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讲 夏完淳《狱中上母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二位母亲的安排,再次体现出作者的“孝”。 2.对“立后”问题的安排,表现出以气节为重、以国事 为先的立场 。
作者将个人的情感、生死乃至家族的荣辱皆系于国家、 民族的命运,血泪交融、悲壮苍凉,表现了崇高的民族大 义。
四、文本分析
第三部分:
最后一个自然段,反复强调并抒发了作者的爱国之情和英 雄之志,把自己死得其所的大无畏精神和死而不已的复仇 决心表现得淋漓尽致、慷慨激昂。
作者简介
夏完淳十四岁就跟随父亲起兵太湖, 参加抗清活动。父亲牺牲后又随老师 继续与清兵作战,于1647年7月兵败 被俘,不屈而死,年仅十七岁。
在狱中他写了三篇遗书:《狱中上母 书》、《遗夫人书》和《土室余论》, 以此来表达壮志未酬、英雄遗恨的爱 国情感。
夏完淳父子墓
夏完淳智羞洪承畴
在南京受押的八十天,是十六岁英雄夏完淳人生旅途的 最后八十天。其间,他不仅智斗大汉奸洪承畴,巧妙羞辱 了这位满清鹰犬,并且自激自盛,赋诗写词多篇,表达了 他“今生已矣来世为期”的冲天豪情和“家国之仇未报” 的遗恨。
全诗思路流畅清晰,感情跌宕豪壮。
起笔叙艰苦卓绝的飘零生涯,承笔发故土沦丧、山河破碎 之悲愤慨叹,转笔抒眷念故土、怀恋亲人之深情,结笔盟 誓志恢复之决心。诗作格调慷慨豪壮,令人读来荡气回肠, 禁不住对这位富有强烈民族意识的少年英雄充满深深的敬 意。
三、后世影响
现代爱国诗人柳亚子先生在青年时期读了夏完淳的诗歌 后,敬慕不已,写下“悲歌慷慨千秋血,文采风流一世 宗。我亦年华垂二九( 即十八岁——作者注),头颅如 许负英雄。”以自比自励,从完淳的诗中吸取成才的精 神力量和艺术营养。
完淳父夏允彝为江南名士,与 完淳师陈子龙创立几社(与复 社相应)。
复社和几社
复社:明末以张溥、张采为首的具有政治斗争色彩的
文化组织。其宗旨是“兴复古学,务为有用”。文学上反对
公安派、竟陵派末流空谈性灵、不问时事的倾向,重新标举
“复古” ,为现实斗争服务。作品多表现时事,富于激情。
张溥《五人墓碑记》:记叙苏州市民同阉党的斗争,颂
闻亦博在《明代模范学生夏完淳传记》中说:“他的一生, 始终不肯休息,不肯妥协,燃烧着似火一般的民族思想, 在诗句中发生伟大的力量,比之于普通抒情的作品,描写 春花秋月的文章,不知要充实多少倍了”。
文坛巨匠郭沫若先生也多次著文对夏完淳的诗作进行详细 评点,并创作五幕话剧《南冠草》。Fra bibliotek 四、文本分析
《狱中上母书》是夏完淳临刑前 写给生母和嫡母的信。信中回顾 了两年来起兵抗清的坎坷经历, 抒发了国难家仇集于一身、死不 瞑目的英雄遗恨,表现了坚贞不 屈的民族气节和视死如归的大无 畏精神。文章吞声泣血、悲壮淋 漓,这就义前的慷慨悲歌成为千 古不朽的爱国主义杰作。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尾联盟恢复之志。尽管故乡牵魂难别,但诗人终将恢 复大志放在儿女私情之上,不以家运后嗣为念,最终表明 心迹:“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已知泉路近”的 诗人坦然作出“毅魄归来日”的打算,抱定誓死不屈、坚 决复明的决心,生前未能完成大业,死后也要亲自看到后 继者率部起义,恢复大明江山。诗作以落地有声的铮铮誓 言作结,鲜明地昭示出诗人坚贞不屈的战斗精神、尽忠报 国的赤子情怀,给后继者以深情的勉励,给读者树立起一 座国家与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不朽丰碑。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颈联:坦露对故乡、亲人的依恋不舍之情。
无论怎样失望、悲愤与哀恸,诗人终究对自己的人生结局非常清 醒:“已知泉路近”。生命行将终结,诗人该会想些什么呢?“欲 别故乡难”,诗人缘何难别故乡呢?原来,涌上他心头的不仅有国 恨,更兼有家仇。父起义兵败,为国捐躯了。而自己是家中唯一的 男孩,此次身落敌手,自是凶多吉少,难免一死,这样,家运不幸, 恐无后嗣。念及自己长年奔波在外,未能尽孝于母,致使嫡母“托 迹于空门”,生母“寄生于别姓”,自己一家“生不得相依,死不 得相问 ”,念及让新婚妻子在家孤守两年,自己未能尽为夫之责任 与义务,妻子是否已有身孕尚不得而知。想起这一切的一切,诗人 内心自然涌起对家人深深的愧疚与无限依恋。
四、文本分析
第一部分:
“不孝完淳今日死矣!以身殉父,不得以身报母 矣!”
开头便点出自己即将赴义,以身殉父而不得报母。文 笔干净简洁,语气干脆肯定,这种开门见山的写法再现了 临刑前时间上的紧迫感;同时“以身殉父”、“不得以身 报母”,又为这封绝笔书定了一个基调,确定了一个前提: 面对生与义的抉择、家与国的矛盾,忠与孝的纠结,一个 人应该怎样行动?全文就是围绕这一点来抒发烈士自己为 国忘家、舍生取义的爱国之情和英雄之志的。
《狱中上母书》被选为台湾高中国 文教材。
别云间 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 三年当中做了奔走他乡之客,
今日又南冠。 今天又做了俘虏。
无限河山泪, 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
大好山河使人流下无限之泪 谁说过天地是宽阔无边的呢! 已经深知为国牺牲的日子临近了
欲别故乡难。 但是想要和家乡告别却难而又难,
毅魄归来日, 在我不屈的魂灵回来的日子里,
外书奉秦篆细君。
《土室余论》
夏完淳
淳之生也,十有七年。昊天不吊,宇宙祸盈。生之不辰,非我先后。 先文忠投渊殉节,便而无家。湖海飘零,于今三载。风胼霜胝,捉衿短 衣,倍人世之艰辛,极君亲之冤酷。穷途歧路,断梗飞蓬。日既如流, 天犹共戴。呜呼!淳自知生不如死久矣。特以国难家仇未能图报,忠臣 孝子自当笑人,故饮恨吞声,苟全性命。湖中之起,身在行间,不忘丧 元,独当一面。江东领表,日月双悬。先文忠为国死,淳也为国生。于 是七尺受一命之荣,九重蒙三锡之典,恨不灭此朝食,下报幽冥。噫! 以淳拜命蜡丸,执戈幕府,成仁一死,抑亦何言?呜呼!家仇未报,臣 功未成,赍志重泉,流恨千古。今生已矣,来世为期。万岁千秋,不销 毅魄;九天八表,永厉英魂!先文忠得为皇明臣,淳也得为先文忠子, 吞声归冥,含笑入地。呜呼!淳今死矣,抑又何言?
五、写作特点
全文纯任自然,毫无矫饰,字字从肺腑流出,句句以血 泪写成,一唱三叹,慷慨悲壮。
全文以忠孝为主线,看似杂乱,实则严谨。充沛的气势 (浩然正气)与复杂丰富的感情(沉痛、负疚、慷慨、关 切等)交织在一起,文气贯通,形成一种苍凉悲壮的风格, 具有一种回肠荡气、撼动人心的艺术力量。
绝命之词
陆游: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心”。 其三,歌颂英烈,哀悼师友。
二、诗文风格
他15岁前的早期作品,受拟古主义影响,内容比较单薄。如《青楼 篇》、《杨柳怨》等诗,描写“醒来锦袖飘歌院,醉后红牙唱酒楼” 的游冶生活,反映了他作为贵公子的思想局限。
但在明亡之后,他投身抗清义军,所作诗文迥然一变。表现为:1、 不再以拟古为主旨,而是直面人生,正视现实,展示了高昂的抗战 激情和坚定的民族气节;2、他虽备尝艰辛,终遭失败,但作品中流 露出昂扬的乐观精神;3、直抒胸臆,不事雕琢,形成朴直爽朗、慷 慨悲壮的创作风格,产生了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唐伯虎: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也何妨?阳间地府俱相 似,只当漂流在异乡。
金圣叹:“东西南北海天疏,万里来寻圣叹书。圣叹只留书 种在,累君青眼看何如?”
李鸿章:“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 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海外尘氛犹未息,请君莫作等闲看。”
灵旗空际看。 将在空中注视着后继的抗敌的旗
帜。
《别云间》是作者被清廷逮捕后,在解往南京前临别松江 时所作。上海松江县,古称云间,即作者的家乡。作者在此 诗中一方面抱着此去誓死不屈的决心,一方面又对行将永别 的故乡,流露出无限的依恋和深切的感叹。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诗作首联叙事。
其中“羁旅”一词将诗人从父允彝、师陈子龙起兵抗清到身 落敌手这三年辗转飘零、艰苦卓绝的抗清斗争生活作了高度 简洁的概括。诗人起笔自叙抗清斗争经历,似乎平静出之, 然细细咀嚼,自可读出诗人激越翻滚的情感波澜,自可读出 平静的叙事之中深含着诗人满腔辛酸与无限沉痛。
《遗夫人书》
夏完淳
三月结缡,便遭大变,而累淑女,相依外家。未尝以家门衰,微见 颜色。虽德曜齐眉,未可相喻。贤淑和孝,千古所难。不幸至今吾又 不得不死,吾死之后,夫人又不得不生。上有双慈,下有一女,则上 养下育,托之谁乎?然相劝以生,复何聊赖!芜田废地,已委之蔓草 荒烟;同气连枝,原等于隔肤行路。青年丧偶,才及二九之期;沧海 横流,又丁百六之会。茕茕一人,生理尽矣!呜呼!言至此,肝肠寸 寸断,执笔辛酸,对纸泪滴;欲画则一字俱无,欲言则万般难吐。吾 死矣,吾死矣!方寸已乱。平生为他人指画了了,今日为夫人一思究 竟,便如乱丝积麻。身后之事,一听裁断,我不能道一语也。停笔欲 绝。去年江东储贰,诞生各官。封典俱有我,不曾得夫人。夫人,汝 亦明朝命妇也。吾累汝,吾误汝,复何言哉!呜呼!见此纸如见吾也。
四川辛亥革命元勋熊克武回忆说:“我在家念私塾 时,……,特别喜欢明末夏完淳的诗文,一面抄写,一 面熟读,至今还可背诵一二。”
三、后世影响
汪辟疆在《三百年前一位青年抗战的民族文艺家》中也慷 慨激昂地说:“我早年从《艺海珠尘》内得读《夏内史 集》,诵至他16岁所作的《大哀赋》和《狱中上母书》、 《遗夫人书》这几篇,有时热血上涌,有时酸楚欲绝,不 知不觉的使我对于这一位青年抗战的民族文艺家敬佩不 已”。
作品编集
夏完淳的作品先曾编为《玉樊堂 集》、《内史集》、《南冠草》、 《续幸存录》等。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吴省兰合 编为《夏内史集》,颇有遗漏。
嘉庆十二年(1807),王昶、庄师洛 编刻为较完整的《夏节愍全集》, 14卷。
1959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重加 校订,编印为《夏完淳集》,为今 日较完备的通行版本。
• 四、文本分析
• 接着,回顾起兵以来的坎坷经历,叙述国与家的种种不 幸,抒发大仇未报、大恩未酬的满腔遗恨。
• 自述丧父后两年中的报国经历,壮志难酬、行将就死, “不孝之罪,上通于天”,忠孝难以两全,痛苦万分。
四、文本分析
第二部分:
第二至四自然段,作者交代后事,再次抒发对母亲的深情, 并表达自己以国事为先、以气节为重的志向。
夏完淳智羞洪承畴
夏完淳在世只有17年,但他在明末文坛上却有着不可 磨灭的光辉。夏完淳短暂的一生中,著有赋12篇,各体诗 337首,词41首,曲4首,文12篇。
其诗词或慷慨悲壮,或凄怆哀婉,“如猿唳,如鹃啼” (谢枚如语),充满了强烈的民族意识。
主要内容: 其一,表现抗清复国的心志。 其二,抒写兴亡之恨、可谓“处处山河泪,篇篇烈士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颔联抒写诗人按捺不住的满腔悲愤。 身落敌手被囚禁的结局,使诗人恢复壮志难酬、复国 理想终成泡影,于是诗人悲愤了:“无限河山泪,谁言天 地宽?”大明江山支离破碎、满目疮痍、衰颓破败,面对 这一切,诗人禁不住“立尽黄昏泪几行”,流不尽“无限 河山泪”。诗人一直冀盼明王朝东山再起,可最终时运不 济、命途多舛,恢复故土、重整河山的爱国宏愿一次次落 空,他禁不住深深地失望与哀恸,忍不住向上苍发出“谁 言天地宽”的质问与诘责。
扬为正义而献身的“五义士”。文字简洁,感染力强。
几社:明末以陈子龙、夏允彝为首的文社组织。政治态度、文学主
张都与复社相同。
陈子龙:文学上以诗著名,七律最富特色。《秋日杂感》十首表现怀 念故国、哀悼烈士的沉痛心情,长歌当哭,苍劲悲凉。
夏完淳有诗作《细林夜哭歌》哀悼老师陈子龙。
细林夜哭歌
细林山上夜乌啼,细林山下秋草齐。有客扁舟不系缆,乘风直下松江西。 却忆当年细林客,孟公四海文章伯。昔日曾来访白云,落叶满山寻不得。 始知孟公湖海人,荒台古月水粼粼。相逢对哭天下事,酒酣睥睨意气亲。 去岁平陵鼓声死,与公同渡吴江水。今年梦断九峰云,旌旗犹映暮山紫。 潇洒秦庭泪已挥,仿佛聊城矢更飞。黄鹄欲举六翮折,茫茫四海将安归! 天地跼蹐日月促,气如长虹葬鱼腹。肠断当年国士恩,剪纸招魂为公哭。 烈皇乘云御六龙,攀髯控驭先文忠。君臣地下会相见,泪洒阊阖生悲风。 我欲归来振羽翼,谁知一举入罗弋。家世堪怜赵氏孤,到今竟作田横客。 呜呼!抚膺一声江云开,身在罗网且莫哀。 公乎,公乎!为我筑室傍夜台,霜寒月苦行当来!
狱 中 上 母 书
一、作者简介
夏完淳(1631~1647) 原名复,字存古,号 小隐、灵首(一作灵 胥),乳名端哥,爱 国志士和文学家,汉 族,明末少年抗清英 雄,著名诗人。
夏完淳与父亲夏允彝石刻像
明松江府华亭县人(现上海市 松江),家住郡城西花园浜。 九岁善词赋古文,才思敏捷, 有“神童”之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