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研究文献综述-2019年文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研究文献综述
教育关乎国运兴衰,关乎社会经济发展,关乎每一个家庭的切身利益,关怀每一个人自身价值的实现。
义务教育作为基本公共服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就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这方面的文献多如牛毛,浩如烟海。
当前,我国教育领域不断深化改革,多种措施力图进一步促进我国城乡义务教育更加均等化。
在此背景,本文试图梳理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方面的研究成果,总结研究成绩,发掘研究潜力,为进一步研究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奠定基础。
一、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关于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的研究文献并不多见,更多的是教育均衡发展的教育理念。
这主要是由于国外城乡义务教育非均等化不明显造成的。
瑞典教育家托尔斯顿?胡森(1933)用“教育均衡”来表述其对教育公平性的看法。
他用三个方面来诠释“教育均衡”,即起点均等、过程均等、结果均等。
他把起点均等描述为每个人都开始学习的机会,并且这种机会不受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
西尔弗(1968)也特别强调“教育均等”这一概念,认为“均等”不等于“相同”,完全的“平均”和“公平”是难以实现的,甚至是不可能的。
“教育均等”只是相对的“平均”。
二、国内研究综述
从2000年起,城乡义务教育的均等性问题越来越多地受到国内学者和专家的关注,并且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和论述,分别对我国以及各个地区的城乡义务教育的均等性的内涵、现状、原因和对策进行了研究讨论。
(一)关于义务教育均等发展的内涵研究
申仁洪(2006)在《教育均衡发展的困境与对策》中指出,教育均衡发展是物质(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制度(受教育权利平等的实现)和意识(人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三个层面的动态均衡过程。
翟博在《教育均衡发展:理论、指标及测算方法》从受教育机会均等、教育资源配置均衡、教
育过程均衡、教育质量和教育结果这五个方面来衡量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程度。
(二)城乡义务教育非均等发展的现状
鲍传友(2004)把我国城乡义务教育非均等的研究视角转向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在办学条件和入学机会两个方面。
马佳宏(2009)指出我国普通小学和初中的生均教育经费城乡差异明显,城乡差异呈缩小趋势,但不明显。
(三)城乡义务教育发展非均等的原因
杨东平(2001)把我国当前出现的教育不均等归咎于我国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状态,认为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发展不均等的原因在于经济、文化的不平衡发展。
张玉林通过对比城乡之间义务教育阶段的生均经费、升学率等指标,指出分级办学体制是造成城乡义务教育发展差异的根本原因。
鲍传友(2004)在《中国城乡义务教育差距的政策审视》一书中大量而全面地分析了我国城乡义务教育方面的差距,指出造成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差异原因主要来源于五个方面,即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税收制度、社会保障制度、重点学校政策。
朱永新(2003)他认为我国的城乡义务教育存在差距有农村义务教育自身的原因,农村义务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错误的定位。
(四)解决城乡义务教育非均等发展的对策建议
在解决我国的义务教育不均等的问题上,每个学者都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方案。
王莹(2006)借鉴美国、法国和韩国三个国家的经验并基于我国义务教育服务均等化的具体情况提出了义务教育财政均等化制度,实行区域性和个人化的义务教育服务均等化措施,设计合理的义务教育转移支付制度。
鲍传友(2004)指出要想从根本上扭转和改善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差距和不均等现象就必须对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税收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四个方面进行改革。
郭朝晖(2010)把解决我国城乡义务教育的不均等化问题放在了我国的决策机制上,认为我国要想合理地缩小城乡义务教育的不均衡发展就要在政策制定上构建出一套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的决策机制。
(五)关于各省义务教育均等化的研究
以省为单位来研究省内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的研究成果很多。
绝大部分的研究不是偏于理论就是偏于方法,能把理论跟实证结合起来分析个别省份的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方面的研究数量极少,几乎没有。
绝大部分研究也主要集中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省份,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研究非常少。
以广东省为例,关于广东省义务教育的研究多如牛毛,数量巨大,然而对其义务教育均等化的研究少得可怜。
张杰(2007)在《广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府绩效评估的路径研究》中对现行的三种评估类型,即学校教育评估、党政领导教育责任考核评估、教育强镇(乡)的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