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语大会”对小学语文成语教学的借鉴意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成语大会》对小学语文成语教学的借鉴意义
《中国成语大会》由中央电视台和国家语委联合主办,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同出一脉。

其风格轻松幽默,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从激烈的竞赛中让观众体味到中国的文字源源流长,博大精深,成语更是中华文库的瑰宝,是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对我们在小学语言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和理解成语,对充实学生的文化知识,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学生文学鉴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述,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

我们可以借鉴这档栏目寓教于乐的方式在课程编制和教学实践中让我们的孩子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并尽可能多地吸收民族的文化和智慧,对作为民族文化几千年来不断积淀和发展的成语教学创造一个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的新契机,为将来说话、习作、与人交往打下良好的语言基础。

新课程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小学语文中成语教学的必要性
随着时代的进步,知识来源渠道的进一步丰富,小学生对新鲜事物的接受不再单一的来自于课堂之上,从而形成了“小大人式”的用语用词,结果是“语惊四座”。

成语是中华母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如:神话语言(“愚公移山”等)、历史故事(“围魏救赵”等)、诗文语句(“一鼓作气”等)、口头俗语(“三长两短”等)等。

令人感喟的是,当网络词汇大量地走进人们的生活,例如:你OUT了、I服了YOU等,外语恶补更成为家长让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
形成了不能承受之重,还有多少人会以说成语感到骄傲呢?现实中,滥用成语的现象比比皆是,很多成语被改头换面用于各类广告。

如:杀蚊的蚊香,是“默默无蚊”,止咳的糖浆,是“咳不容缓”……这种对成语的改装移植宣传,严重的影响了孩子们在学习中对成语的理解、使用。

这些现象如不及时采取措施,母语在青少年中的传承将受到极坏的影响。

二、现阶段小学语文中的成语教学要求
我们山西省大同县小学教育使用的苏教版教材非常重视成语教学,它的教学要求是:熟记,大概了解成语的意思;高年级能适当运用。

三、成语简述
(一)什么叫成语?
成语是一种相传习用,意义上整体化、结构上定型化,且具有书面色彩的固定短语。

通俗地说,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短语。

它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

而且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简短精辟易记易用。

并常常附带有感情色彩,包括贬义和褒义. 成语多数为4个字,也有3字的以及4字以上的成语,有的成语甚至是分成两部分,中间有逗号隔开。

(二)成语的来源
成语的来源有以下几种:神话寓言,历史故事,诗文语句,口头俗语。

(三)成语的结构
成语共有4000来条,其中95%为四字格式,也有三字、五字、六字、七字等以上成语。

如“莫须有”、“欲速则不达”、“五十步笑百步”、“醉翁之意不在酒”等。

成语一般用四字格式,如我国古代的诗歌总集《诗经》,
就以四字句为多。

总之,成语是我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

成语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

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

成语又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

成语大都出自书面,属于文语性质的。

其次在语言形式上,成语是约定俗成的四字结构,字面不能随意更换;成语在语言表达中有生动简洁、形象鲜明的作用。

四、借鉴《中国成语大会》的方式对小学语文成语教学方法改进
《中国成语大会》其中猜词部分是通过两人合作,其中的描述者只能用题面成语的释义、典故、使用情状对题目进行提示,直到合作的猜词者正确猜中题目。

描述过程不能出现题目中的任何一个字,不能用任何口型提示,也不能用其他语种的同义词提示。

描述用语中出现题面字时即为犯规。

在节目中加上毕淑敏郦波蒙曼三位文化名人通过点评,引经据典,使枯燥的成语瞬间充满活力。

因此,我认为有必要对小学语文成语教学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加以升华,注入活力。

(一)采用灵活丰富的教学手段
成语教学应充满情趣,充满乐趣,充满活力。

教师缺乏新颖多样的教学方法是导致学生缺乏参与意识的主因。

语文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把行之有效的语文活动形式引进课堂教学。

1、说成语故事许多成语来源于神话、寓言、历史故事等,让学生探究成语的出处,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史知识,扩大眼界,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2、说话、举例让学生给所学的成语造一个句子,或者举一个例子,正是出于“学以致用”的考虑。

学生有时虽然不能准确表达出它的意思,但只要能意会,甚至正确运用就行了。

3、把握联系,适当补充苏教版教材中有的练习上会出现一些成语,表达着相同或相近的主题,这就给教者一个很好的切入口。

4、感情朗读,熟记成语语文积累不等于死记硬背,而语文积累又离不开必要的识记背诵。

教成语的方法是多样化的,不同的成语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要让学生乐学、爱学,不断增加兴趣。

(二)提供参与的活动机会
爱活动、爱表现是学生的天性。

教师要抓住这个心理特点,在教学中给足学生自由表现的空间。

在实际中,我尝试把“教”的权利放给学生。

当“小老师”的同学总是十分兴奋的。

在小组讨论时。

我就给他们一些时间为自己精心准备,从理解的几个成语中挑选出最满意的,教给大家。

而听的同学也会格外认真,因为他们也不愿意放弃补充的机会,如再把意思解释得更清楚一些,透彻一些。

这时,老师的角色就是一位点评嘉宾。

(三)保证学习的充足时间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的朋友。

是学生学习上的导师。

教师绝不能越俎代庖。

用过多的讲和问代替学生的学。

首先教师得在时间上有保证。

1、留足自习时间每次上课前,我让学生充分预习,先扫除字音障碍,再通过查阅工具书(如字典、成语故事书等)理解词义。

或了解成语故事、成语的出处等。

让学生先自主探究,这对学好成语是非常重要的。

2、留好讨论时间课堂上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讨论,共同解决。

每次让学生
先分小组讨论,看看可以解决一些什么,还存在什么问题,这是激活学生参与的有效方式。

可现实教学中讨论时往往只是好学生的参与后,便草草结束。

其实这种活动不能仅仅流于形式,高效的小组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每人主动参与的基础上,首先得保证个体切实学习的时间。

小组讨论时,时间要充分。

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说,使所有的学生可以自由地发表意见,得到训练。

不能只是一些优秀学生包揽了全部活动时间。

否则,学生的活动只会流于形式。

(四)营造融洽的教学氛围
营造融洽的气氛,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环境可以激发一个人的创造力。

也可以抑制一个人的创造力的发挥。

1、教师要关爱每一个学生,多给学生一个赞赏的眼神,一句热情的鼓励,—个支持的暗示,让他们感受到教师强烈的关爱和信任。

从而真正从内心深处萌发参与的热情。

对待后进生更要耐心地给予期待性的评价,如“老师再给你一次机会”、“再想一想,你能说对的”、“你已经动了脑筋了”等。

让他们在体验成功快乐的同时,积淀起参与的信心。

2、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非同寻常的看法和见解,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教师应该以充分的关注和鼓励,尊重并引导其思考问题的方式和方法,解除他害怕犯错误的心理。

五、小学语文中成语教学禁忌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不少成语学生一看就懂,一用就会。

如“不约而同”、“先人后己”、“百战百胜”等等。

但是,在我国历代群众所创造的成语宝库中,象这样字面意义和实际意义基本一致的只占极少数,还有大量的是从古代历史事实、
寓言、古典作品及流传的辞句中得来的,对于这些成语,就不能用简单的字面意义相加的方法去理解。

因此,教学中一般应该注意如下三忌:
(一)忌单从结构看意义
成语的定型性很强,它的结构或者结构成分不能轻易变动,排列次序也不能轻易改变。

如:“落花流水”不能改作“流水落花”。

“载歌载舞”是“边唱歌,边跳舞”的意思,如按一般支配结构析成“载着歌曲,载着歌舞”就错了。

成语是由组成它的各个词凝练为一个整体的,它不是一般的词组,如果一味按照一般的词组去分析,就难免失误。

(二)忌以今义解古义
成语中的不少词体现的是其本义,如果用今义去解释这些词,就会曲解或者解释不通。

有是学生总认为“走马观花”的“走”是“行走”的意思,那就错了。

其实,“走”在这里正是体现它的本义“跑”的意思。

如果把“赴汤蹈火”中的“汤”(本义是“开水”),解释为日常生活中喝的“汤”,显然是不当的。

(三)忌望文生义
成语的内容是整体性的,许多成语是由比喻、夸张等方式构成的,它的含义蕴藏在字面底下,要求学生不能机械地在字面上做文章,否则就会犯“胸有成竹——胸中长有一棵完整的竹子”的错误,出现笑话。

如果把“望洋兴叹”解释成“对着海洋而叹气”的话,“洋”字就解释错了。

把“形容人群或车马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川流不息”,当作“河流淌个不停”来解,都是望文生义,没有透过字面,抓住成语的本质。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也要扮演点评嘉宾的角色,要经常注意纠正学生理解错了成语,正确地理解成语,运用成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