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优秀教案全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种子发芽了
【教材分析】
《种子发芽了》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

本单元课程内容属于“生命科学领域”中年段要求。

四课内容按照自然顺序编排:从播种到收获,从发芽到结果,依次展开对植物生命过程的观察与记录,对植物各部分形态和功能进行观察与探究。

本课首先介绍种子的多样性;然后共同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

时间关系,本课将种子发芽的过程研究放在课外,使学生可以将课堂继续下去,在生活中继续进行科学探究。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种下了西红柿和黄瓜种子,观察一周后有的发芽、有的没发芽的情况会自然而然引起学生探究种子萌发条件的兴趣。

在学生的前概念里很多人认为阳光也是种子萌发必备条件。

由此可见,学生对种子萌发的条件也会有前概念的模糊,学生的判断容易出错,需要继续探究。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能够收集不同植物的种子,了解到种子形态的多样性。

2.知道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是种子能否萌发的基本条件。

科学探究:
1.能够理解种子萌发实验的设计,并初步认识种子萌发的条件。

科学态度:
1.珍爱生命,意识到植物种子的价值,种子萌发的意义。

【教学重点】
能够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

【教学难点】
做好探究种子萌发条件探究的实验。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视频。

学生材料:蚕豆种子、苹果种子、松子、冬瓜、红枣种子、广口带盖的瓶子(6个)、水、纸巾。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师:上节课我们一起种下了西红柿和黄瓜种子,几天过去了,你们的种子发芽了吗?生:交流种植后的现象。

师:黄瓜种子很多都发芽了,很棒,发芽后隔断时间要记得浇水哦。

西红柿的种子还没发芽,不要着急哦,过几天可能就发芽了呢!孩子们每天都要观察哦。

二、认识种子多样性
1.师:老师之前让大家带来一些其他的种子,你们带来了哪些种子呢?
生:介绍带的种子。

师:看来种子有很多种哦,老师也带来一种种子,你们猜猜看?
谜语: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这个白胖子。

生:猜测,花生。

师:你真聪明!找一找,花生的种子在哪里?
生:捏开,花生米是种子。

师:你们说的很对。

2.师:这有很多不同的植物,你认识它们吗?
生:蚕豆,苹果,红松,冬瓜,红枣。

师:它们的种子在哪里?
生:蚕豆:拨开豆荚里面的豆子就是蚕豆种子;苹果:吃掉苹果,里面的黑色的籽儿就是苹果种子;红松:松塔里面的松子就是红松的种子;冬瓜:去掉冬瓜瓤,里面的就是冬瓜的种子;红枣:吃掉枣,里面的枣核就是种子。

师:你们找的很准确,一般我们把籽儿、核儿、仁儿、豆儿等叫它的种子。

3.师:植物的种子有很多种,它们各有各的特点。

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研究种子的特点呢?生:大小、颜色、软硬、表面......
师:从这些方面观察,蚕豆,苹果,红松,冬瓜,红枣种子都具备什么特点呢?
生:蚕豆:类似人脚的扁平状、表面平整、前端有小黑点;苹果:扁水滴形、前端尖细、黑褐色、表面平整;红松:一头大一头小、种皮坚硬;冬瓜:卵形、白色或淡黄色、扁平;红枣种子:两头尖、中间大、黄色、种皮坚硬、凹凸起伏大。

4.师:(出示玉米)你们已经认识了这些种子的特点,接下来请找一找,玉米的种子在哪里?生:猜测玉米粒是种子。

师:玉米豆可不是玉米的种子哟!它是玉米的果实,玉米豆外皮剥掉,里面才是它的种子哦!师:(出示草莓)你知道它的种子在哪里吗?
生:草莓上面的小点点是种子。

师:你们观察得可真仔细,草莓的种子不在草莓里面,而是长在草莓的外面!
师:(出示香蕉)香蕉有种子吗?
生:猜测没有种子。

师:香蕉的种子就在香蕉内部黑色的地方,只是香蕉可以用其他方式繁殖,久而久之,香蕉的种子就退化了。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各种各样的种子,使学生了解种子多样性。

通过特殊种子的举例,使学生会找种子。


三、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
1.师: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种子,你知道种下去的种子,想要萌发时必须需要哪些条件吗?生:大胆猜测:需要阳光、水、空气、适合的温度......
师:要想知道种子萌发到底需要什么条件咱们就这样猜测可不行,还得亲自试试呢!
看,这是什么?
生:豆芽。

师:老师今天就给大家准备了泡好的绿豆种子、有盖的瓶子6个、水、纸巾等材料,和大家一起利用绿豆来研究一下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

要想确定这些条件是否是种子萌发必须的条件,那么咱们还是得用实验来进一步的验证。

你们想如何设计呢?
生:设计对比试验。

在6个瓶子里各放2张纸巾。

(出示图片)
在1号瓶子里放5粒种子、放一些水、不盖盖子、放在窗台,温度是室温、有充足的阳光。

师:如果设计对比实验,接下来的几组你想如何设计?
生:交流。

在2号瓶子里放5粒种子、不放水、不盖盖子、放在窗台,温度是室温、有充足的阳光。

在3号瓶子里放5粒种子、放很多水、不盖盖子、放在窗台,温度是室温、有充足的阳光。

4号瓶子和1号一样,但是放在冰箱里,制作低温环境。

在1号瓶子里放5粒种子、放一些水、盖紧盖子、放在窗台,温度是室温、有充足的阳光。

6号瓶子和1号一样,但是瓶外用黑布遮挡,制作无光环境。

师:仔细观察6组种子种植的条件是什么?
生:分析条件、完成表格。

2.师:五六天后观察瓶子里的种子。

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了1号瓶、6号瓶的种子萌发了。

师:2号瓶的种子为什么没有萌发呀?
生:2号瓶的种子没有水。

师:3号瓶的种子为什么没有萌发呀?
生:3号瓶的种子完全浸没在水中啦。

师:为什么4号瓶也没有萌发呢?
生:4号瓶放在冰箱里温度太低了。

师:为什么5号瓶的种子没有萌发呢?
生:因为5号瓶瓶盖拧紧了,没有新鲜的空气。

师:那我们看一看1号瓶它为什么可以萌发呢?谁来总结一下?
生:1号瓶和6号瓶有空气、温度合适、没有完全浸泡在水里。

3.师:通过实验,谁能总结一下植物种子萌发需要什么条件?
生:种子萌发需要新鲜的空气、充足的水、适宜的温度,不一定需要阳光。

师:看来你们真的会了,我们一起来观看一段视频,将知识再巩固一下。

生:观看视频。

4.师:我们一起完成活动手册吧!
生:完成活动手册。

师:核对活动手册。

[设计意图:通过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使学生认识到种子萌发必备的三点条件是空气、水、适宜的温度。


六、拓展应用
1.师:特别热的环境种子能发芽吗?
生:不能。

师:煮熟的种子能发芽吗?
生:不能。

2.师:种子发芽虽然与充足的空气、水、适宜的温度有关,但是种子本身得是健康的种子才有机会发芽哦!
[设计意图:通过追问种子萌发的条件,使学生认识到只有活的种子才可以萌发。


【板书设计】
1.种子发芽了
活的种子
充足的空气
适量的水
适宜的温度
2.幼苗长大了
【教材分析】
《幼苗长大了》是最新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植物的一生》第二课的内容。

本节课通过观察并描述西红柿的幼苗,了解其形态特征。

通过回顾二年级下册《载小葱》一课中“小葱喝水”实验探究根有吸水的作用,通过玉米不定根的认识了解根有固定等作用。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喜欢科学,爱动脑、爱动手,整体学习比较认真,对实验感兴趣,经过两年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他们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幼苗长大了》这一课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生活, 学生通过《多姿多彩的植物》一课经历了对植物形态特征的初步认识,通过《载小葱》一课对植物生命需求有了初步探究。

学生周围植物普遍存在且种类繁多,更容易展开对植物构造、功能、生命过程的学习。

但是他们自主获取知识和自主探究能力不强,科学探究能力和意识不强。

需要老师加以引导。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观察、描述西红柿幼苗的形态特征,了解幼苗成长的过程。

2.知道植物的根一般生活在地下,具有吸收水分和固定植物等的作用。

科学探究:
2.能运用感官和工具观察并描述植物幼苗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

3.在教师引导下,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记录整理幼苗生长过程中每部分的样子。

4.能依据证据运用比较、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根的作用。

科学态度:
1.对自然现象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乐于参加观察植物幼苗、研究根的作用等科学活动,并能在活动中克服困难,完成预定的任务。

2.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不从众,不轻易相信权威与书本, 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能调整自己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珍爱生命,意识到植物的价值
【教学重点】
通过回顾、观察并结合生活经验研究根的作用。

【教学难点】
通过回顾、观察并结合生活经验研究根的作用。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常见的盆栽绿植。

学生材料:番茄或黄瓜幼苗生长记录,自己种植的番茄幼苗。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师:呱呱坠地的婴儿经过幼儿、儿童时期会长成一位翩翩少年。

种下一粒种子它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呢?这节课我们将通过《幼苗长大了》来学习一下植物幼苗成长的过程及根的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人的一生中早期的成长过程,抛出问题引发思考,点明主题。

]二、认识幼苗
1.师:寒假中,老师指导同学们种植西红柿种子,要求同学们观察记录西红柿幼苗的形态、高度等变化,同学们做的怎么样呢?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大家的成果吧。

(展示学生记录的番茄成长的数据和照片)
2.师:你能说一下这些幼苗有什么变化吗?
3.生:幼苗长出了叶,叶子变大了,幼苗长高了,变得健壮了… …
4.师:是的,幼苗长出了茎和叶,幼苗长高变大了。

同学们认真观察一周龄幼苗和两周龄幼苗新长出的叶子形态,你有什么发现?
5.生:幼苗刚开始长出的两片叶子的边缘是平滑的,后来长出的叶子边缘不平滑。

6.师:这位同学观察的非常认真!番茄幼苗最初的两片叶子是子叶,之后长出的叶子是真叶,我们生活中所见所说的都是真叶。

观察一下你种的番茄幼叶长大后的形状像什么呢?7.生:像一片片羽毛。

(这些语言的意义何在?)
8.师:非常棒,番茄的像羽毛一样的叶称为羽状叶,杨树的叶像心形,枫树的叶像手掌,每种植物的叶都有特定的形状,叶的形状是植物的重要特征。

幼苗长大过程中,地上部分枝和叶生长的同时,根也在努力的生长。

根在植物的生命活动中起什么作用呢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植株生长过程的照片和幼苗生长记录表,让学生直观感知幼苗长大的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发现番茄叶的特征。

设疑问引出根的作用。


三、根的作用
1.师: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栽小葱》,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小葱的生长需要一些
基本条件,如土壤、水分、阳光等。

同时我们还做过一个“小葱喝水的实验”,每天记录小葱喝多少水。

同学们你还记得这个实验的注意事项吗?(这个有何意义?)
2.生:小葱的根要发达,水要没过根… …
3.师:不难发现“小葱喝水”与植物的哪个器官息息相关呢?
4.生:“小葱喝水”与根有关。

5.师:没错,“小葱喝水”靠的是根,这个实验说明根有什么作用呢?
6.生:“小葱喝水的实验”说明根能吸收水分。

7.师:这位同学回答的很好,“小葱喝水的实验”说明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同时溶解在水中的养分也被根一起吸收。

所以说根有吸收水分和溶解在水中的养分的作用。

根吸收的水分和溶解在水中的养分能够维持植物的生命,使幼苗不断长大,根属于植物的营养器官。

8.师:你印象中植物的根通常生长在哪里?
9.生:植物的根通常生长在地下的土壤中。

10.师:这是玉米的不定根,不定根属于根的一种类型,同学们观察一下玉米的不定根生长部位和特点什么?
11.生:玉米的不定根从茎的下部长出,数量很多,像一个个铁钉将玉米的茎牢牢的固定在土壤里。

12.师:小组内讨论一下这样的根会有什么作用?
13.生:根具有稳固茎干的支持作用。

14.师:有一种食物物美价廉被称为“小人参”,你知道是谁吗?
不错,它就是萝卜。

我们常吃的萝卜、胡萝卜、甘薯都属于根。

有句俗语说的好:烟台苹果莱阳梨,比不上潍坊的萝卜皮。

潍坊萝卜脆甜爽口、美味多汁。

同学们想一想这说明根有什么作用呢?
15.生:储存营养物质的作用。

16.师:谁能总结一下根的主要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观察并结合生活经验的思考,让学生感知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和溶解在水中的养分的作用,有固定植物和储存营养物质的作用]
四、总结
1.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跟大家分享一下吧!
2.生1:我知道了幼苗的生长过程,观察到西红柿的叶是羽状叶,不同植物的叶形态上有稳定的差异。

生2: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和溶解在水中的养分的作用,有固定植物和储存营养物质的作用。

生3:植物的根通常生长在地下的土壤里。

根是植物的营养器官,能维持植物的生命。

【板书设计】
2.幼苗长大了
一、幼苗长大的过程
二、根的作用
吸收、固定、贮藏
2.幼苗长大了
【教材分析】
本课的学习内容是衔接上节课种子发芽了,学生在继续观察长出根的小苗后,发现有根、茎、叶的变化,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聚焦学生的思维。

其中,根与茎是构成了植物的主干部分,是植物形态结构上作重要的部分。

本课主要内容有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观察并描述西红柿或黄瓜的幼苗,了解其形态特征。

第二部分:探究根的作用,了解根有吸水和固定等作用。

第三部分:观察茎的位置,探究茎的作用,知道茎有运输水分的作用树枝树干都是茎。

第四部分:观察叶的构造,研究叶的作用,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植物没有叶子不能成活。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在低年段过程中有过初步认识多姿多彩的植物,有栽小葱的经历,因此对于植物以及根、茎、叶的名称并不陌生,但是对于植物各个部分的作用和功能还不完全理解,特别是根、茎的作用以及叶的基本构造和作用,学生还不太了解或者了解不够全面。

对于常见植物的研究,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全面认识植物的根、茎、叶。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说出茎的作用。

2. 说出叶的构造和作用。

科学探究:
5.通过实验,发现茎的作用是输送养料。

6.通过观察、讨论,发现叶有制造养料的作用。

科学态度:
1.乐于实验探究,认真进行观察记录。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了解植物是人类耐以生存的资源,要认识和保护植物。

【教学重点】
说出茎的作用,及叶的构造和作用。

【教学难点】
试验横切和纵切芹菜的茎。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视频。

学生材料:芹菜茎、刀、刀板放大镜。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二课时
一、双色花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看,老师手上拿了一朵漂亮的康乃馨?仔细瞧瞧,它和你平常看到的康乃馨有什么不同?
生:平常的康乃馨是一种颜色,这是两种颜色。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

(左手白色康乃馨,右手双色花)老师变了一个魔术,就把白色的康乃馨变成了双色的康乃馨,神奇吗?你们想知道老师是怎么变魔术的吗?我们一起先来认识植物的茎。

[设计意图:双色花魔术的导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从而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究茎的作用]
二、设计实验,探究茎的作用
1.师:(出示学生种植的西红柿幼苗和黄瓜幼苗),在植物中间这个部位,我们称之为植物的茎,(出示不同植物的图片),你能找到这些植物的茎吗?
2.师:虽然不同植物的茎不同的形态,但是它们都有一个相同的作用,你知道茎的作用是什么吗?
2.学生猜测:可能有输送水分的作用。

3.师:如何证明你的猜测是否正确?
4.生:实验
5.师:你会怎么设计这个实验?先看看老师为你们准备了这样一些实验材料:插入红水杯子中的芹菜茎、刀、刀板。

小组讨论一下。

4.生讨论、设计实验:把芹菜的茎切开,看看里面有没有变化。

5.追问:你觉得可能芹菜茎里面有什么变化?
6.生1:芹菜的茎会变红;
生2:芹菜的茎内部会有红水;
生3:芹菜的茎可能被红水染红
7.师:同学们猜测的对不对?我们需要眼见为实。

请同学们先观察放置一段时间的芹菜有什么现象,再像老师这样用刀分别横向切芹菜的茎和纵向切芹菜的茎(教师演示),观察茎的变化。

清楚了吗?
8.师:为了同学们更好的实验,有以下几个友情小建议:(1)小组分工合作。

(2)注意用刀安全。

(3)仔细观察,做好实验记录。

9.学生操作观察,完成记录表格,教师巡视指导
10.小组汇报:
生1:泡过红水的芹菜切断后,看到芹菜的茎变红了。

生2:浸泡过红水的芹菜,红水被芹菜引到上面了,芹菜茎里有红丝。

11.师:同学们观察的都非常仔细,其实染红的部位就是茎的导管,它能帮助植物运输水分。

茎除了运输植物所需的水分,还能输送各种养料,是植物重要的器官之一。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西红柿或者黄瓜的茎、学生经历猜想思考——引导设计实验——实验——图片或实物验证的过程,发现茎有输送水分的作用。


三、拓展延伸,解释双色花
1.师:学到这里,你知道老师是怎样变的魔术了吗?(出示双色康乃馨)
2.学生同桌讨论并交流:老师的双色花是把白色康乃馨的茎切成两半,一半插入红水中,一半插入蓝水中。

3.师:同学们真爱动脑筋,双色花确实是这样做的,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试一试。

3.师:其实,在生活,还有许多特殊的茎,老师想介绍给同学们,想和他们交朋友吗?一起来看看他们是谁:土豆、洋葱.....这些是变态的茎,有的可以供我们人类实用。

[设计意图:承接开头的双色花魔术,运用茎的知识去解释背后的原因,巩固对茎的认识,
并拓展植物界千姿百态的茎,激起学生探索自然的求知欲。


四、认识叶的结构和作用
1.师:我们已经认识了植物的根和茎,接下来继续研究植物的叶。

2.师:请你们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西红柿幼苗的叶正面和反面,发现有什么不同?
学生发现颜色深浅不同、光滑度不同等。

3.师:同学们观察的非常细致,等会儿请你们拿出自己带的一片树叶,仔细观察,小组内介绍叶片。

可以从颜色、形状、大小、轻重、软硬等角度进行描述。

学生小组内互相描述自己的叶片。

4.师:1、2、3坐坐好。

哪个小组展示你们的叶片?
学生展示的有梧桐叶、银杏叶、从不同角度描述。

5.师:表扬观察仔细和表达清晰的小组,下面老师考考你们:你有没有观察到这些不同的叶子有哪些相同之处?
生:叶子表面有很多纹路、有长长的柄。

6.师:是的,像叶子表面的纹路称为叶脉;长长的柄称为叶柄,从叶子顶端到下端,不包括叶柄,称为叶片。

请小朋友们像老师这样画出一片叶子,将叶脉、叶片、叶柄分别标注在叶片结构图的旁边,这是叶的基本机构。

4.师:如果老师把这颗西红柿幼苗的叶子全部摘除,幼苗还能活吗?为什么?
同桌之间讨论。

5.师:统计认为能活的同学人数,认为不能存活的同学人数,一切猜想需要实验验证。

老师准备了一段实验视频资料,一起来了解一下。

学生观看视频
6.师:现在告诉我,幼苗没有树叶能活吗?为什么?
学生:叶有制造养料的作用
7.师:是的,绿叶有制造养料的作用,绿叶中的叶脉有传输养料的作用和维持了叶子的基本形状,叶柄有疏导和支持的作用。

关于植物的叶的作用,我们将会在高年级中继续去研究。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交流、画图、交流、实验,逐步深入认识叶的结构和作用。

]五、巩固总结
1.师: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植物的根、茎、叶分别负责吸收、输送、制造养料。

它们都属于植物的营养器官。

[设计意图:通过说一说,巩固加深对根、茎、叶的作用。


【板书设计】
8.幼苗长大了
茎:输送养料
叶:制造养料
3.植物开花了
【教材分析】
植物是生命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生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重要内容。

对植物一生的了解,是认识植物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以及价值的基础条件,是认识生命世界的重要一环。

在第3课中,
《植物开花了》是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植物的一生”第3课。

本单元按照植物生长的过程,按顺序开展每一课的学习。

在本课,种植的西红柿和黄瓜终于开花了。

首先通过观察、解剖西红柿的花,认识一朵西红柿花具有的四个部分。

接着再解剖黄瓜的花,能发现黄瓜花不是四个部分都俱全的。

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活动,对比西红柿与黄瓜的花,学生形成对花的认知有两性花和单性花。

紧接着,学生观察黄瓜的雄花与雌花,学会区分黄瓜的雌花和雄花。

在这个活动中学生认识到雌花后面跟着“未来的小黄瓜”。

在认识完两种植物的花后引导学生认识到花有着繁衍后代的任务,从而了解花粉的传播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最后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为种植的黄瓜花人工授粉,体验并了解到科研工作者的不易。

【学情分析】
对于儿童来说,植物是熟悉而陌生的,他们知道植物无处不在,却很少有目的地去观察和研究过它们,也很少有种植经验,对植物的形态、结构、功能、作用缺乏了解。

【教学目标】
根据科学课程标准,制定四维目标。

科学知识:
1.认识花的构造,知道西红柿花有雌蕊和雄蕊,黄瓜花有分雌花和雄花。

2.知道西红柿和黄瓜花的种类不同,学习区分完全花与不完全花。

3.认识到花为植物繁殖起到了重要作用。

科学探究:
1.在教师的引导下能选择恰当的工具解剖并观察西红柿花和黄瓜花的结构。

2.了解植物的传份方式,并尝试给黄瓜花人工辅助授粉。

科学态度: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探究花的组成结构。

2.乐于尝试对自己种植的黄瓜进行人工授粉。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了解花是植物的一个重要部分,要爱护花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