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孝的故事之涌泉跃鲤译文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四孝的故事
古语有云:“百行孝为先”,可见“孝”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虽然是古代封建帝王社会礼仪的一个重要组成,“二十四孝”的最初目的也是维护礼教,但是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孝,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继承和发扬的。
其中虽不乏过时的、落后的、乃至不合情理(愚孝)的东西但作为孝亲的精神还是可借鉴的。
二十四孝之涌泉跃鲤
原文:
汉姜诗,事母至孝。
妻庞氏,奉姑尤谨。
母性好饮江水,去舍六七里,妻出汲以奉之。
又嗜鱼脍,夫妇常作。
又不能独食,召邻母共食。
舍侧忽有涌泉,味如江水,日跃双鲤,取以供。
译文:
原文:汉姜诗,事母至孝。
翻译:东汉四川广汉人姜诗,对待母亲非常孝敬。
原文:妻庞氏,奉姑尤谨。
翻译:后娶妻庞氏,她对婆婆照顾得更加周到。
原文:母性好饮江水,
翻译:姜诗的母亲天生喜欢喝长江水,
原文:去舍六七里,妻出汲以奉之。
翻译:其家距长江六七里路,庞氏亲自去江边取水奉养婆婆。
原文:又嗜鱼脍,夫妇常作。
翻译:老太太还特别爱吃鱼肉,夫妻就经常做鱼给她吃。
原文:又不能独食,召邻母共食。
翻译:老人还不愿意自己独自吃,要请来邻居老婆婆一起吃。
原文:舍侧忽有涌泉,味如江水,
翻译:院子旁边忽然涌出泉水,味道与长江水相同,
原文:日跃双鲤,取以供。
翻译:每天还有两条鲤鱼从中跃出,庞氏便用这些供奉婆婆。
总译文:
东汉四川广汉人姜诗,对待母亲非常孝敬。
后娶妻庞氏,她对婆婆的照顾更加周到。
姜诗的母亲天生喜欢喝长江水,其家距长江六七里路,庞氏亲自去江边水奉养。
老太太还特别爱吃鱼肉,夫妻就经常做鱼给她吃。
老人还不愿意自己独自吃,要请来邻居老婆婆一起吃。
(一次因天气恶劣,庞氏取水晚归,姜诗怀疑她怠慢母亲,便将她逐出家门。
庞氏求住邻居家
中,昼夜辛勤纺纱织布,换钱买好吃食托邻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
婆婆知道了庞氏被逐之事,令姜诗将其请回。
庞氏回家这天)院子旁边忽然涌出泉水,味道与长江水相同,每天还有两条鲤鱼从中跃出,庞氏便用这些供奉婆婆。
分析1:
《涌泉跃鲤》是《二十四孝》的第十则故事,讲述了汉代姜诗与其妻的孝行。
警示后人,婆媳之间和夫妇之间应该互相理解。
姜诗,东汉四川广汉人,娶庞氏为妻。
夫妻孝顺,其家距长江六七里之遥,庞氏常到江边取婆婆喜喝的长江水。
婆婆爱吃鱼,夫妻就常做鱼给她吃,婆婆不愿意独自吃,他们又请来邻居老婆婆一起吃。
一次因风大,庞氏取水晚归,姜诗怀疑她怠慢母亲,将她逐出家门。
庞氏寄居在邻居家中,昼夜辛勤纺纱织布,将积蓄所得托邻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
其后,婆婆知道了庞氏被逐之事,令姜诗将其请回。
庞氏回家这天,院中忽然喷涌出泉水,口味与长江水相同,每天还有两条鲤鱼跃出。
从此,庞氏便用这些供奉婆婆,不必远走江边了。
分析2:
汉代的姜诗,广汉(今四川德阳)人,事母至孝。
据说,赤眉军经过姜诗的住地,不仅不侵犯他,而且赠送他米和肉。
姜诗后来出任江阳令,卒于官。
此则故事写姜诗的孝行很简单,且主要写其妻的孝行。
其妻庞氏,侍奉姑,也即是婆婆,尤其谨慎。
姜诗的母亲性好饮江水,其妻就外出汲江水来奉养婆婆。
母亲又特别嗜好鱼脍,指切细的鱼与肉。
夫妇常烹调供养,并且还召来邻居的母亲一起食用。
后来在他们房舍的旁边忽然喷涌出泉水。
泉水的味道就如江水一样,且每日还跃出两条鲤鱼,姜诗夫妇就取来供养母亲。
在《后汉书·列女传中》有更为详细的记载,可以参见。
姜诗家的孝行对现代人也很有启示:一是除了儿子孝顺外,还有媳妇的孝顺问题,当然最好的就像他家那样,子是孝子,媳妇也孝顺。
正如诗句说:“子能知事母,妇更孝于姑。
”此点醒世人,儿子的孝敬更为重要,因为会影响到自己的妻子;如果儿子自己都不孝顺父母,那么很可能妻子也步其后尘了。
当然也有这样的情况,儿媳妇很贤惠,自己孝敬公公婆婆,从而感应并改变了丈夫对父母的不孝敬。
二,有时老父母有特殊的嗜好,对子女提出了一些难办到的事情,比如“好饮江水”、“更嗜鱼脍”,但是孝子还是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要求。
三,这里的至诚之孝又来个“感应”说,什么“有涌泉,味如江水”、“日跃双鲤”等,这当然是不科学的。
但是,社会中至诚之孝也会产生其他的“感应”,比如感应了下一代的孝心,比如会给周边的家庭带来感应,使之家庭和谐,这不也是一种有意义的回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