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2018秋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沁园春雪【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积累“妖烧、风骚、红装素裹、一代天骄”
等词语。

2-感知词中的形象,理解诗人的思路和全词的主旨。

过程与方法
1.联系词作的创作背景,创设情境,理解词作的思想
内容,揣摩雪景描写的艺术特色。

2. 品味凝练贴切的诗歌语言,领悟深层意蕴, 培养欣赏诗词的能力。

3.学习比较阅渎的方法,了解景中藏情,借景抒情,
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会词中赞美祖国山河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思想感
情, 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吟诵、口口味诗歌。

感悟、体察词作的意蕴和情境。

教学难点
丰富想象,领略词作的诗情画意。

认识诗人对历代帝王
的评论。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
课时
一、新课导入
北方冬天的雪,纷纷扬扬地飘落,它覆盖着原野、山村、村庄、道路。

漫天皆白,玉龙飞舞,引得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诗兴大发。

而在不同的人的眼中,雪又有着不同的形象。

如在出使边塞的岑参看来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奇丽,在陷身长安对战况和亲人消息不可知的杜甫看来是“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的愁绪满怀,在写景如画的王维看来是“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的闲静……那么,在一代伟人毛泽东的眼中,北国茫茫的冰雪又是怎样
的?让我们一起走进《沁园春•雪》!
自主预习
1.背景资料
《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2月,当时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

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后,领导
全党展开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伟大斗争。

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同志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嫄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 胸中豪情激
荡,过后写下这首词。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 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

其间,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信心。

2.知识链接
词,又称长短句。

一首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
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
词牌,比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等。

一首词的一段称为一“阕”。

若词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

本课中,“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词的题目。

3.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莽莽(d ng)妖娣(r a o)折腰(zh 0 )成吉思汗(h a n)稍
逊风骚(x tin)
分外(f d n)数风流人物(sh G )今朝(zh a o) 分别(f e n)数目(sh ti)朝代(ch d o)
(2)词语释义
莽莽:形容原野辽阔,无边无际。

妖烧:娇艳美好。

折腰:表示敬慕、倾倒的意思。

风骚: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后来泛指文学,有时也用来指代文学才华,如:''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三、朗读指导
1 •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指名学生朗读,教师点评后, 播放朗读音频。

[停顿与重音指导]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
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娣。

江山/如此/多娇,弓〕/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3 •学生齐读, 要求读准字音, 读出感情。

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 •学生自读课文,并思考:这首词的上阙和下阕分别写了什么?
并结合朗读音频和自己的感受,说出你所体会到的情感?
答案示例:上阙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 下阕
由祖国山河的壮丽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

情感是高昂的、豪迈的。

2.词的上阙中哪些句子总写北国雪景?
答案示例:“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总写北
3.作者以哪个字统领上阕后面的内容?都写到了什
么?
答案示例:用"望”字统领上阕后面的内容,写到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

4.上阕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从哪个词可以看出?
答案示例:虚景。

“须”字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

5.“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承上启下。

“江山如此多娇”总结上阕写景, “娇”字表现女性美,与上文“红装素裹,分外妖娣”相照应;“引”字引出下面评古内容,展开对历代英雄的评论,抒发诗人抱负。

(二)研读分析
1.突破重难
(1)“望”有登高远眺的意思,但所见内容却远远超过
目光所及,这是为什么?淡淡你的感受。

答案示例:“望”字之下,展现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最能反映北国风貌的雄伟景观,这些景观也正是伟大祖国的形象。

诗人视野在想象之中延伸扩展,所见内容超过目光所及,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使人感受到作为革命领袖的诗人的豪迈意兴。

其中“望长城内外”
句用视觉形象赋予冰封雪飘的风光以更为具体丰富的直
觉,更显气象的奇伟雄浑。

(2)“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都是静物,却写
它们“舞”和“驰”,为什么这样写?
答案示例:“山”“原”都是静物,写它们“舞”和“驰”, 用了化静为动的写法和比喻、拟人手法,形象地展现了群山起伏、丘陵绵延的壮观景致,极富动感,使人眼中的大自然显得生机勃勃.灵动活跃。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化静为动,有三方面因素:视
觉因素。

作者站得高、看得远,山丘连绵起伏,远看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

精神因素。

作者意气风发,因而在他心目中,大自然也生气勃勃。

时代因素。

中国革命正在蓬勃发展, 中国人民
正在奋起抗日,赋予群山、高原以顽强的性格,可以体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

教师点拨:化静为动是将本来是静止的景物加以刻画,
使之具有动态感,从而使作品富有生气,充满活力,情趣盎
然。

五.课堂小结这首词的上阕先用“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
里雪飘”
总写北国雪景,再由“望”字总领,展现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最能反映北国风貌和伟大祖国形象的雄伟景观,化静为动,虚实结合,展现了祖国江山的广阔博大。

第二课时
一、课前复习将词的上阕分为三个层次,并写出各层大意。

答案示例:第一层(第1句)概括描写北国的壮丽雪景。

第二层(第2、3句)具体描写北国风光。

第三层(最后一句)写雪后晴天的美丽景色。

二、新课导入
本首词是一首咏雪词,通过对上阕的学习,我们从作者对雪后北国风光的描绘中,看到了祖国的广阔博大、奇伟雄浑,也感受到了作者的豪迈气概。

在下阕中,作者便由壮丽江山转入到对历代英雄的纵论,抒发自己的抱负。

三、合作探究
(一)研读分析
1.突破重难
(1)作者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的评价有区别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答案示例:有区别,“稍逊”“略输”二词表现作者对秦
皇汉武和唐宗宋祖在文治方面的不足只是略有批评,而“只识” 一词则表现出对成吉思汗的一种近乎嘲讽了。

(2)试品味“惜秦皇汉武”中“惜”字的丰富含义。

答案示例:“惜”字定下批评的基调,意味丰富:“惜”
中含褒,肯定他们是中国历史上的英雄,而且是无数英雄之中的杰出者,他们具有雄才大略,对历史的发展有过巨大的影响;“惜”中有贬,委婉批评他们的不足,他们不擅“文治”,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建树不多,个人的文学才华也欠缺;“惜”中寓志,蕴含后来居上的气概,以及超越历代英雄人物的自信。

(3)作者认为谁才是真正的风流人物?
答案示例:“风流人物”指英俊的.杰出的、对一个时
代有很大影响的人物,今朝的风流人物,是新时代在文治和武功方面都有更杰出的才能更伟大的抱负的人,应该是人民群众,也应该是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还应该是诗人的自况。

这是诗人的自信和自励,是他们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威武雄壮的宣言。

这是全词的主旨所在。

2 •品味赏析
(1)“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句创造了一个怎样的意
境?
答案示例:“千里”“万里”互文见义,即千万里冰封, 千
万里雪飘,表现祖国幅员的广大。

也反映诗人视野的辽阔。

总写句把读者引入一个冰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

(2)说说“惟余”“顿失”两个词语的表达效果。

答案示例:两词分别照应前文的“雪飘”“冰封”。

“惟
余”强化了白茫茫的壮阔景象,“顿失”则写出了变化之速、寒威之烈,又使人联想到未冰封时大河滔滔滚滚的雄壮气势。

(3)这首词表现了词人自信豪迈的情怀,请从上、下
两阕中分别找出依据说明词人是如何展示这份情怀的(可以从修
辞、写作手法、用词、内容意象等任意角度去分析)。

答案示例:①修辞:夸张(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比
喻(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对偶(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②写作手法:动静结合(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对比(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欲抑先扬(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想象(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娣)。

③用词:千里、万里、望(写出了视野的广阔,体现了诗人豪迈的胸怀气魄);舞、驰(化静为动,写出了雪景的壮美);竞(意为竞相争胜,写出了历代英雄对祖国河山的倾倒,赞美了祖国山河的壮美多娇);
惜、只。

④内容意象:冰封、雪飘、长城、大河、山、天公、红妆素裹(通过大气、壮观的景象来抒发豪情,表达对祖国壮美山河的赞美);与"今朝”人物相比较的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表现了无产阶级一定会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3.写法探究
这首词是怎样把写景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
答案示例:上片写景大气磅礴,气象雄浑而又寓情于景,
句句洋溢着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下片议论,由上片之景而产生感情,由有祖国的壮丽山河想到无数英雄为之倾倒,并对历代英雄人物加以评说而寓情于议,蕴涵诗人对祖国的深情以及充满自信的情怀,最后一句由评论落到赞扬,点明主题,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二)拓展延伸
试就课文与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进行比较,
思考:
(1)两首诗词所写的雪景有什么不同?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答案示例:《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开始描绘的是一幅
塞外将士所不堪忍受的冰天雪地的景色;饯别时更是”愁云惨淡” “风掣红旗冻不翻”令人惆怅的景色。

《沁园春•雪》描写的北国风景,生机勃勃,境界壮阔,气势雄伟。

既描绘眼前冰封雪飘的壮丽景色。

又通过想象,描写雪停天晴。

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绚丽多姿的景象。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人岑参对塞北冰天雪地的
奇寒,满眼“愁云惨淡”,流露出怨怅之情,全诗显示了诗人思想感情上的矛盾:一方面他热爱边塞,戍守边疆,希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因友人归京牵动他的乡土之思。

其感情基调是低沉的。

《沁园春•雪九词人毛泽东登高望远,欣赏北国风光,浮想联翩。

抒发了赞美祖国壮丽河山之情;诗人又联想起祖国几千年历史,评点历代英雄人物,气雄万古, 抒发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凌云壮志和豪迈情怀。

诗人岑参,他主动到边塞从军。

希望在那里建功立业,
但是他出身于封建士大夫家庭,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长期艰难的戍边生活,在与朋友惜别时,不禁流露出无限惆怅之情。

而毛泽东是无产阶级革命家,以“解放天下”为己任, 所以,词里表达了空前宏伟的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

(2)两首诗词相比,在艺术上有什么差异?
答案示例:①表现手法不同。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以雪为线索,记叙了戍边将士的苦寒和送友返京的情景,写景和叙事中隐含着深厚的感情,用的是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沁园春•雪》先写景,后抒情、议论,写景是抒情和议论和墓础,做到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用的是即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②语言表达不同。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诗人面对边
塞的冰天雪地,展开想象,用“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比喻手法,描绘出壮美的意境;用“狐裘不暖锦衾薄”的映衬手法, 写出了塞外的奇寒和戍边将士不堪忍受的怨怅之情;用“风掣红旗冻不翻”的夸张手法。

描摹出塞外奇寒中的景物。

《沁园春•雪九而对塞外的冰天雪地,诗人从眼前景写起。

然后展开想象,纵横千万里:用“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比喻、夸张手法,以动景写静景,描绘出祖国河山壮观瑰丽的景象;用“欲与天公试比高”的拟人、夸张手法。

写出了诗人的豪迈气概;“须晴日” 一句,语意双关。

更耐人寻味。

教师点拨:诗词的比较阅读,可以从内容、主旨情感、
风格、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方面突破。

四. 课堂小结
《沁园春雪》是一篇咏雪名篇,作者在词中以宏伟的气魄,生花的妙笔,将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抒发了其对祖国壮丽山河的无比热爱,表达了当今革命英雄空前伟大的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

五. 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六. 板书设计概写北国风光上阕描写具体写北国风光想
象雪后北国风光
承上启下
下阕议论惜五位帝王文治不足
颂今日风流人物
2.我爱这土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过程与方法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把握诗歌主题。

培养爱国情结
1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关键诗句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象征的表现手法和诗歌描写对象的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课程】
一、导入新课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

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
蹂蹒,曾
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

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

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激情。

(放映题目:我爱这土地,并解题)
二、自主预习
1 •作者简介艾青,1910年3月27日生于浙江金华,现代
文学家、
诗人。

1928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国立杭州西湖艺术院。

1933年
第一次用笔名发表长诗《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k 1932年在
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

1935 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h 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

曾赴黑龙江、x疆生活和劳动,创作中断了二十余年。

1979 年平反后,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国际笔会中心副会长等职。

1985年获法国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1996年5月5日凌晨4时15分因病逝世,享年86岁。

2.背景资料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
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3 •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嘶哑(si)腐烂(fti)撕裂(si)喉咙(hdu)吹刮(gud)
汹涌(y 6 ng)
(2)词语释义
嘶哑:声音沙哑。

汹涌:(水)猛烈地向上涌或向前翻滚。

激怒:停止、停息。

温柔:温和柔顺。

腐烂:有机体由于微生物的滋生而破坏。

三、整体感知,合作探讨
1.作者深爱着这土地,整首诗的感情应该怎样表达出来呢?我们来听一下录音朗读(朗诵指导:要求听准词句的谑音,把握本诗深沉和悲怆的感情基调,注意节奏语速。

)
2.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与全诗理解:诗歌首句中,诗人为什么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形容鸟的歌喉一般用“清脆”"嚓亮”“圆润”等词,能否换成这些词?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示例:不能。

在当时的背景下,中国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遭受苦难,鸟儿虽然力量弱小,声音嘶哑,却还在奋力歌唱,急于抒发自己对祖国的感情,同时表达了作者与祖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爱国深情。

3•本诗的意象有哪些?如何解读这些意象?
答案示例:本诗的意象有:鸟、土地.河流、风、黎明等。

(1)“鸟”的形象:象征诗人,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
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

虽然祖国大地在日本帝国主义的
铁蹄下正遭受苦难,但作为一只在炮火中力薄势单的鸟儿,却勇敢地护卫着生于斯长于斯的祖国,不但不会弃之而去,而且为它的解放加油呐喊;歌唱汹涌着“悲愤的”“河流”,吹刮着“激怒”的“风”,就是在为中国人民满怀悲愤满腔怒火地掀起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而呼号的礼赞。

(2)“土地”的形象: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
地。

这“土地”“被暴风雨所打击着”,说明祖国大地正在被日本帝国主义摧残、肆虐。

一百多年来,我们这个古老民族遭受了列强的入侵蹂蹒(放映百年屈辱史图片)。

(3)“河流”“风”的形象: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
反抗精神。

“悲愤”“激怒”都表现出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中国人民正满怀悲愤地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放映史上英勇反抗的英雄图片)
(4) “黎明”象征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

“无比温 柔”充满了对那里的向往。

这些描写形象地表达了当时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 的悲愤以及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4•请总结“土地”的形象。

答案示例:这是饱经列强凌辱的土地,这是永不气馁坚 决反抗的土地。

它有着勇敢顽强的人民,它是一个不断反抗 不断进取、永远不会停止追求的民族,这又是一块成熟伟大、 5•分析“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内 涵。

答案示例:“我”生前要歌唱这片土地,死后也要葬身 这片土地。

"我”的一切一切都要毫无保留地全部献给这片 土地。

这是诗人在借这只喉咙嘶哑的鸟,唱出对正在饱受苦 难的祖国,最真挚最深沉最凝重的爱,唱出自己要为祖国献 身的决心。

6.第二节诗中“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中的“泪水” 包含了哪几种情形? “常含泪水”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自问自答,至此,诗人的爱国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7•感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 得深沉……”一一诗人发自内心的声音,是诗人的心灵自白O 是在第一节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铺陈描述基 础上,有着美好未来的土地,它
是我们的家园。

答案示例: 被侵略
悲伤、激怒的泪水;看到人民的
反抗
; 抗战胜利 喜悦激动的泪水。

诗人
感情的迸发和升华。

&历史可以宽恕,但不可以忘记。

放映资料图片,展现
祖国的美丽富饶、繁荣昌盛、强大无比,突出“我们爱这片土地”的主题。

四. 拓展延伸
1 •朗诵《老马》。

2•假如诗人还健在,面对繁荣昌盛的祖国,还用《我爱
这土地》来抒情,他会怎么改写。

(笑容.笑眼、埋葬、融化、夕阳、朝霞、啼血、圆润、愤怒、激情、感动、猛烈、狂风暴雨、和风细雨)
五、课堂小结同学们,艾青不愧是土地的歌者。

今天我们领
略了诗人
的土地情结。

深深感受到了诗人对祖国的挚爱之情。

虽然那段炮火硝烟的岁月已经离我们远去了,但是作为一个中国
A,我们不应该更不能忘记这段历史。

让我们铭记历史,刻
苦学习,为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吧!
六.板书设计鸟生与死眷念土地我爱这土地对祖国深沉的爱
我对土地爱得深沉
3乡愁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技巧,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理解诗人以独特的意象抒发思乡之情的手法及借助时空变化来推进抒情的特色。

3、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

过程和方法
1、通过诵读品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准确理解诗
2、发挥想像和联想,欣赏诗歌的意境美、音韵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感受作者在特殊的时代、地理条件下产生的思乡念
国之情。

2、激发学生热爱祖热爱家乡的崇高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人以独特的意象抒发思乡之情的手法及借助时
空变化来推进抒情的特色。

教学难点
发挥想像和联想,欣赏诗歌的意境美、音韵美。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对于背井离乡、漂泊在外的游子来说回家”
是他们
最大的愿望、最美的梦想。

然而,因为种种原因,一些人却有家不能回、有亲不能见,于是,就有了那一首首流传千古、满载思乡之情的诗章。

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大屏幕显示课题)
二、自主预习
1、作者介纟
余光中,当代著名诗人。

祖籍福建,1928年生于南京, 1950年赴台。

(大屏幕显示)虽然,诗人的后半生是在台湾
度过的。

但他却与大陆有割不断的血脉联系。

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诗人有家难回,思乡之情也愈来愈浓。

《乡愁》就是诗人思乡的代表作。

现在,我们一起倾听《乡愁》。

2、多媒体播放《乡愁》
3、朗读指导
深情的诵读,让我们感受到浓浓的乡愁。

朗读是语文的基本功之一,读诗,更要注意把握节奏和重音。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这首诗的节奏和重音。

斜线表示停顿、着重号表示
重音。

乡愁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学生齐读后提示字的读音。

4、我们再次倾听《乡愁》,同学们可以小声跟读。

下面
分组朗读,注意感情。

(每组推荐一个同学,朗读可一人独立完成,也可两人
或三人合作)
三. 整体感知
1、诗人借助时空的变化层层推进诗情,请把表示时间变化
的词找出来。

答案示例:这四个词分别是:小时候,长大后,后来,
现在。

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人生的四个阶段。

而这四个阶段,
恰恰是诗人的整个一生。

2、整首诗都是围绕着乡愁来写的。

请同学们思考一个
问题,诗人为何有这么多的乡愁?如果他不曾远离亲人和家乡,会不会有这么多的愁绪呢?
答案示例: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远离故土,所以,这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