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元龙的事迹与介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贺元龙的事迹与介绍
他画了40年,却没谈过一次恋爱
少年时,他想做科学家,却因“海外问题”上不了大学。
青年时,他玩音乐,但因听力不行只好作罢。
最后,他选择了绘画,一画就是40多年。
他说:我得爱上一件事物才能生存!
他叫贺元龙,68岁,独居、困窘,被人称为“长沙的梵高”。
01
长沙东风一村的一片老宅区。
六楼,没有电梯,楼道陈旧。三户人家共用一扇大门、一条走廊。走廊里堆着画板,斑驳的墙上挂着贺元龙的画。
靠里面的一套房,就是贺元龙的住所。两间屋子、一个阳台,空间并不宽敞,但收拾得还算整洁。
屋子里除去大量画作,就是床,桌椅。最显眼的要属几个柜子,里面存放着不少书,以及颜料、笔记。一些古书用布带捆着,布带来自画布的边角料。
不打牌、不下棋、不钓鱼,每天雷打不动的习惯,就是画画。
贺元龙几乎天天去烈士公园,背着一个彩色条纹布包,里面装着笔和
本子。很多草图,都来自散步途中的灵光一现。
通常,他会沿湖走上一圈,碰上好天气,兴之所致,便索性停下来作画。有时画上几个小时。几十年来,一直如此。
贺元龙从70年代开始学画。
当时,在烈士公园北门,有一批知青在那画画,他觉得“有味”,就买了铅笔、画板,跟着学。
一开始画素描,后来画油画,主要模仿一些俄罗斯大师的绘画风格。到80年代,改革开放,开始接触到大量西方美术著作,他的兴趣便慢慢转向西方现代艺术。
“我当时并不知道,将要为艺术付出怎样的代价,只知道我得爱上一件事物才能生存……”
从20多岁到68岁,40多年,除了吃喝拉撒,他只干了一件事:画画。也因此,贺元龙首先承受的,就是巨大的生存压力。
02
贺元龙的父亲曾在国民政府财政部工作,任“稽核”一职。他两岁时,父亲去了台湾,之后再没见面,且阴阳永隔。
因了这层海外关系,贺元龙没机会上大学,更无法获得一份稳定工作,收入总是捉襟见肘。
但人要生活,何况,买画纸要钱,买颜料也要钱,贺元龙长年在温饱
线上挣扎。
他在基建公司做了10年“土夫子”,其实就是挑土;后来又做“二课堂”,教小学生美术,这些活儿都轻松,因此有更多时间去画画。但越轻松钱也越少。
最窘迫的一年,冬天,要过年了,他没钱买米,想来想去,只好把姐姐送的一条新裤子,拿到制衣厂朋友的家里,让朋友的父亲帮忙卖掉。
还有一次,因为没钱交电费,家里的电线被剪掉。没了电,贺元龙只好点蜡烛,这一点,点了将近10年。
“蜡烛蛮好,能看书,我就白天画画嘛”。他一脸乐观。
现在的房子,其实是一片贫民住宅区,月租金100多元。他79年搬进来,现在已住了30多年。作为长沙本地人的贺元龙,一直买不起房。
身上的衣着也很简单,裤子30多元,在蔡锷路一家店子里买的;脚上的鞋子20多块,可当拖鞋穿;T恤也便宜,在摊子上买的,他一次买了四五件。
钱很重要,没钱你能买到米吗?不能。人是物质的人,要吃饭要购物,没这些,人就自由了。
“可是,不同的人会把钱放在不同的位置。”坐在门廊处,他说得斩钉截铁,“人要活出自己的道理来。”
贺元龙的道理就是画画——他宁可受穷,也不愿把绘画的时间用来赚
钱。
前几年,贺元龙交了社保,如今,他每个月有了900元的固定工资。基本的生存总算解决了,但也不敢大手花钱,他将日常开销缩到最少,每顿饭吃一样菜,剩余的钱,仍用作画画的开支。
贺元龙也陆续办过一些画展,但画总是低价卖出,收入有限。
这会不会是他一直未婚的原因?
03
他一辈子没谈过恋爱。
年轻那会儿,有人给他做介绍,他没去相亲,拒绝了。因为养不起。
一个月才挣30几块钱,吃饭就得近20块,剩余的钱还得买颜料、画画。但是,更深的恐惧却来自于——他觉得婚姻会改变人的本性。
贺元龙更欣赏少女身上的天真与热情,在烈士公园、美术馆,甚至一些公益活动中,少女给人的感觉更积极、用心。
但许多女子,婚后就会失掉天真与热情,性格也发生变化,有些还变得自私、冷漠。他害怕把一个女子从好变为不好。
贺元龙喜欢聊斋志异里的爱情故事,觉得那些爱情都很高尚,都是仙人般的生活,没有物质干扰。但人间没有。
他说:画画就是我的爱人。
贺元龙朋友很少,数得清的几个;与邻居也很少打交道。大部分时间,
他都在一个人画画。
常常一整天,他不用说一句话。没人跟他说话。
偶尔也觉得孤独,但他说:“时间不会停,很多事情都来不及做,人都是悲剧,要做的事情太多。”
所以,他不能在孤独里陷太深,得不停地画画。
但艺术越来越式微,越来越小众,就像无论贺元龙多么勤奋,他仍无法成为有钱人一样。
贺元龙却并不因此恐慌,他觉得艺术最终只能成为贵族的追求。
末了他又反驳:“我不是贵族,我不给自己定位。”他甚至不太认同“长沙的梵高”这个称谓。
他说:我只是个画画的人。
艺评家邓平祥第一次看到贺元龙的作品、认识这个人时,不禁感叹:一个从社会学意义上生存得如此艰难的人,为什么有这样旺盛的艺术表达激情?
于是他对一个被人们举为定律的概念——“衣食足则礼仪兴”提出质疑来。后来邓平祥看到西方人类学大家的专著,是研究原始人和艺术的,书中称艺术的起源和人脱离动物族群同步。
因此,真正的艺术表达是人的一种生存的精神需求。
所以,贺龙元对于艺术就是一个“人”的需求,虽然从物质的角度和
世俗功利的角度看,贺龙元是一个生活的“失败者”,但他因为对艺术的热爱和才情,而成为了一个独立的精神自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