrjGDP 的平方, 加入此项主要是考察是否存在所谓的Kuznets 倒“ U ” 型现象; URBAN 为各省非农人口占各省总人口的比重, 是用来衡量城市化比率的指标; ROAD 为公路网密度, 是用来代表基础设施建设的指标; RSOE 为国有工业总值与工业总产值的比值, 是用来衡量产权结构的指标; GEX-PORT 为进出口总额与的比值, 用来衡量各省的经济开放程度; FINVR 为固定资产形成总额占GDP 的比重, 用来衡量生产要素投入; HP 为各省中小学在校人数占各省总人数的比重, 用来衡量受教育程度。
2.1.2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对数据的分析结果见表1。
表1中的结果为Eviews5.0反映的回归估计结果。
从表1中可以看到, INFRA(-2 、IN-NOV 、AGRI 、EDU(-1 的系数均为负, 说明财政支出中:滞后两年的基本建设支出、企业挖潜改造支出、支持农业生产和事业支出、滞后一年的文教科学卫生事业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增大都显著地缩小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只有ADMI 的系数显著为正, 而且高达 4.5089, 说明行政管理支出显著地拉大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以上估计的结果与前面的理论假设基本相符。
控制变量中, lnrjGDP 的系数显著为正, 说明现阶段我国经济的增长伴随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拉大。
lnrjGDP 2的系数显著为负, 说明我国的城乡居民收入存在Kuznets 倒“ U ” 现象, 结合lnrjGDP 的系数显著为正可知, 现阶段我国的收入分配情况还处于倒“ U ” 型的上升阶段。
URBAN 的系数显著为负, 说明城市化率的提高有利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ROAD 、RSOE 和GEXPORT 的系数不显著, 说明公路网密度、产权结构和经济开放程度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不显著, 这是因为三者的发展对城乡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