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 古诗三首 一课一练同步练习(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 古诗三首一课一练同步练习(含答案)
第一课时
一、默写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并完成后面练习。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昼出耘田,村庄儿女各当家。

,也傍学种瓜。

1.选择下列加点词语的正确意思。

耘田()①在田里锄草②犁地
傍()①靠近②并排
2.用自己的话写出这首诗后两行的意思。

二、查资料,抄写一首自己喜欢的其他田园诗。

【答案】
一、1.夜绩麻童孙未解供耕织桑阴 2.①①
3. 儿童不明白怎么耕田织布,但也在桑树下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

二、乡村四月作者:翁卷 (宋)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第二课时
一、写出加点词语的意思。

稚子弄冰
宋代: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1.稚子:。

2.钲:。

3.磬(qìng):。

4.玻璃:。

二、用自己的话写出《稚子弄冰》前两句的意思。

【答案】
一、1.稚子:指幼稚、天真的孩子。

2.钲:一种金属打击乐器。

3.磬(qìng):一种用玉或石制成的击乐器。

4.玻璃: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不是现在的玻璃。

二、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盘中的冰块脱下,用彩线穿取,当做银钲。

第三课时
一、把诗句补充完整,并用自己的话写出所填字词的意思。

村晚
宋代: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山衔落日()寒漪。

牧童()横牛背,短笛无腔()吹。

1. 。

2. 。

3. 。

4. 。

二、用自己的话写出《村晚》后两句的情景。

【答案】
一、陂浸归去信口
1.陂(bēi):池塘。

2.浸:淹没。

3.归去:回去。

4.信口:随口。

二、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缓缓地回家去,他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曲调。

二、五年级语文阅读理解训练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天堂里的老师
他是我分管的病人当中比较坚强的一位。

他不像有的癌症患者,以绝望、恐惧的态度对待疾病。

他一直坚持自学大学课程。

他叫阿明,某师范大学二年级学生。

在阿明的隔壁病房,住着一个7岁的小男孩冬冬。

不做治疗时,阿明常去给冬冬讲故事,辅导作业,有时还教几个外语单词。

阿明成了冬冬的编外老师。

一天上午,推开病房的门,阿明正在教冬冬写毛笔字,一笔一画,一撇一捺,那么认真,那么从容。

阳光从窗外照进来,仿佛一道光环笼罩着他们。

生命被抛至如此绝境,他们却用自己的方式顽强地抗拒着,不向命运低头。

没过多久,冬冬死了,弥留时,冬冬拉着阿明的手说:“我要上学。


一连几天,阿明没再走出病房,只是闷着看书。

有一天,他请求我10点以后为他亮一小时的灯。

他说:“我要用剩下的时间学完全部课程,即使到了天堂,我也要当一名教师,去教像冬冬那样不幸夭折的没有机会上学的孩子。

”我被他深深地打动了,含着泪花破例答应了他的请求。

每晚到了10点,病房统一熄灯后,只有阿明的房间灯还亮着。

那闪烁的灯光像一面旗帜在向人们昭示:生命也许很脆弱,但生命又真的很顽强。

三个月后,阿明死了,死得很安详。

每当夜深人静,仰望天空,穿过薄雾般的月光,我仿佛听到了琅琅的读书声。

那儿有阿明,有冬冬,还有一群天使般的孩子……
(1)给划线字注音。

________________
弥留夭折
(2)“生命也许很脆弱,但生命又真的很顽强。

”怎样理解这句话?
(3)“那闪烁的灯光像一面旗帜在向人们昭示……”这句话中比喻起到的表达作用是什么?(4)读“生命被抛至如此绝境,他们却用自己的方式顽强地抗拒着,不向命运低头”,我会想起一个类似的故事《________》,它的主人公是________。

【答案】(1)mí;yāo
(2)生命很脆弱,是指肌体被病魔侵袭;生命又真的很顽强,则指阿明顽强的拼搏精神,不屈的昂扬斗志,阿明对生命的珍爱。

(3)将阿明对生命的态度、对理想的追求等诸多精神因素,向人们展示出来了,形象而动人。

(4)鲁滨孙漂流记;鲁滨孙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本课生字的掌握情况,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还要注意声调、韵母的区别,平时要多读,多练。

(2)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结合文中人物的情感。

根据词句原本意义,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分析、推断词句的不同含义,去深入理解词句的真正含义。

(3)这是一句极妙的比喻句。

把那闪烁的灯光比作一面旗帜。

这一句话表达了阿明在短
暂的生命旅程中,不向病魔低头,勇敢地与病魔作斗争,那种顽强的生存意识,对生命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理想的的执着的态度的坚强的精神,令人敬仰。

这种精神向人们昭示,生动形象。

(4)考查对句子的理解及知识的积累。

故答案为:(1)mí、yāo (2)生命很脆弱,是指肌体被病魔侵袭;生命又真的很顽强,则指阿明顽强的拼搏精神,不屈的昂扬斗志,阿明对生命的珍爱。

(3)将阿明对生命的态度、对理想的追求等诸多精神因素,向人们展示出来了,形象而动人。

(4)鲁滨孙漂流记、鲁滨孙
【点评】(1)准确识记字音,要掌握常用多音多义字的正确读音,注意纠正方言中跟普通话读音不一致的字音,关键在于把词语的形音义结合起来,音随形或义变。

不同的读音表义不同,用法不同,词性往往也不同,可以根据意思来记住不同的音节。

(2)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3)此题主要考查比喻及其作用。

(4)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积累。

3.阅读下面短文,完成练习。

对视
有一天,萌萌望着我,突然说:“妈妈,你的眼睛里有我。


接着,他又问:“妈妈,我的眼里有你吗?”
于是,我望着他说:“在我看你的时候,你的眼睛里也有我。


“你知道我在你的眼里是什么样子吗?”他又问。

“知道。

”我说,“你聪明,顽皮,又听话,又不听话,有时又做鬼脸儿……”
“那你知道你在我眼里是什么样子吗?”他又问我。

我一下子回答不上来,但我却由此想到: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的眼中都有别人,都注视别人。

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时时处处注意到自己在别人的眼中究竟是什么样子。

如果每个人都能注意到这一点,那该多好。

(1)短文中不少句子里用了“眼中”“眼里”“眼睛里”。

这些词语有两种意思:A.就是视觉的眼睛里;B.有“心目中”的意思。

请你联系上下文,给下面句子中的划线词语选择合适的解释。

①妈妈,你的眼睛里有我。

________
②妈妈,我的眼里有你吗?________
③在我看你的时候,你的眼睛里也有我。

________
④你知道我在你的眼里是什么样子吗?________
⑤那你知道你在我眼里是什么样子吗?________
⑥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的眼中都有别人,都注视别人。

________
(2)短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写母子对话;第二部分写由对话引起的联想,点明中
心;第三部分表达作者真诚的希望。

请根据提示,用“//”在原文中划分出来。

(3)作者说:“如果每个人都能注意到这一点,那该多好。

”句中的“这一点”是指________。

(4)读了这篇含义深刻的小散文,我明白了________的道理。

【答案】(1)A;A;A;B;B;B
(2)……他又问我。

//我一下子回答不上来… …什么样子。

//最后一段。

(3)我们每个人的眼中都有别人,都注视别人。

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时时处处注意到自己在别人的眼中究竟是什么样子
(4)略
【解析】【分析】(1)这是一道“一词多义”的练习题。

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要把字放在语境中去理解。

(2)分段就是划分文章的意义段,即在意义上可以构成一个完整单位的部分。

此题是按段意划分段落,先对短文有一个整体把握,然后再划分。

(3)这是考查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

感知文本内容,从文章中提炼和概括信息,结合语言环境,联系上下文,找出称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

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

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4)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

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故答案为:(1)A A A B B B(2)……他又问我。

//我一下子回答不上来… …什么样子。

//最后一段。

(3)我们每个人的眼中都有别人,都注视别人。

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时时处处注意到自己在别人的眼中究竟是什么样子(4)略
【点评】(1)主要考查学生对多义词的理解,正确理解字的语境意义需要在积累的基础上仔细揣摩,然后根据字的意思再一一对号座。

(2)此题考查按段意划分段落的能力。

(3)此题考查对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的把握。

(4)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4.阅读下文,完成练习。

生日
①30岁生日,我点燃了53支蜡烛。

②妻子边找酒边唠叨:“没听说谁的生日是提前两天过的,害得我啥也来不及准备。

”桌上摆着生日蛋糕、朱古力和许多带壳的炒花生,这最后一样是我母亲生前最喜爱的食物。

屋里的电灯灭了,烛光的火苗一齐跳起了“迪斯科”。

(a)我的眼睛湿润了。

母亲穿着那件深蓝色夹衣坐在藤椅中,她已经病恹恹的,只有脸上慈爱的神色是儿子每时每刻都能从愁容中分辨出来的。

她说:“明天,是你29岁生日,过不过?”我不忍心让妈妈劳神,她患的是晚期肝癌,唯一需要的是治疗和休养。

我说:“妈,这次不过了吧。


母亲的眼光停滞在我身上,良久又停滞在自己的足尖上。

在母亲病逝立墓碑时,我查阅她的生卒岁月,我吃惊地看到一行字:“生于1934年12月14日。

”假如我们也想着给母亲祝寿的话,每年母亲的生日恰好比我的早两天。

我懂了,可是懂得太迟了。

母亲在最后的日子里惦记着儿子的生日,何尝不希望儿子关切地问一句,头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为她的生日做些表示呢!可是,儿子竟让她带着莫大的遗憾去了……
妻子和牧牧笑咧咧地入席就座,一个为我斟酒,一个为我切蛋糕。

牧牧举起酒杯,眨眨眼睛,大声说:“爸爸,庆贺你的生日!”
(b)我百感交集,本来湿润的.眼睛更无法睁开了,我把牧牧抱过来骑在膝上,和他头碰头地说:“今天不是庆贺,是纪念。

来,牧牧吹蜡烛。


牧牧吹一支数一个数,吹到20支就发现了问题:“怎么这么多啊?”
儿子和妻子都看着我,眸子里映出不同色调的烛辉。

我对儿子说:“吹吧,吹完了讲个故事给你听。

”牧牧吹完了,我当真讲了一个“故事”,还告诉他别学“故事”里的那个人。

他听懂没有很难说,但垂头啜泣的妻子肯定是听懂了的。

(1)第①、②段中有三处暗示了此次生日的特殊,这三处是:________。

(2)联系全文看,标题“生日”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①________,②________。

【答案】(1)第一处:30岁生日,我点燃了53支蜡烛。

第二处:桌面上摆着生日蛋糕、啤酒、果仁朱古力和许多带壳的炒花生,这最后一样是我母亲生前最喜爱的食物。

第三处:没听说谁的生日得提前两天过的,害得我啥也来不及准备。

(2)替本文作者过生日;本文作者的母亲过生日
【解析】【分析】(1)考查筛选相关信息。

解答时细读第①、②两个自然段,从中找出答案即可。

(2)考查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

解答时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联系全文看,标题“生日”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①替本文作者过生日,②本文作者的母亲过生日。

【点评】(1)此题考查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2)此题考查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5.课外阅读。

灯光
夏夜,静悄悄的,星星眨着眼睛,月亮姑娘出外飘游。

她那柔和的金黄色的光芒,像轻纱一样笼罩着大地。

她在天空中飘呀,飘呀。

夜渐渐深了,一家家的灯火相继熄灭了,人们进入了梦乡。

夜更深了,月亮姑娘在静寂的夜空继续慢慢地飘着。

忽然,她发现有一盏灯还亮着,那灯光和天上的星光相互辉映。

月亮姑娘好奇地探头一望,只见那明亮的灯光下有一位老师,她面前放着厚厚的一摞学生作业本。

这位老师正在埋头批改学生作业。

她改得那么认真,那么仔细,连一个小小的错误也不放过。

额上渗出了细小的汗珠,她也顾不上擦。

咦,她怎么笑了?月亮姑娘又往前探了探头,啊,她改到了一篇好文章。

哟,怎么又皱眉了?咳,原来是批到了“淘气大王”的胡涂作业。

啊,这就是老师的甘和苦。

在这盏“长明灯”下,她的双鬓银丝不断增多,她的额上皱纹逐渐加深。

为了孩子们的成长,她在默默地、无私地奉献着她的每一分光。

月亮姑娘叹息着悄悄离去,她不忍心打扰老师的工作。

啊,夏天的夜晚是多么宁静!月亮是那么柔和,星星是那么闪烁迷人。

老师屋里的那盏灯,比月亮、星星更柔和,更迷人。

(1)给短文分段。

(2)概括第二、五自然段段意。

(3)找出文中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

(4)为什么说:“老师屋里的那盏灯比月亮、星星更柔和,更迷人”?
【答案】(1)共分三段。

第一段(第1节);第二段(第2—4节)第三段(第5节)。

(2)第2自然段:深夜,月亮姑娘看见老师还在认真批改学生作业。

第5自然段:老师屋里那盏灯比月亮、星星更柔和、迷人。

(3)为了孩子们的成长,她在默默地无私地奉献着她的每一分光。

(4)是老师无私地为教育事业奉献每分光的精神使她屋中的灯光比星星、月亮更柔和、迷人。

【解析】【分析】(1)这篇课文共分三段。

第一段(第1节);第二段(第2—4节)第三段(第5节)。

(2)第2自然段:深夜,月亮姑娘看见老师还在认真批改学生作业。

第5自然段:老师屋里那盏灯比月亮、星星更柔和、迷人。

(3)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为了孩子们的成长,她在默默地无私地奉献着她的每一分光。

(4)是老师无私地为教育事业奉献每分光的精神使她屋中的灯光比星星、月亮更柔和、迷人。

【点评】(1)只有掌握了课文内容,才能划分出段落。

(2)找出了每段的中心思想;(3)考查了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为为了孩子们的成长,她在默默地无私地奉献着她的每一分光。

(4)告诉了我们是老师无私地为教育事业奉献每分光的精神使她屋中的灯光比星星、月亮更柔和、迷人。

6.
母亲的背影
欧阳国
①12岁,我念小学四年级的样子,春节刚过,父亲就拾起行囊,要到外地去务工了。

②母亲从小有胃病,痛到极处,她时常躺在床上翻来覆去,不断呻吟,双手捂住肚子,嘴里不停地打饱嗝。

母亲从来没想过自己有一天会离开村庄,何况自己一身病痛。

但,我和弟弟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父母决心砸锅卖铁也要送我们念书。

家里几亩地养家糊口可以,但要送出两个大学生是不可能的。

父亲决定出外打工,母亲执意要一起去,父亲不同意。

他们吵了起来,到了摔破碗筷的地步。

父亲妥协了。

③父母第一次外出的那个早晨,母亲两眼通红,脸色苍白,唯独头发梳理得好看,后脑勺翘起橡皮筋扎好的黑发。

母亲左肩挎着大包,右手提着小包,含泪离乡。

年还没过完的村庄,炮仗声噼里啪啦地响起,我和弟弟一路跟着父母,弟弟不听话,死也不愿意父母离开,最后索性在村子的黄泥巴路上打起滚来,被外婆强行抱回家。

④我跟在母亲的屁股后面,走几步她就转过头来看看我。

母亲说,回去吧!但我还是走了几百米。

母亲又转过头来说,回去吧!她开始有些哽咽了。

我又送了父母一里多远,母亲
转过头来说,回去吧!她哭出声来。

我站着不动,母亲转头跟在父亲后面。

我含泪望着母亲背影越来越远……
⑤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大学,从农村娃到大学生,再到留在城市工作,十多年来,我兄弟俩在父母的背影中一年又一年成长。

⑥最难忘的是,在浙江义乌,我偶遇母亲的一次背影。

⑦那年,父母没有回家过春节,高考后,我去看望离别一年半的父母,就直接找到了母亲的厂子。

(A)当时,母亲左手正拿着一个干巴巴的馒头,右手扭着水龙头,弯着腰,嘴对准水龙头喝水。

(B)见到我,母亲显然有点不知所措,她转过头看见我,脸上露出了无法掩饰的惊慌。

(C)她连忙解释道:“馒头干得要死,没水冲冲,根本没法咽下去。


⑧“让妈看看你。

高了,高多了,还是那么瘦,东西吃到哪里了。

”母亲有意转移话题,她把剩下的半个馒头咽了下去。

我望着背稍微佝偻的母亲,头发早已花白,额头的皱纹也显而易见,母亲老了,我突然感觉她老了。

我放下行李,借口到卫生间去一趟,还没来得及关上门就大哭起来。

这就是我的母亲,我亲爱的母亲。

她老得如此突然,仿佛转眼之间的,毫无告知似的。

⑨现在,我每天行走在城市里,上班下班,时常想起乡下的母亲。

白天有时想起母亲的背影,老走神。

1.选文重点写了哪两次母亲的背影?
2.文章第②段主要写了哪些内容?作者写这些内容的作用是什么?
3.文章第⑦段画线文字描写生动,请你选择一句简要分析其在表现人物方面的作用。

4.“我放下行李,借口到卫生间去一趟,还没来得及关上门就大哭起来。

”请你联系上下文,揣摩“我”的心理活动,写一段心理描写。

1.父母第一次外出打工时母亲的背影;在浙江义乌偶遇母亲时母亲的背影。

2.这段主要写了母亲有严重的胃病和“我”家家庭境况不好。

这些都是为下文写母亲坚持外出打工做铺垫。

母亲为了子女能上学。

不顾自己体弱多病,拼命劳动,突出了母亲的伟大。

3.示例:B句“见到我,母亲显然有点不知所措”“脸上露出了无法掩饰的惊慌”,这句话重点刻画了母亲的神态,写母亲就生水吃馒头的事被“我”发现之后的尴尬,母亲不希望自己艰苦的生活让“我”知道。

此句描写生动,刻画细腻。

4.提示:可以从感谢母亲、愧疚自责的角度作答。

7.
_____________
①南怀瑾,1918年出生于浙江温州的农村,自幼年起就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他是中国文化的积极传播者,是著名的学者和诗人。

②南怀瑾先生年轻时曾拜一位姓商的先生为师,学习古文。

一天,他写了一篇文章,自觉字字珠玉,很是得意,就拿去给先生看。

商先生看了后满口称赞。

南怀瑾就问:“老师,()我在从前参加科举考试,()能考上吗?”“没问题,没问题,”商先生说,“凭你的水平,考个举人、进士不在话下。

”南怀瑾听得心花怒放
....。

③后来,南怀瑾又拜大名鼎鼎
....的袁焕仙先生为师。

一天,他拿了一篇得意之作兴冲冲地请教袁先生。

先生接过,略扫一眼,就搁在一旁,全然不理。

南怀瑾纳闷:老师怎么这种态度啊?过了几天,他又拿了一篇文章去请教。

先生接过,仍旧往旁边一放。

南怀瑾恭恭敬敬请教,袁先生这才冷冷地说:“就你这水平,还配写文章?”南怀瑾不服气:“老师,别的老师还夸我的文章写得好呢!”袁焕仙把胡子一抹,瞪了他一眼,说:“这事我听说了,你还真拿他的客套当真?我问你,《史记》里的《伯夷叔齐列传》你读过没有?”南怀瑾回答:“读过不止一次,我还能背呢!”袁焕仙说:“你以为能背就真正懂了吗?”南怀瑾低下头:“不敢,还请老师指教。

”袁焕仙发话:“回去,给我读100遍,读完了来见我,再告诉你!”
④南怀瑾从没有遇过这样粗暴的老师,()心里非常不痛快,()师道尊严,他只能忍了。

回家拿起《伯夷叔齐列传》,读了三五遍,突然发现有好多新问题,以前都没有注意过。

越读,觉得理解越深,感受越多。

他按先生的要求,认真地读了100遍,觉得理解得差不多了,就高高兴兴地再去见袁焕仙:“老师,我读出道理来了,想讲给你听。

”袁焕仙笑着说:“不需要再讲了,我相信你懂了。

只有像这样读书,你才能掌握文章的精髓,写出的文章才会独具慧眼。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1)心花怒放:
(2)大名鼎鼎:
2.“扫一眼”表示大致快速地看,照样子再写两个表示“看”的词。

________一眼_________一眼
3.读第①自然段,完成下面的人物档案。

人物:_________ 出生年份:_________ 出生地:_________
身份及主要贡献:
4.短文写了南怀瑾先后拜________和________两人为师。

这两位老师对待南怀瑾的得意之作态度截然不同,第一位老师读后________;第二位老师读后________,他对南怀瑾的指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以为能背就真正懂了吗?”这句话的意思是()
A.能背就真正懂了。

B.能背还不是真正懂了。

6.选择合适的关联词填到文中括号内。

不但……而且……虽然……但是……
假如……就……因为……所以……
7.“只有像这样读书,你才能掌握文章的精髓,写出的文章才会独具慧眼。

”这句话中“像这样读书”是指怎样读书?
8.根据短文内容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南怀瑾的文章很差,姓商的先生对他的评价不正确。

()
(2)南怀瑾的文章很好,袁焕仙先生是鸡蛋里挑骨头,有意刁难。

()
(3)南怀瑾的文章不错,但袁焕仙先生要求很严格,想让他明白真正的读书方法和写作方法。

()
9.下列适合作短文题目的是()
A.读书破万卷
B.书读百遍
10.短文写了两件事,一略一详,第一件事能去掉吗?为什么?
1.(1)心里高兴得像花儿盛开一样,形容极其高兴。

(2)形容名气很大。

2.瞥瞅
3.南怀瑾 1918年浙江温州学者,诗人;积极传播中国文化
4.商先生袁焕仙满口称赞全然不理读100遍《伯夷叔齐列传》
5.B
6.假如……就……虽然……但是……
7.读书要认认真真地多读几遍,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掌握文章的精髓。

8.(1)×(2)×(3)√
9.B
10.不能,第一件事描写较简略,是为了与第二件事作比较而存在的,是为了突出袁焕仙先生的要求严格,所以不能去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