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期末总结(第四章)

合集下载

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第四章:地球上的水资源
1. 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
- 地球上水资源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海洋,仅约2.5%为淡水。

淡水主要分布在冰雪、地下水和湖泊、河流等形式。

- 人类主要利用的水资源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

地表水包括河流、湖泊和人工水库等,地下水指位于地表下方的地下层水体。

- 水资源的利用包括农业灌溉、工业用水和城市供水等。

2. 湖泊与水库:
- 湖泊是一种自然形成的较大淡水体,通常由几条河流流入,
并具有自身的水量平衡。

- 水库是人工修建的蓄水和调节水量的水体,主要用于灌溉、
发电和供水。

3. 水循环和水资源的保护:
- 水循环是指水从地球表面蒸发成水蒸气,升高至高空后冷凝
成云,最终降落为雨水或降雪的循环过程。

- 水资源的保护包括合理利用水资源、保护水环境和预防水资
源污染。

4. 水资源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 水资源问题主要包括水资源短缺、水质污染和水灾等。

全球
范围内,许多地区面临水资源紧缺的问题。

- 可持续发展包括合理利用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保护水环境和加强水资源管理等。

第四章知识点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

第四章知识点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一、主干知识结构图地质作用褶皱山:断层:二、知识要点总结第一节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1、 熟练记忆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作用速度、对地表形态和岩层的影响等(参考三维设计P64表格);注意: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力量,重点记忆对岩层和地表形态有什么影响?(三维设计P64表格)另外课本P70页活动题:地壳运动的应用(结合三维设计应用提升1);2、 影响外力作用的因素有哪些?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作用方式是什么?(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理解什么是风化作用、侵蚀、搬运、沉积作用;3、 外力作用可以形成哪几种地貌:侵蚀地貌、堆积地貌,记住常见的几种外力地貌(P71图片);4、 外力作用的规律:总体上来说外力作用的侵蚀和沉积是同时存在的。

但是受地球重力的影响,地势较高的地方侵蚀作用较为强烈,形成了侵蚀地貌;而在地势较低的地区,接受高处的物质沉积,形成了堆积地貌;所以可以推断地壳抬升,侵蚀作用将会加强,而地壳下沉,沉积作用将会加强。

例如长江三峡(侵蚀地貌)的形成:地壳抬升的同时,河流下切形成V 形谷,地壳下沉则沉积作用增强。

看三维设计P71二、综合体(2)甲乙构造上的沉积层是怎么形成的——地壳下沉或者相邻地区地壳抬升导致该地区沉积作用增强(非常重要);5、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 三大类岩石:岩浆岩:岩浆是地下深处一种粘稠的高温熔融物质,并含有大量的挥发性气体,岩浆在地球内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薄弱带侵入地壳上部或者喷出地表,形成了侵入岩和喷出型岩浆岩(了解)——侵入型岩浆岩的代表是:花岗岩,喷出岩的代表是玄武岩(要求记住);沉积岩: 特征——具有层理结构(所以只要见到有明显分层的岩层,一般可以认为是沉积地质构造(岩层的变化) 构造地貌(地表形态的变化)如河谷、冲积平原、山地、盆地 引起两种变化内力作用:能量来源、表现形式、作用速度、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外力作用: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岩石 圈的 物质 循环(第一节)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 第三节 河流地貌的发育岩),含有化石;形成过程——地势较高的物质被风化侵蚀后被流水、冰川、风等从高处搬到低处不断沉积,最后固结成岩。

高一地理第四章知识点抄写

高一地理第四章知识点抄写

高一地理第四章知识点抄写地理是一门关于地球和地球上的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学科。

作为一名高一学生,学习地理的同时也需要进行知识点的抄写和总结。

本文将根据高一地理第四章的知识点,结合合适的格式和排版,为你提供一份详尽的抄写资料,方便你日后复习查阅。

第一节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地理的核心思想之一是“人地关系”,即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关系。

地理学家认为,人类的活动受限于自然环境的条件和影响,同时人类也通过改造自然环境来满足自身的需求。

第二节生产活动与地域差异地球的不同地域具有不同的自然和人文条件,这种差异导致了各地的生产活动也具有差异性。

生产活动可以分为农、林、牧、渔业等主要形式。

在不同地域,人们根据当地的资源条件和自身需求的不同选择适合的生产方式。

第三节人口与人口问题人口是指某一地区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出生和死亡的人数之差。

人口变动对地区的人口规模、结构和分布产生重要影响。

人口问题包括人口过剩和人口不足两个方面。

人口过剩可能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问题,而人口不足则可能导致劳动力不足、市场需求减少等问题。

第四节农业与区位选择农业是人类最早的生产活动形式之一,农业的发展对一个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的区位选择需要考虑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交通运输等因素。

不同农业区位选择的差异导致了农业发展水平和农业产业结构的差异。

第五节工业与区位选择工业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的区位选择也对一个地区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在工业区位选择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资源条件、交通运输、市场需求和环境承载能力等。

不同类型的工业有不同的区位选择倾向,如重工业更倾向于选择地理位置离资源丰富的地区。

第六节交通与区域联系交通对地区之间的联系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交通方式主要有陆上交通、水上交通和空中交通。

交通网络的发展可以促进地区间的物质和信息流动,加强各地区之间的联系和合作。

第七节城市与城市问题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标志。

现代自然地理学理论第四章地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现代自然地理学理论第四章地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数学模型建成后,还必须把从数学模型分析得出的数学推 论,返回到现实中去,看看能否正确地回答实际问题。而 且还不能仅仅简单地根据建模所用的样本数据本身是否得 出合理的结论或是否与已知结果一致,来判定模型的合理 程度或是否有效。
检验数学模型是否可靠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是假设检验。 通常有:
U-检验:在大样本(n>30)且符合正态分布的情况下,检验 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是否等于某一已知值的一种假设检验方法。
供对某个问题解决的多种可行方案。如果系统分析者向决 策者提供了唯一的可行方案,经常会由决策者无法接受, 而又无其它选择,结果,使系统分析工作无效。 (3)定量和定性方法相结合 系统分析离不开数学模型,但是,所研究系统的要素目前 并不是都能数量化的。因此,把系统分析理解为纯数量研 究方法,就曲解了系统分析的本质,也就大大限制了系统 分析方法的应用范围。 (4)系统综合——不是多种学科的简单叠加 系统分析不仅要求它的具体工作能达到它所涉及学科的科 学标准,而且经常提出在许多学科中尚未涉及的领域,或 需要涉及到几个学科的边缘地带。
农村经济发展的座谈法调查:收入来源、收入状况、产业 结构、关心的问题、存在的问题、发展方向等。
土地利用的访问法、考察法调查:
▲土地名称——群众命名 ▲土地利用现状----群众经验总结 ▲利用中的问题-----群众经验总结
第二节 数学方法:3个问题:数学与定量化、地
理与数学、数学建模
一、数学方法与定量化 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其特点是具有很
研究的深入需要定量,定量需要应用数学 方法。从最简单的排序、求平均到建立各 种数学模型等都离不开数学方法。在现代 科学研究及其成果的推广中,信息系统的 建立与运用,是科学研究现代化的一个重 要标志。

最新高考地理第四章知识点总结(新课标)-word文档

最新高考地理第四章知识点总结(新课标)-word文档

高考地理第四章知识点总结(新课标)
高考地理第四章知识点总结(新课标)
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
环境污染问题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
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酸雨,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
生态破坏问题水土流失、森林砍伐、土地荒漠化、生物物种的减少资源的枯竭、
自然资源衰竭问题森林,草原,矿产等资源的减少和破坏
部分资源短缺趋于枯竭,人均资源拥有量减少
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受损
环境污染,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下降
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古代地理环境决定论人定胜天天人合一
现代地理环境决定论可能论适应生态和和谐论可持续发展论(20世纪80s)
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可持续发展:它既满足其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发展的观念,公平的观念,环境的观念,权利的观念
为了大家更好的学习。

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高考地理第四章知
识点总结(新课标)
第四节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控制人口规模
转变发展模式
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协调人地关系,从我做起
为了大家更好的学习。

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高考地理第四章知识点总结(新课标)。

地理高一第4章知识点归纳

地理高一第4章知识点归纳

地理高一第4章知识点归纳地理高一第4章主要讲述了地球的运动与地理划分。

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和公转两个方面,而地理划分则涉及到地理经线、地理纬线以及地理区划等内容。

以下是对这些知识点的详细归纳。

一、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身的轴线旋转一周所需要的时间。

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为24小时,这就形成了地球的昼夜变化。

当地球自转的一个半球面接近太阳时,这一半球面就会发生白天,而另一半球面则是黑夜。

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动一周所需要的时间,约为365.25天,形成了四季的变化。

二、地理经线和地理纬线地理经线是指连接地球南北两极的线,也称为经度。

最重要的地理经线是本初子午线,即通过英国伦敦的经线。

地理纬线是指连接地球东西两侧的线,也称为纬度。

最重要的地理纬线是赤道,位于地球正中间,将地球分为北半球和南半球。

三、地理区划地理区划是指将地球划分为不同的区域,便于研究和理解地球上的各种现象。

我们通常将地球划分为七大洲和五大洋。

七大洲包括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欧洲、大洋洲和南极洲。

五大洋包括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南极洋和北冰洋。

地理区划还可以按照气候类型将地球划分为寒带、温带和热带三个带状区域。

寒带位于北极圈和南极圈之间,气候寒冷;温带位于寒带和热带之间,气候适中;热带位于赤道两侧,气候炎热。

另外,地理区划还可以根据不同的地形特征进行划分,如高山地带、平原地带、河流地带和湖泊地带等。

总结:地球的运动和地理划分是地理学的基础知识,通过对地球自转、公转、地理经线和地理纬线的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解释地球上的各种现象和地理区域的划分。

这些知识点对我们理解地球的构造、气候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更深入地学习这些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地球这个家园。

地理第四章知识点总结小报

地理第四章知识点总结小报

地理第四章知识点总结小报地理第四章主要讲述了地球的气候和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影响,涉及了气候类型、人类活动与气候关系、气候变化等内容。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进行总结。

一、气候类型地球的气候类型主要分为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和寒带气候三种类型。

热带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特点是温度高、降水量多、季节性变化不明显。

温带气候分布在赤道和极圈之间,特点是四季分明、温差大、降水量适中。

寒带气候分布在极圈以及高海拔地区,特点是气温极低、降水量少、植被稀疏。

不同气候类型对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有着重要影响。

例如,热带气候地区农作物生长有利,但也容易受到热带气旋的影响;温带气候地区四季分明,适宜粮食和果树的种植;寒带气候地区气候严寒,农业生产受到较大影响,以畜牧业为主。

二、人类活动与气候关系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对气候有着重要影响,例如森林砍伐、工业排放、农业灌溉等。

森林砍伐会导致土壤侵蚀、水土流失,加剧气候干旱和极端天气的发生。

工业排放会产生大量温室气体,加剧全球气候变暖。

农业灌溉会引发水资源消耗和土地盐化,对当地气候产生影响。

地球气候变化地球气候变化主要表现在全球气温上升、极端天气频发、海平面上升等方面,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个重要环境问题。

全球气温上升导致了极端天气频发,如干旱、洪涝、飓风等。

海平面上升威胁着沿海城市和岛屿国家的安全,会导致水资源匮乏、生态系统恶化等问题。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国际社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签署《巴黎协定》、推动可持续发展、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

总的来说,气候变化是一个长期而严峻的挑战,需要全球各国共同努力,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才能实现气候变化问题的解决。

小结:地球气候的变化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有着深远的影响,我们需要加强对气候变化的认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共同构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人教版 高中地理 必修第一册 第四章 地貌 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 高中地理 必修第一册 第四章 地貌 知识点总结

第四章地貌知识点总结第一节常见地貌一、喀斯特地貌1.概念:组成地壳的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等),在适当条件下,其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统称为喀斯特地貌。

2.分布:喀斯特地貌在我国的广西、贵州、云南等地最为典型,分布最为广泛。

类型形态成因5.①地形:以喀斯特地貌为主,地表崎岖不平②地质条件:地质条件复杂(崩塌、断层),多地质灾害③水文:地表水缺乏,多地下暗河④土壤:土层薄,土壤贫瘠,植被少⑤旅游资源丰富6.射电望远镜的选址问题①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炎热多雨,夏季降水集中;地貌:群山深处,喀斯特地貌发育,形如“巨碗”底部有裂隙,与地下河相连。

②存在较多的弧形漏斗,天坑,洼地,可利用天然地形,减少工程量。

③喀斯特地貌岩石透水性较好,有利于排水,底部裂隙多,可以避免雨季淹没射电望远镜,比较安全。

二、河流地貌1.河流地貌的概况⑴概念:河流作用于地表所形成的各种地貌⑵成因分类:①河流侵蚀地貌:河流在流动的过程中,不断冲刷地表,将地表物质带走(搬运作用),使得一部分地表物质减少(侵蚀作用),形成的侵蚀地貌。

②河流堆积地貌: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减弱的情况下,会沉积下来,形成的堆积地貌。

2.常见的河流地貌⑴河流侵蚀地貌:类型河流位置形成形态河曲:地势平坦地区,呈“S”形弯曲的河道牛轭湖:洪水泛滥时,河水可能冲断河曲的颈部,使弯曲的部分与河道分离,形成牛轭湖。

3.河湾的侵蚀与堆积规律凹岸侵蚀,凸岸对接;凹岸港口,凸岸居民点,三、风沙地貌1.概念:在干旱地区,以风力为主形成的各种地貌。

2.成因:干旱的地区,地表多沙漠和戈壁,风大而频繁,风及其携带的沙粒冲击和摩擦岩石,天长日久,形成风蚀地貌;当风速较弱,其携带的沙粒便会沉积下来,形成风积地貌。

3.分布: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多沙的河谷地带,植被稀少的沙质湖岸和海岸也可以看到风沙地貌。

4.类型地貌形成过程地貌特点风蚀柱垂直节理发育的厚层岩石经过长期的风蚀作用后形成柱状柱状岩石风蚀蘑菇接近地面处风中含沙、小石块的量较多,磨蚀强烈顶部岩石较大,底部较小雅丹地貌极干旱区的干涸的河、湖底,常因干旱裂开,风沿裂隙吹蚀,裂隙越来越大,原平坦的地面发育成许多不规则的槽沟,槽沟之间为鳍形垄脊,形成雅丹地貌由不规则的沟槽和垄脊相间分布;垄脊高度和长度不一;走向与主风向一致,沟槽内常有沙子堆积①常见类型:新月形沙丘。

[精品]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期末复习.docx

[精品]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期末复习.docx

第四章《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期末复习(一)知识点整理:1、地质作用的概念及其分类(1)地质作用的概念: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壳的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1)板块构造运动的理论:①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②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活动比较剧烈。

J生长边界旖岭、断层)一消亡边界會沟、造山带)大洋板块俯冲示意图3^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1)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相互关系聚落分布大多呈带状分布在探如迥翁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上。

如雅鲁藏布江河谷,聚落分布呈狭长的带状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上,呈条啊,. 或蜿蜒分布于山前,或沿河流两岸发展沿河发展,形成沿迥冢蒔常;有的沿海岸发展,形成沿癣岸冢5成因常见岩石岩浆岩岩浆侵入地壳上部或喷出地表花岗岩(侵入岩)、玄武岩(喷出岩)沉积岩各种岩石经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而成,化学沉积物或生物遗体堆积而成石灰岩、砾岩、砂岩、页岩变质岩已生成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变质石灰岩f 大理岩、页岩f 板岩、•各种地貌景观图角峰,U形谷(冰川侵蚀)沙丘冲积扇(流水堆积风蚀蘑菇(风力侵峰林,溶洞(流水溶蚀)湿润地区三角洲(流水沉海蚀地貌(海浪侵蚀)海岸干旱半干旱地区同步练习:1.造成黄上高原千沟万壑地表形态的作用是()A.流水侵蚀作用B.风力沉积作用C.风力搬运作用D.流水沉积作用2.下列四种地质作用与其所形成的地形及实例组合正确的是()A. 海浪堆积一二角洲一尼罗河二角洲B.风力沉积一沙丘一云贵高原C.溶蚀作用-V 型谷一云南石林D.冰川刨蚀一角蜂、冰斗一阿尔卑斯山 4. 有关板块构造学说的叙述,正确的是()A. 两个大陆板块相撞处,必有一板块隆起形成岛弧和海岸山脉B. 太平洋西部边缘的深海沟是板块相对移动发生张裂形成的C. 我国完全处于板块内部,地売比较稳定D. 台湾山脉是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亚欧板块受挤上拱形成的 5. (2008年广东卷)下列地理事物中,主要由风化作用形成的是()A.植物根系撑大的岩石裂隙B.暴雨形成的冲沟 学科网C.干旱区的风蚀城堡D.河流落差形成的瀑布学科网6. (2007.海口 2月)下列各组地貌,分布地区符合江河上游、海滨、沙漠地区排列顺序是()A. “U”形谷、断崖或峰林、风蚀柱B. “V”形谷、海蚀穴、沙丘学科网C.冲积平原、三角洲、风蚀蘑菇D.峡湾、角峰、风蚀洼地学科网2005年8月2 — 17日,中国科学考察队对东非大裂谷进行了为期5天的科学考察,此次中国科学考察 队从埃塞俄比亚南部进入东非大裂谷,由北向南考察了东非大裂谷。

自然地理学复习笔记-

自然地理学复习笔记-

第四章气候第一节大气的一般特性一、概述(如气温、湿度、压强等)和大气现象(如风、雨、雪等)的综合,是大气中的短期过程。

成各种风、雨、云、雾、雪、霜、冰灯千变万化的物理现象,叫气象。

大气环流、下垫面性质和人类活动在长时间相互作用下,在某一段时间内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它既包括多年天气平均状况,又包含个别年份的极端天气状况。

气候是一定时段内由大量天气过程综合而得出的长期天气过程,其变化周期长。

二、大气的组成和结构1、大气的组成低层大气由多种气体及悬浮在其中的液态固态杂质组成,主要包括干洁空气、水汽、杂质等①干洁空气:大气中不含水汽的和杂质的整个混合气体,称干洁空气,其主要成分是氮、氧、氩,此外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臭氧和氢、氖、氦氪、氙灯稀有气体。

②水汽:水汽与干洁空气混合在一起,成为实际的大气主要成分之一,只要聚集在大气的低层,向高层迅速减少,来自于江河湖海及潮湿地面的水分蒸发和植物蒸腾。

③杂质:大气中悬浮着这种固体杂质和液体微粒(小水滴或小冰晶)称气体溶胶粒子④大气污染: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是局部甚至全球范围内大气成分发生了对生物体有害的变化,称大气污染。

主要污染物有粉尘、烟尘、SO2,NO2,CO,CO2,H2S,HC等,其污染员主要是工业废气、汽车尾气、家庭炉灶和人们在生活中排放的各种废气,以及农药、化肥使用等。

2、大气的结构1)对流层:大气圈的最底层,自地面到8~18km,厚度最薄并随唯独、季节而变化,对流层质量最大,水汽最多,是天气变化最主要和最复杂的一层,对人类活动和地球生物的影响最大,与自然地理环境关系最密切。

对流层的基本特征:①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由于对流层主要从地面得到热量,因此愈接近地面空气受热愈多,气温就愈高,离地面愈远,气温就愈低。

在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不同高度,气温随高度的降低值是不同的,平均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约0.65°C。

②具有强烈的垂直对流运动:由于地面的加热不均的影响,产生对流运动,对流运动的强度主要随纬度、季节的变化而不同,一般低纬较强,高纬较弱,夏季较强,冬季较弱。

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总结摘要:一、章节背景与重要性二、知识点梳理1.内力作用与地貌形态2.外力作用与地貌形态三、具体知识点详解1.内力作用1.地壳运动2.岩浆活动3.变质作用2.外力作用1.流水侵蚀地貌2.流水堆积地貌3.风力侵蚀地貌4.风力堆积地貌四、知识点应用与实践五、总结与展望正文:地理必修一第四章主要介绍了地貌形态的塑造力量以及其形成的地貌类型。

首先,通过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这两种能量来源,对地表形态产生影响。

内力作用主要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而外力作用主要包括流水侵蚀、流水堆积、风力侵蚀和风力堆积。

这些作用形式对地表形态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地貌类型。

地壳运动是内力作用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通过构造运动产生断裂带和高大的褶皱山脉。

例如,喜马拉雅山、东非大裂谷和大西洋都是地壳运动的结果。

岩浆活动是内力作用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它会导致火山喷发和岩浆侵入,形成新的岩石。

变质作用则会导致岩石在高温高压下发生化学和物理变化,形成新的岩石类型。

流水侵蚀地貌是外力作用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通过流水的冲刷和侵蚀作用,形成河谷、峡谷等地貌。

例如,长江三峡、尼罗河河谷都是流水侵蚀地貌的典型例子。

流水堆积地貌则主要是在河流中下游地区,流速减缓,水流携带的泥沙、砾石等物质沉积下来,形成冲积平原、三角洲等地貌。

风力侵蚀地貌主要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风力对地表进行侵蚀,形成风蚀蘑菇、雅丹地貌等地貌。

风力堆积地貌则主要是在沙漠地区,风力将沙尘堆积成沙丘、沙垄等地貌。

在地理实践中,了解地貌形态的塑造力量和形成的地貌类型对于分析地貌发育过程、预测自然灾害以及进行土地资源利用和规划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八年级地理第四章知识点

八年级地理第四章知识点

八年级地理第四章知识点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及其上所有自然与人文现象及其相互影响的学科。

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我们会接触到大量的知识点,其中包括八年级地理的第四章知识点。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八年级地理第四章的相关知识点。

一、气候与气象气候是指地球表面大气中长时间内的天气状况总和,包括一年之内各季节的变化规律。

气象是指大气环境中各种物理量在短时间内内部的状态以及它们的变化。

在学习气候和气象的时候,我们需要了解气象的要素,如温度、湿度、气压等,以及气候的类型、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等。

二、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是指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自然环境和人类居住环境,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维护人类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措施。

在学习环境保护的时候,我们需要了解环境问题的成因、对人类的影响以及环保政策和措施等。

三、能源与资源能源是指能够产生能量的物质,如化石能源、水力能源、太阳能等。

而资源则是指可以提供人类某种需求或满足某种目的的自然物质和能量,如土地、水资源、矿物资源等。

在学习能源和资源的时候,我们需要了解不同种类的能源和资源的特点、分布规律、利用方式以及对环境和人类的影响等。

四、发展与人口增长发展和人口增长是两个重要的主题。

在学习发展和人口增长的时候,我们需要了解全球各地区的发展状况、人口的分布规律和增长趋势,以及发展和人口增长对环境、社会和经济的影响等。

五、城市与农村城市和农村是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形态。

在学习城市与农村的时候,我们需要了解城市和农村的特点、发展趋势、人口分布和社会结构等。

在学习八年级地理第四章的时候,我们需要综合运用不同的知识点,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深刻内涵。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和掌握,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地球上的自然和人文现象,更好地把握社会发展的大势和变化。

自然地理期末总结

自然地理期末总结

自然地理期末总结自然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上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学科。

在过去的几个月里,我学习了自然地理的各个方面,包括地球的层次结构、板块构造理论、气候与气象等等。

通过学习,我对地球的自然环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认识到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

首先,我学习了地球的层次结构。

地球可以分为大气圈、水圈、固体地壳和地球的内部结构等几个层次。

大气圈和水圈是地球上最外层的部分,它们对地球上的生物和气候起着重要的影响。

而固体地壳是地球上陆地和海洋的基础,地球的内部结构则包括地幔和地核。

了解地球的层次结构有助于我们理解地球的演化和形成,以及自然地理中的一些现象。

其次,我学习了板块构造理论。

板块构造理论是解释地球上地壳运动的重要理论之一。

根据板块构造理论,地壳由若干个大板块组成,它们在地球上相对运动,造成了地震、火山活动和山脉的形成。

通过学习板块构造理论,我了解了地壳运动的原因,以及板块边界的不同类型。

此外,我也知道了地震和火山活动对人类生活和经济的影响,并且学会了一些地震和火山的预防措施。

在气候与气象方面,我学习了气候系统的组成和变化。

气候是长期的天气条件,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纬度、海洋、大气循环等等。

通过学习气候与气象,我了解了全球气候的分布和变化规律,可以预测未来的气候变化。

我还学习了一些关于天气的基本知识,例如气象仪器的使用和天气现象的解释。

了解气候与气象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自然界中的现象,还对于农业、能源等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我还学习了水资源和土地利用。

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在农业、工业和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学习水资源,我了解了水循环的过程以及水资源的分布情况和开发利用。

土地利用方面,我学习了土壤类型、土地利用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土地的可持续利用等知识。

对水资源和土地利用的学习,使我认识到保护和合理利用这些资源的重要性,并且也了解到一些具体的措施和方法。

总的来说,通过这门自然地理课程的学习,我对地球的自然环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通过不断思考和学习,我也发现自然和人类之间的相互关系。

地理第四章的知识点高一

地理第四章的知识点高一

地理第四章的知识点高一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的科学,探索地壳变动、土地利用、资源分布等方面的知识。

高一地理的第四章主要涉及地球的内外部力量与地形的变化、板块构造与地球地壳演化等内容。

本文将系统地介绍这些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奥秘。

一、地球的内外部力量与地形的变化地球是一个充满活力的行星,地形的变化与内外部的力量密切相关。

地球的内部力量包括构造力和地壳变动力,而外部力量则包括气候、水体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

1. 构造力构造力是指由地球内部的热力和重力等因素所产生的力量。

其主要表现为地壳的抬升与下沉,地壳的断裂和山脉的形成等。

构造力的作用使得地球的地形不断变化,如平原的形成、高山的崛起等。

2. 地壳变动力地壳变动力是指地球内部和外部力量所引起的地壳的变动和地震、火山以及地壳运动等现象。

地壳变动力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地震、火山活动、海底扩张等。

这些变动不仅改变了地球的地貌,也对人类的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3. 气候的作用气候作为外部力量,也对地形的变化产生着重要作用。

降雨的多寡以及水文的活动会导致侵蚀作用和沉积作用,进而改变地表的地形特征。

此外,风也是地形形成过程中的关键因素之一,它能够通过风蚀作用和风沙沉积对地表进行改造。

4. 水体的作用水体如河流、湖泊和海洋等也是地形变化的重要因素。

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能够塑造出峡谷、河流三角洲等地貌特征。

而海洋的潮汐和海浪也能通过海侵蚀和海岸沉积来改变地表形态。

5. 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的活动也对地形变化产生重要影响。

大规模的城市建设、采矿和建设水利工程等都会改变地球的地形特征,如填海造陆、岛屿改造等。

二、板块构造与地球地壳演化地球表面由多块巨大的石质板块组成,它们随着地球内部的运动发生相对位移,导致了板块构造和地球地壳的演化。

1. 板块构造理论板块构造理论是地球科学的基础理论之一,它认为地球表面由多个移动的板块组成。

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了地球表面上的板块边界、火山地震分布等现象。

高二地理第四章知识点

高二地理第四章知识点

高二地理第四章知识点地理是一门既重要又广泛的学科,它涉及到人类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地球上各种地理现象和现象背后的原因。

作为高中地理课程的一部分,高二学生将学习地理的不同领域和重要知识点,其中包括地理的第四章知识点。

本文将对高二地理第四章的知识点进行简要阐述。

一、地理第四章的概述地理的第四章主要涉及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技术的应用。

这些技术在如今的世界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帮助我们收集、分析和解释地球上的各种地理数据。

二、地理信息系统(GIS)的介绍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种利用计算机技术来收集、存储、管理、分析和展示地理数据的系统。

它可以将地理数据与其他数据进行整合,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理现象。

GIS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包括城市规划、环境管理、农业发展等领域。

三、遥感技术的应用遥感技术是通过从远处感知地球表面的一种技术手段。

它可以利用卫星、航空器或其他遥感平台采集数据,并将其转化为有用的信息。

遥感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地质勘探、自然资源调查、气候变化监测等领域。

四、GIS和遥感技术在地理研究中的应用GIS和遥感技术的应用对地理研究非常重要。

它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数据收集和分析方式,可以在时间和空间上提供更准确、更全面的数据。

通过使用这些技术,地理学家可以更好地研究自然环境的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五、GIS和遥感技术的优势和局限虽然GIS和遥感技术在地理研究中具有巨大的优势,但它们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例如,数据的准确性取决于技术的发展和数据来源的可靠性。

此外,技术的成本和使用的复杂度也是制约其广泛应用的因素。

六、未来GIS和遥感技术的发展趋势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GIS和遥感技术在未来将有更广泛的应用。

新的遥感卫星系统和更精确的传感器将提供更高分辨率和更精确的地理数据。

此外,随着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的发展,GIS和遥感技术将更加智能化和自动化。

七、总结地理的第四章主要介绍了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技术的应用。

高二地理第四章知识点归纳

高二地理第四章知识点归纳

高二地理第四章知识点归纳地理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的知识点繁多而复杂。

在高二地理学习的第四章中,我们将学习有关地质地貌的知识,本文将对本章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一、地质地貌的概念和内外力作用地质地貌是指地表形态在地质时间尺度上表现出来的总体特征。

它受到内力和外力的共同作用。

内力包括构造运动和地壳运动,外力则是指风力、水力和重力等自然力的作用。

二、地质地貌的基本要素地质地貌由地貌要素组成,主要包括地形、地貌材料、地貌过程和地貌发展阶段。

其中,地形是地球表面模拟出的地球表面特征,地貌材料是形成地表特征的物质,地貌过程是地表特征形成和演变的过程,地貌发展阶段则是地球表面演化的时代分期。

三、地质地貌类型1. 高原地貌高原地貌是大面积起伏较小,地势相对平坦的地貌类型。

高原在盆地和山脉的基础上形成,具有平坦的地面和广阔的地势面貌。

2. 山地地貌山地地貌是指由山脉和山地组成的地表特征,包括山脉、山地和山谷等地貌要素。

山地地貌具有地势陡峭、地形起伏大的特点。

3. 平原地貌平原地貌是指由平坦地貌要素构成的地表特征。

平原地貌分为河流冲积平原、海岸沉积平原和风积平原等多种类型。

4. 丘陵地貌丘陵地貌是介于山地和平原之间的地貌类型,地形起伏适中,不如山地峻陡,也不如平原平坦。

5. 河流地貌河流地貌主要由河流侵蚀和沉积作用所形成,包括河谷、峡谷、河流三角洲等地貌要素。

6. 湖泊地貌湖泊地貌是指由水体形成的地表特征,湖泊地貌包括湖泊的形态、地貌材料和地貌过程等要素。

7. 火山地貌火山地貌是由火山喷发和喷发物堆积形成的地表特征。

火山地貌包括火山口、火山锥、火山喷发物等地貌要素。

四、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是指地质因素引起的对人类生活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的事件,包括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滑坡等。

五、城市地貌与城市规划城市地貌是指城市地表特征的总体模样,包括城市的结构、景观和地貌特征。

城市规划是在城市地貌的基础上,合理安排城市建设、管理和发展的一项综合性工作。

高中地理 第一部分 第四章 章末小结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地理 第一部分 第四章 章末小结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
章末 小结
知识 整合 与阶 段检 测
核心考点扫描 阶段质量检测
知识整合与阶段检测
返回[知识网络必建]返回[重点语句必背] 1.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
力,地壳物质的循环也是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完成的。 2.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山地的形成和发展都与
内力作用有关,山地对交通方式的选择、交通线路的延伸 方向和分布、交通线路建设的投资等有重要影响。
返回
3.河流地貌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地貌类型之一,它 与河流的侵蚀、搬运、堆积作用有关,形成了河流侵蚀地 貌和堆积地貌。河流堆积地貌对聚落的分布影响很大。
返回

地理复习总结 必修1第四章

地理复习总结 必修1第四章

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一节自然条件对城市及交通线路的影响1、自然条件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1)城市是人类生活的基本聚落形式之一(2)地形对城市的影响○1平原是城市建设的理想地形,利于建筑、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利于城市进一步扩大发展,减少投资,利于农耕○2在山区河谷两岸较平坦的地区,由于水源充足,水运条件便利,也常形成一些城市。

但是这种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常受到地形条件的制约○3在热带的平原地区,由于气候过于湿热,不适于人类居住,而高原上则较凉爽,因此,热带地区的城市主要分布在高原上。

(3)气候对城市的影响○1气候条件对城市区位产生影响,其中其主要作用的是气温和降水两个要素。

○2适度的降水、适中的温度宜于人类生活,因而城市多建在具有这种气候条件的地区。

○3气候对城市的内部结构和布局也有一定的影响。

(4)水对城市的影响○1谁对城市的意义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可作为重要的交通通道,二是能满足城市生活用水的生产用水的需要。

○2谁不但影响城市区位,也会影响城市形态(5)矿场对城市的影响矿业城市的规模主要取决于矿产资源的蕴藏量和开采水平,在矿产资源开在后期,要考虑这些城市的转型,否则城市就会走向衰退。

2、自然条件对交通线路的影响(1)对交通运输线路走向的影响(2)对现网密度和分布格局的影响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全球气候变化(1)根据不同的时间尺度,通常将气候演化过程分为:P83-84○1地质时期(距今22亿到1万年)○2历史时期(近1万年)○3近代时期(近一二百年)(2)科学家推测古代气候状况的方法○1树木年轮分析○2花粉记录分析○3氧同位素分析○4海洋沉积物分析2、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全球气候变化对古代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农业(2)全球气候变化对近代人类活动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工业人类健康对海平面和海岸的影响生态系统第三节寒潮1、寒潮及其发生的原因(1)寒潮是冬半年强冷空气入侵造成的剧烈降温现象,并伴有大风、冻害、雨雪等天气。

《自然地理学》复习整理笔记

《自然地理学》复习整理笔记

《自然地理学》复习笔记第一章:地球〔一〕.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产生了昼夜更替的现象,并使地表个中国成具有一昼夜的节奏; 2.由于自转,产生了地球自转偏向力; 3.造成地球上同一时刻,不同经度的地方有不同的地方时;4.天体引力产生潮汐,由于自转,相反的潮汐又阻碍它的运动;5.地球整体的自转,同它的局部运动也有密切的关系。

此外,可以影响大陆漂移、地震、潮汐摩擦、洋流等。

此外,自转产生的离心力,也是影响地球形状的原因。

(二).地球公转的意义1:昼夜长短的变化昼夜的长短,视晨昏圈分割纬线的情况而定。

一般情形下,纬线被晨昏圈分割成两局部:位于昼半球的局部叫昼弧;位于夜半球的局部叫夜弧。

昼弧和夜弧的弧长,决定该地的昼长和夜长。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太阳直射点发生南北移动,因此,除了在赤道和春秋分日外,各地的昼弧和夜弧都不等长。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太阳高度,是指太阳对于地平的高度角。

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地面或得太阳热能的多少。

太阳高度最大的时候,地面上得热最多〔光束面积、途径短〕。

3:四季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球的公转,造成地球上各地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一年分成春夏秋冬四季。

季节变化是半球性的现象,南北两个半球没有同事降临的同一季节,而总是彼此相反。

这是因为影响季节变化的两个主要的因素: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是半球性的。

这两个因素影响地球所得太阳热量在南北两个半球之间的分配。

〔三〕、地球外表的根本特征1.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表,太阳能的转化亦主要在地表进展。

2.固态、液态、气态物质同时并存于地表,三相物质相互转化,形成多种多样的物质系统。

3.地球外表具有其特有的、由其本身开展形成的物质和现象。

4.相互渗透的地表各圈层之间,进展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

5.地球外表存在着复杂的局部异。

6.地球外表是人类社会发生、开展的环境,在人类的参与下,使其变得更加复杂。

〔四〕、试述地球的部圈层构造和外部圈层构造分别有哪些?要点:1〕根据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速度的差异和变化,可将地球的部圈层构造划分为: A〕地壳〔按书简述〕;B〕地幔〔简述〕; C〕地核〔简述〕。

地理高一第四章的知识点总结

地理高一第四章的知识点总结

地理高一第四章的知识点总结地理是一门科学,研究着地球上的各种自然和人文现象,而高中地理作为地理学科的一门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和综合思维能力培养的关键阶段。

第四章是地理高一的学习内容,这一章主要涉及地球的环境问题和资源利用。

首先,我们来看地球的环境问题。

随着人类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环境问题成为全球范围内备受关注的话题。

全球变暖、自然灾害、空气和水污染等问题给人类和地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在地理课上,我们学习了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与影响,认识到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及如何采取措施来应对环境问题。

例如,我们可以推广使用可再生能源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以缓解全球变暖问题。

另外,资源利用也是地理高中的重要内容。

地球上的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管理对于维持人类生活的可持续性至关重要。

在这一章中,我们学习了资源的分类、分布和开发利用的方法。

例如,可再生资源如水力发电、太阳能等的利用可以降低对非可再生资源如煤炭和石油的需求,并且减少环境污染。

此外,我们还学习了资源的全球分布格局,了解到某些地区资源丰富,而其他地区则相对匮乏。

这使我们认识到资源合理配置和节约使用的重要性,同时呼吁国际间的资源合作和共享。

除了以上两个主要内容外,地理高一第四章还涉及到人口增长和城市化。

在这个时代,人口增长和城市化已成为全球面临的重要问题。

人口的增加会带来更多的需求和挑战,如充足的食物、良好的环境、教育和医疗等资源的供给。

而城市化也在不断加速,城市的规模和数量不断增长,给城市的基础设施、交通和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

在这一章中,我们学习了人口增长和城市化对地球的影响,并深入探讨了如何通过合理的规划和城市发展来解决这些问题。

总结起来,地理高一第四章的学习内容包括地球环境问题、资源利用以及人口增长和城市化。

这些都是地理学科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对于我们理解地球的综合现象、认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等有着重要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地理学
第四章海洋和陆地水
第一节地球水循环与水量平衡
一、水循环
1 、概念: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地心引力等的作用下,通过蒸发、
水气输送、凝结降水、下渗以及径流等环节,不断发生相态转换和周而复始运动的过程。

2 、类型:(按水循环的不同途径和规模划分)(1)大循环:海陆间循环(2)
小循环:海上内循环、内陆循环
3 、水体在参与水循环过程中全部水量被交替更新依次所需要的时间。

4 、效应:(1)地球圈层构造(2)全球气候(3)地貌形态及地壳运动(4)生
态平衡(5)水资源的开发利用(6)水文现象以及水文学科的发展
第二节海洋起源与海水的物理化学性质
二、水量平衡
1 、概念:指任意选择的区域(或水体),在任意时段内,其收入的水量与支出
的水量之间差额必等于该时段区域(或水体)内蓄水的变化量。

2 、方程及意义:(1)全球:海上降水量+陆上降水量=海上蒸发量+陆上蒸发量
(2)海上降水量+入海径流量=海上蒸发量(3)陆上降水量-入海径流量=陆上蒸发量人为地大规模减少入海径流量,可能破坏淡水平衡。

地表径流量入海是全球水量平衡的重要环节,而不是淡水资源的浪费。

三、海与洋
1 、洋与海的概念区分:(1)洋:地球表面连续的广阔水体称为世界大洋(2)
海:大洋的边缘因为接近或伸入陆地而或多或少与大洋主体相分离的部分成为海。

2 、海的类型:内海(地中海)、边缘海、外海、岛间海。

四、海水的化学成分
1 、盐度:海水中全部溶解固体与海水质量之比。

2 、氯度:每千克海水中所含氯的克数。

3 、影响盐度的因素:大洋盐度一般在33~37之间,因受降水、蒸发和入海径流
的影响而发生区域变化。

盐度=0.03+1.805*氯度
五、海水的颜色和透明度
1 、颜色:决定于海水对阳光的吸收和反射状况。

海水对蓝光吸收少,海水中质
点对蓝光散射强烈。

2 、透明度:近海岸低,大洋腹地高。

第三节海水的运动
六、潮汐
1 、潮汐现象:由月球和太阳的引力引起的海面周期性升降现象。

2 、类型及成因:(1)类型:半日潮、混合潮、全日潮(2)成因:赤道潮和日
潮不等。

七、潮流
1 、潮流现象:海水受月球和太阳的引力而发生潮位升降的同时,还发生的周期
性的流动。

2 、潮流类型:(1)根据时间:涨潮流、落潮流(2)根据方向:回转流、往复
流。

八、波浪
折射:波峰线在深水区是和引起波浪的力的方向即波浪前进方向相垂直的。

但波浪前进方向常常与海岸斜交,这样,同一波列两端的水深就可能由较大的差异。

近岸较浅一端因受摩擦而减速,离岸远而较深一端在深水处继续保持原速前进,最后波峰线将发生转折而与海岸平行,这种现象就是海浪的折射。

九、洋流
1 、概念:海水中具有相对稳定的流速和流向的海水,从一个海区水平地或垂直
地向另一个海区大规模的运动。

2 、大洋表层主要洋流:反气旋型大洋环流、气旋型大洋环流、北印度洋季风漂
流、南极绕极环流
第四节海平面的变化(略)
第五节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保护
十一、海洋资源
1 、概念:主要是指海水本身有直接关系的物质和能量。

2 、海洋资源类型:化学、矿产、动力、生物资源。

3、论述题:海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0分)。

(见作业)
第六节河流
十二、河流
1 、河流:降水或由地下涌出地表的水,汇集在地面低洼处,在重力作用下经常
地或周期地沿流水本身造成的洼地流动。

2 、水系:河流沿途接纳众多支流,形成的复杂的干支流网络系统。

3 、流域:河流和水系获得补给的那部分陆地面积即河流和水系的流域。

4 、分水线:两个相邻集水区之间的最高点连接成的不规则曲线。

5 、河流的分段:河源—上游—中游—下游—河口
6 、水情要素
水位:(1)概念:河流中某一标准基面或测站基面上的水面高度(2)影响水位的因素:流域内的径流补给状况(最主要)(3)水位过程线(纵坐标表示不同时间的水位高度,横坐标表示时间)(4)相应水位曲线(纵轴表示上游站水位,横轴表示下游站水位)(5)相应水位:河流各站的水位过程线上,上下游站在同一次涨落水期间位相相同的水位
流速:水质点在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
河流中流速分布状况:河底与河岸附近流速最小,流速从水底向水面和岸边向主流线递增。

绝对最大流速出现在水深的1/10~3/10处,弯曲河道的最大流速接近凹岸处,平均流速与水深6./10处的点流速相等。

流量:单位时间内通过某过水断面的水量
水温与冰情:(1)影响水温的因素:河流的补给特征、时间(季节)、流程远近及流向(2)河流的补给特征是影响和水温度状况的主要因素。

由冰川和积雪补给的河流水温必然较低;从大湖泊流出的河流春季水温低而秋季水温高;地下水补给量丰富的河流冬春季水温较高。

7 、径流的形成和集流过程:停蓄、漫流、河槽集流
8 、径流计量单位:(1)流量Q(2)径流量W(3)径流模数M(4)径流深度
y(5)径流变率(模比系数K)(6)径流系数α
9 、特征径流:(1)洪水(位):河流的水位达到某一高度,致使沿岸村庄、城
市、建筑物、农田受到威胁的水位;成因:连续的强降水(主要原因);类型(按来源分):上游演进洪水、当地洪水(2)枯水:一年内没有洪水时期的径流,称为枯水径流,我国大多数河流的枯水径流出现在10月至次年3月。

10 、河流的补给类型:降水、融水、地下水、湖泊与沼泽水、人工补给
11 、河流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1)地理环境对河流的影响:气候对河流的
影响:河流的地理分布受气候的严格控制,实际上,河流的水文特征包括水源的补给形式及其比例、水位、流量及其季节变化,结冰与否与结冰期长短等,无一不受气候条件制约;其他自然地理要素对河流的影响:由于海拔高度、坡度和切割密度直接影响着径流汇聚条件,地表物质组成决定着径流下渗状况,植被则通过对降水的截流影响径流等。

(2)河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河流是地表系统水循环的重要环节(大循环、小循环);对地表热量调节有重要作用;对地表物质的迁移转化有重要作用(重要的地貌营力);荒漠地区地表景观的重要塑造者(荒漠绿洲、荒漠河岸林等);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第七节湖泊与沼泽
十三、湖泊
1 、概念及形成条件:(1)概念:地面上洼地积水形成比较宽广的水域,是湖盆、
湖水以及水中物质组合成的自然综合体。

(2)形成条件:湖盆是形成湖泊的必要地貌条件、水是形成湖泊的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但二者的匹配很难处于最佳状态。

2 、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调蓄洪峰,滞缓洪峰发生时间,拦蓄上游来水,减
轻下游洪水作用(2)对邻近地区气候产生影响(3)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水资源
3 、湖泊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1)大量引水,导致湖泊水位下降、湖水面积
减小,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湖泊换水周期问题)(2)大量围湖造田导致湖泊调蓄能力降低问题
4 、湖泊演化过程:(1)湖盆:湖岸变形、湖底沉积(2)湖水:矿物成分(富
营养化,由贫营养化发展而来,方向不变)(3)湖中生物:生物入侵
问答题:人类活动对湖泊演化会产生哪些影响?(见作业)
十四、沼泽
1 、概念:通常把比较平坦或稍微低洼而过度湿润的地面叫做沼泽
2 、形成中最关键因素:水分过多
3 、形成过程:水体沼泽化,陆地沼泽化(森林沼泽化、草甸沼泽化)
4 、水文特征:一般排水不畅、植物丛生,沼泽水运动缓慢;蒸发比较强烈,蒸
发量大于自由水面;径流特别小;沼泽对水分的滞蓄可以缓解洪峰
第八节地下水
十五、地下水
类型:(1)上层滞水:是存在于包气带中局部隔水层之上的重力水。

(2)潜水:是埋藏在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上具有自由表面的重力水。

(与地下水的水力关系:在均质岩石分布区,潜水与地下水间往往形成互补关系,这种现象被称为河流与地下水的水力联系。

)(3)承压水:充满两个隔水层之间的水称为承压水。

第九节冰川
十六、冰川
1 、概念:发生在陆地上,有大气固态降水演变而成的,通常处于运动状态的天
然冰体。

冰川是极地气候和高山气候的产物。

2 、类型(按冰川形态、规模及所处地形分):山岳冰川(又分为悬冰川、冰斗
冰川、山谷冰川)、高原冰川、山麓冰川、大陆冰川(高原冰川、山麓冰川为过渡冰川)
3 、雪线:多年积雪区和季节积雪区之间的界限。

雪线上年降水量等于年消融量,
所以雪线也就是降雪和消融的零平均线。

4 、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气温、降水量、地形(影响气温和降水量)
5 、冰川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在极地和中低纬高山冰川区,冰川本身是对自
然地理要素之一,并形成独特的冰川景观,并进而对局地或全球气候产生影响(2)对地球水圈的水分循环起重要作用(3)冰川对河川径流起调节作用(4)冰川的运动对地区的植被、动物、土壤发育过程产生影响,进而对自然地带分布产生影响(5)塑造地貌的重要营力(冰川地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