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册第十章10.3做功了吗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案: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册第十章 10.3 做功了吗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册第十章第三节“做功了吗”。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的方法和做功的计算。

具体内容包括:
1. 力对物体做功的定义和条件;
2. 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的方法;
3. 做功的计算公式及应用。

二、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理解力对物体做功的定义和条件,能够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2. 让学生掌握做功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做功公式计算物体所做的功;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重点:力对物体做功的定义和条件,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的方法,做功的计算公式及应用。

难点: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的方法,做功计算公式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具:PPT、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小车、斜面、弹簧测力计、细绳、滑轮等)。

学具:教材、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
1. 实践情景引入:
利用实验器材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

例如,将一个小车放在斜面上,用弹簧测力计拉着小车沿斜面向下运动,观察并描述小车在运动过程中受到的力以及这些力是否对小车做
了功。

2. 讲解力对物体做功的定义和条件:
力对物体做功是指力作用在物体上,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
一定的距离。

力对物体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一是有力作用在物体上;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定的距离。

3. 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的方法:
(1)观察法:观察物体在力的作用下是否发生了位移,位移的方
向是否与力的方向一致。

(2)实验法:利用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测量力的大小和物体位移
的大小,根据做功的计算公式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了功。

4. 做功的计算公式及应用:
做功的计算公式为:W = F × s × cosθ,其中W表示做功,F
表示力的大小,s表示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θ表示力与位
移之间的夹角。

举例:一个力的大小为10N,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5m,力与
位移之间的夹角为30°,计算这个力对物体所做的功。

解:W = 10N × 5m × cos30° = 25 × √3/2 J ≈ 35.36J
5. 随堂练习:
(1)一个力的大小为8N,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3m,力与位移之间的夹角为45°。

(2)一个力的大小为12N,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4m,力与位移之间的夹角为60°。

六、板书设计
力对物体做功的定义和条件
1. 有力作用在物体上
2. 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定的距离
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的方法
1. 观察法:观察物体在力的作用下是否发生了位移,位移的方向是否与力的方向一致。

2. 实验法:利用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测量力的大小和物体位移的大小,根据做功的计算公式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了功。

做功的计算公式及应用
W = F × s × cosθ
七、作业设计
1. 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的实例分析。

实例1:一个人用力推一辆停在平地上的小车,小车没有移动。

判断推力是否对小车做了功。

实例2:一个人用力提着一桶水,水桶没有移动。

判断提力是否对水桶做了功。

2. 做功的计算应用。

(1)一个力的大小为6N,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5m,力与位
重点和难点解析: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的方法和做功计算公式
的运用
一、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的方法
1. 观察法:观察物体在力的作用下是否发生了位移,位移的方向
是否与力的方向一致。

这种方法适用于简单的情况,但在实际问题中,由于外界因素的干扰,单纯依靠观察法往往难以得出准确的结论。

2. 实验法:利用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测量力的大小和物体位移的
大小,根据做功的计算公式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了功。

这种方法较为
准确,但需要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器材。

二、做功计算公式的运用
1. 公式理解:做功的计算公式为W = F × s × cosθ,其中W
表示做功,F表示力的大小,s表示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θ
表示力与位移之间的夹角。

2. 公式应用:在实际问题中,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
公式进行计算。

例如,当力和位移方向相同时,θ = 0°,此时做功
公式简化为W = F × s;当力和位移方向垂直时,θ = 90°,此时做功为0。

3. 注意问题:在运用做功公式时,需要注意力和位移的方向关系。

当力和位移方向不一致时,需要将位移分解为两个分量,即位移在力
方向上的分量和位移垂直于力方向的分量。

此时,做功公式变为W = F × s × cosθ,其中θ为力与位移在力方向上的分量之间的夹角。

举例说明:
假设一个力的大小为10N,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5m,力与位
移之间的夹角为30°。

根据做功公式,我们可以计算出这个力对物体
所做的功:
W = F × s × cosθ = 10N × 5m × cos30° ≈ 25 × √3/2 J ≈ 35.36J
然而,在实际问题中,力和位移的方向关系可能更加复杂。

例如,当力和位移方向不一致时,我们需要将位移分解为两个分量。

假设力
和位移方向之间的夹角为60°,且位移在力方向上的分量为4m,位移
垂直于力方向的分量为3m。

此时,做功公式变为:
W = F × s × cosθ = 10N × 4m × cos60° + 10N × 3m × cos90° = 20 × √3/2 J + 0 = 10 × √3 J ≈ 17.32J
本节课程教学技巧和窍门:
一、语言语调:
1. 在讲解力对物体做功的定义和条件时,语调要平稳,清晰地表
达概念和原理。

2. 在讲解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的方法时,语调可以稍微提高,
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3. 在讲解做功计算公式及应用时,语调要平稳,重点突出,让学
生易于理解和记忆。

二、时间分配:
1. 合理安排课堂时间,确保每个部分都有足够的讲解和练习时间。

2. 在讲解重点和难点内容时,可以适当延长讲解时间,确保学生
理解掌握。

3. 在练习环节,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练习和讨论,及时解
答学生的问题。

三、课堂提问:
1.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 针对重点和难点内容,设计一些引导性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
掌握。

3. 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确保学生跟上教学
进度。

四、情景导入:
1. 通过实验或实际例子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 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求知欲。

五、教学方法:
1. 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的分析
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重点和难点内容。

3.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PPT、视频等,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和理解。

六、课堂氛围:
1. 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疑问。

2. 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 对学生的回答给予积极的反馈,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