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佛教伦理思想研究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ol.32No .10
O ct.2011
第32卷第10期2011年10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J o urnal of C hifeng University (S o c.S ci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剧,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在为中国经济带来持续增长和人们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
诸如,“城乡、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收人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适应;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危及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
”①面对这些诸多的矛盾和问题,不少大师、居土、专家、学者从佛教的基本教义和理论中发现和挖掘出与当前社会思潮相适应的伦理思想,为当前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提出新的解决之道和新的思维视角。
二、主要观点
(一)佛教的一般伦理思想
杨曾文认为:中国佛教中蕴藏着丰富的伦理观
念和诸如“五戒”、“十善”、“六度”、“四摄”、“慈悲”等等具有行为规范意义的伦理原则和戒条,它们在很大范围和程度上都可以与通行的社会公德、道德规范相通。
高振农认为:佛教伦理道德,不仅对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共道德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有时候能够弥补法律和社会道德规范之不足。
因为佛教伦理道德是由信仰而来,因此有一种内在的自觉的约束力。
佛教伦理道德思想中的积极部分,都与社会主
义社会的道德建设有很大的关系,能促进社会公共道德的完善和发展,也都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积极意义。
姚卫群认为:佛教伦理思想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但其基本的原则或可涵盖大部分内容的纲要则不多。
在他看来,可主要概括为三条,即:平等观念、
克己观念和慈悲利他的观念。
释如意从世间的伦理道德与出世间的伦理道德的比较来论述佛教的伦理思想对世间伦理道德建设的借鉴。
如:佛教伦理的基本原理———缘起;慈悲是伦理道德的本怀;以平等心实践伦理道德;以菩提心提升伦理道德。
徐文明则从以三学除三毒(贪、嗔、痴),以完善人性来改善人生;以因果报应思想来建立劝善止恶的道德机制;以自由而非功利为善,达到至善、纯善来论述佛教伦理思想对当今社会道德建设的意义。
哈磊认为:当道德自律的基石建立在经过现代理性阐释的佛教的业报因果法则的息壤之上后,传统伦理的深厚资源与现代思想间的鸿沟将会逐步弥合,从而使完成了现代转型的传统伦理从此焕发新的生机。
刘元春从佛教伦理的道德理念、道德规范、道德行为来论述佛教伦理在网络时代的现代价值:众生平等的生命观,有利于保护生态平衡,营造和谐的自下而上的生存空间;忏悔自律的内省性,有利于培植健康心态,防止个人行为失范;利他心行的慈悲观,有利于塑造人格形象,树立理想的人生价值取向。
吕鸿儒认为:佛教伦理的基本内容主要体现在
当代中国佛教伦理思想研究综述
林
凯1,周以杰2
(1.巢湖学院
教育系,安徽
巢湖
238000;2.淮阴师范学院文通学院,江苏淮阴223100)
摘要:随着全球诸多矛盾和问题的凸现,佛教作为一种普世的伦理思想资源,应该发挥其积极作用。
一些大师、居士、专家、学者从佛教的基本教义和理论中发现和挖掘出与当前社会思潮相适应的伦理思想,为当前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提出新的解决之道和新的思维视角。
这些论述主要从佛教的一般伦理思想、生态伦理思想、全球伦理思想、经济伦理思想等方面来进行,本文就这些观点作一个总结与梳理。
关键词:当代中国;佛教伦理思想;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B8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1)10-0043-04
43--
. All Rights Reserved.
善恶观念、平等观念、慈悲观、价值观、容忍观、生死观、孝敬观等方面。
方立天从佛教伦理旨趣的依据——
—人生论、伦理价值的基石——
—果报论和伦理自觉的根源——
—心性论三个方面来论述中国佛教伦理的理论基础,又阐述了中国佛教的伦理原则,即:去恶从善、平等慈悲、自利利他和伦理德目,即:“五戒”、“十善”、“四摄”与“六度”。
任满丽认为:佛教道德原则有“一切利益众生”和“普渡众生成佛”;“止恶扬善”和“善恶报应”;“孝敬父母”;“讲诚实话”;“不骗人”;“容忍、宽以待人”。
此外,佛教还有反对自私、提倡大公无私;反对偷盗,牺牲小我、顾全大我等观点,也是具有积极因素的道德思考。
牛延峰从佛教因果报应思想中论述因果报应思想与伦理道德目的是一致的,也有着主体道德责任、个体道德追求和社会道德需求的一致性。
高曙东、卢生芹从佛教“和”的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相通,以及佛教从善、平等、利他的理念,还从佛教注重正心、修心和净心思想,以及佛教传承和保护文化的功能、佛教的生态理念、佛教的爱国思想和对外交流作用来阐发佛教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从用。
还有一部分学者从一些具体的佛经中来论述佛教的伦理思想。
董群从净土三经中的伦理思想,挖掘现代伦理价值:离恶向善的价值取向、慈爱悲愍的弥陀愿力、道德为本的修行之道、极乐至善的净土世界。
释理净则从佛教的一些佛事活动来论述,如:《水陆》法会中的“人类和平”伦理道德观、《瑜伽焰中》中的“因果伦理”道德观、《大悲忏》中的“慈悲互爱”伦理道德观、《普佛》中的“尊老爱幼”伦理道德观、《早晚课诵》中的“诚信”伦理道德观。
从以上的众多观点来看,佛教的一般伦理思想主要体现在:(1)佛教的戒条;(2)因果报应原则;
(3)善良、平等、慈悲的情怀。
这与当前我国社会的某些道德要求是一致的,佛教的伦理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我国社会公共道德的完善与发展。
(二)佛教的生态伦理思想
任俊华、刘晓华从中国佛教的核心——
—“缘起论”谈起,认为由于“缘起论”把整个人生和宇宙间的一切现象都看作是因缘和合而成,所以,佛教认为,无法无常无我,在这个世界上,独立不变、自我存在、自我决定的实体是不存在的,任何东西都是相对的、暂时的。
因而,佛教要求人们破除事物包括生命的执著,以“无我”的胸怀应对大千世界,这就破除了人自身的优越感和征服自然的统治欲。
此外,佛教“三界众生同体”和“六道轮回”的基本教义也充分反映了现象世界的整体性,体现了佛教“天人合一”(宇宙与众生同体)的生态伦理智慧。
又从佛教由因缘和合成“一合相”说出发来论述佛教要破除人类中心主义的幻妄,强调众生平等。
佛教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生命对于人类和一切不会说话的动物和植物都是同样宝贵的,人类因为其思维推理能力的高超而成为生命界的主人,但并不能因此而伤害他物;佛教当中的“不杀生”戒条,也体现了“尊重生命”的生态价值。
华方田认为:佛教的缘起理论、平等慈悲和追求极乐净土的思想,广大佛教徒建设清净古刹、植树造林、戒杀放生保护动物的亲身实践,对保持生态平衡,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净化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都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余谋昌从“依正不二”、“众生平等”的佛学生态哲学思想和“净佛国土”佛学追求神圣空间来论述佛学的环境哲学思想。
张文彪认为:佛教思想中存在着系统的善待生态环境,并重视动物生存权的“环境伦理”,“缘起”是佛教对生态环境之生成、变化与毁灭之原理原则的归纳,而“护生”与“惜福”基本上可以理解成佛教在环境伦理方面的实践大纲。
他又从环境伦理原理、环境伦理原则、环境伦理素养三个方面来比较佛教的环境思想和西方环境哲学。
欧阳素华认为:佛教的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缘起性空等思想,对解救人类的生态危机有着不可低估的智慧;佛法将贪、嗔、痴比作危害人类心灵健康的“三毒”,要求人们克服贪欲、合理利用资源;佛教中的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及珍惜生命、爱护生命、平等待物的生态思想对当今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观念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扬曾文认为:佛教中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法”中所包含的对一切生命生存价值的尊重,与生态伦理中的尊重生命的思想是一致的;“理事圆融,物我一体”的思想与现代环保的理念是相通的,体现了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协同进化的生态伦理思想。
王云梅认为:佛教的自然观包含了自然万物共生、共存和万物皆有佛性的思想,蕴含了人类与万物平等、万物皆有其价值的朴素的伦理思想,这与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学和罗尔斯顿的自然价值论颇有沟通之处;佛教的生命观坚持生命主体与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认为万物共生、相互依存,这些朴素
44
--
. All Rights Reserved.
的生态伦理思想为解决当今的环境问题提供了一个精神基础。
龚晓康认为:“无情有性”与“众生平等”是佛教的基本理论,其中所蕴含的保护自然、尊重生命的思想与当代生态伦理学有诸多契合之处。
佛教的“心净土净”的伦理实践,要求清净人们的心地,去除人们的贪婪之心,启示我们在生态保护中应重视人类心灵的建设,而不是片面强调技术的发展。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佛教生态伦理思想将日益凸现出其现代意义。
但同时也不应忽视佛教与当代生态伦理学在理论建构和伦理实践上存在着的重大差别。
一些学者还从具体的佛教宗派思想来阐述佛教中的生态伦理思想。
曾其海从天台宗伦理思想来阐释动物权利论伦理和生态伦理思想,他认为佛教天台宗含有丰富的伦理思想,智憔的“十界互具”本质上是动物权利论伦理观;湛然的“无情有性”说本质上是生态伦理观。
当我们把以辛格、雷根为代表的动物权利论伦理和以罗尔斯顿为代表的生态伦理与智颉和湛然的伦理观同放在人类思想发展史的纵轴线上加以比较考察时,不难发现,它们都属于非人类中心论(或泛主体论)的伦理观。
并且后者仿佛是前者的回复,是高级的回复,正好体现了否定之否定规律。
王引兰则从五台山佛教文化中挖掘出环境伦理思想,她认为,五台山佛教文化中的环境伦理思想对保护和发展五台山自然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台山佛教环境伦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基本价值取向——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环境道德基础——
—承认自然生命的价值;缘起、因果报应的道德约束机制等方面。
王振钰、王艳从《护生画集》(《护生画集》是由近代著名佛教高僧弘一大师和他的学生丰子恺共同创作的一部旨在弘扬佛法慈悲、戒杀护生思想的漫画丛书)中论述佛教生态伦理思想,他们认为,画集中所体现的佛教深信因果、厚植善因;慈悲为怀、护生护心;惜福布施、素食简朴;依正不二、净心净土等基本思想对于今天构建生态环境伦理思想、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仍然是契理契机、不可或缺的宗教伦理资源。
从上面诸多观点可以看出,佛教的生态伦理思想主要表现在:(1)佛教的不杀生、护生的戒条;(2)佛教的“缘起”理论;(3)“众生平等”、“依正不二”的佛学生态哲学思想;(4)“净佛国土”的佛学追求神圣空间。
这与当前的环境伦理思想以及现代环保理念是相一致的,对当今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佛教的全球伦理思想
释圣凯从“全球伦理”语境下诠释佛教伦理,从信仰伦理、社会规范伦理、美德伦理等三个方面来探讨佛教伦理的基本内容和思想特质,来说明佛教伦理作为一种“全球伦理”资源的必要性、可能性及其意义。
汪标认为:中国佛教伦理思想是中国佛教思想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全球伦理的一份宝贵资源。
佛教作为一种世界性宗教,它的产生和发展不仅反映了人们精神世界的心理需求、情感需求,而且反映了人们的一种道德需求。
作为宗教伦理,中国佛教伦理以其普遍性、超越性特征在中土传统社会成为一种有效的劝善化俗之道,在现代社会亦具有缓解现代危机、增进责任义务等普世意义,古老的中国佛教伦理可以作普世的“金规则”。
黄夏年认为:在建设全球伦理的漫长道路上,佛教伦理将起到重要作用。
佛教伦理一直保持着与全球人类伦理共同拥有的价值观和道德意识与境界,佛教伦理已经具备了为全球伦理作出贡献的基础,并且可以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当代佛教伦理思想和道德规范亦应继续保持自己的特色,而不是被全球伦理所淹没。
释见达则从禅宗与全球伦理对话中探析出,禅宗心性论思想对于全球伦理理论的基础性深化,起到了相当明确、关键的作用。
以自性清净心为代表的禅宗思想是足以成为当代全球伦理一项重要的思想资源的,可为世界人类作出安定、和平的贡献。
王月清认为:世界各大宗教和伦理传统中都有为现代伦理可资利用的精神资源,就中国传统而言,中国佛教伦理的思想资源不可忽视。
佛教的基本义理及平等原则、慈悲救济观念、戒杀护生理念、明心见性的关怀等佛教伦理观念,丰富了中国传统伦理的内容,强化了中土道德教化的信仰力量,增强了世俗伦理的约束力。
以上众多观点论述了佛教伦理思想在全球伦理下的积极意义以及佛教伦理思想对构建全球伦理的理论指导作用。
(四)佛教的经济伦理思想
谭苑芳认为:佛教的伦理思想是佛教实现人生解脱的基本信念和方法。
在发展过程形成了一套具有自身特点的伦理道德标准和以“五戒”、“十善”、“六度”为中心的行为规范体系,内容极为丰富。
其
45
--
.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大乘思想中的“缘起实相”、“业因果报”、“自利利他”的伦理观更是蕴涵着深刻的经济伦理思想,所谓“一切世间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
佛教的经济伦理思想很少有人涉足论述,这是一个有待于探索和发掘的思想领域。
佛教中的经济伦理思想能为中国的市场经济的规范与完善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有着一定的研究前景和价值。
三、结语
佛教传人中国已两千多年了。
在两千多年里,佛教起起落落,在这起起落落的历程之中,佛教也完成了中国化的进程,与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影响着人们的道德规范和道德境界。
在21世纪的今天,在人类共同面对全球问题的时代,佛教作为一种普世的伦理思想资源,定会显示其积极性的一面,正所谓“佛法不离世间法”。
———————————————————
注释:
①《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6年10月11日。
参考文献:
〔1〕佛源.大乘佛教与当代社会[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3.
〔2〕余谋昌.佛学环境哲学思想[J].上海: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3〕牛延峰.佛教因果报应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意义[J].合肥:江淮论坛,2006(1).〔4〕王月清.论中国佛教伦理思想及其现代意义[J].
南京: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2(5).
〔5〕张立文.空境———佛学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6〕任俊华,刘晓华.环境伦理的文化阐释———中国古代生态智慧探考[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7〕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8〕吕鸿儒.佛教伦理思想探析[J].郑州: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0(8).〔9〕王振钰,王艳.《护生画集》中的佛教生态伦理思想[J].南京: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4).
〔10〕龚晓康.“无情有性”与“众生平等”———佛教与当代生态伦理学的比较研究[J].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8).
〔11〕姚卫群.佛教的伦理思想与现代社会[J].北京: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12〕黄夏年.佛教伦理的现代意义———全球伦理视域下的考察[J].北京: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3 (6).
〔13〕释圣凯.佛教伦理:一种全球伦理资源的意义[J].北京: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4(3).〔14〕张文彪,佛教与西方环境哲学[J].福州: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6).〔15〕董群.净土三经的伦理思想研究[J].南京: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16〕释见达.全球伦理与禅宗对话[J].北京:法音论坛,2005(7).
〔17〕欧阳素华.试论佛教的生态伦理思想及其现代价值[J].北京:党史文苑(学术版),2006(10).〔18〕高曙东,卢生芹.试论佛教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作用[J].北京: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6(1).
〔19〕曾其海.天台宗伦理思想的现代阐释———从动物权利论伦理到生态伦理[J].台州:台州学院学报,2005(1).
〔20〕王引兰.五台山佛教文化中的环境伦理思想[J].
忻州:五台山研究,2002(4).〔21〕汪标.中国佛教伦理思想可为世界“金规则”[J].
合肥: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 (5).
〔22〕王云梅.尊重生命、热爱自然———佛教的生态伦理观浅析川.南京: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
〔23〕谭苑芳.佛教经济伦理思想探论[J].长沙:求索, 2005(6).
(责任编辑姜黎梅)
46
--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