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情志教育对小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所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情志教育对小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所在
卢毅
13普本小教2班 1340610066
摘要:近年来,伴随着小学教育工作的不断推进,人们逐渐将小学教育的工作重心从单一的知识教育向情感教育和道德教育方面转移,实现小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在这种趋势下。
出现了“情志教育”。
情志教育是由道德教育和情感教育组成,同时它拥有知识教育不可代替的功能和作用。
而对于“情志教育”的探究和运用在小学工作进行和小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关键字:情志教育知识教育道德教育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在我国的小学教育中历程中,知识教育一直处于主导地位,这与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和教学要求息息相关,而在小学教育过程中备受重视的知识教育也同样是当前小学教育要求的重要体现。
可是伴随社会的发展,单纯的知识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
人才的知识技能储备和道德情感水平严重失衡,过度的重视知识教育而忽视情感教育和道德教育,导致当前的人才需要不断的进行道德再教育,道德缺失现象数见不鲜。
因而从初等教育的角度出发,这就要求我们在从事小学教育工作要将工作重心有所偏移,要重视小学生的道德教育和情感教育。
以道德教育为知识教育奠定基础并辅之以情感教育。
从而培养有道德,充满情感的知识型人才。
小学教育作为教育的基础阶段,承担着对学生基础道德,情感理念树立的重要责任。
要培养有道德,有情感的小学生,就必须重视情志教育对于小学生教育的作用,充分发挥情志教育对于小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作用。
1.情志教育的组成以及意义价值
情志教育由道德教育和情感教育组成。
对小学生进行情志教育一方面可以培养小学生的道德价值观,提升道德修养,另一方面有助于小学生情感的发展和完善。
而情志教育的目的在就在于“着眼一个人的全生活而领着他去走人生大路”[1]。
由此可见,情志教育是从宏观的角度出发,以发展型的眼光去对小学生进行培养,努力为长远的发展奠定良好的道德和情感基础。
1.1情志教育中的道德教育
普遍的道德教育要求注重人格修养 ,认为使人类在道德上达到完善是人类
精神活动的最终目标,也是教育的目标。
中国古代儒家创始人孔子提出 :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而在后来儒家所奉行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学说中也深刻的贯穿了道德教育的精神。
儒家重视道德的培养, 主张“德成而上 ,艺成而下”、“德本艺末”。
均把道德教育于首位。
在西方 , 德国学者费希特 ,他认为道德意志是世界的本源 ,世界万物都是为道德产生[ 2]
( P217)。
而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讨论的道德教育, 就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或阶级为了使人们自觉的遵循其道德准则, 履行相应的道德义务, 而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的系统的道德影响。
同时道德教育需要受教育者了解和把握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
而在小学的道德教育中,我们需要解决的的首要任务就是如何让人们自觉地履行社会生活中的道德义务。
关于如何履行道德义务,我们应该分角度来看。
首先从家庭的角度出发,我们应该进行家庭基础上的道德义务教育。
关于这一点,梁漱溟认为“情谊亦云情义,义是义务,人在社会中能尽其各种伦理上的义务,斯于社会贡献莫大焉,斯即谓道德。
”[3]。
由此可见,履行道德义务首先要尽可能的履行家庭伦理上的义务。
家庭是国家的组成单位,同时家庭教育对于个人的德行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
因此履行家庭伦理的义务是履行道德义务的起点,同时也是道德教育的起点。
以家庭伦理履行为起点并向社会道德义务履行延伸。
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由浅入深,通过对社会伦理关系的维护和人伦地位的恪守,逐步的培育人伦之情。
通过逐步的履行各种关系上的伦理的义务,来实现道德教育。
在此基础上,逐步的形成对于道德标准的重视和敬畏之情。
因此我们也可以这么认为,家庭伦理义务更好的履行为个人德行的发展和社会道德水品提升产生积极地推动作用。
其次我们从个人发展的角度出发,道德教育是一种引导个人向善的生长教育。
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个人的发展,注重个人向上的生长。
道德教育存在的价值在于唤醒生命,引导人们向正确方向健康的发展。
因此在教育过程中个人除了自觉地承担相应的道德义务以外,人在社会里还应当不断地向上发展,追求道德层次的提升。
其实在讨论个人层次的道德教育的同时我们应该考虑如何引导人们自觉的接受道德教育,自觉的向上发展。
最后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一方面我们要承担社会道德所要求的义务,不断完成伦理要求的义务。
另一方面,我们要通过家庭道德伦理义务的履行和个人道德的培养来形成社会的普遍道德,提升社会整体的道德素质。
家庭道德和个人道德培养为社会道德的形成提供了基础。
1.2情志教育中的情感教育
普遍意义上的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及内心体验,它与情绪不同,情绪通常是与天然的生理需要相联系, 具有较大的情境性。
同时情感制约于社会
关系和社会性需要, 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和深刻性。
情感上的和谐包括认知的平衡性和情感的谐和性。
而情感教育作为一种教师教育教学手段,情感教育主要是通过满足、调整以及激发学生情感的需要来将教育教学活动积极化进行促进的一个过程,情感教育是将教育教学活动提高以及将学生学习态度改变的一种特殊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情感教育对于增强学生自身人际交往能力以及促进学生形成一种健康心理一直都具有着教育教学枢纽的作用,与此同时,“情感教育对于调节师生之间的情绪以及对至善人格品质的追求这二者一直都发挥独特的作用和特殊的功能”[4]。
情感是人类生命的一种重要表征。
一个和谐的情感态度是社会生活有序进行的有力保证,拥有和谐情感态度就可以正视生活中积极和消极的事物,以一个平和的态度去面对。
在现代高效率的生活节奏下,人们长期处于高速度、高压力的生活状态,因此始终渴求和谐情感为之支撑与平衡。
情感的谐和性就是将消极的情感疏通转化为积极的情感, 即将压抑感、游移感、自卑感变为适应感、归属感和自信感, 面对现实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以健康的情感介入参与。
因此在小学情感教育工作中,我们应该充分的考虑小学生的情感状态,正确引导小学生始终以一种积极地生活状态去参与到学习生活中。
而我们的教育也要更加的赋予情感,以有情感的教育去培养有情感的学生,从而建设有情感的社会。
2.知识教育与情志教育的内在关系
所谓知识,彼得E·德拉克在《大西洋月刊》中所说 : “知识没有国内或国际之分, 知识就是知识。
自然科学以及一般性的社会科学的知识教育在各国的内容都是基本相同的, 不存在很大差异 ,尤其技术知识更是“全球通”。
知识教育注重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传授,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同时也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在知识教育中, 教育者首先要对所教知识熟悉掌握,在闻道的基础上先于学生。
只有自己先有一桶水 ,才能给学生一杯水。
现代教育的变化虽然不再特别强调教师的传授 , 但教师也必须对知识有广泛的涉猎, 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
正如魏书生对学生的科技教育的指导, 他总是走在学生的前面招手。
正所谓“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在当今社会知识教育仍然是小学教育的工作重心。
而情志教育不同于单一的知识教育,情志教育则注重对于小学生情感和道德的培养。
情感和道德寓于社会生活之中,是社会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最为缺乏的部分。
梁漱溟认为“生活的本身全在情志方面,而知的一边只是生活之工具”[5],情志教育可以看作是生活的本身,而知识教育只是让我们生活更为美好的一种工具,因而,梁漱溟说到“情志教育更是根本的”[6],情志教育着眼于个人整体的,长期的发
展,对小学生的培养具有根本性的意义,而知识教育则是情志教育更好执行的辅助手段,在教育过程中,情志教育应该占据主导位置。
3.情志教育对小学生人格的培养
所谓情志教育对于小学生人格的培养实质上就是情感教育和道德教育对小学生的影响。
我们在小学生的教育的过程中应当树立“培养德才兼备,情感健康的新时代人才”,之所以强调德才兼备,与情感健康,恰恰是因为我国目前的教育正缺乏这些。
学校近乎功利化的知识性教育造成了当前学生道德和情感的缺失,因而,在初等教育中,重视情志教育对小学生健全人格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情志教育由强调教育者的灌输转向强调学生的情感体验”[7]因而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不能单一的对受教育者进行知识的灌输,而应重视其情感体验,培养其正确的道德观,引导其自觉的履行道德义务,从而为建设道德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建立健康和谐的情感观念,使之可以以一个平和的态度去将消极的情感转化为积极的情感,面对现实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以健康的情感介入参与。
因此在小学情志教育工作中,我们应该充分的考虑小学生的道德状况和情感状态,正确引导小学生始终以一种积极地生活状态去参与到学习生活中。
而我们的教育也要更加的赋予情感,以有情感的教育去培养有情感的学生,从而建设有情感有,道德有文化的和谐社会。
结束语
在当前的社会,学校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力量,初等教育也在其中占据主要地位。
假使社会中没有学校教育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便会停滞不前。
但是小学教育所包括的内容非常丰富,不仅仅是知识教育,而且还包含情志教育,即所谓的道德教育和情感教育。
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未来从事小学教育工作时,重视情志教育对小学生的人格培养的积极作用。
要加强小学生的道德培养和情感培养,努力将情志教育落实到教育工作中去,培养出有道德,有情感的,有文化的新时代人才。
参考文献:
[1] 梁漱溟. 东西人的教育之不同[J]. 教育观察(中下旬刊),2013,12:80-83
[2]( 捷克)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 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9 5.
[3]《梁漱溟全集》第 3 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81 页—82 页
[4]戴俊凯.论情感教育与知识教育的融合发展[J].大家,2012,11:195-196.
[5] [6] 梁漱溟. 东西人的教育之不同[J]. 教育观察(中下旬刊),2013,12:80-83
[7]顾润生. 道德教育与道德知识教育辨析[J]. 教育探索,2010,01: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