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号与系统实验讲义(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一 非正弦周期信号的分解与合成
一、实验目的
1.分析并观测50Hz 非正弦周期信号的频谱,并与其傅里叶级数各项的频率与系数作比较。

2.观测基波和其谐波的合成。

二、实验设备
1.THBCC-1型实验平台 2.虚拟示波器 三、实验原理
1.任何周期信号都是由各种不同频率、幅值和初相的正弦波迭加而成的。

对于周期信号由它的傅里叶级数展开式可知,各次谐波的频率为基波频率的整数倍。

非正弦周期信号包含了从零到基波频率整数倍的频率成份。

将被测方波信号加到分别调谐于其基波和各奇次谐波频率的电路上。

从每一带通滤波器的输出端可以用示波器观察到相应频率的正弦波。

本实验的结构图如图2-1所示,其中所用的被测信号是50Hz 的方波。

2.实验装置的结构图
图 2-1 实验结构图
图2-1中LPF 为低通滤波器,可分解出非正弦周期信号的直流分量。

BPF 1~BPF 6为调谐在基波和各次谐波上的带通滤波器,加法器用于信号的合成。

3.各种不同的波形及其傅氏级数表达式
方波
)7sin 71
5sin 513sin 31(sin 4)( ++++=
t t t t Um
t u ωωωωπ 三角波
)5sin 25
1
3sin 91(sin 8)(2
-+-=
t t t Um
t u ωωωπ
半波
)4cos 15
1
cos 31sin 421(2)( +--+=
t t t Um t u ωωωππ
全波
)6cos 35
1
4cos 1512cos 3121(4)( t t t Um t u ωωωπ---=
矩形波
)3cos 3sin 312cos 2sin 21cos (sin
2)( ++++
=
t T
t T t T U T
U t u m
m
ωτπ
ωτπωτπ
π
τ 四、实验内容及步骤
1.将50Hz 的信号(正弦半波、全波、矩形波或三角波)接至信号分解实验模块的输入端,观察该模块的基波成分。

2.将BPF1~BPF6的输出分别接至虚拟示波器,观测其基波及各次谐波的频率和幅值。

3.将分解所得的基波、三次谐波分别接至加法器的相应输入端,观测加法器的输出波形的频率和幅值。

4.在步骤3的基础上,再将五次谐波分量加到加法器的输入端,观测相加后的合成波形的频率和幅值。

五、实验报告
1.根据实验测量所得的结果,在同一坐标纸上绘制信号波形及其分解后所得的基波和各次谐波的波形。

方波:
图3-1. 方波波形图
图3-2. 方波基波波形图
图3-3. 方波三次谐波波形图
三角波:
图4-1. 三角波波形图
图4-2. 三角波基波波形图
图4-3. 三角波三次谐波波形图
图4-4. 三角波五次谐波波形图半波:
图5.1 半波半波波形图
图5.2 半波直流分量
图5.3 半波基波波形图
图5.4 半波二次谐波波形图
图5.5 半波四次谐波波形图
全波:
图6.1 全波波形图
图6.2 全波直流分量
图6.3 全波二次谐波波形图
图6.4 全波四次谐波波形图
矩形波:
图7.1 矩形波波形图
图7.2 矩形波直流分量
图7.3 矩形波基波波形图
图7.4 矩形波二次谐波波形图
图7.5 矩形波三次谐波波形图
图7.6 矩形波四次谐波波形图
图7.7 矩形波五次谐波波形图
图7.8 矩形波六次谐波波形图
2.绘制基波和三次谐波合成后的波形,以及基波、三次谐波、五次谐波三者合成的波形,绘制在同一坐标纸上,进行比较。


六、实验思考题
1.什么样的周期性函数没有直流分量和余弦项?
奇函数傅立叶展开后仍然保持是奇函数,因此只有正弦项,没有直流和余弦项.
2.分析理论合成的波形与实验观测到的合成波形之间误差产生的原因。

理论合成是由无限个谐波波形合成的,而实验中只是取了有限个波形合成的,所以与理论合成波形之间还是有不小误差的
实验二零输入、零状态及完全响应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进一步了解系统的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和完全响应的原理。

2.掌握用简单的R-C电路观测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和完全响应的实验方法。

二、实验设备
1.THBCC-1型实验平台
2.虚拟示波器
三、实验内容
1.连接一个能观测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和完全响应的电路图(参考图3-1)。

2.分别观测该电路的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和完全响应的动态曲线。

四、实验原理
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和完全响应的模拟电路如图3-1所示。

R
图3-1 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和完全响应的电路图
五、实验步骤
选择零输入、零状态和完全相应模块
1.零输入响应:输入电压值为零,电容初始电压状态不为零
将K2拨到1,K1拨到2(或1)使直流电源对电容C充电,待充电完毕后,将K2拨到2,用示波器观测Uc(t)的变化。

2.零状态响应:输入电压值不为零,电容初始电压状态为零
先将K2拨到2,使电容两端的电压放电完毕,用示波器观测直流电压向电容C的充电过程。

3.完全响应:输入电压值不为零,电容初始电压状态不为零
将K1拨到1(或2)使电源向电容充电,用示波器观测Uc(t)的完全响应。

六、实验报告
1.推导实验模块中R-C电路的电容两端电压Uc(t)在零状态响应以及完全响应下的表达式。

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和完全响应的模拟电路如图1
-1所示。

图1-1 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和完全响应的电路图
合上图1-1中的开关K1、K3,则由回路可得
iR+Uc =E (1)
∵ i =C dt dU
c ,则上式改为
=E U dt
dU
RC c c + (2) 对上式取拉式变换得:
RCU C (S )-RCU C (0)+U C (S )=S
15
∴RC
1S 5RC 1S 15S
15=1RCS (0)RCU 1)S(RCS 15(S)=U c c
+++-+++⎪⎪⎪⎪⎭⎫ ⎝⎛,其中5V (0)U c = t RC 1-t RC 1-c 5e e 1(t)=15U +-⎪⎪⎭
⎫ ⎝⎛ (3) 式(3)等号右方的第二项为零输入响应,即由初始条件激励下的输出响应;第一项为零状态响应,它描述了初始条件为零(Uc (0)=0)时,电路在输入E=15V 作用下的输出响应,显然它们之和为电路的完全响应,图1-2所示的曲线表示这三种响应的过程。

图1-2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和完全响应曲线
其中:①---零输入响应 ②---零状态响应 ③----完全响应
2.根据实验,分别画出该电路的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和完全响应的曲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