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高考数学(理)二轮专题突破训练第3部分专题1第1讲送分题——准确解,一分不丢Word版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 送分题——准确解,一分不丢
高考试卷虽然是选拔性的试卷,但是试卷中仍然有相当部分的送分题.所谓送分题是指知识点基础,数据计算量小,解题方法基本的试题.这部分试题往往因为简单,导致许多考生思想重视不够,从而失分,特别是一些数学成绩优秀的考生更是如此.笔者以多年送考的经验告诉大家,只要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即可达到“送分题,一分不丢”的效果,使考生能在高考考场上取得开门红,增强考试的信心.
[例1] (2013·大连模拟)若复数z =(a 2+2a -3)+(a +3)i 为纯虚数,则a 的值是( ) A .-3 B .-3或1 C .3或-1 D .1
[尝试解答]
[错因] 本题易混淆复数的有关概念,忽视虚部不为零的限制条件.
[正解] 因为复数z =(a 2+2a -3)+(a +3)i 为纯虚数,所以⎩
⎪⎨⎪⎧
a 2+2a -3=0,a +3≠0,解得a =1.
[答案] D
[反思领悟] 利用复数的有关概念解题时,一定要过好审题关,仔细辨析试题中的待求问题;在准确用好概念的前提下对试题进行解答,这样才能避免应用概念出错.如本题,若能搞清复数z 为纯虚数的概念,只需令复数z 的实部为零,虚部不为零,从而把求参数问题转化为求方程组解的问题,即可避开概念的陷阱.
[例2] 已知:p :|x -3|≤2,q :(x -m +1)·(x -m -1)≤0,若綈p 是綈q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则实数m 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
[尝试解答]
[错因] 本题的易错点是对充要条件的概念把握不清,判断错误,并且不会将充要条件进行转化.
[正解] ∵p :-2≤x -3≤2,1≤x ≤5. ∴綈p :x <1或x >5.
易得q :m -1≤x ≤m +1,∴綈q :x <m -1或x >m +1. 又∵綈p 是綈q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
⎪⎨⎪⎧
m -1≥1,m +1≤5,∴2≤m ≤4. [答案] [2,4]
[反思领悟] 对充要条件的判定需注意:(1)要善于举出反例:如果从正面判断或证明一个命题的正确或错误不易进行时,可以通过举出恰当的反例来说明.
(2)要注意转化:如果p 是q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那么綈p 是綈q 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同理,如果p 是q 的必要不充分条件,那么綈p 是綈q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如果p 是q 的充要条件,那么綈p 是綈q 的充要条件.
[例3] 函数f (x )=⎩
⎪⎨⎪⎧
4x -4,x ≤1,x 2-4x +3,x >1的图像和函数g (x )=log 2 x 的图像的交点个数是
( )
A .4
B .3
C .2
D .1
[尝试解答]
[错因] 不能准确作出两函数在相应区间的图像以及两函数图像的
相对位置关系,只是想当然、没有依据地乱作图像,很容易导致错误.
[正解] 分别在同一坐标系内作出两函数的图像.如图所示,观察易知两函数图像有且仅有3个交点.
[答案] B
[反思领悟] 在判断函数图像交点的个数或利用函数图像判断方程解的个数时,一定要注
意函数图像的相对位置关系,可以取特殊值验证一下,如取x =1
2时,4x -4<log 2x ,即此时对
函数图像上的点应在相应直线的上侧,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取特殊值的方法相对准确地确定两函数图像的相对位置关系.
[例4] 已知函数f (x )=ax 2+bx -1(a ,b ∈R 且a >0)有两个零点,其中一个零点在区间(1,2)内,则
b
a +1
的取值范围为( ) A .(-∞,1) B .(-∞,1] C .(-2,1] D .(-2,1)
[尝试解答]
[错因] 不能根据函数解析式的特点以及零点所在区间确定a ,b 所满足的条件,导致找不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或者忽视a >0的限制条件,导致错解.
[正解] 因为a >0,所以二次函数f (x )的图像开口向上,又因为f (0)=-1,所以要使函数f (x )的一个零点在区间(1,2)内,则有⎩⎪⎨⎪
⎧
a >0,f (1)<0,
f (2)>0,即
⎩⎪⎨⎪
⎧
a >0,
a +
b -1<0,4a +2b -1>0.
如图所示的阴影部分是上述不等式组所确
定的平面区域,式子b a +1表示平面区域内的点P (a ,b )与点Q (-1,0)连线的斜率.而直线QA
的斜率k =1-0
0-(-1)=1,直线4a +2b -1=0的斜率为-2,显然不等式组所表示的平面区域不
包括边界,所以P ,Q 连线的斜率的取值范围为(-2,1).
[答案]
D
[反思领悟]本题是一个函数的零点取值范围与线性规划的综合问题,先结合函数图像确定函数在指定区间存在零点的条件,再确定不等式组所表示的平面区域,将目标函数转化为平面区域内的点与定点连线的斜率,根据图形判断其取值范围.在作图时要注意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是否带有等号,否则很容易忽视边界值而导致错解.
[例5](2013·福州模拟)已知数列{a n}中a n=n2-kn(n∈N*),且{a n}单调递增,则k的取值范围是()
A.(-∞,2] B.(-∞,3)
C.(-∞,2) D.(-∞,3]
[尝试解答]
[错因]认为a n是关于n的二次函数,定义域为整数集,又{a n}递增,则必有k
2≤1,即k≤2,
思维不严谨导致解题错误.
[正解]a n+1-a n=(n+1)2-k(n+1)-n2+kn=2n+1-k,由于{a n}单调递增,故应有a n +1
-a n>0,即2n+1-k>0恒成立,分离变量得k<2n+1,故只需k<3即可.
[答案] B
[反思领悟]函数的单调性与数列的单调性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即数列所对应的函数若单调则数列一定单调,反之若数列单调,其所在函数不一定单调,关键原因在于数列是一个定义域为正整数N*(或它的有限子集{1,2,3,…,n})的特殊函数.故对于数列的单调性的判断一般要通过比较a n+1与a n的大小来判断:若a n+1>a n,则数列为递增数列;若a n+1<a n,则数列为递减数列.
[例6]如图,两块斜边长相等的直角三角板拼在一起.若AD=x AB+y AC,则x=________,y=________.
[尝试解答]
[错因] 本题想利用向量的基本运算,但由于计算费时,时间紧迫,所以思路出现阻碍,致使问题无法求解或求解失误.
[正解] 以A 为原点,AB 为x 轴,AC 为y 轴建立直角坐标系,且取单位长度为AB ,则问题转化为求D 点坐标(x ,y ).易知BC =2,所以DE =2,所以BD =DE sin 60°=6
2
.易知直线BD 的倾斜角是45°,所以D 点纵坐标y =BD ·sin 45°=32
,D 点的横坐标x =1+BD cos 45°=1+
32,所以D 点坐标为⎝
⎛⎭⎫1+32,3
2. [答案] 1+
32 3
2
[反思领悟] 在试题中不含有向量的坐标时,要善于根据问题的实际情况,在不改变问题本质的情况下建立适当的坐标系,把向量问题代数化,可以降低问题的难度.
[例7] 已知l 1:3x +2ay -5=0,l 2:(3a -1)x -ay -2=0,且l 1∥l 2,则a 的值为( ) A .0 B .-1
6
C .6
D .0或-1
6
[尝试解答]
[错因] 本题易出现忽略直线斜率不存在的特殊情况致误.
[正解] 法一:当直线斜率不存在,即a =0时,有l 1:3x -5=0,l 2:-x -2=0,符合l 1∥l 2;
当直线斜率存在时,
l 1∥l 2⇔-32a =3a -1a 且52a ≠-2a ⇔a =-1
6.
故使l 1∥l 2的a 的值为-1
6
或0.
法二:l 1∥l 2⇔3·(-a )-(3a -1)·2a =0, 得a =0或a =-16
.
故使l 1∥l 2的a 的值为0或-1
6.
[答案] D
[反思领悟] 在给定直线的一般方程,利用直线的位置关系,求参数的值时,一定要注意直线斜率存在性的讨论,不能想当然地以斜率存在进行求解,致使答案错误.为避免讨论,此类题可采用法二解决.
[例8] (2013·郑州模拟)过点(0,3)作直线l 与抛物线y 2=4x 只有一个公共点,则直线l 的条数为( )
A .0
B .1
C .2
D .3
[尝试解答]
[错因] 本题易只考虑斜率k 存在的情况,而忽视斜率k 不存在以及直线l 平行于抛物线对称轴时的两种情形.
[正解] 当斜率k 存在且k ≠0时,由题中条件知,直线l 的方程为y =1
3
x +3;
当k =0时,直线l 的方程为y =3,此时l 平行于对称轴,且与抛物线只有一个交点⎝⎛⎭⎫
94,3; 当k 不存在时,直线l 与抛物线也只有一个公共点,此时l 的方程为x =0.
综上,过点(0,3)且与抛物线y 2=4x 只有一个公共点的直线l 的方程为y =1
3x +3,y =3,x
=0,共3条.
[答案] D
[反思领悟] 解答直线与抛物线位置关系的相关问题时,注意直线与抛物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直线和抛物线的对称轴垂直与直线和抛物线的对称轴平行.
[例9] 数列{a n }中,a 1=1,a 2=2,数列{a n ·a n +1}是公比为q (q >0)的等比数列,则数列{a n }的前2n 项的和S 2n =________.
[尝试解答]
[错因] 对于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易忽略公比q =1的特殊情况,造成概念性错误.再者没有从定义出发研究条件中的数列{a n ·a n +1}是公比为q (q >0)的等比数列,得不到数列{a n }的奇数项和偶数项成等比数列,从而找不到解题的突破口,使思维受阻.
[正解] 由数列{a n ·a n +1}是公比为q 的等比数列,得a n +1a n +2a n a n +1
=q ⇔a n +2a n =q ,这表明数列
{a n }的所有奇数项成等比数列,所有偶数项成等比数列,且公比都是q ,又a 1=1,a 2=2,
所以,当q ≠1时,S 2n =a 1+a 2+a 3+a 4+…+a 2n -1+a 2n =(a 1+a 3+a 5+…+a 2n -1)+(a 2
+a 4+a 6+…+a 2n )=a 1(1-q n )1-q +a 2(1-q n )1-q =3(1-q n )
1-q
;
当q =1时,S 2n =a 1+a 2+a 3+a 4+…+a 2n -1+a 2n =(a 1+a 3+a 5+…+a 2n -1)+(a 2+a 4+a 6+…+a 2n ) =(1+1+1+…+1)+(2+2+2+…+2) =3n .
[答案] ⎩⎪⎨⎪⎧
3(1-q n
)1-q ,q ≠1,3n ,q =1
[反思领悟] (1)本题中拆成的两个数列都是等比数列,其中a n +2
a n =q 是解题的关键;
(2)不要认为奇数项、偶数项都成等比数列,且公比相等,就是整个数列成等比数列,解题时要慎重,写出数列的前几项进行观察、比较就能得出正确结论;
(3)对等比数列的求和一定要注意公比为1这种特殊情况,高考往往就是在此设计陷阱,使考生考虑的问题不全面而导致解题错误.
[例10] 已知等比数列{a n }中,a 2=1,则其前3项和S 3的取值范围是( ) A .(-∞,-1] B .(-∞,0)∪(1,+∞) C .[3,+∞)
D .(-∞,-1]∪[3,+∞) [尝试解答]
[错因] 本题易忽视对公比大于0和小于0的讨论. [正解] 因为等比数列{a n }中a 2=1, 所以S 3=a 1+a 2+a 3=a 2⎝⎛⎭⎫1+q +1q =1+q +1q . 所以当公比q >0时,
S 3=1+q +1
q ≥1+2
q ·1
q
=3(当且仅当q =1时,等号成立); 当公比q <0时,
S 3=1-⎝⎛⎭⎫-q -1
q ≤1-2(-q )·⎝⎛⎭
⎫-1q =-1(当且仅当q =-1时,等号成立). 所以S 3∈(-∞,-1]∪[3,+∞). [答案] D
[反思领悟] 在利用基本不等式解决函数的值域问题时,要注意其使用条件和等号成立的条件,即所谓“一正、二定、三相等”.例如,求函数y =x +1x 的值域和a b +b
a 的取值范围问题
时,要注意分类讨论.
[例11] (2013·滨州模拟)设函数f (x )=x -2
x -a ln x (a ∈R ).
(1)当a =3时,求f (x )的极值; (2)讨论函数f (x )的单调性. [尝试解答]
[错因] 本题的易错点是在讨论函数y =f (x )的单调性时,因缺乏分类讨论意识,导致解题错误;或者有分类讨论意识,但分类标准模糊导致分类不全致误.
[正解] (1)函数f (x )的定义域为(0,+∞).
当a =3时,f ′(x )=1+2x 2-3x =x 2
-3x +2x 2=(x -1)(x -2)
x 2
,令f ′(x )=0,解得x 1=1,x 2=
2.
f ′(x )与f (x )随x 的变化如下表:
所以f (x )在x =1处取得极大值f (1)=-1;
在x =2处取得极小值,f (2)=1-3ln 2.
(2)f ′(x )=1+2x 2-a x =x 2
-ax +2
x 2
.
令g (x )=x 2-ax +2,其判别式Δ=a 2-8,
①当|a |≤22时,Δ≤0,f ′(x )≥0,故f (x )在(0,+∞)上单调递增;
②当a <-22时,Δ>0,g (x )=0的两根都小于0,所以在(0,+∞)上,f ′(x )>0,故f (x )在(0,+∞)上单调递增;
③当a >22时,Δ>0,g (x )=0的两根为x 1=a -
a 2-82,x 2=a +a 2-8
2
,且都大于0, f ′(x )与f (x )随x 的变化如下表:
故f (x )在⎝ ⎛⎭⎪⎫0,a -a 2-82,⎝ ⎛⎭⎪⎫a +a 2-82,+∞上单调递增,在⎝ ⎛⎭
⎪⎫
a -a 2-82,
a +a 2-82上单调递减.
综上,当a ≤22时,f (x )在(0,+∞)上单调递增;当a >22时,f (x )在⎝ ⎛⎭⎪⎫
0,a -a 2-82,
⎝ ⎛⎭⎪⎫a +a 2-82,+∞上单调递增,在⎝ ⎛⎭
⎪⎫
a -a 2-82,
a +a 2-82上单调递减. [反思领悟] 判断含参数的单调性问题应注意:先树立分类讨论的思想意识,做题时应先对问题作深入的研究,明确其分类的标准,如本题中要讨论函数f (x )的单调性,应讨论f ′(x )的符号,即讨论x 2-ax +2的符号,从而应分Δ≤0与Δ>0两种情况讨论;由于考虑到函数的定义域为(0,+∞),应讨论f ′(x )=0的两根与定义域的关系,故再次分a <-22和a >22两种情况.一般地,与y =ax 2+bx +c 有关的讨论有三种依据:a 取值,Δ取值,根的大小.
[例12] 曲线y =1-x 2与直线y =x +b 没有公共点,则实数b 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 [尝试解答]
[错因] 本题易直接联立y =
1-x 2与y =x +b ,整理为2x 2+2bx +b 2-1=0,然后错误地认为曲线y =
1-x 2与直线y =x +b 没有公共点等价于方程2x 2+2bx +b 2-1=0无解,从而导致解题错误.
[正解] 如图,根据图像可知:当b >2或b <-1时,方程组⎩⎪⎨⎪⎧
y =1-x 2,y =x +b 无解,即曲线y =1-x 2与直线y =x +b 没有交点.故b 的取值范围为(-∞,-1)∪(2,+∞).
[答案] (-∞,-1)∪(2,+∞)
[反思领悟] 在研究直线与圆或直线与圆锥曲线的公共点的个数时,通常联立与曲线的方程,通过方程组解的个数来判断.但是在解决此类问题时,一定要注意圆或圆锥曲线是否为完整的圆或圆锥曲线,否则应画出图形,利用数形结合法解决,如本例中曲线y =1-x 2表示的图形为半圆而不是整个圆,故应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求解.
[例13] 若sin x +sin y =13
,则sin y -cos 2x 的最大值为________. [尝试解答]
[错因] 本题易将sin y -cos 2x 转化为⎝⎛⎭⎫13-sin x -cos 2x =sin 2x -sin x -23
,误认为sin x ∈[-1,1],致使问题转化不等价而导致解题错误.
[正解] 由已知条件有sin y =13
-sin x , 且sin y =⎝⎛⎭⎫13-sin x ∈[-1,1],结合sin x ∈[-1,1],得-23
≤sin x ≤1, 而sin y -cos 2x =13-sin x -cos 2x =sin 2x -sin x -23
,
令t =sin x ⎝⎛⎭
⎫-23≤t ≤1, 则原式=t 2-t -23=⎝⎛⎭⎫t -122-1112⎝⎛⎭⎫-23
≤t ≤1, 因为对称轴为t =12
, 故当t =-23,即sin x =-23时,原式取得最大值49
. [答案] 49
[反思领悟] 在利用换元法解决问题时,要注意换元后自变量取值范围的变化,当题目条
件中出现多个变元时,要注意变元之间的相互约束条件,如本例中易忽视等式sin x +sin y =13
中两个变量的相互制约,即由于-1≤sin y ≤1,所以sin x 必需满足-1≤13
-sin x ≤1这个隐含的约束条件.
[例14] (2013·南京师大附中模拟)如图,正方形ABCD 和
三角形ACE 所在的平面互相垂直,EF ∥BD ,AB =2EF .
(1)求证:BF ∥平面ACE ;
(2)求证:BF ⊥BD .
[尝试解答]
[错因] 本题易失分的原因有以下两点:
(1)推理论证不严谨,在使用线面位置关系的判定定理、性质定理时忽视定理的使用条件,如证明BF ∥平面ACE 时,易忽视指明BF ⊄平面ACE ;
(2)线面位置关系的证明思路出错,缺乏转化意识,不知道要证明线线垂直可以通过线面垂直达到目的.
[正解](1)设AC与BD交于O点,连接EO.
在正方形ABCD中,2BO=AB,又因为AB=2EF,
∴BO=EF.
又∵EF∥BD,
∴四边形EFBO是平行四边形,∴BF∥EO,
又∵BF⊄平面ACE,EO⊂平面ACE,
∴BF∥平面ACE.
(2)在正方形ABCD中,AC⊥BD,
又∵正方形ABCD和三角形ACE所在的平面互相垂直,BD⊂平面ABCD,平面ABCD∩平面ACE=AC,
∴BD⊥平面ACE.
∵EO⊂平面ACE,∴BD⊥EO.
∵EO∥BF,∴BF⊥BD.
[反思领悟]证明空间线面位置关系的基本思想是转化与化归,根据线面平行、垂直关系的判定和性质,进行相互之间的转化,如本题第(2)问是证明线线垂直,但分析问题时不能只局限在线上,要把相关的线归结到某个平面上(或是把与这些线平行的直线归结到某个平面上),通过证明线面的垂直达到证明线线垂直的目的,但证明线面垂直又要借助于线线垂直,在不断的相互转化中达到最终目的.解决这类问题时要注意推理严谨,使用定理时要找足条件,书写规范等.
[例15]已知点A(x1,ax1),B(x2,ax2) 是函数y=a x(a>1)的图像上任意不同两点,依据
图像,可知线段AB总是位于A,B两点之间函数图像的上方,因此有结论
12
2
x x
a a
>a122
x+x
成
立.运用类比思想,可知若点C(x1,sin x1),D(x2,sin x2)是函数y=sin x(x∈(0,π))的图像上的不同两点,则类似地有____________成立.
[尝试解答]
[错因] 本题通过类比推理,易得“sin x 1+sin x 22>sin x 1+x 22
”的错误结论,其错误的原因是类比推理不严谨,未真正读懂题意,未能把握两曲线之间相似的性质,导致得出错误结论.
[正解] 运用类比推理与数形结合,可知y =sin x (x ∈(0,π))的图像是上凸,因此线段CD
的中点的纵坐标sin x 1+sin x 22总是小于函数y =sin x (x ∈(0,π))图像上的点⎝ ⎛⎭
⎪⎫x 1+x 22,sin x 1+x 22的纵坐标,即sin x 1+sin x 22<sin x 1+x 22
成立. [答案] sin x 1+sin x 22<sin x 1+x 22
[反思领悟] 类比推理是从特殊到特殊的推理,求解有关类比推理题时,应找出两类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和一致性,用一类事物的性质去推测另一类事物的性质,得出一个明确的命题.类比推理的关键是找到合适的类比对象,否则就失去了类比的意义.
[例16] 在△ABC 中,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且a =1,c = 3.
(1)若角C =π3
,则角A =________; (2)若角A =π6
,则b =________. [尝试解答]
[错因] 在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时,易出现丢解或多解的错误,如第(1)问中没有考虑c 边比a 边大,在求得sin A =a sin C c =12后,得出角A =π6或5π6;在第(2)问中又因为没有考虑角C 有两解,由sin C =c sin A a =32,只得出角C =π3,所以角B =π2
,解得b =2,这样就出现了丢解的错误.
[正解] (1)由正弦定理a sin A =c sin C ,得sin A =a sin C c =12,又a <c ,∴A <C ,∴A =π6
. (2)由a sin A =c sin C ,得sin C =c sin A a =32,得C =π3或2π3
. 当C =π3时,B =π2
,可得b =2; 当C =2π3时,B =π6
,此时得b =1. [答案] (1)π6
(2)2或1 [反思领悟] 已知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注意要对解的情况进行讨论,讨论的根据:一是所求的正弦值是否大于1,当正弦值小于或等于1时,还应判断各角之和与180°的关系;二是两边的大小关系.
[例17] 双曲线x 2a 2-y 2
b
2=1(a >0,b >0)的两个焦点为F 1、F 2,若P 为其上一点,且|PF 1|=2|PF 2|,则双曲线离心率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
[尝试解答]
[错因] 本题容易因忽视特殊情况而出错.因为当点P 在右顶点
处,∠F 1PF 2=π,所以0<∠F 1PF 2≤π.如果忽视特殊情况,就会出现0<
∠F 1PF 2<π的错误.
[正解] 如图所示,设|PF 2|=m ,∠F 1PF 2=θ(0<θ≤π),当点P 在右
顶点处时,θ=π.
由条件,得|PF 1|=2m ,|F 1F 2|2=m 2+(2m )2-4m 2cos θ,且||PF 1|-|PF 2||=m =2a .
所以e =2c 2a
=
m 2+(2m )2-4m 2cos θm =5-4cos θ.
又-1≤cos θ<1,所以e∈(1,3].
[答案](1,3]
[反思领悟]本题在求解中稍不注意,就会出现漏掉特殊情况的错误.在平时的训练中应该加强对解题的监控,注意多研究问题的各种情况,以形成全面思考,周密答题的良好习惯.这对考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