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课堂变得有声有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数学课堂变得有声有色
作者:黄丽慧
来源:《师道·教研》2011年第04期
数学课堂不应是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它应该是一个充满生机、充满活力的过程.如何有效地让传统的数学课堂不再枯燥,活灵活现地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数学知识呢?
一、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数学课的一切教学都要围绕学生思维的发展展开,所以学生是理所当然的“主人”.学习数学的方法是让学生进行“再创造”,要让他们本人亲自去发现或创造,要切实改变过去那种“我讲你听”、“重结论,轻过程”把知识结论硬塞给学生的做法.教学中,教师仅仅是教学的组织者、指导参与者、合作者,只起到引导和帮助的作用,所以教师必须抛弃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的旧观念,不能再重复以往的角色,更不能再将知识填鸭式地灌注到学生的头脑中,必须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现,主动创造,以此突出其主人翁的意识,因此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中各个知识的发展过程和前后联系.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的工作只能是——疑难处帮助,关键处点拨,切忌长篇大论,只顾自己滔滔不绝地讲,否则数学课就成为了教师的演讲课.我们只有让学生亲自去发现,才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于是,我精心设计学生活动,为学生打造坚实的知识基础,帮助他们构建探索知识的平台,从而引导他们大胆地进行探究性的学习.
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1.设计实验证明学生手中的圆柱和圆锥是“等底等高”的.
实验一:把圆柱和圆锥形的容器的底面叠在一起,你发现了什么?(底面积相等)
实验二:把圆柱和圆锥形的容器放在水平面上,用尺子测量它们的高,你发现了什么?(高度一样)
讨论前面两个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通过实验得出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
2.通过实验,发现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1)小组实验:把圆锥形的容器装满水后缓缓注入圆柱形的容器中,直到把圆柱形的容器装满.
(2)学生纪录实验结果,并展开对体积求法的讨论.
(3)教师询问:“倒了几次才装满?”学生答:“3次”.“你发现了什么?”“一个圆柱体积相当于三个圆锥的体积.”“怎样求圆锥体体积?”“用圆柱体积除以3或乘以.”“能建立公式吗?”“能,V=sh或V= sh÷3.”(当然不能忽视条件——等底等高.)
以上教学设计,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从让学生发现“等底等高”到“体积计算公式”都没有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让他们亲自动手做实验,亲自去发现,去探究,最终找到正确答案,可以说,学生从头到尾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发现过程,培养了他们亲历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现了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运用多媒体激活课堂,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良好的教学情境,活跃的课堂气氛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萌发求知欲望、进行创造性思维的有力措施.又由于儿童的形象思维占有很大的优势,且情感的体验容易受具体事物支配,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便能给课堂注入无限生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多媒体直观、形象、生动灵活的特点,创设情境,化静为动,化难为易,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直观,将观察、欣赏与学习、训练紧密结合,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产生学习欲望.
如在教学小学数学中的“相遇”问题时,如果用多媒体教学,创设行人或汽车“相向”、“背向”等运动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时间、路程、速度之间的关系;同时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动画效果,展现实物的图像,通过跳跃、移动、变形、闪烁等把静态的东西转化为动态知识,逼真地反映事物动态的形成过程,使学生有亲临其境的感觉,这样就能使学生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
又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利用多媒体设计出动画课件,依次形象地投影出4个苹果、2个饼、1个圆被平均分成2份的过程,这种动画切割式的分法使学生很容易理解,然后再请学生动手操作,进行人机交互,动态地展现把1个圆平均分成3等份,再问学生每份是多少?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与动态的画面展示,耳闻目睹,就能非常直观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很容易理解分数的概念,学习兴趣也会逐渐增强,课堂氛围也不再是死板呆滞、枯燥无味的.
责任编辑罗峰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