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信阳高级中学高三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届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信阳高级中学高三模拟预测语文试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自从以“疑古辨伪”为特征的古史辨运动兴起后,中国古史学界围绕着黄帝事迹是“神话的历史化”还是“历史的神话化”这一问题爆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学术争论。

所谓“神话的历史化”,就是认为黄帝本为天神,而后有一个被历史化的过程。

持此观点的古史辨派学者使用的关键词是“神话”和“历史”,并兼及“传说”。

按照古史辨派学者的观点,传说是以口传为特征的一种故事,它的内容包括神话和历史。

神话是否可以为古史研究采用,取决于其是否包含史实。

从逻辑学角度来说,在文字记录没有产生以前(口传时代),传说是神话和历史的属概念(上位概念)。

同时,古史辨派学者认为有些神话中有历史真实。

随着文字记录的出现(文本时代),传说中的部分神话、历史内容开始转化为文本。

这一时期,由于新的历史记录大多以文本的形式直接产生,文字使用者还有可能直接创造新的神话。

这时候,传说和历史、神话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

所谓“历史的神话化”,就是认为黄帝传说有历史的根基,其后进入神话,这是历史与神话互渗的结果。

从持此观点的学者一方来看,批评古史辨派阵营使用的关键词则是“传说”和“历史”,而兼及“神话”,代表作品是徐旭生的《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

在徐旭生著作中,与古史辨派相比,“历史”的用法无别,“神话”的用法略有区别,“传说”的用法则差别极大。

就内涵而言,神话不含史实成分,传说则往往含有史实成分。

这一阵营,更多的站在西方“传说”的传统上。

从概念关系来看,西方文献的传说与神话、历史是并列关系,徐氏基于这种关系把这三个概念引申为了“进化论式”的历史分期概念(如下图),试图以此证明古史辨派的观点缺乏科学性。

“传说”这一概念,折射着东西文化的碰撞。

从语源来看,徐旭生使用的“传说”对应着
英语的legend,在西方文献中,legend多用于讲述英雄的不凡才能,它的含义与今天我们说的“传奇”“民间传说”“民间故事”相近。

然而,汉语文献固有的“传说”一词若要译作英文,其译称则因语境差异而截然不同;在这种情况下,当我们用汉语“传说”来翻译legend时,也势必会陷入内涵难以“等价”转换的困境,这种窘况即翻译界所称的“不可通约性”。

当徐氏成为史学界批评古史辨派疑古倾向的旗帜性人物时,学者们如果不能站在中西文化碰撞的高度指出徐氏著作中的问题,便难免会陷入两难的境地。

要同时解决“黄帝是人是神”的问题和神话学在历史学、考古学研究中的地位问题,关键就在于重新确定神话、传说和历史三个概念的内涵及其关系。

简单地说,我们可以基本采用古史辨派学者处理神话、传说、历史这三个概念关系的方法,同时吸纳徐旭生对传说概念的处理,以上两个问题便有望初步得到解决。

总之,近代史上的这场“黄帝人神之争”,无论中国知识分子的观点存在多少瑕疵,我们都应该向这些在黑夜中摸索的前辈致以敬意。

(摘编自郭放《黑夜中的探索:近代学术史上的“黄帝人神之争”与中西文化碰撞》)材料二:
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了大批青铜神像、神树以及黄金制品等,考古人员测定出六个祭祀坑的碳十四考古学年代数据均集中于距今3200—3000年间。

这些考古新发现带给世人强烈的冲击。

然而,如何看待三星堆考古与古史传承体系?三星堆在既往的历史文献中有无线索可寻?这首先涉及一个争议多年而至今仍存歧义的基本立场,即我们应当如何看待古史传说及其价值。

长期以来,对于古史辨派提出的疑古主张,学术界有过很多讨论。

有学者认为,疑古思想在当时的背景下,对于冲破以儒家经典为“正统”的封建思想的罗网、提倡科学与民主、重建古史均起到了推动作用。

自顾颉刚发起古史大讨论后,再也没有人糊里糊涂地将“盘古氏,开天地”的传说作为真实的历史。

但“古史辨派”早期代表人物胡适1921年提出“在东周以前的历史,是没有一字可以信的”。

对此,李学勤先生早已提出过批评,认为其“怀疑过度”,如此一来,“过去说中国有五千年历史文化,一下子缩短了一半,以上部分统统成了空白”。

以今天考古学和古文献研究所取得的成绩,似乎可以达成一个基本的共识:我们在重建古史过程中,应在对考古学文化谱系进行科学梳理的基础上,注重对古代口头或书本文献进行去伪存真、深入辨析的科学分析,寻求可能存在的原初“历史信息”和“历史线索”。

因为无论是考古实物,还是古史传说,前者虽然真实、客观,但却只是历史零散的局部、片段甚至点滴;后者虽然貌似全面、周到,却是真伪杂陈的。

事实上,自1928年安阳殷墟考古发掘以来,出土的甲骨文和《史记•殷本纪》所记
商代帝王世系的高度契合,便已经以确切的证据印证了殷墟为商代晚期都邑,证明《史记》等文献记载的晚商史可为信史,也显示出古史传说的史料价值。

和中原王朝的古史传说相比较,三星堆考古文化的主体为夏商周时期的遗存,在古史传承体系中也曾留下不少有关“古蜀”的传说和记载,有些古史传说还包含大量未经儒家经典“整束”之前不那么“雅驯”的朴素内涵,恰可与三星堆独特的考古学文化面貌相互对应、进行比较。

因此,我们赞同当年徐旭生先生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一书当中所主张的观点:“很古时代的传说总有它历史方面的质素、核心,并不是向壁虚造的。

”通过探索古史传说中的这些“质素”与“核心”,从传说中去寻找“史实”的线索,或许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来重新认识三星堆,从而也重新估量中国古史传承体系的价值和意义。

(摘编自霍巍《三星堆考古与中国古史传承体系》)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持“神话的历史化”观点者认为,黄帝本来存在于神话传说中,但在他的故事中可能包含了史实。

B.持“历史的神话化”观点者认为,黄帝的传说可作为历史研究的内容,但要剔除后来神化的部分。

C.两则材料都谈到了徐旭生及其作品《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并涉及了其观点,但各自具体用意不同。

D.材料二通过探究古史辨派及其批评者争论的问题,解决了三星堆在历史文献中无线索可寻的问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史学界围绕着“黄帝人神之争”爆发的学术争论旷日持久,其焦点之一是神话能否被历史研究采用。

B.翻译具有“不可通约性”,若将汉语“传说”一词译作英文legend,会陷入内涵难以“等价”转换的困境。

C.中国古史传承体系有关于“古蜀”内容的记载,包含未经儒家整理的史实信息,从而为三星堆出土实物提供了对应记载分析。

D.安阳殷墟考古发现和《史记》相关记载高度契合,有力地推翻了胡适“东周以上无信史”的说法。

3.下列选项能够支撑材料一中“神话含有史实成分”这一观点的一项是()A.三星堆考古中,出土了大量迄今为止在中原青铜文化体系中所不见的器物群,对于
古蜀历史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B.良渚遗址中,王城废弃,神话流传下来,发掘的玉器有大量天地日月崇拜、龙凤崇拜的神话物象,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重要地位。

C.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展示了历史文献与考古发掘成果,这双重证据使传说中的夏朝走向历史真实。

D.《大戴礼记•帝系》:“黄帝……娶于西陵氏之子,谓之嫘祖氏,产青阳及昌意。

青阳降居泜水,昌意降居若水。

昌意娶于蜀山氏,蜀山氏之子谓之昌濮氏,产颛顼。


4.根据材料一中古史辨派的观点,下列对“文本时代”传说、神话、历史之间的关系标示正确的一项是()
A.B.C.
D.
5.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作者对“传说”与“史实”关系的认识有何相同之处?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古史传说及其价值?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酱油王
孟宪岐
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这个酱字,指的是大酱,酱油即是由大酱演变而来的。

大酱家家会做,可酿造酱油者却寥寥无几。

民国时期,热河有三王:一是酱油王,二是陈醋王,三是香油王。

说白了,就是做酱油的姓王,做陈醋的姓王,做香油的姓王。

先说酱油王。

其实,热河做酱油的不止一家,但味道好的只此一家。

啥叫味道好?人有百口,味有百家。

八成人都说好吃,就是味道好了,没啥统一标准。

人的舌头就是唯一的标准。

酱油王的店铺临街,门面只一间小屋,屋里放着一口大缸,缸盖木制,厚有寸许,里
面用棉花和布蒙上,盖上后严丝合缝,蝇子进不去。

蝇子进去就糟了,下了蛆,酱油就完了。

一张桌子,桌子上摆了一个小铁架,架上挂着三个打酱油用的提子,提子有一斤装的,有半斤装的,还有一两装的。

一般人家买酱油,也就是一斤半斤的,多了一时吃不完,就变质了,只有饭馆买得多一些。

门面后院有三间房子,就是酿造酱油的地方。

酱油这东西,做多了不行。

时间长了就长白酸,长了白酸的酱油虽说味道差不多,但颜色变了。

本来是纯酱紫色的,夹杂了些许白点点,一看就恶心人没来买,这酱油就白搭了。

做少了,又不够卖,这其中如何拿捏,就全靠酱油师傅了。

酱油王少年时流浪在山东平原县一家酱油铺当学徒。

他忠诚老实,跟着师傅做酱油,累活脏活抢着干,很得师傅喜爱。

师傅只有一个女儿,见酱油王虚心好学,为人厚道,就把女儿许配给了酱油王,同时也把酿造酱油的秘方传授给了酱油王。

后来,酱油王偕妻儿回到热河,也开了一家酱油铺。

酿造酱油,主要原料是大豆饼和麦子及麦麸混合制曲发酵而成。

热河这地方很少有麦子,但大豆谷子的质量相当好。

酱油王摸索着用小米代替小麦,酿出的酱油味道与众不同。

后来,酱油王又将松蘑晒干后混在豆饼和小米里发酵,酿出的酱油棕褐色,有光泽,用于给红烧菜肴上色最好。

此独家绝技,秘不外传。

酱油王的小店开了很多年,房子还是那么旧,丝毫看不出酱油王发达了。

有人说,包子有肉不在褶上,酱油王是装穷。

有人说酱油王这些年应该挣了不少大洋。

①酱油王就抿嘴笑:“包子有肉是不在褶上,可我不是包子啊!”
酱油王乐呵呵地说:“我挣了不少这个!”他扬扬手里的记账簿。

大家都知道,来酱油王这里记账的人多,以物抵顶酱油账的人也多。

附近来酱油王这里买酱油的,有时钱不凑手,便说一声:“记账,年底一并算清。


酱油王就说:“好!记账!”
有的记了好几年,人都没了,酱油王还记啥账,一笔勾销了。

有的人买了酱油,记账,等秋后送来一升大豆或一串松蘑。

酱油王也不计较多少,随便就把账目清了。

老张头吃饭离不开酱油王的酱油。

他喜欢用酱油泡饭,还喜欢用酱油腌大葱,反正,餐餐必有酱油王的酱油佐饭。

②老张头每年腊月初五来结账,许多年都是这样。

这年腊月初五,老张头没有来。

酱油王看看账簿,老张头也只有三块大洋的账,他皱皱眉头,看看窗外飘飘的大雪,就往棉袍里塞了两块大洋,推门踏着大雪去了老张头家。

果然,老张头躺在炕上,脸色蜡黄,眼窝深陷。

见酱油王来了,挣扎着坐起来,给他作揖:“多有得罪了,王掌柜的,这厢赔礼了!”
酱油王忙还礼:“大哥何罪之有?”
老张头说:“今天是我还账的日子,可惜,不能前往。


老张头从褥子底下摸出三块大洋:“嗯,早就准备好了!让你跑了一趟!”
酱油王没有收。

酱油王从棉袍里掏出两块大洋:“大哥,不知你有病,过来看看,一点心意!”
老张头高低不肯收。

酱油王扔下便走了。

没过五天,老张头撒手西归。

③酱油王叹一声:“人间又少一知己啊!”流着眼泪把老张头的账勾了,几滴眼泪洇湿了账簿。

酱油王在热河有二三知己。

老张头算头一个。

老张头几十年如一日,只吃酱油王的酱油。

他曾说过,酱油王的酱油,是用心酿造出来的,从不勾兑水掺假,没有一点儿邪味儿。

人们闹不清老张头说的邪味指的是什么。

陈醋王算第二个。

陈醋王也只吃酱油王的酱油,他说酱油王的酱油地道。

陈醋王走南闯北,是见过世面的人,他说的话,很有分量。

不过,酱油王的酱油怎么地道?人们却说不出来。

酱油王也只吃陈醋王的醋,他也说陈醋王的陈醋地道。

可人们也说不出陈醋王的陈醋怎么地道。

香油王是第三个。

香油王吃酱油王的酱油,吃陈醋王的醋。

酱油王不但吃香油王的香油,还抽香油王亲自种出来的旱烟。

酱油王说,香油王的旱烟都有一股子清香。

酱油王做了一件事,令热河人刮目相看。

1933年3月,长城抗战打响,酱油王请朱铁匠打五十把大砍刀,要亲自送往古北口。

见此,④朱铁匠也慷慨地说:“保家卫国,人人有份,我只收你铁钱,工夫白送!”
五十把大砍刀,被抗战勇士挥舞着,寒光闪闪,势不可挡。

热河人都对酱油王竖大拇指:“真爷们也!”
(选自《作品》,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标题“酱油王”一语双关:既指“做酱油的姓王”,又指他做酱油技艺高超,做出
来的酱油味道地道,堪称业界之“王”。

B.小说较为细致地描写酱油王店铺以及其中的陈设、器具,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鲜明的时代特征,读后使人如见其形,如临其境。

C.脸色蜡黄、眼窝深陷的老张头躺在炕上,但见到酱油王仍挣扎着坐起来,给他作揖,赔礼道歉,可见老张头是一个诚信知礼之人。

D.酱油王和陈醋王都互相称赞对方产品“地道”,而人们却说不出来“怎么地道”,这是因为两人的制作方法都是独家绝技,秘不外传。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酱油王的动作和语言,含有几许轻蔑之意,软中带硬,巧妙地回应了“装穷”
说法。

B.句子①表明老张头是酱油王的酱油的忠实客户,既照应前文,也为下文他没有来埋下伏笔。

C.句子①借助酱油王叹息和流泪的细节,真实地表现出他对于失去知己老张头的痛惜与悲伤。

D.句子①中朱铁匠的慷慨话语是在酱油王感召下说出的,凸显了人物形象,拓展了小说境界。

8.小说题为“酱油王”,为什么还写了陈醋王和香油王?
9.酱油王身上有哪些可贵的精神品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初,孝文时,吴太子入见,得侍皇太子饮、博。

吴太子博,争道,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吴太子杀之,遣其丧归葬。

至吴,吴王愠曰:“天下同宗,死长安即葬长安,何必来葬
为!”复遣丧之长安葬。

吴王由此稍失藩臣之礼,称疾不朝。

京师知其以子故,系治
..验问吴使者。

吴王恐,始有反谋。

后使人为秋请①.,文帝复问之,使者对曰:“王实不病。

汉系治使者数辈,吴王恐,以故遂称病。

夫‘察见渊中鱼,不祥’。

唯上弃前过,与之更始。

”于是
文帝乃赦吴使者归之,而赐吴王几杖
..,老,不朝。

吴得释其罪,谋亦益解。

然其居国以铜、
盐故,百姓无赋,卒践更②,辄与平贾;岁时存问
..茂材,赏赐闾里;他郡国吏欲来捕亡人者,
公共禁弗予。

如此者四十余年。

晁错数上书言吴过,可削。

文帝宽,不忍罚,以此吴日益横。

及景帝即位,错说上曰:“昔高帝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齐七十余城,楚四十余城,吴五十余城。

封三庶孽,分天下半。

今吴王前有太子之隙,诈称病不朝,于古法当诛。

文帝弗忍,因赐几杖。

德至厚,当改过自新,反益骄溢,即山铸钱,煮海水为盐,诱天下亡人谋作乱。

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

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

”上令公卿、列侯、宗室杂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隙。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七国之叛》)【注】①秋请:古代诸侯王于秋季朝见天子。

②践更:受钱代人服役。

材料二: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

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
不暇。

困平城,病流矢,陵迟
..不救者三代。

后乃谋臣献画,而离削自守矣。

然而封建之始,郡邑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

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继汉而帝者虽百代可知也。

(节选自柳宗元《封建论》)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勾选相应位置。

秦A制之得B亦以C明矣D继汉E而帝者F虽百代G可H知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系治,囚禁审其罪,“系”与成语“系颈牵羊”中的“系”字意思不同。

B.几杖,指坐几和手杖,皆为老者所用,故常用作敬老之物,也可以借指老人。

C.存问,问候的意思,“存”与《短歌行》“枉用相存”中的“存”字意思不同。

D.陵迟,也作“凌迟”,既是一种残酷刑罚,也指渐趋衰败。

文中指后者。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国太子侍奉皇太子饮酒、博戏,博戏时与之发生了争执,态度不恭敬,被皇太子用棋盘砸死了,这成为吴王意图谋反的诱因。

B.使者被拘留后,吴王称病不再朝见文帝,此举不合礼节,但文帝听了使者解释后未追究吴王的过错,且特许吴王不用来朝见。

C.晁错多次上奏文帝,陈述吴王过失,建议削减他的封地,文帝于心不忍;景帝即位后,晁错仍力主削藩,他认为吴王最终会反叛。

D.面对吴国的威胁,削藩已成朝臣共识;柳宗元也认为,西汉时由于谋臣献策,才分散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使他们安分自守。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吴得释其罪,谋亦益解。

(2)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

14.唐朝中后期藩镇割据严重,请结合材料二,分析柳宗元《封建论》的创作目的。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清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坐(其二)
龚自珍
沉沉心事北南东,一睨人材海内空。

壮岁始参周史①席,髫年②惜堕晋贤风。

功高拜将成仙③外,才尽回肠荡气中。

万一禅关④砉然破,美人如玉剑如虹。

【注】①周史:原谓周朝的史官,老子李聃即曾任周王朝的柱下史,此处诗人以贤者在下位的老子自况。

②髫(tiáo)年:幼童时期。

③拜将成仙:拜将,这里指韩信得到登坛拜将的殊荣;成仙,这里暗指张良在功成名就后,转而追求神仙修炼之术。

④禅关:喻指清王朝所施行的严苛思想统治和束缚人才的种种清规戒律。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一睨人材海内空”与诗人的《己亥杂诗》中“万马齐喑究可哀”异曲同工,都表现了人才不得重用的悲哀。

B.“壮岁”“髫年”两句先言壮年再言幼年,颠倒时序,强调自己之所以身居类似老子的高位,得益于早年葆有的魏晋风骨。

C.颈联巧借典故,表达自己虽有超出韩信居功拜将、张良功后“成仙”的理想抱负,此刻只能将才华寄托在诗文之中。

D.本诗抒情兼以议事,刚柔并济,兼融壮怀与哀怨;语言精练又意蕴丰富,如“惜”“外”“万一”等词就值得反复咀嚼。

16.这首诗和庄子的《庖丁解牛》都用到了“砉然”这一象声词,但在文中的作用却有很大不同,请结合两个文本简要分析。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
不中音。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有人认为只要事情能够做好,不一定非得亲自出马。

你可以用《<论语>十二章》中“ ,?”来劝说,要实行仁德,在于自己,不在于别人。

(2)《陈情表》中的阐述自己凄苦的身世时,用“ ,”两句道出了祖母对自己的疼爱、怜惜之情。

(3)“起兴”是古典诗歌中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朱熹在《诗集传》中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如“ ,”,就不是开门见山,直抒胸臆,而是通过景与物描摹状写,引出深藏于内心的情感的抒发。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通宝坐在“塘路”边的一块石头上,长旱烟管斜摆在他身边。

“清明”节后的太阳已经很有力量,老通宝背脊上热烘烘的,好像背着一盆火。

“塘路”上拉纤的快班船上的绍兴人只穿了一件蓝布单衫,敞开了大襟,弯着身子拉,额角上黄豆大的汗粒落到地下。

“真是天也变了!”
老通宝心里说,就吐一口浓厚的唾沫。

在他面前那条“官河”内,水是绿油油的,来往的船也不多,镜子一样的水面这里那里起了几道皱纹或是小小的涡旋,那时候,倒影在水里的泥岸和岸边成排的桑树,。

可是不会很长久的,渐渐儿那些树影又在水面上显现,,再过一会儿,终于站定了,依然是很清晰的倒影。

那拳头模样的丫枝顶都已经簇生着小手指儿那么大的嫩绿叶。

这密密层层的桑树,沿着那“官河”一直望去,好像没有尽头。

离老通宝坐处不远,一所灰白色的楼房蹲在“塘路”边,那是茧厂。

十多天前驻扎过军队,现在那边田里还留着几条短短的战壕。

那时都说东洋兵要打进来,镇上有钱人都逃光了;现在兵队又开走了,那座茧厂依旧空关在那里,等候春茧上市的时候再热闹一番。

18.分别填入画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都晃乱成灰暗的一片像是蠕动的一弯一曲的醉汉
B.都散乱成一个一个的碎片像是醉汉,一弯一曲地蠕动
C.都晃乱成灰暗的一片一弯一曲地蠕动,像是醉汉
D.都散乱成一个一个的碎片一弯一曲地蠕动,像是醉汉
19.画波浪线句子原文为“弯着身子拉,拉,拉”,编辑时作了如上修改,你认同吗?请说明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台湾诗人贺志坚有一首现代诗《春蚕》:
春蚕也是一种吐丝的昆虫
却缺少蜘蛛那份高超的智慧
蜘蛛结网
为的是捕捉飞虫
春蚕作茧
反而牢禁了自己
此诗的妙处,就在于诗人一.反通常人们对春蚕的看法,揭示了一种常常被人忽略的真实,给我们以智慧的启迪。

因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春蚕历来被奉为无私奉献的象征。

但是,贺志坚却发现,对春蚕自己来说,这种行为却是愚蠢的。

因为吐来吐去,① 。

作为春蚕,它的生命就是在这作茧自缚中完结的。

诗中用了对比的方法,把蜘蛛与春蚕作了比较。

蜘蛛的形象在人们心目中是丑陋的,甚至是十分令人讨厌的。

但诗人却认为,蜘蛛结网是高超智慧的表现。

仔细想想,② 。

因为蜘蛛结网,其结果与春蚕吐丝完全相反。

春蚕吐丝的结局是自己被囚禁,生命因而完结;蜘蛛却因结网而获得捕食的工具,生命得以延续。

春蚕和蜘蛛一.死一.生,这就是他们的不同之处,也是诗人心中智与愚的标准。

贺志坚这么一.写,“春蚕”在诗坛上便有了新的生命。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1.请结合材料第二段的分析,以“蜡烛”为题仿写贺志坚的《春蚕》。

单个诗句的句式、字数可不完全一致。

22.上面两则材料中加点的“一”与下面例句中的“一”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
A.这密密层层的桑树,沿着那“官河”一直望去,好像没有尽头。

B.此诗的妙处,就在于诗人一反通常人们对春蚕的看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