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学_武大双学位_期末必考系列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某客户4月1日新开帐户存入4000美元,,该客户买2份9月份瑞士法郎期货(125000瑞士法郎/份),价位是0.44美元,每份初始保证金为2000美元。
4月26日,9月份瑞士法郎价位是0.435美元。
如果维持保证金比率为75%,试确定该客户是否要追加保证金?
解答:
1、每份合约初始保证金2000美元,2份就是4000美元,按75%计算维持保证金,则维持保证金为4000*75%=3000美元
2、4月1日买入瑞士法郎价位为0.44美元,4月26日瑞士法郎跌到0.435美元,则1份合约亏损125000*(0.44-0.435)=625美元,2份就亏损1250美元
3、期初入金4000美元(客户权益),保证金占用3000美元,可用资金1000美元。
于是到4月26日瑞士法郎跌到0.435美元时,客户权益变成
4000-1250=2750美元,已不足以维持2份合约的持仓,所以必须追加至少250美元。
假设英美两国利率不同,英国年利率为10%,而美国年利率只有8%,美国投资者决定套利。
这位投资者以8%的利率从银行贷款180万美元,在现汇市场按1英镑=1.8美元的汇价兑换到100万英磅到英国作为期一年的投资。
刚刚投资后不久,该投资者担心一年后英镑汇价下降,套利得不偿失,决定出售英镑期货进行保值。
解答:具体操作如下:
外汇现货市场
3月1日,汇率为:1英镑=1.8美元, 买入100万英镑, 支付180万美元
外汇期货市场
出售16张次年3月份英镑期货合约,每份英镑合约的标准单位为6.25万英镑,共100万英镑。
汇率为:1英镑=1.79美元,合约总价值:179万美元
次年3月1日,汇率为:1英镑=1.76美元,买入193.6万美元
期权有效期为5个月,敲定价格为每股50美圆,期权费每股5美圆,合约单位为每份合约100股,佣金为每份合约10美圆,要求计算:
当2个月后,股票价格涨到每股70美圆,而期权市场的期权费为每股10美圆,试计算行使期权和转让期权的净利
当5个月后,现货市场股票价格涨到每股52美圆,试计算交易者的盈亏
解答:
因为你的单位用美元,故认为是美式期权,即能随时行权的期权
(a)行使期权:(70-50)*100-(5*100+10*2)=1480
转让期权:(10-5)*100-10*2=480
PS:好像题目不合理,个人认为是股票价格涨到60美元才对!!
(b)(52-50)*100-(5*100+10*2)=-320
1.买进1份3月份到期,敲定价为7.5美圆的看涨期权,支付期权费0.20美圆,同时,买进1份3月份到期,敲定价为7.5美圆的看跌期权,支付期权费0.30美圆.当3月份到期的原生资产价格为多少时,期权的买主或卖主获利?最大损失或最大获利可能是多少?
解答:
期权买方在标的资产价格为7-8元时亏损,最大亏损为0.5元;标的资产价格低于7元或者高于8元,期权买方获利,获利空间无限;期权卖方在标的资产价格为7-8元时获利,最大获利为0.5元;标的资产价格低于7元或者高于8元,期权卖方亏损,亏损空间无限。
1. 假设某种债券面值100元,期限5年,年利率为8%,某投资者在第一年年末以98元市价买进该债券,并在第三年年末以102元的价格将债券卖出,计算该投资者的持有期收益率。
解答:
债券持有期收益率的计算公式如下:
2. 假设英美两国利率不同,英国年利率为10%,而美国年利率只有8%,美国投资者决定套利。
这位投资者以8%的利率从银行贷款180万美元,在现汇市场按1英镑=1.8美元的汇价兑换到100万英磅到英国作为期一年的投资。
刚刚投资后不久,该投资者担心一年后英镑汇价下降,套利得不偿失,决定出售英镑期货进行保值,出售16张次年3月份英镑期货合约,每份英镑合约的标准单位为6.25万英镑, 汇率为:1英镑=1.79美元。
如果第二年3月,1英镑=1.75美元,试计算该投资者的损益。
解答:
在现货市场成本=180×1.08=194.4
收益=100×(1+10%)×1.75=192.2
利润=-1.9
在期货市场利润=(1.79-1.75)×100=4
则该投资者的总损益为2.1万美元。
2.有一种金融资产,其初始价值为100万美元,持有一个投资期,持有期内的预期投资回报率为10%,投资回报的标准差为2%,投资回报的变动服从标准正态分布,要求该种金融资产在95%置信水平下的VaR。
解答:VaR=-100*2%*1.645=-3.29万美元
实证分析:
A银行是一家有名的大银行,其资信等级较高,在市场上无论是筹措固定利率资金还是浮动利率资金都比B银行优惠。
两家银行筹资成本如下表所示:
A银行 B银行绝对成本优势直接筹集固定利率资金的成本 12% 13% 1%
直接筹集浮动利率资金的成本 LIBOR LIBOR+0.25% 0.25% 潜在套利机会 0.75%
由于B银行有筹措浮动利率资金的相对优势,因此便存在着套利机会。
具体操作如下:
A银行以12%的固定利率筹措资金,B银行以LIBOR+0.25%的浮动利率筹措资金,然后双方通过中间人进行互换。
经过商定,A银行换得LIBOR-0.25%的浮动利率,B银行换得12%的固定利率。
假设中间人收取0.25%的安排费,则各方当事人实际借款成本及收益如下:
(1)A银行向中间人支付浮动利率LIBOR-0.25%,并支付固定利率市场利息12%,从中间人处获得固定利率12%,净利息成本为:LIBOR-0.25%+(12%-12%)
=LIBOR-0.25%。
(2)B银行向中间人支付固定利率12.5%,并支付浮动利率市场利息
LIBOR+0.25%,获得中间人支付的浮动利率LIBOR,净利息成本为:12.5%+(LIBOR+0.25%-LIBOR)=12.75%
(3)中间人向A银行支付固定利率12%,并从B银行获得固定利率12.5%,获得固定利率利差12.50%-12%=0.50%;向B银行支付LIBOR浮动利率,从A银行处获得浮动利率LIBOR—0.25%,贴补浮动利率利差LIBOR-(LIBOR-0.25%)
=0.25%。
因此中间人的净收益为:0.50%-0.25%=0.25%。
三方当事人互换前后的借款成本比较如下表所示:
传统借款成本互换后借款成本节约成本
A银行LIBOR LIBOR—0.25% 0.25%
B银行13% 12.75% 0.25%
中间人获利0.25%
1.简述中央银行的职能。
发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和管理金融的银行
2.比较期货和期权交易的异同。
(1)期权交易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不对等。
期权合约的买方拥有决定是否行使其买权或卖权的选择权,而期权合约的卖方则只有应买方要求履行合约的义务,没有选择的权力。
期货合约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
(2)期权交易双方的风险和收益不对称。
期权买方承担的风险仅限于损失期权费,而其盈利可能是无限的(如购买看涨期权),也可能是有限的(如购买看跌期权)。
期权卖方可能获得的盈利是有限的,即其收取的期权费,而亏损风险可能是无限的(如卖出无担保的看涨期权),也可能是有限的(如出售看跌期权或有担保的看涨期权)。
期货交易双方的盈亏风险是一致的,一方获利就是另一方亏损;
(3)期权合约不仅可以在交易所内集中交易,也拥有相当规模的场外市场。
在场外交易的期权合约是非标准化的。
期货合约全部都集中于交易所交易,且都是标准化的;
(4)期权合约在交易所进行交易时,卖方要按交易所的规定交纳保证金(出售有担保看涨期权的情况除外),由于期权买方的亏损仅以期权费为限,因而无需交纳保证金。
在期货交易中,双方都必须交纳保证金。
3.简述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的发展脉络。
(1)20世纪30-40年代,资金合用方法(Pool Funds Approach)是资金配置中普遍运用的管理方法。
它的基本内容是:把存款和其他来源的资金作为一个概念化的资金集合库,然后在资金集合库中对资金运用按优先权排序,进行分配。
优先权的顺序为:流动性资产;贷款;收益性投资;(2)20世纪50年代,资金分配方法(The Funds Allocation Approach)作为资金合用方法的一种改进获得了广泛的承认。
资金分配方法的主要内容是:把现有资金分配到各类资产上时,应使这些资金来源的流通速度或周转率(turnover)与相应的资产期限相适应,即银行资产的偿还期与负债的偿还期应保持高度的对称关系。
那些具有较低的周转率的存款主要应分配到相对长期、收益高的资产上;反之,周转率较高的存款则主要应分配到短期的、流动性高的资产项目上。
因此,这种方法也被称为期限对称方法;(3)负债管理(Liability Management)的基本思想是,按照既定的目标资产增长和发展战略,银行通过调整资产负债表的负债方项目,或者说,通过在货币市场上“购买”资金来满足银行目标和方针;(4)20世纪70年代以后,商业银行资金管理的方法转向资产负债联合管理(Asset—Liability Management),也有的表述为“相机抉择资金管理”(Discretionary Fund Management)。
这种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在融资计划期和决策中,策略性地利用对利率变化敏感的资金,协调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的相互关系,而无论这些项目是在负债方还是在资产方。
4.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主要因素有那些?
(1)货币政策的时滞;(2)经济主体合理预期的抵消作用;(3)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4)其他经济政治因素的影响。
5.简述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及其政策主张。
(1)1956年弗里德曼发表了题为《货币数量论——一种重新表述》的论文。
这标志着货币数量论的重新复活。
弗里德曼认为货币数量论并不是关于产量、货币收入或物价水平的理论,而是货币需求的理论,即货币需求是由何种因素决定的理论,把货币也看作是资产的一种形式,因此,人们在决定保留自己的财富时,决定用货币还是其它资产选择。
这样,就可以用消费者需求和选择理论来分析人们对货币的需求;(2)根据以上分析,可得到最终财富持有者个人的货币需求函数。
由于各种资产的实际收益取决于物价水平,货币需求函数又可分为名义和实际货币需求函数两种,实际货币需求是实际持有货币所能支配的实物量,实际货币需求函数为:
(3)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一方面以传统的货币数量论为基础(MV=PT ⇒,=KY),但弗里德曼不将K、V当作一个固定的常数,而是当作变量,另外,Y也不是当期收入,而是恒久性收入;另一方面,弗里德曼又是在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Md=L(Y,r)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
因此,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是传统的货币数量论与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的混合物。
1.简述信用货币制度的特点。
(1)以不兑现的纸币为本位币,一般由国家发行;(2)不兑现纸币不代表任何贵金属,不能兑换黄金等贵金属;(3)非现金结算占据主导地位;(4)政府控制货币数量。
2.简述欧洲货币市场的特点。
(1)不受任何法规管制,交易自由;(2)由一个世界性的、广泛的国际银行网络构成;(3)借贷货币是境外货币,借款人可以任选币种;(4)一切存款都有利率,没有法定存款准备金的限制;(5)期限多为短期;(6)信用借款,不签合同,没有担保。
3.简述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主要思想及其政策主张。
(1)凯恩斯认为,货币具有完全的流动性,人们持有不生息的货币是因为心理对流动性的偏好。
而人们心理上的“流动性的偏好”或人们的货币需求是由三个动机所决定的:交易动机——人们持有货币以满足日常交易的需要;预防动机——人们为应付意外的、临时的或紧急需要的支出而持有的货币;投机动机——由于未来利率的不确定性,人们便根据对利率变动的预期,为了在有利的时机购买证券进行投机而持有的货币;(2)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主要取决于收入,是收入的增函数,与利率没有直接的关系。
若以L1表示货币的交易需求和预防需求,Y表示收入,则其函数式为:L1=L1(Y),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主要取决于利息率,是利率的减函数,若以L2表示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r表示利率,则其函数式为:L2=L2(r),这样,这三种动机的货币总需求为:L= L1(Y)+L2(r);(3)凯恩斯货币理论的一个重大突破就是提出了投机性动机的货币需求。
凯恩斯认为,投机动机产生的关键在于未来利率的不确定性。
当利率高时,人们预期将来利率会下降,由于债券价格与利率的变动成反比,即人们预期债券价格会上升,那么,现在以低价买进债券将来就会获利。
因此,人们就会抛出货币,购买债券,即人们的货币需求减少,加快了货币流通速度;(4)由于“流动性陷阱”的存在,使得货币政策不能成为实现充分就业的有效工具,而唯一有效的方法是直接增加财政支出,扩大投资,以直接刺激有效需求的增长。
因此,只有财政政策才能促成充分就业。
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凯恩斯提出,国家必须对经济进行直接的调节和干预。
4.试述保持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必要性
(1)避免政治性经济波动的出现;(2)避免财政赤字货币化的出现;(3)为了适应中央银行特殊业务地位的需要。
5.试比较央行三大货币政策工具。
(1)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的调整有较强的告示效应。
中央银行调整准备金比率是公开的、家喻户晓的行动,并立即影响各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头寸法定存款淮备金比率的调整有强制性的影响,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的调整有法律的强制性,一经调整,任何存款性金融机构部必
须执行。
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调整对货币供应量有显著的影响效果。
由于货币乘数的作用,准备金率微小的变动,都会导致货币供应给量的巨大变化。
其政策效果是猛烈的,带给金融机构乃至社会经济的影响是剧烈的。
法定存款淮备金比率的调整缺乏应有的灵活性。
正因为该政策工具有较强的通知效应和影响效果。
所以,它不能作为一项日常的调节工具,供中央银行频繁地加以运用;
(2)再贴现政策工具的作用:作为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手段,起“变速箱”的作用。
再贴现通过影响金融机构的借贷成本和其存款准备金头寸的增减,间接调节货币供应量,其作用过程是渐进的,不象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那样猛烈;对市场利率产生“告示效应”。
它预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走势,从而影响金融机构及社会公众的预期;对资金发生困难的金融机构起到“安全阀”的作用;通过审查再贴现申请时的一些限制措施,设定资金流向,扶持或限制一些产业的发展,达到调整国家产业结构的目的。
再贴现政策的局限性:在实施再贴现政策过程中,中央银行处于被动等待的地位。
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是否愿意到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或借款,完全由金融机构自己决定;中央银行调整再贴现率,通常只能影响利率的水平,不能改变利率的结构。
再贴现工具的弹性较小。
再贴现率的频繁调整会引起市场利率的经常性波动,使大众和商业银行无所适从,不宜于中央银行灵活地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
在西方国家,对再贴现政策的作用有不同的估计和看法。
有的主张应强化再贴现政策,有的主张根本放弃再贴现政策,由公开市场政策代替。
尽管如此,再贴现率的调整对货币市场仍有较广泛的作用;
(3)公开市场业务的优点:中央银行运用这一工具是对金融市场进行“主动出击”而不是“被动等待”,这一点明显优于再贴现政策;中央银行可以根据每日对金融市场的信息的分析,随时决定买卖证券的种类和规模,不断调整其业务,便于控制业务效果,减轻货币政策实施中给经济带来的波动。
这比“一刀切”式的法定存款准备率要优越的多;“告示效果”不明显,具有很高的操作弹性。
由于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的证券买卖每天大量地进行,市场上不可能对中央银行的操作意图了解,这有利于中央银行进行试探性操作和迅速进行逆向操作。
六、论述题(本题20分)
在当前我国对外资银行全面开放的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和冲击如何?应该如何应对?
1.优质客户资源的激烈竞争。
一般说来,银行80%的利润由20%的主要客户形成,因此,优质客户的争夺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而外资银行拥有较强的服务意识和金融创新能力,可为客户提供高效全面的服务,因此,中资银行的一部分优质客户可能会转移到外资银行,从而导致中资银行较大的损失。
据报道,有不少外资金融机构已在中国市场进行有关市场调查,并掌握了有关中资金融机构优质客户的确切数据,其目的就在于为将来的竞争做准备。
2.优秀人才的争夺。
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后,本土化及经营管理的需要都会促使其在人才方面与中资银行进行争夺,而外资银行高薪、高福利及较多的培训机会对优秀人才有较大的吸引力,因此,中资银行人才的流失在所难免。
优秀人才的流失短期内会导致中资商业银行一部分客户的流失,长期内则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中资商业银行发展后劲不足,因此,优秀人才流失对中资银行的影响不容忽视。
3.中间业务方面的挑战。
中间业务作为现代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具有成本低、风险小、收益高的特点,因此是商业银行非常理想的业务类型。
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种类少、创
新能力差、发展滞后,在中间业务的开展方面和外资银行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在中间业务的竞争方面我国银行业处于劣势地位,从而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极为不利。
以外资银行较为集中的上海为例,目前上海市外资银行的进出口结算业务量占上海市进出口结算总额的比重已经达到了35%~40%.
对策:
(一)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快速发展的机遇,促进商业银行快速发展 1.利用资本市场多渠道筹集资金,解决商业银行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的问题。
2.通过参与资本市场交易,改善资产结构,提高资产质量。
3.大力拓展与资本市场相关的业务。
(二)加强自身建设,增强竞争力,以应对外资银行的挑战 1.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商业银行运行机制的要求,加快商业银行的改革步伐,使我国商业银行成为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内控机制健全、按照市场化机制运作的现代商业银行。
2.加大处置、消化不良资产的力度,努力降低不良资产比例,尽量避免新的不良资产的形成,使商业银行能轻装上阵。
3.借鉴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经验,调整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理念,改革用人机制,加快金融创新,加强内控制度建设,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整体竞争力。
(三)抓住机遇,大力拓展网上银行业务根据前述分析,随着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和互联网的普及,传统银行赖以生存的基础已经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在这种背景下,商业银行唯有把握机遇,将传统银行的优势与网上银行相结合,才能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因此,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的网上银行业务。
论述题:
当前金融监管的国际趋势如何?对比金融监管的国际趋势,谈谈对我国当前金融监管体制的看法。
一是改变了以往过度依赖市场调节的理念,重新强调金融监管的重要性;二是监管从严的趋势逐渐显现,资本监管、流动性监管、信息披露、薪酬激励等方面的监管标准大大提高;三是金融监管范围更为全面,涵盖所有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金融机构、市场和工具,同时强化对对冲基金、资产证券化市场和OTC(柜台交易市场)衍生品以及信用评级机构的管理,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四是跨国联合监管趋势明显,针对大型跨境金融机构而建立的联合监管机制正在建立健全。
国际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是国际金融新秩序重建的重要内容,对各国金融业影响巨大,并进而影响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涉及国家根本利益。
随着我国金融业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国际金融监管改革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越来越大,加强对国际金融新秩序重建的研究和应对显得十分重要和紧迫。
为此,应把握以下原则。
坚持加强国际协调与推进国内改革相结合。
积极主动参与危机后国际金融新秩序重建,但要防止出现“一人生病大家吃药”。
强调国际监管核心原则和标准的一致性,但应充分考虑不同国家金融市场的差异性,提高金融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坚持互利共赢原则,积极参与推进国际货币体系、国际金融监管标准、国际金融机构改革,提高在国际金融新秩序建立过程中的知情权、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
根据国际化的长期趋势,主动推动国内相关方面改革;采用国际通用语言解释国内政策,及时化解国际上传递的“改革”压力。
坚持官方推动与民间推动并行。
目前,我国大型金融机构的国际地位与影响力显著增强,并与主要国际金融组织、外国监管当局、大型国际金融机构建立了沟通交流机制。
鉴于民间推动更容易被接受,商业性金融机构的国际交往活动可成为国家金融外交的有益补充,成为执行国家战略的重要力量。
政府和商业性金融机构应加强协调配合,从不同角度共同维护我国
利益。
坚持业务创新与风险管控并重。
金融衍生产品的过度创新是造成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
但与发达国家不同,我国金融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金融产品创新不足、盈利来源单一。
因此,既要避免因过度监管压抑金融创新,又要避免因监管不足导致金融风险。
在继续注重风险控制、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同时鼓励金融机构加强业务创新,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方向。
坚持深化银行改革与推进银行国际化相结合。
参与国际金融新秩序重建,需要国际性的本国银行。
尽管危机后国际监管总体趋严,但部分国家对外资银行准入政策有所松动,市场进入壁垒相对降低。
推动我国银行国际化,有利于服务和促进我国企业“走出去”,有利于抓住国际技术和产业结构调整机会促进国内经济结构调整,有利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有利于我国参与国际金融新秩序重建。
受益于稳健经营和审慎监管,目前我国银行总体实力与国际排名处于历史最好时期,在国际化发展方面具有明显的资本优势、流动性优势和估值优势。
应将推动我国有条件的银行国际化、提高我国金融全球服务能力提升到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来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