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黄陵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馨提示:
1.本次试卷时间为120分钟,全卷共150分。
2.请将所有答案写在答题卡上,请书写工整,字迹漂亮,卷面整洁。
3.现在就请用你的智慧和细心开始吧,相信你一定会最棒!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祭祖是一个极为重要且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文化符号.
②中国人祭祖的历史十分悠久.最初,人们对于梦和死亡现象非常困惑,试图给予合理的解释,于是人类发明了灵魂的概念,并认为,灵魂是独立的,会在人睡觉或出神时离开身体,当人死了就会永远离开身体。
亡人的肉身会腐烂消失,但灵魂一直存在。
应如何对待这些神秘且不死的灵魂呢?人们的选择是举行祭祀.
③到目前为止,可以追溯到最早的祭祀行为是甲骨文中有关祖先祭祀的记载,如“报"“又”“岁”等.这些祭祀性文字表明祭祀是商
王朝为了祈福求吉而举行的。
在殷人的头脑中,祖先是令人恐惧的死者,这些人经常制造各种灾祸.为了防止祖先作祟,他们定期举行祭祀活动,通过奉献牺牲的方式取悦祖先等神灵,祈求祝福。
这和《说文解字》对“祭”的解释相符合:“祭,祭祀也。
从示,以手持肉."
④商时期的祭祖行为具有浓厚的祖先崇拜的宗教信仰色彩,到了周代,祭祖礼仪增加了巩固国家统治的政治含义。
从社会结构上看,周代是典型的宗法社会.周王自称天子,是“大宗",同姓诸侯尊其为大宗子.这种宗法关系直接体现在宗庙设置上。
《礼记·王制》谓“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祭于寝。
”通过礼制严格限定不同身份群体的庙数差异,彰显了他们的社会等级差异.周代创制的宗庙体制没有被后世延续,但祭祖的文化传统却经久不衰,成为维系家族人伦关系、巩固国家统治的重要凭据。
⑤到了汉代,汉儒将孝道思想和祭祖礼仪结合了起来。
汉儒找到了中国人祭祖的本源--孝,并进行了深度的理论阐发。
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孝成为汉王朝治国的重要思想根基。
汉朝通过优待孝子、不孝之罪入刑律、诵读《孝经》等方式,将孝文化提升为稳固国家政治统治的高度。
同时,汉代统治者将孝道推广到政治、经济、教育等社会各个层面,并形成了以家族伦理为核心,逐步向社会伦理和政治伦理扩展的孝文化。
⑥汉代以后,祭祖礼仪追寻着以孝为核心的价值取向,长期活跃在人们的节日礼仪生活中。
但在传统社会,礼被认为是区分社会等级身份的工具.根据“礼不下庶人”的古礼规定,庶民长期被排斥在国家礼仪制度之外。
在祭祖礼仪方面,先秦至隋唐时期,祭祖礼仪长期是贵族的特权,庶民祭祖行为被排斥在国家礼制范畴之外,只能以民间习俗的方式延续着.这种两分的局面在宋代出现了转机,当时因科举制度推行引起了社会阶层结构的调整,士庶阶层的界限被打破,祭祖礼仪变成不同阶层共享的文化权利。
⑦中国祭祖礼仪发展过程中的一件大事是朱熹《家礼》的出现,它深刻改变了祭祖礼仪发展的历史轨迹和形态面貌。
《家礼》是朱熹编写的冠、婚、丧、祭四礼指南。
朱熹考虑到人们举行祭礼时可能遇到的诸多难处,认为不用拘泥于繁琐的礼仪要求。
为了保证可操作性,朱熹对传统祭礼进行了提炼,按照祭祀时间、地点、人物、器物、仪节五个主要方面制定了祭礼基本模式。
这个模式成为宋明以来中国人举行祭祖礼仪的标准范式。
1.下列关于中国祭祖礼仪发展过程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于梦和死亡现象的困惑促使人们去思考,于是发明了灵魂的概念;出于对灵魂的敬畏,人们举行了祭祀活动,这是祭祖的源头。
B.宋代是祭祖仪式发展的重要阶段:一是不同阶层的人们都享有祭祖的权利,二是形成了祭礼的基本模式。
这两者和朱熹的贡献密切相关。
C.到了汉代,祭祖礼仪和孝道思想结合了起来。
汉儒找到了中国人祭祖的本源——孝,并完善了相关理论,对祭祖的价值取向产生了重要影响。
D.商王朝祭祖的目的是祈福求吉,其祭祖行为具有浓厚的祖先崇拜的宗教信仰色彩;而周代的祭祖则含有巩固国家统治的政治含义。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说文解字》对“祭”的解释是用手持肉。
商朝人举行祭祀活动时的“祭”的含义和这个解释一致.
B.朱熹《家礼》的出现对中国祭祖礼仪的发展意义深远,它深刻改变了祭祖礼仪发展的历史轨迹和形态面貌。
C.汉朝通过优待孝子、不孝之罪入刑律、诵读《孝经》等多种方式弘扬孝文化,其口的是巩固国家政治统治.
D.在周代,宗庙设置体现了周天子和同姓诸侯之间鲜明的宗法关系,因而周代的社会结构就成为典型的宗法社会。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祭祖是我国一个极为重要而且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文化符号,举行祭祖礼仪可以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B.很长一段时间,祭祖礼仪是贵族的特权,庶民不能进行祭祖,这是因为礼在当时被认为是区分社会等级身份的工具.
C.在周代,人们的社会等级不同,其所拥有的庙数也不相同,如:天子有七庙,诸侯有五庙,大夫有三庙,士有一庙。
D.据现有的文献资料,我国最早的祭祀行为是甲骨文中有关祖先祭祀的记载,“报”“又”“岁”等是当时的祭祀性文字。
【答案】1.B 2.D 3.B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这两者和朱熹的贡献密切相关”错,“不同阶层的人们都享有祭祖的权利"的原因是“当时受科举制度推行引起了社会阶层结构的调整,士庶阶层
的界限被打破"。
点睛:这类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
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二)(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学问源于乐趣,藏宝最终散尽
曾有一种说法,21世纪可能还会出现个钱钟书,王世襄是出不了了。
2009年11月28日,著名文物专家、学者、文物鉴赏家、收藏家王世襄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去世,享年95岁。
王世襄的离世,意味着中国又一位标志性的文化老人陨落.
王世襄生于1914年.他的曾祖父、祖父、父亲都是朝中大官,母亲是书香门第,他年轻时就在燕京大学读书。
王世襄虽然出身豪门,拥有很好的教育背景,对书画、陶瓷这些也都是通的,他更关注的却是社会底层的文娱活动,捉獾、养鸽、驯鹰、养狗等等。
他的很多对于这些方面的研究。
就不被许多人看成是学问。
王世襄是杂家也是通家.他的许多学问最初都起源于乐趣。
王世襄生前有一句名言:“一个人如连玩都玩不好,还可能把工作干好吗?"他被称为“京城第一大玩家”。
少年的“王家二少爷”养狗、玩葫芦、养鸣虫,在北京城可以算得上是小有名气。
他玩过一只白鹰,是鹰中绝品,当时叫价一百块钱,而一袋洋面粉才两块五.王世襄头一次托人借钱,买走了这只白鹰。
王世襄从小的心思都不在学业上,他对自己的判断是:“我自幼及壮,从小学到大学,始终是玩物丧志,业荒于嬉."但启功先生却不认同这种说法,他曾说,王世襄先生的“玩物”是“研物”,许多被人看作是玩的东西,在王世襄眼里都是艰苦的学问.王世襄曾说:人生价值不在据有事物,而在观察赏析,有所发现,使之上升成为知识,有助文化研究与发展。
即使“雕虫小技",王世襄都“玩”出了道道,他曾经出版过《中国金鱼文化》、《竹刻艺术》、《北京鸽哨》等等。
他收藏的东西除了家具这样的大家伙,还包括蛐蛐罐、鸽哨这样的小玩意儿,同样都非常精深而成一领域之专家。
2000年,王世襄将自己一生所写的大部分文章交由三联书店以《锦灰堆》为名出版,书中涉及家具、漆具、竹刻、工艺、则例、书画、雕塑、乐舞、忆往、游艺、饮食、杂稿等十二类。
王世襄于l940年曾应梁思成之邀加入中国营造学社,在国难频仍的年代,他们在荒野中寻找中华文明的久远证据,将历史传统重又缝合。
l945年8月,日本投降.经当时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和梁思成推荐,王世襄被派遣回北平清查战乱损失的文物。
当时,许多日本和德国的文物贩子与收藏家在中国收买文物,伺机盗运出境。
王世襄宴请了四五十位知名的古玩商,请他们提供线索。
他得知沦陷时期河南某地出土的青铜器多数被德国人杨宁史买去,于是通过其父友人找到宋子文详陈原委,终于没收了杨宁史的青铜器240件,其中包括价值连城的“宴乐渔猎攻战铜壶”、“商饕餮纹大钺”等.
文革时期,王世襄跑到国家文物局,请求文物局的内行红卫兵前来抄家,就此保住了大批文物。
王世襄毕生为国家追回国宝,收藏了那么多宝贝,却在晚年都拍卖回流到了社会。
王世襄最终选择了“散尽”,这些宝贝也有了更多前世今生.
王世襄自称“书呆子",在反右已经开始的情况下,他还热情地邀约黄苗子、郁风以及漫画家张光宇来自己的四合院“芳嘉园”住。
小院越来越热闹,成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京城文化圈里一个不可多得的雅集场所。
但由于人越来越多,王世襄便缩回一间漏雨的小屋,将数十件形态、大小各异的明清家具塞满狭小的空间.两个明代的柜
子被王世襄拼在一起,他和老伴袁荃猷睡在里面,以至黄苗子专门为这张特殊的“大床”写了一副对联——“移门好就橱当榻,仰屋常愁雨湿书”,横批——“斯是漏室”。
有一件物什是王世襄始终珍藏的,那就是他与夫人袁荃猷买菜用了多年的提筐。
2003年,妻子去世,王世襄在怀念亡妻的诗中,深情地回忆与妻“提筐双弯梁,并行各挈一”的情景。
他还说,到将来自己辞世之后,请人把这个提筐放在两个墓穴之间,能与妻子“生死永相匹"。
(编选自《马未都忆王世襄:学问源于乐趣,藏宝最终散尽》)4.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开篇引用一些人的说法“二十一世纪可能还会出现个钱钟书,王世襄是出不了了”,并不是在否定钱钟书的国学大师的地位,而是为了突出王世襄在民俗研究和文物收藏上的贡献.
B.王世襄毕生为国家追回国宝而努力,收藏了许多宝贝,却在晚年散尽收藏,这表现出他对国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也表现出了他豁达的性情.
C.文中写王世襄借钱买白鹰一事,以实例说明他的心思从小就不在学业上,而对“玩物”投入热情,也说明了他的“杂"与“通”。
D.王世襄从一开始就秉持研究文化、实现人生价值的理念,有意识地关注“雕虫小技”,《中国金鱼文化》、《竹刻艺术》、《北京鸽哨》、《锦灰堆》等书都是其成就的代表作。
E.这篇人物传记以记叙为主,间有议论说明,展现了王世襄性格的不同侧面,记叙颇为生动,而评价性文字里又渗透着作者的敬佩之情。
5.从全文看,文章表现了王世襄的哪几个方面?请简要概括. 6.王世襄的名言:“一个人如连玩都玩不好,还可能把工作干好吗?”而他对自己的判断又是:“始终是玩物丧志,业荒于嬉。
"这两句话是否矛盾?为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4.BA 5.①研究民俗方面,是杂家也是通家,特别关注的社会底层的文娱活动,不停留在“玩”的层面,还进行艰苦深入的研究,使之有助于文化发展;②抢救收藏文物方面,为保护民族文物而费尽心力,收藏广泛,最终却散尽藏宝;③为人处世方面,生活简朴,自甘淡泊,待人热情,重视亲情.
6.不矛盾,①前一句的意思是,人天性好玩,对玩投入极大热情,在玩的过程中可以总结知识,凝聚智慧,而如果没有这样的热情与智慧是干不好工作的;②后一句是王世襄自谦之语,也是自得之言;
③表明自己专注于不被一般人认可的“学问",乐此不疲,很有收获。
【解析】
4.试题分析:这是对文本内容、手法的综合考查。
选项中A.93岁不能算是创造了自然生命的奇迹C.表述错误,原文“他曾说,王世襄先生的‘玩物’是‘研物’,许多被人看作是玩的东西,在王世襄眼里都是艰苦的学问。
”可以推测;D.原文是“他曾经出版过《中国金鱼文化》、《竹刻艺术》、《北京鸽哨》等等。
他收藏的东西除了家具这样的大家伙,还包括蛐蛐罐、鸽哨这样的小玩意儿,同样都非常精深而成一领域之专家。
2000年,王世襄将自己一生所写的大部分文章交由三联书店以《锦灰堆》为名出版”;E项“间有议论说明”表述错误。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①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②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③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④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⑤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
第一步:整体感知。
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评价的基础。
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的主要意义或目的,整体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这是评价的根本。
第二步:筛选文中的关键信息。
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发表看法,关键性的语言最能显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评价。
第三步:评价要具体、客观,不可含糊笼统.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
分析和评价要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
文章是传记,传记最重要就是真实性,时间、时间力求准确。
本题中错误的选项基本都属于,曲解文意,只要回到文本中一一对照,便可发现错误。
5.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位,概括文意作答,此题是综合筛选的题目,要立足原文,从“文章写了王世襄几个方面”角度进行概括,联系文章内容答题,找到相关答题区间,筛选关键语句,概括形成答案。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就要去粗取精。
基本要点有二:一是切块法,即在锁定与答案有关信息句段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小包围圈,将目光锁定在一段或几段中的某一“块”。
可以依据写作的角度切块,也可以依据内容上的关键词切块,还可以依据语句上的连接词(关联词、序数词、插入语、介词等)切块。
本题的块应该集中在中间段落中.二是抽条法,即在锁定“块”的基础上,分出“条”来抽取答案信息,然后再提炼概括。
有时候与答案有关的信息并不是集中在某一“块”,而是分布在全文的各部分,这就要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点面结合,逐一摘取,避免遗漏。
瞄准目标.目标语句使指代表有用信息的语句,它不一定就是文章的段落或全篇的核心
语句或精要语句。
瞄准目标语句,依题干要求进行提取和整合是迅速、准确地解决问题的关键。
6.试题分析:题干“王世襄的名言:‘一个人如连玩都玩不好,还可能把工作干好吗?'而他对自己的判断又是:‘始终是玩物丧志,业荒于嬉。
’这两句话是否矛盾?为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答题关键“是否矛盾”“为什么”,联系文章内容答题,适当加入自己的见解,言之成理即可。
点睛:探讨文本反映得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尤其是我们这一代人和我们这个时代的普遍价值影响,并对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艺术处理方式提出自己的看法。
在探讨类似问题时,一方面需要探讨文本之中蕴含的传主的人生观和人生价值,一方面要求我们联系现实生活探讨其现实意义.答题思路可概括为:观点——引据—-论述——小结。
观点:明白无误地表明观点。
这是第一个得分点。
引据:恰当引用论据,遵循“内引外联”的原则,既要充分利用原文信息,又要合理联系现实状况.论述:即归结回扣观点,简要作结。
最后整合信息,分条陈述,(1)要点须全面;(2)陈述有条理。
作为综合阐述题,观点明确,言之有据,言之成理,是得分的关键点。
具体步骤:第一句:应写自己的观点,句式是“我认为……"或“我赞同……”。
接下来,分析自己的理由,句式是“理由是:1……2……3……”,把理由分
点罗列。
最后,可加总结句,句式“所以或因此……",如果已超字数、超范围,可不写总结句。
二、古代诗文阅读(42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比较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甲)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归有光《项脊轩志》)(乙)婢,魏孺人媵也。
嘉靖丁酉年五月四日死,葬虚丘。
事我而不卒,命也乎!婢初媵时,年十岁,垂双鬟,曳深绿布裳.一日,天寒,爇火煮荸荠熟,婢削之盈瓯。
余入自外,取食之,婢持去不与,魏孺人笑之。
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饭及饭目眶盈盈动孺人又指余以为笑。
回思是时,奄奄便有十年。
吁!可悲也已!
(归有光《寒花葬志》)7.下面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室坏.不修(破败) B.其制.稍异于前(格局)
C.事我而不卒.(终结)D.吾妻来归.(回家)
8.下面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饭/及饭/目眶盈盈动/孺人又指余/以为笑. B.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饭/及饭目眶盈盈/动孺人又指余/以为笑。
C.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饭/及饭目眶/盈盈动孺人/又指余/以为笑。
D.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饭/及饭/目眶盈盈/动孺人又指余/以为笑。
9.对文章内容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选取的两小段文章,都充分地体现了归有光散文的选材的特征—-选取生活中的家庭琐事。
B.“婢初媵时,年十岁,垂双鬟,曳深绿布裳”,寒花陪嫁过来时,才十岁,穿着深绿色的裙子,十分可人。
C.“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不常居”,是常年羁旅在外,没时间回故居。
D.从两则短文看,归有光是一个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封建士大夫。
特别是在与寒花的和谐相处中,更见其平易的人格魅力。
10.翻译下列语句。
(1)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2)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答案】7.D 8.A 9.C
10.(1)室外,多修筑一些小门,(这样)庭内到处都是修筑的墙.
(2)我常关着窗户住着,时间长了,我能够凭着人的足音,分辨出他们是谁。
【解析】选自《寒花葬志》作者:归有光
朝代:明代
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于重点实词含义的理解,题干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将解释带入原文中,依据上下文推断含义,题中D 项中,“归”旧时指女子出嫁.
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
例如本题就是采用了代入原文法,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题中就是练习语境,推测实词含义。
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
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
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
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
要把对实词的解释代入到原句原文中,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
8.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可先根据句意从整体上将能断开的断开,再根据主谓或动宾关系及文言虚词
断句。
原文正确断句: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饭/及饭/目眶盈盈动/孺人又指余/以为笑。
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找虚词、察对话、依总分、据修辞、对称、反复、辨句式。
断句有一个重要的方法,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
句。
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
(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
)“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
或句(。
)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
点睛: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
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
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文言文阅读翻译四字诀:首览全文,掌握大意。
词不离句,句不离词。
词句难解,前后联系。
跳跃句子,补出本意.人名地名,不必翻译.省略倒装,都有规律。
常见虚词,因句而异。
实词活用,领会语意。
翻译整句,句子流利。
对照原文,务求直译。
字词句篇,连成一气。
翻译完毕,检查仔细.
参考译文:
(甲)我作了这篇文章之后,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她时常来到轩中,向我问一些旧时的事情,有时伏在桌旁学写字。
我妻子回娘家探亲,回来转述她的小妹妹们的话说:“听说姐姐家有个小阁楼,那么,什么叫小阁楼呢?”这以后六年,我的妻子去世,项脊轩破败没有整修.又过了两年,我很长时间生病卧床没有什么(精神上的)寄托,就派人再次修缮南阁子,格局跟过去稍有不同。
这之后我多在外边,不常住在这里。
庭院中有一株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那年我亲手种植的,现在已经高高挺立,枝叶繁茂像伞一样了。
(归有光《项脊轩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