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版小学数学教材分析 (二年级上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师版小学数学教材分析 (二年级上册)
培训内容
本册教材整体介绍
各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本册教材整体介绍
本册教材的主要特色
1.落实课标要求,重视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

第四版教材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了“利于学生经历数学学习,逐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内容。

如为了帮助学生积累乘法的学习经验,教材在第三单元第一节安排了“有多少块糖”。

为了帮助学生积累除法的学习经验,教材在第七单元安排了“分物游戏”“分苹果”“分糖果”,通过三次分一分的活动,帮助学生积累分物的经验,为进一步学习除法知识打基础;为了帮助学生积累度量的经验,教材在第六单元安排了“教室有多长”的测量活动。

三次分物活动,小数目物品平均分,沟通两种分法的联系,大数目物品平均分。

2.适当调整知识顺序,使学习内容更加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

参考实验过程中教师的经验和反馈意见,第四版教科书对教学内容、编写体例做了适当调整。

教过第三版教科书的老师可能发现,本册中有两个单元是原来一年级下册的内容:第一单元“加减法”,第二单元“购物”。

之所以把这两个单元从一下后移到二上,主要是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年龄小,对于比较复杂的计算理解起来有困难,缺少实际购物的生活经验。

这样调整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符合二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本次修订教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关注学生的年龄特征,部分计算单元后移
将一年级上册“2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后移到一年级下册;将一年级下册“100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后移到二年级上册;将二年级下册“乘(除)加、减的两步混合运算”后移到三年级上册。

后移的原因主要是考虑学生对于计算学习的年龄特征,有利于克服学生的学习困难,避免难点集中。

同时,学生可以接触除了计算以外的更多内容,促进学生对于数学及学习活动的多方面的体会。

比如一年级上册可以加强对于学习习惯的培养等。

(2)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整体设计,将数的认识、常见的量、式与方程等部分内容进行了调整
将部分因生活经验缺乏而增加学习难度的内容适当后移,如一年级的“元、角、分的认识”后移到二年级上册,三年级上册的“千克、克、吨的认识”后移到三年级下册。

3.学习素材更加丰富多彩,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册教科书除继承原来第三版教材好的素材外,还增加了很多新内容。

这些素材与学生的生活现实和数学现实密切联系,内容的呈现注意体现儿童的已有经验和兴趣特点。

如,第 3 页第 4 题中补充了伦敦奥运会的最新数据,体现了学习材料的时代感。

第 7 页第 3 题选编了美术课上用易拉罐做灯笼和向日葵的资料,第 8 页第 1 题选编了用彩笔帽摆蝴蝶,用植物的种子做猫头鹰的材料,第52 页第 3 题选编了美术课上学生画的石头画作品,第 75 页第 4 题用儿童简笔画的形式呈现
四种树,体现了数学学科和美术学科整合。

第9页第6题“争做环保小卫士”的素材渗透了环保意识。

第13页第5题介绍的“18元8角8分”的故事,会激发起学生对人民币面值的兴趣。

在“班级旧物市场”一课中,所选的素材和所设计的活动,具有非常积极的教育意义。

“寻找身体上的数学‘秘密’”活动性、探究性和趣味性都很强,学生会非常感兴趣。

第101页第10题,给贫困母亲送“贴心包”的素材流淌着浓浓的爱意。

第 81 页第 4 题“读一读,讲一讲”,使学生感受到乘法口诀与文学作品的联系第 81 页第 4 题“读一读,讲一讲”,使学生感受到乘法口诀与文学作品的联系;第 57 页“读一读、做一做”,进一步开阔学生视野。

本册教材的练习在保持第3版教材注重解决问题和联系拓展的优势基础上,积极探索更适合学生数学学习的编排方式,在习题维度上有了进一步创新。

“练一练”按照基本练习、变式练习、拓展练习 3个层次设计;单元后的独立练习,则呈现了数学理解、技能巩固、解决问题、联系拓展等 4 个维度的练习设计,体现了对学习内容不同方面的要求。

4. 练习层次更加清楚,题目形式更加丰富,有利于学生巩固和理解所学知识。

第四版教材中的练习量比第三版有所增加,特别增加了有关“数学理解”的题目。

数学理解是从数学的角度去理解现实和数学对象。

如,第23页第4题,让学生用○画一画,分别表示4×3,4×6和2×5,5×4。

第5题,请你说出两个能用5×2解决的问题。

第47页第8题,让学生在方格纸上涂色表示4×3和5×2。

第67页第7题,设计了看算式编故事的题目,让学生根据20÷4=5和10÷2=5编两个小故事。

这些题目,能够促进学生真正理解所学知识。

5.直观模型更加丰富,有利于化难为易,突破教学难点。

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

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

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册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多种直观模型。

如各种实物图片、各种几何图形、数线图、点子图、方阵图、丰富的学生作品等。

各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数与代数
第一单元加减法
已学过的相关内容,一年级上册20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一年级下册100以内数的加减法;解决有关简单的实际问题。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100以内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解决有关简单的实际问题
单元学习目标:
1.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能读懂情境图或表格中蕴含的数学信息,会分析数量关系,并运用100以内数的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能有条理地叙述自己的思考过程,能计算100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

4. 在计算过程中初步养成认真、细心,耐心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

本单元教材的编排特点
1.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提取信息。

2.通过学生作品和学生对话展示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3.结合生活经验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

本单元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每节课都要求学生从收集信息入手,通过不断的训练,学生就会逐渐掌握获取信息的基本方法。

2.重视数量关系的分析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探究计算方法,加强学生之间的对话,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

4.教科书中呈现的计算方法,只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方法,不要求每一位学生必须全部掌握。

5.体现学以致用,训练学生在不同情境中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拿到一个问题知道如何思考,掌握必要的解题策略。

第三单元数一数与乘法
已学过的相关内容,一年级上册加法的意义,20以内的加法;一年级下册100以内数的加减法。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体会乘法的意义,能根据加法算式列出乘法算式,能根据具体情境列出乘法算式,并知道它的各部分名称,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单元学习目标
1.在“数一数”活动中,感受相同数连加的特点,体会乘法与加法之间的关系以及乘法产生的必要性。

2.能根据具体情境或加法算式列出乘法算式,能借助直观手段和具体情境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3.体会到生活中有很多与乘法有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能结合画图和操作,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初步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

本单元教材的编排特点
1.通过丰富的数数活动,帮助学生积累数数的活动经验,并沟通乘法与加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2.借助直观模型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从多角度理解乘法的意义。

为了发挥直观模型的作用,教科书在附页 2 增加了点子图,还专门设计了“有多少点子”一课。

通过“横着数”“竖着数”帮助学生体会乘法算式表示的意思。

通过用两种方法表示同一个算式,进一步丰富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此外,教材还通过让学生解释算式中每个因数的意义,如结合情境引导学生解释4×6中的“6从哪儿来?4表示什么?”,让学生结合算式如3×6找出相对应的生活中的问题等方式,帮助学生从多角度理解乘法算式的意义。

巧用点子图,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

结合情境引导学生解释算式中每个数的意思。

本单元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课前教师需要准备充足的数数材料,要保证学生有东西可数。

2.要让学生充分经历把数的过程变成连加算式,再把连加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的过程。

真正体会到学习乘法的必要性,用乘法算式表示连加算式的简便性。

3.帮助学生真正理解乘法算式的意义,结合具体事例体会同一个乘法算式在不同的情境中表示的意义是不同的。

要能够自己画图表示乘法算式的意义。

4.用乘法解决问题时,先确定这道题是几个几相加,再列乘法算式。

第五单元2-5的乘法口诀
已学过的相关内容,100以内数的加法,乘法的意义,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5的乘法口诀
单元学习目标
1.结合数数的具体情境,经历编制乘法口诀的过程,理解每句口诀的含义,体验运用乘法口诀计算的优越性。

2.能够发现每一组乘法口诀的排列规律,在寻找乘法口诀记忆规律的过程中,提高推理能力。

3.会比较熟练地用2~5的乘法口诀进行乘法口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学习乘法口诀的乐趣。

本单元教材的编排特点
1.以“大九九”的形式编排口诀,方便后续学习。

乘法口诀在现行的义务教育教科书中有两种呈现方式:“小九九”和“大九九”。

乘法口诀是45句的,就是平常所说的“小九九”。

它的特点是,在每句口诀里表示相乘的两个数,第一个数总是小于第二个数,遇到相乘的两个数相同时,该数的口诀就结束了。

例如:4的乘法口诀,一四得四,二四得八,三四十二,四四十六。

这四句都是在4的乘法口诀里。

四五二十,则在5的口诀里,四六二十四,则在6的口诀里。

“大九九”乘法口诀是81句的,它的特点是,不管哪个数的乘法口诀,都是从1到9。

例如:4的乘法口诀,一四得四,二四得八,三四十二,四四十六,四五二十,四六二十
四,四七二十八,四八三十二,四九三十六。

“小九九”只有45句,便于记忆;而“大九九”共有81句,便于后续学习。

如,在学习除法试商,当学生遇到48÷6=?的时候,他们总是先想6的口诀,可是在“小九九”中6的乘法口诀里,最大是“六六三十六”,找不到六八四十八。

而“大九九”则很容易想到“六八四十八”。

“大九九”的学习虽然口诀多但只要把握了规律反而学得更容易。

越往后学数越来越大,但是要学习和记住的新的乘法口诀却越来越少。

2.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科学编排乘法口诀。

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是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含义,明白乘法口诀的来源。

口诀的设计与编排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教材的呈现方式是:在现实情境中提炼数学问题—按乘法意义把几个几写成乘法算式—根据乘法算式编出相应的口诀。

教材先安排5的乘法口诀,进而再学习2,3,4的乘法口诀,这样编排,各段教学重点突出,同时分散了教学难点,由易到难呈现教学内容,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了学习的层次性。

在口诀的编排上注意体现一定的规律性:
(1)由情境引入连加,算出得数。

(2)借助乘法意义编制口诀。

(3)寻找规律,记忆口诀。

这种编排便于体会乘法口诀的内在联系与规律性,便于运用知识的迁移学习新知识,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口诀。

3.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熟记乘法口诀是小学生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计算能力。

练习是学生熟记乘法口诀的基本途径。

在练习时特别突出两点:一是理解每一句口诀的具体意思,它表示哪两个数相乘的积是多少;二是感受口诀的作用,能很快得到乘法算式的结果。

低年级学生对重复出现的知识会产生厌倦感。

他们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因此,本单元注意选择形式多样的练习形式,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

如:对口令、数线图、圈一圈、儿歌、游戏等,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注重在实际应用中巩固乘法口诀,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本单元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本单元每节课编排体例相同,结构上进行了“同构”,前两节课的教学很关键。

2.乘法算式是编乘法口诀的基础,每节课都要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或画图,由加法得到乘法算式的积。

3.注意“数形结合”,引导学生在编口诀的过程中体会每句口诀的意义和用途。

4.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口诀编制的方法,为乘法口诀的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5.引导学生发现口诀之间的联系,巧妙记忆乘法口诀;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巩固学过的乘法口诀。

第八单元 6-9的乘法口诀
已学过的相关内容,二年级上册2~5的乘法口诀及其应用,除法的意义,乘法口诀求商及其应用。

单元学习目标
1.结合解决问题的具体情境,经历编制6~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初步发展抽象、概括能力,初步学会运用类推的方法学习新知识。

2.比较熟练地用6~9的乘法口诀进行乘法口算,能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熟记乘法口诀的练习中,感受乘法口诀的魅力,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

本单元教材的编排特点
1.充分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让学生自己编制口诀。

学生已经学习了2~5的乘法口诀,对乘法口诀的含义、怎样编制乘法口诀都有了初步的了解,新的口诀剩下的不多,而且教科书的编写结构与前面乘法口诀的编排基本相同,因此教科书中没有给出乘法口诀,而是让学生独立编制乘法口诀。

教科书这样处理的目的是尽可能创设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培养生生之间相互交流合作的能力。

为了便于教师抓住重点进行教学和组织学生练习,教科书采用了套色的排版形式,黑色字体部分是学生前面已经学过的乘法口诀,用红色标注的部分就是本节课要学习的新口诀。

2.借助点子图帮助学生直观理解乘法口诀的意义。

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

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

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如,在教学4,6和7的乘法口诀时,教材通过点子图帮助学生理解乘法口诀的算式,以数形结合的方式发展学生的数感,提高乘法口诀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含量。

3.引导学生观察乘法口诀,发现乘法口诀间的规律。

本册教材要求学生掌握的乘法口诀共有 81句,对于一个二年级小学生来讲,一下子记住这么多句口诀确实比较困难,为了降低学生记忆口诀的难度,在记忆6~9的乘法口诀时,教材通过一些引导性的问题,如“如果忘记了某句乘法
口诀怎么办?”,引导学生寻找规律,启发学生找联系、找规律来记忆乘法口诀。

比如,六八四十八,忘记了,可以在六七四十二的基础上再加上一个6,如,9的乘法口诀,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几个9就比几十少几”这一规律来记忆。

4.通过多种练习形式熟记乘法口诀。

为了帮助学生牢固掌握所学过的乘法口诀,教科书配备了必要的习题帮助学生巩固、理解所学知识。

除注意练习设计有重点、有层次、有针对性以外,还特别在练习形式上做了精心设计。

通过设计多种有趣的练习,为学生创造运用口诀的机会,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如对口令、找朋友、利用手指记忆9的乘法口诀、找规律、数学游戏等,为熟练口算表内乘、除法打下基础。

本单元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把握教学起点,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编制口诀的经验,鼓励学生自主编制6~9的乘法口诀。

2.重视直观模型的使用,通过点子图、数线图等帮助学生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初步学会用类推的方法学习新知识。

3.教学中不要平均使用力量,要把重点放在新口诀、数目较大、容易混淆和比较拗口的口诀上。

4.引导学生发现乘法口诀的一些规律,能够巧记乘法口诀。

5.加深对乘法口诀表的理解和记忆,加强对容易混淆和难以记忆的口诀的练习,用口诀进行乘法计算的练习形式应尽可能多样化。

第七单元分一分与除法
已学过的相关内容,二年级上册,乘法的意义,2~5的乘法口诀及其应用。

单元学习目标
1. 经历一系列的分物活动,体会平均分的意义,积累分物经验。

2. 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能正确选择乘法口诀求商;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 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倍”的含义,能解决一些有关倍的简单实际问题。

4. 感受除法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经历与同学讨论、交流的过程,培养合作意识,体验成功的快乐。

本单元教材的编排特点
1.强化“分一分”的操作活动,为认识除法积累较丰富的感性经验。

本单元从简单到复杂安排了三次分物活动。

第一次“分物游戏”让学生通过把小数目实物进行平均分的操作过程初步体会平均分的意义,积累平均分物的活动经验;第二次“分苹果”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平均分物的不同分法及最后结果的特点;第三次“分糖果”则是让学生体验把大数目物体平均分的过程与策略的多样性。

通过三次平均分的活动,逐步加深对“平均分”意义的理解,为后面正式学习除法作好铺垫。

2.引导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真正理解除法的意义。

日常平均分东西时有两种情况:第一种,知道要分的总数和平均分的份数,求每份是多少;第二种,知道要分的总数和每一份的数,求平均分的份数。

这两种分法表面上看上去不同,新课程之前,小学数学教育界通常称前者是“平均分”,后者是“包含除”。

其实两者本质是一致的,都是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了若干相同的部分,这个“部分”就是“一份数”,而这里的“若干”就是“份数”,这其中的数量关系就是“总体”与“一份数”和“份数”的关系。

在学生充
分经历“平均分”的基础上,教科书通过“分香蕉”的实例把直观操作符号化、数学化,引导学生认识除法,并使学生体验到:每几个为一份,能分成几份的问题可用除法;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几个也可用除法。

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的过程。

教师把重点放在建立平均分与除法之间的联系和除法算式的认识上。

3.将“倍的认识”安排在除法单元,更有利于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

倍的认识实际上是除法意义的拓展,就像“比多少”是减法意义的拓展一样。

建立除法与倍的意义的联系,使得除法不仅能表示平均分的问题,而且也可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倍的认识”可以结合乘法进行学习,也可以结合除法进行学习。

本套教科书把“倍的认识”安排在“除法单元”,主要基于两点考虑:一是学生此时已经积累了更多的计算乘、除法的经验,心智技能也更为成熟,更有利于学生理解相关的知识和方法,更利于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二是应用“倍”的概念解决相关实际问题,既需要学生对乘、除法的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有较为透彻的理解,也需要学生对现实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有更强的分析能力,让学生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际上,如果学生对除法意义有比较好理解,倍的认识完全可以用除法的意义来解释。

实际上,我们说甲的数量是乙的数量的多少倍,就是指甲的数量中包含有多少个乙的数量,也就是说“乙的数量”是“一份数”,那么“倍数”就是“份数”。

本单元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本单元教学体现了除法概念建立的“慢过程”。

教师要特别重视三次分物活动,活动组织得要充分,要实在。

这样才能为认识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

2.除法是小学生比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要突破学习除法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平均分”的具体含义。

3.结合操作,使学生体会把一些物体平均分可以是“每几个一份地分”,也可以是“平均分成几份”,但不论用哪一种方法,最后结果是相同的,都是平均分。

4.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逐渐学会用数学语言表达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

5.学会画图或用表格记录平均分物的过程,对于理解除法的意义非常重要。

第九单元除法
已学过的相关内容,二年级上册2~9的乘法口诀及其应用,除法的意义,用2~5的乘法口诀求商及其应用。

单元学习目标
1.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再次经历探索除法运算方法的过程并与同伴交流,体会除法与减法、乘法的联系,进一步理解除法运算的意义;体验除法运算方法的多样化,进一步学习用乘法口诀求商。

2.熟练运用乘法口诀进行表内乘除法的口算,提高计算能力。

3.能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学习与他人交流与分享。

教科书一共安排了两节内容,“长颈鹿与小鸟”复习除法的意义,学习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通过活动让学生体验除法运算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农家小院”是一节复习课,主要巩固前面学过的乘除法知识和有关倍的知识,通过引导学生对情境图进行观察、思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