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知识点考点梳理(课件)八年级语文上册单元知识点考点梳理(统编版)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散文的分类:
• 叙事性散文、抒情性散文、议论性散文
• (1)叙事性散文(《背影》《昆明的雨》)
• 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 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字里行 间充满饱满的感情。
• (2)抒情性散文(《白杨礼赞》)
• 抒情散文是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感情的散文。它虽 然也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但通常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它或 直抒胸臆、或触景生情,一般都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
部编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知识点、考点梳理 第四单元
文学、文体常识 (一)文学常识(作者作品)
• 1.朱自清,字佩弦,江苏省扬州人。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代表作品有《背影》《春》等。其创作的散文被誉为“美文”。 • 2.《白杨礼赞》的作者是茅盾,现代作家。本文体裁是抒情散文,选自《茅盾全集
• ①我在(牛)班,是(小)透明。 • ②男子冒充(年轻)美女主播骗打赏。 • ③(杭州三只)豹子出逃。 • ④老人走失,家人苦寻(一月)无果。 • ⑤我们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语文成绩。
• 5.状语。是放在谓语(动词或形容词)前面的, 用来修饰、限制动词 或形容词,表示动作的状态、方式、时间、处所或程度等(由形、副 、动词、介宾短语等充当)。状语的位置一般在主语与谓语之间,标 志词“地”例如:
阅读考点 • 考点一:散文阅读之鉴赏
• 【常考题型】 • 1.理解文章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情感。 • 例:《白杨礼赞》通篇采用象征手法,主要通过什么形象表达什么感情? • 明确:《白杨礼赞》一文中,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力争上游、不折不挠的
形象,正与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坚持抗战的北方的农民本质相似,所以作者对 白杨树的礼赞,正是对他们的礼赞,以此表达了对抗日军民的崇敬之情。 • 2.概括所描写景物的特点。 • 例:《昆明的雨》一文中4、5段写出了昆明雨季有怎样的特点? • 明确:雨季长,但并不使人厌烦,也不使人气闷;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 使人动情的;雨季是浓绿的。
• 3.分析表达技巧。 • 例1:《白杨礼赞》多处运用先抑后扬的写法。试找出相关段落阅读
,并进行填空。
• (1)第二段描述完高原景色后,作者先是感觉到雄壮(或:伟大),接着 又觉得有些单调,为后面突出白杨树的不平凡蓄势,这是先抑后扬的 写法。
• (2)第七段先说白杨不美且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后又说它伟岸、正 直、朴质、严肃,是树中的伟丈夫,也是先抑后扬的写法。
• 3.阅读下面的语段,按要求完成题目。
①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②唐代诗人李绅的诗句“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就是对粮食来之不易的生动描述。③爱惜粮食、反对“舌尖上的浪 费”,不仅是对劳动成果的珍惜,也是对广大劳动者及其辛勤劳动的尊重。④珍 惜粮食、制止餐饮浪费需要消费者养成勤俭节约,并且需要餐馆、食堂、超市各 方面的积极参与。
• 考点三:段落作用
• 1.开头段落的作用。 • (1)为下文埋下伏笔(作铺垫); • (2)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 (3)开篇点题、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 • (4)起线索作用; • (5)抒发情感,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
,是就语言来说的,只表现在具体的句子上,不在篇章上。 • (2)象征与拟人的相同点都是把事物人格化,但象征大体都用在立意
上,而拟人则用在语句的表现上,是为了写得生动形象。 • (3)象征与比喻和借喻的相同点都是使事物形象化,但象征是将所描
写的事物赋予一定的意义,所以要作细致 地描写,而借喻是建筑在相似的基础上, 无需描绘或刻画。
• 例2:《永久的生命》是怎样运用欲扬先抑、前后对比的? • 明确:先写生命的易逝,人们的无奈与可怜,感情转入低谷,这是“
抑”; • 接着用“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一转,描写生命的神奇,个体生
命有限,人类生命无穷,生命永久不朽,值得赞美,这是“扬”; • 最后联系生活实际,来赞美生命,感情高亢,给人以磅礴的力量。 • 这样写,前后对比,把对生命的思考引向更深层次,同时使行文有了
• (3)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 它们联系起来。如,由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可以使人联想到甘于奉献、 光明磊落的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由梅花的不畏严寒,独自开放 ,可以使人联想到坚强不屈的精神,因此梅花是品质高洁的象征。
• 2.象征和比喻、拟人的区别。 • (1)象征是一种写作方法,是就篇章而言的;拟人和比喻是修辞方法
法关系定名的。 • 1.主语。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指明说的是“什么人”或“什么事物”。 • ①易烊千玺颜值高。(名词) • ②纪念几位国之脊梁是这几天最刷屏的事件。(短语) • ③他好牛。(代词) • 2.谓语。谓语是陈述主语的,说明主语“做什么”“是什么”或“怎么样”。 • ①满天乌云顿时消散了。(动词) • ②树叶黄了。(形容词) • ③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短语)
》。“礼赞”含有尊敬和赞美之意。 • 3.《永久的生命》选自《严文井选集》,是一篇带有比喻和哲理意蕴的散文。 • 4.《我为什么而活着》的作者是英国的罗素,他是一位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作
家。曾获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 • 5.《昆明的雨》选自《汪曾祺全集》,作者汪曾祺江苏高邮人,作家。代表作品
有《受戒》《大淖记事》等。
宾语中心语。如, • “全体 同学‖ 都 做 完 了 语法 作业。” • “全体 同学‖ 都 做 完 了 语法 作业。” ●这个句子的六种成分:“(全体) 同学‖ [都] 做 <完> 了 (语法) 作业。”
• ●小试牛刀 • 1.根据句意用双竖线划开主语、谓语不正确的是( A ) • A.风在我的耳旁边‖呼呼直响。 • B.在一个孩子的眼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呀。 • C.人们在延安机场上送行的情景‖常常出现在眼前。 • D.我‖想起在延安蓝家坪我们种的菜园来了。 • 2.对下面句子中加横线部分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 A.他给我带来了一小朵雏菊和一根青草。(宾语) • B.人类语言的特点就在于能用变化无穷的语音,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 (主语) • C.这回我们没有在办公室里停留。 (状语) • D.她仍然立在死海附近的山坡上。 (补语)
波澜,更能够打动人心。
• 考点二:文章线索
• 文章线索就是贯串一篇文章,即在文章的不同段落中都可见的词语、句子等,也有 可能是一件东西或一种感情。分析文章的线索,是现代文阅读的一个重要知识点。
• 作用: • 贯串全文,推进文章情节的发展,通过线索可以把相关的人物、事件、场面、环境
等有机地组织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整体。 • 需要注意的是,有的文章有明、暗两条线索,一条是物线,一条是感情线。 • 【常考题型】 • 1.填空题。给出部分线索,留空,让考生完善线索。 • 2.问答题。①选文的线索是什么?②“××”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 (二)句子的主干
• 1.什么叫句子的主干? • 是指起主要作用的句子成分:主语中心语 + 谓语中心语 + 宾语中心语 • 即把句子的所有附加成分(定状补)都压缩掉之后所剩下的部分。 • 2.怎样找句子的主干? • ——找中心语的方法: • 第一步:先把主语和谓语用“||”分开;第二步:找主语中心语和谓语中心语、
• (3)议论性散文(《散文二篇》) • 以说理为主,也称为“哲理散文”或“哲学散文”,许多随笔、杂
感都属于议论性散文。 • 议论性散文的写作目的主要不是让读者获得某种理性的概念,而是
要通过富有哲理的形象,带有感情的叙述,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 提供给读者一个广阔的思考和联想的空间。 • 议论性散文有双重属性: • 一是议论文的属性,二是散文的属性。 • 3.散文表现手法。 • 散文常用的表现手法有:象征、联想、衬托、对比等。
(二)文体知识 • 1.散文特点。
• 散文的主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
• “形散”一是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日月星辰、山川流水、人生百 态、历史风云……无一不可);
• 二是指散文的写作方法灵活多变,叙事、写景、状物……各呈异彩, 不受时空限制。
• “神不散”指所运用的材料必须为中心思想服务,即以某个线索组织 材料,集中地表现中心思想。散文的选材虽说是无比的自由与广阔, 但作者所写的总是自己感悟至深的生活经验的一部分。
3.
01 02wenku.baidu.com
倒叙及作用。
倒叙是根据文章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主 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面,然后再从事件的开 头按事件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
倒叙一般有造成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避免叙述的 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等作用。本文开篇用倒叙 的手法,巧设悬念,吸引读者,突出“背影”。
• 例1:《背影》一文的线索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 明确:本文是按照“引出背影——刻画背影——再现背影”来行文的因此,父亲 的背影就是本文的线索。“背影”贯串全文,让人感受到父爱的深沉和伟大。
• 例2:《白杨礼赞》是以什么为线索写的?
• 明确:白杨树的“不平凡”,点明线索,直接抒发了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为下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 例3:《昆明的雨》一文的线索是什么?
• 明确:本文从一幅画写起,将记忆中昆明雨季的景、物、事一幕幕展现开来:肥 大的仙人掌,好吃与不太好吃的菌子,火炭般的杨梅,带着雨珠的缅桂花,还有 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卖缅桂花的房东母女,更有莲花池边酒店里与友人的小酌 ……文章信笔所至,无拘无束,看起来有些“散”,但其中贯串着一条情感线索 ——对昆明生活的喜爱与想念。
课文知识点
• 1.联想、象征。
• (1)“联想”是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一事物想到另一有关事物的 思维过程。如,《菩萨蛮·大柏地》中的“赤橙黄绿青蓝紫”,这是眼前看到的 实景(雨后的彩虹),“谁持彩练当空舞”,这是作者(毛泽东)由此而产生 的联想。
• (2)回忆学过的郭沫若《天上的街市》中的联想和想象。搞清楚二者的区别。
• 3.宾语。宾语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人或事物,回答“谁”或“什 么”一类问题。例如:
• ①什么叫凡学?(名词) • ②甘肃白银牧羊人朱可铭救了他们。(代词) • ③门口围着一群追星的。(短语) • ④毛主席认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句子)
• 4.定语。定语是名词、代词前面的连带成分,用来修饰、限制名词、代词,表示 人或事物性质、状态、数量、所属等。定语的标志词:“的”。例如:
4.欲扬先抑。 欲扬先抑是一种文学手法,通过表达情感上的起伏,使
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情节更加吸引人。简单来说,欲扬先抑 就是先表达一个情感上的抑制,然后再表达一个情感上的扬 起。这种手法可以用于小说、散文、诗歌等多种文学形式中。
单元.教材“补白”
• (一)句子的成分 • 简单来说,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是句子成分,句子成分是凭句
• ①他〔已经〕〔快速〕地走了。 • ②咱们〔北京〕见。 • ③歌声〔把王老师〕带入深沉的回忆。 • ④科学〔终于〕〔以伟大的不可抑制的力量〕战胜了神权。 • ⑤她〔很〕漂亮。 • ⑥月光〔十分〕朦胧。
• 6.补语。 • 是谓语(动词或形容词)后面的连带成分, 一般用来补充说明谓
语的情况、结果、程度、趋向、时间、处所、数量、性状等。补语 的标志词:“得”,一般由动词、副词、形容词充当。例如: • ①广大人民干得 <热火朝天>。 • ②他写的字比原来不是好< 一点> , 而是 <好得多> 。 • ③他生< 于1918年> 。 • ④他坐 <在桌子旁> 。 • ⑤颜色是那么浓,浓得 <好象要流下来似的> 。
• (1)请提取第①句的主干。 勤俭节约是传统
• (2)画出第②句的三个定语。 爱惜粮食、反对“舌尖上的浪费”是对劳动成
• (3)请将第③句改为一个单句。 果的珍惜和对广大劳动者及其辛勤劳动的尊重。 • (4)第④句有语病,请将修改意见写在下面。 在“勤俭节约”后加“的习惯”。 (2)(唐代诗人李绅)的诗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就是(对粮食来之 不易)的(生动)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