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运用-精选教育文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激励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运用
在高等教育管理系统中,教育管理者通过激励教育,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被激励者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其才能的最大效能,从而更快地实现管理目标。
因此,在高等学校的学生管理过程中应重视教育激励的作用,利用各种激励原则和方式激发、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使个体得到全方位的发展。
、激励的概念
激励是管理的重要职能,是现代管理心理学的核心问题。
激励就其词义来看,就是激发、鼓励的意思。
美国管理学家贝雷尔森给激励所下的定义是“一切内心要争取的条件:希望、愿望、动力等等都构成人的激励。
它是人类活动的一种内心状态。
”激励就是持续激发人的动机,使人产生一股内在的动力。
朝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过程。
激励具有如下特点:第一,它是一种“干涉变量”,是内在心理过程,我们不能对它加以直接观察或直接测定,只有从观察一个人的行为来推断被激励的程度;第二,激励的对象是被激励的人,激励人想从事某种活动的一种内在愿望和动机,而产生这种动机的原因是需要;第三,人被激励的强弱,
表现为人的积极性的高低,这种积极性不是固定不变的, 通过
又只能这种积极性所推动而表现出来的工作绩效来加以判断。
二、激励理论的主要内容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调动人的积极性必须强调两个基本前提:其一,人是一种有欲望的动物,人的需要决定于他已经占有了什么和还没有占有什么,只有在需要没有满足时,才能影响行为。
换言之,对于已满足的需要,就不再有动力。
其二,人的需要可按其重要性和发生的先后次序分级排列,一旦某种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另一种需要就会产生,再要求得到满足。
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以下五个等级:生存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成就需要。
高校学生管理中,管理者要实施有效的激励,必须认真分析和研究高校学生个体需要、各类群体需要的多样性、差异性、层次性,具体分析了解某个群体或个体多样性需求中的优势需求,即在所有的需要中最为强烈、效价最高的某种需要。
正确处理合理正当需要与不合理不正当需要的关系,正确处理需要与自身努力、贡献的关系,正确处理个人需要与集体、社会的关系。
只有了解和认识这些需要并处理好相互之间的关系,才能运用激励措施,达到激励目的,促进学生发展。
2.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心理学家亚当斯的公平理论认为:在激励过程中,组织内个体的工作态度和积极性不仅受其所得的绝对报酬的影响,受其所得
而且还的相对报酬的影响。
个体不仅会将自己付出的劳动的所得的报
酬之比值与他人进行横向比较,而且还会与自己过去进行
纵向比较。
一旦出现与预期不对称的情况,就会感到不公平、不合理,个体的积极性也会受到损害,影响激励效果。
在高校学生培养中,运用公平理论来保证激励效果,要求教育管理者深入实际认真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思想和生活情况,客观全面地对学生做出综合评价,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做到评价过程和结果的公开、公平、公正。
同时,还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对那些产生不公平感从而影响到积极性的学生要进行思想上和心理上的辅导,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自我认知,确保激励手段发挥作用。
3.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根据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斯金纳的激励强化理论,可以把激励行为分为正激励与负激励。
所谓正激励就是对个体的符合组织目标的期望行为进行奖励,以使这种行为更多地出现,提高个体积极性;所谓负激
励就是对个体的违背组织目标的非期望行为进行处罚,以使这种行为不再发生,使个体积极性朝正确的目标方向转移。
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要注重正负激励的结合,积极发挥群体的激励作用,充分利用学生组织的正向激励,由整体带动个体,再由个体引导整体,发挥整个组织的效能最大化。
三、激励理论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由于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同激励理论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有着极为相似的一面。
因此,激励理论同思想政治工作相互结合与发展,已成为当前高校学生工作的客观要求。
激励理论在实际应用中应重点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对激励方法种类进行正确选择。
高校大学生竞争意识强烈,价值取向多元,崇尚个性自由。
因此,单一的、流于形式的激励方法,并不能满足大学生的期望和效价,结合不同的对象需求,实施具体的激励方式,才能真正激发个体的潜能。
在实际操作中,高校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不同的激励方法进行分析与选择,选定主要方法和辅助方法;要对各种方法进行定位,确定各种方法之间的关系,建立激励方法应用体系、实现统一的指导思想。
2.把握激励的时效性与时机。
激励要尽量做到及时性,离行为发生不能间隔太久,过期的激励会使人产生一种淡漠心理,使效果打折。
激励要掌握最佳时机,时机恰当有利于提高激励的效果。
把握好激励的时机促使向好的方向转化。
3.建立有效的激励评估、反馈与调整机制。
在实施高校学生培养机制过程中,评估、反馈和调整是使激励理论的应用进入良性循环的保证。
评估工作的重点是比较选择的激励理论,分析激励方法在高校学生培养机制中运用的效果,找出偏差的原因,进而对激励机制进行调整和改进。
四、结语
在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一方面要依据学校的规章制度对
学生严格要求;加强管理,另一方面,也不应忽视教育激励的作用。
激励理论的有效应用,不仅能激发大学生的个人潜能,提高其学习或工作的积极性。
培养其强烈的创新意识;而且能够推动和完善当代大学生
“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 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促进高校学生工作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