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高二高中语文月考试卷带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高二高中语文月考试卷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中,将我们在生活中的表演称之为“前台”。

他观察到了真实生活和戏剧表演的某些共同之处:为了特定的目的,人们总是在生活中为自己涂脂抹粉、培养各种礼仪和谈话技巧、通过阅读和学习来获得谈资,凡此种种,构成了我们对外的“公共人格”。

这种“公共人格”就是我们人生自我展示的
一块广告牌。

我们塑造自我角色形象并透过它被周围的人知晓,从中,我们积累下了人际资本,博得了重要人物的好感,为自己获得机会并维持这一形象。

这便是我们每个人生活常态的一个重要方面,很难说它是不虚伪的。

而戈夫曼也注意到,对于我们这些人生的演员来说,“前台”之外,还存在“后台”。

那“后台”就是我们“卸妆”的地方,
把自己从社会角色、职业角色和公共人格的表演中暂时解脱出来,作为一个单独的人而存在的时刻。

通常,这个时刻不会很多,除了自己和极密切的人以外,也不会有更多的人看到。

戈夫曼的这套理论在移动互联时代面临着一个新问题:移动网络的出现似乎让我们的“前台”以一种可怕的速度在延展,而“后台”的空间则在不断的退缩、减少。

如果我们把“虚伪”等同于“前台表演”时间的增多,那么我们将看到,在微信朋友圈的“绑架”下,我们几乎 24 小时每天都处于“前台”。

早上起床微信自拍刷脸,每去一个地方都打卡签到,时而低调炫富,时而转发“寓意深刻”的鸡汤文。

在这八万四千六百秒的时间内,每一秒钟几乎都贡献给了此类廉价
的表演。

只是现在表演的成本和门槛更低:几张 PS 痕迹严重的照片,几句转帖,几帧模糊不清的场景,塑造出了我们微信时代的公众形象。

换个说法,这叫互联网思维。

提供前台表演的场景在一个日益复杂的社会不断增多,我们今天不但要“线上”而且要“线下”的表演,从线上演到线下,每一个不断扩大的前台都占用了我们过多的表演时间。

并且,如今的我们不仅是演员、是观众,还是希腊戏剧中的唱诗班。

留言、点赞、转发……让我们成为了无比疲惫的演员。

我想询问的是,当硕大无朋的“前台”不断侵占
我们的生活之时,当我们的“后台”已缩小至几无立锥之地,甚至彻底消失时,生活中是否有某些重要的东西正在失衡,在倾塌?
(孙骁骥《我们都爱上了朋友圈里的虚伪》,有删改)
【1】下面对文意的表述,不符合戈夫曼理论的一项是 ( )
A.戈夫曼认为人在社会角色、职业角色和公共人格方面的表现都属于“前台”表演,它
与戏剧表演有一定的相同之处。

B.戈夫曼认为“公共人格”包括在生活中为自己涂脂抹粉、培养各种礼仪和谈话技巧、通过阅读和学习来获得谈资等行为。

C.戈夫曼认为“公共人格”就是人们为自己的人生获得机会展示的一块广告牌,它是每个人的生活常态的一个重要方面,具有虚伪的特点。

D.戈夫曼认为移动网络的出现让我们的“前台”以一种可怕的速度在延展,而“后台”的空间则在不断的退缩、减
少。

【2】下面对文中有关“前台”、“后台”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前台”是我们每个人生活的常态。

人们塑造自我角色形象,积累人际资本,其目的是为自己获得机会。

B.“后台”是把自己从“前台”表演中暂时解脱出来的地方,除了自己和极密切的人以外,通常也不会有更多的人看到。

C.互联网的发展给人们提供“前台”表演的场景在不断增多。

因此,人们已经无力摆脱过多的“前台”表演。

D.微信朋友圈让今天的人们每天 24 小时都处于“前台”的状态,人们的每一秒钟都贡献给了廉价表演。

【3】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前台”注重华丽的外表和技巧,甚至人类的阅读和学习也只是为了获得一些谈资,所以人们应该退出“前台”。

B.人们在“后台”所表现出来的应该没有太多的戏剧成分,往往会是真实面目的呈现和真实感情的流露。

C.几张 PS 痕迹严重的照片,几句转帖,几帧模糊不清的场景和留言、点赞、转发……这些廉价的表演,无非是满足人们的虚荣心。

D.“前台”不断地在延展,“后台”缩小至几无立锥之地,甚至彻底消失时,人们的生活会变得越来越虚伪。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万二喜穿着中山服,干干净净的,若不是脑袋靠着肩膀,那模样还真像是城里来的干部。

他拿着一瓶酒一块花布,
由队长陪着进来。

家珍坐在床上,头发梳得很整齐,衣服破了一点,倒很干净,我还专门在床下给家珍放了一双新布鞋。

凤霞穿着水红衣服低着头坐在她娘旁边。

万二喜把酒和花布往桌上一放,就翘着肩膀在屋里转一圈,他是在看我们的屋子。

我说:“队长,二喜,你们坐。

”二喜嗯了一声在凳子上坐下,队长摆摆手说:“我就不坐了,二喜,这是凤霞,这是她爹和娘。


我送走了队长,回到屋中指指桌上的酒,对二喜说:“让你破费了,其实我有几十年没喝酒了。


二喜听后嗯了一声,也不说话,翘着个肩膀在屋里看来看去,看得我心里七上八下。

家珍笑着对他说:“家里穷了一点。


二喜又嗯了一声,翘着肩膀去看家珍,家珍继续说:“好在家里还养着一头羊几只鸡,福贵和我商量着等凤霞出嫁时,把鸡羊卖了办嫁妆。


二喜听后还是嗯了一下,我都不知道他心里想什么。

坐了一会,他站起来说要走了,我想这门亲事算是完了。

他都没怎么看凤霞,老看我们的破烂屋子。

我看看家珍,家珍苦笑一下,对二喜说:“我腿没力气,下不了地。


二喜点点头走到了屋外,翘着肩膀看看屋顶的茅草,点了点头后就走了。

我回到屋里,在凳子上坐下,想想有些生气,就说:“自己脑袋都抬不起来,还挑三捡四的。


凤霞尽管不能说话,但一看到我们的样子,就走到里面的房间,换了身旧衣服,下地去了。

第二天上午,我在耕田时,有人叫我
我抬起头来,看到五、六个人在那条路上摇摇摆摆地走来,还拉着一辆板车,只有走在最前面那人没有摇摆,他偏着脑袋走得飞快。

远远一看我就知道是二喜来了,我是一点也想不到他会来。

二喜见了我,说道:“屋顶的茅草该换了,我拉了车石灰粉粉墙。


我往那板车一望,有石灰有两把刷墙的扫帚,上面搁着个小方桌,方桌上是一个猪头。

二喜手里还提着两瓶白酒。

那时候我才知道二喜东张西望不是嫌我家穷,他连我屋前的草垛子都看到眼里去了。

二喜带了五个人来,肉也买了,酒也备了,想得周到。

他们来到我们茅屋门口,放下板车,二喜像是进了自己家一样,一手提着猪头,一手提着小方桌,走了进去,他把猪头往桌上一放,小方桌放在家珍腿上,二喜说:“吃饭什么的都会方便一些。


家珍当时眼睛就湿了。

二喜他们把桌子和凳子什么的都搬到了屋外,在一棵树下面铺上了稻草,然后二喜走到床前要背家珍,家珍笑着摆摆手,叫我:“福贵,你还站着干什么。


我赶紧过去让家珍上我背脊,我笑着对二喜说:“我女人我来背,你往后背凤霞吧。


二喜听后嘿嘿直笑。

我把家珍背到树下,让她靠着树坐在稻草上。

看着二喜他们把草垛子分散了,扎成一小捆一小捆,我看一眼就知道二喜带来的人都是干惯这活的,手脚都麻利。

下面的用竹竿挑着往上扔,二喜和另一个人在上面铺。

别看二喜脑袋靠着肩膀,干活一点都不碍事,茅草扔上去他先用脚踢一下,再伸手接住。

有这本领的人,在我们村里是一个都找不出来。

没到中午,屋顶的活就干完了。

我给他们烧了一桶茶水,凤霞给他们倒茶水,看到家里突然来了这么多干活的人,凤霞笑开的嘴就没合上。

村里很多人都走过来看,一个女的对家珍说:“女婿没过门就干活啦,你好福气啊。


家珍说:“是凤霞好福气。


二喜从屋顶上下来,我对他说:“二喜,歇一会。


二喜用袖管擦擦脸上的汗说:“不累。


(选自余华《活着》,有删改)
[注]万二喜,患歪脖子病,凤霞,因年幼发高烧未能及时医治,致哑。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从“我”(福贵)的视角叙述所见所闻,表达所思所感,使读者产生真实感,走进人物内心。

B.前来相亲的二喜一直看破烂屋子而没怎么看凤霞,这让福贵担心二喜嫌家里太穷,福贵很反感二喜这种嫌贫爱富的行为。

C.身体有缺陷的二喜与哑女凤霞相亲,给福贵一家贫苦的生活带来了根本性的转变,表现了作者对小人物命运的关切与思考。

D.二喜第二次来到“我”家,给家珍带来吃饭的小方桌,把凤霞背到屋外才开始干活,这些细节都体现了二喜的心思细密周全。

【2】福贵对万二喜的态度有什么变化?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3】“凤霞尽管不能说话,但一看到我们的样子,就走到里面房间,换了旧衣服,下地去了”有人说这段文字可以
删去,你认同这个观点吗?请结合文本谈谈理由。

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江平:我所能做的是呐喊
10月4日,江平搬离养老院,回到位于北京南四环温泉公寓的住所。

公寓里的一切保持原貌:几盆绿植长势喜人,墙壁上挂着他最钟意的一幅照片——某次演讲时,他双手分开,向上延展,整个姿态仿佛在呐喊着什么。

尽量减少外出时间,让自己习惯于老年生活——他即将迎来85岁生日,“老去”的困境无法逃脱,只能接受。

让他
矛盾的是,某些重大时刻,他又忍不住在公众场合出现,思考、发声、呐喊。

纵观江平的一生,法治二字始终贯穿。

他参与和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立法的历程,尤其是从起草民法典到《物权法》出台,长达近30年。

面对争议,江平选择与一众法学家集体高调回应。

2007年3月16日,“五年八审”的《物权法》终于高票通过。

十多年后,回顾这段历史,江平总结,当时遭遇的最大困难,是法律没有得到真正的重视,或者说,法律本身也被当作一种工具,容易受领导意志和行政力量干预。

江平是那一代人中声誉最隆的法学家之一,更重要的是,终其一生,他都在为推动中国的民主法治和宪政思想无限呐喊。

他曾说自己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法学家,因为掉入时代的缝隙,没有读过多少书,也没有写出什么像样的法学专著。

“我是一个法律活动家,我以社会为舞台,在立法、司法、政府部门和企业等诸多领域为建立现代法治
国家助推了一把力。


从某种意义说,江平作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法学工作者的生命,从50岁才真正开始。

那是1979年,他终于摘掉
戴了22年的“右派”帽子,回到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法律课程。

重回学校不久,江平便提议开设复兴民法传统的罗马
法和西方民商法课程。

他用当年留学苏联所积累下来的理论和资料编写教材,法大所有选修这两门课程的学生都由他授课。

现任最高人民法院第一巡回法庭副庭长的孔祥俊是江平的博士生,他说听姜老师的课,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他的思维方式,“我们这些学生,更多的是从具体层面、制度层面看待案例,他却能把制度融进案例,从里面抽出一个精
神来”。

孔祥俊回忆,当年的课堂上,江老师常常给他“醍醐灌顶”之感。

江平常说,包括他在内的这一代法律人,在法学界的作用,就是一架“人梯”,在接受过现代法律教育,拥有法治理
念后,被投放到教育岗位,为硕士生、博士生,花费七年甚至十年的时间,搭建一架学习法律的梯子。

他用这样一种方式唤醒未来中国的法律人。

直到现在,法大每一个学生都会在毕业的时候穿上一件文化衫,上面印着江平在
30年前手书的一句话:只向真理低头。

63岁那年,江平卸任一切公职,继续通过写文章、发表演讲和在公共法律事件上表达意见来发挥影响力。

到广东
打工的湖北大学生孙志刚在收容所被殴打致死后,江平激烈抨击收容遣送制度。

重庆李庄案第二阶段,已经81岁
的江平顶着巨大的压力,加入李庄案法律顾问团,为捍卫中国律师制度和律师合法权益鼓与呼。

总有人问这位跌宕一生的老人,对中国的未来怎么看。

他总是笑眯眯的:“这个社会总是朝向一个更美好的前景发展,这是我始终相信的。

所以在困难的时候,我也总是乐观的。

”在江平看来,属于自己的时代正在缓缓落幕。

“我
们这一代法律人的历史使命,就是承上启下,培养出一批具有现代法律意识、法律观念的学生。

”他愿意一点一点
地看着国家改变,“希望能够看到我们国家的自由、民主、人权更好一些”。

(选自《人物》,有删改)
【链接材料】
①从《民法通则》《行政诉讼法》,到《合同法》《公司法》《信托法》,再到近年来《物权法》等多部法律的起草与颁行,被称为“中国法学界良心”的江平,多年来不遗余力地奔走呼喊,扮演着法治“布道者”的角色。

②在北京西山劳动反省时,一次抬重物过铁轨,由于心力交瘁,他被风驰电掣的火车带倒,直拖出去十来米远,性命保住了,但无情的车轮碾碎了他的一条腿。

江平写下的诗中有我们难以体会的心境:“残肢逆遇何足悲,伤情失
意安得摧。

愿将惭怍五尺躯,送与世炉万般锤。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搬离养老院回到住所,即将85岁的江平虽接受了“老去”的困境,尽量减少外出,但某些重大时刻又忍不住在公共场合发声、呐喊。

B.从起草民法典到《物权法》出台,多年来,法律从未受到重视,只是被当做工具,受到领导意志和行政力量的干预,江平对此极为不满。

C.摘掉“右派”帽子的江平回到大学,教授复兴民法传统的罗马法和西方民商法课程,教材则用他留学苏联时所积累的理论和资料编写。

D.法大每一个毕业生在毕业时都要穿一件印有江平手书“只向真理低头”的文化衫,这既是对江平的敬仰,又是对法律精神的继承。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物权法》的出台是江平参与和见证的中国立法进程的一个缩影。

面对争议,江平和一众法学家高调回应,《物权法》最终高票通过。

B.我国的法制建设,不仅需要在专业领域著作等身的法学专家,也需要像江平一样著作不多而以社会为舞台为法制助力的法律活动家。

C.江平这一代法律人甘当学习法律的人梯,他们能带领学生从具体层面、制度层面思考法律,更能把制度融会贯通,向学生传递法律精神。

D.江平在北京西山劳动反省时,因为所抬物品过重行走艰难,被火车带倒而碾碎了一条腿,但他身残志坚,赋诗
表达了对命运的不屈。

E. 江平信心满怀,在他看来,他的时代已经终结,其承上启下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但是他认为中国的自由、民主、人权会越来越好。

【3】对中国法治建设,江平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概括并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梁曾,字贡父,燕人。

至元十年,用累考及格,授云南诸路行省都事。

十五年,转同知广南西道左右两江宣抚司事。

明年,除知南阳府。

南阳在宋末为边鄙,桑柘未成,而岁赋丝,民甚苦之。

曾请折输布,民便之。

三十年正月,至安南。

其国有三门:中曰阳明,左曰日新,右曰云会。

陪臣郊迎,将由日新门入。

曾大怒曰:“奉
诏不由中门,是我辱君命也。

”即回馆既而请开云会门入曾复执不可始自阳明门迎诏入又责日燇亲出迎诏且讲新朝
尚右之礼以书往复者三次具宣布天子威德而风其君入朝世子陈日燇大感服,三月,令其国相陶子奇等从曾诣阙请罪,并上万寿颂、金册表章、方物,而以黄金器币奇物遗曾为赆,曾不受,以还诸陶子奇。

八月,还京师,入见,进所与陈日燇往复议事书。

帝大悦,解衣赐之,右丞阿里意不然,帝怒曰:“梁曾两使外国,以口舌息兵戈,尔何
敢尔!”或谗曾受安南赂者,帝以问曾,曾对曰:“安南以黄金器币奇物遗臣,臣不受,以属陶子奇矣。

”仍乘传之任
淮安。

到官,兴学校,厉风俗,河南行省事有疑者,皆委曾议之。

大德元年,除杭州路总管。

请禁莫夜鞫囚、游街、酷刑,朝廷是之,著为令。

四年,丁内艰。

先是,丁忧之制未行,曾上言请如礼。

七年,除潭州路总管,以未终制,不赴。

寻召还京,辞以母丧未葬,扶柩北归。

四年,以疾辞归,敕赐药物,存问备至。

延佑元年,还至汴梁,以病不复职,寓居淮南,杜门不通宾客,惟日以书史自娱。

至治二年卒,年八十一。

(节选自《元史》)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即回馆/既而请开云会门入/曾复执不可/始自阳明门迎诏入/又责日燇亲出迎诏/且讲新朝尚右之礼/以书往复者/三次具宣布天子威德,/而风其君入朝/
B.即回馆,/既而请开云会门入/曾复执不可/始自阳明门迎诏入/又责日燇亲出迎诏/且讲新朝尚右之礼/以书往复者三次/具宣布天子威德/而风其君入朝/
C.即回馆/既而请开云会门/入曾复执不可/始自阳明门迎诏入。

/又责日燇亲出迎诏/且讲新朝尚右之礼/以书往复者/三次具宣布天子威德/而风其君入朝/
D.即回馆/既而请开云会门入/曾复执不可/始自阳明门迎诏入/又责日燇亲出迎诏/且讲新朝尚右之礼/以书往复者三次/具宣布天子威德/而风其君入朝/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路”,宋金元时代行政区划名,是仿唐代的“道”制而设置,“道”和“路”,最初都是监察区,后转化为行政区。

B.“世子”,在先秦时代是君位继承人的封号,汉朝以后用以称郡王的继承人,以区别皇位的继承人太子,还指藩属国的王位继承人。

C.“阙”,本意是皇宫前面的望楼,“城阙辅三秦”中的“城阙”即指帝都长安,“诣阙”,指奔赴朝廷、皇宫、或都城。

D.“丁内艰”,意为遭逢父母丧事。

古代封建社会官员父母去世,官员必须停职,回家守制,又称“丁忧”,是传统
的道德礼制。

【3】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梁曾擅长外交,成绩卓著。

他两次出使安南,以言辞平息战事,成功说服安南国的世子陈日燇入朝请罪,从而取得了外交的胜利。

B.梁曾事君忠勤,深得信任。

皇帝为表彰其出使安南之功,解衣赐之,这引发了阿里的不满,但皇帝怒斥了阿里,肯定了梁曾的功劳。

C.梁曾为官清廉,不贪钱财。

安南送给梁曾许多贵重礼物,梁曾拒不接受,这让他后来得以在皇帝面前坦然应对说他接受安南财物的谗言。

D.梁曾恪守礼制,不肯苟且。

梁曾出使安南,坚持要从中门入城;他还建议按照礼制施行居丧制度,他自己因服丧未满,拒绝到潭州赴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南阳在宋末为边鄙,桑柘未成,而岁赋丝,民甚苦之。

(2)请禁莫夜鞫囚、游街、酷刑,朝廷是之,著为令。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吴中书事
杨乘①
十万人家天堑东,管弦台榭满春风。

名归范蠡五湖上,国破西施一笑中。

香径②自生兰叶小,响廊⑧深映月华空。

尊前多暇但怀古,尽日愁吟谁与同。

【注】①杨乘,晚唐诗人。

同州冯翊(今陕西大荔)人。

宣宗大中元年(847年)登进士第,官终殿中侍御史。

②香径:苏州香山旁小溪,吴王种香花于香山,使美人泛舟于溪以采香。

③响廊:用于跳舞的木板长廊。

相传是吴王夫差为西施而造。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及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以“十万人家”写出当年吴国的繁华,以“管弦台榭”代指当年吴国歌舞升平的景象。

B.颔联“名归范蠡五湖上”指的是范蠡献计于勾践,把西施献给吴王夫差,吴被灭之后归隐一事。

C.颈联描写想象之景,意蕴丰富,“自”重在表现香径荒凉冷落,“空”意在渲染响廊空寂无人。

D.尾联“谁与同”和范仲淹的“吾谁与归”的意思相同,表现了诗人欲辞官归隐却无人理解的无奈。

E. 这首七言律诗,以景起笔,以愁收结,感情深沉,语言含蓄;颔颈两联对仗工整,韵律和谐。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的哪些“愁”?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四、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庄子·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庄子在《逍遥游》中称赞宋荣子说,大家都称赏他,他也不会更加勤勉、更加努力;大家都批评他,他也不会沮丧不安,是因为他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选择题
1.下列交际用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
A.您能在百忙之中抽空来拜望家父,致以不胜感谢之情。

B.本人近日玉体违和,不能亲临您的婚宴,在此致歉。

C.本店有沃尔沃新款现车,感兴趣的朋友可致电垂询。

D.日前本人有一物遗留在贵府上,现烦请您原物奉还。

2.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刺绣画艺术,就是以绘画为稿本,以针黹、缣帛为绣材的艺术再创作。

在其传承与发展过程中,无数绣娘
以的工匠精神,创作出令人的作品。

它们或如摄影写实,或如油画般立体,或姿态婀娜,或设色古雅,可谓争奇斗艳,。

A.精益求精耳目一新美不胜收
B.励精求治刮目相看美不胜收
C.精益求精刮目相看数不胜数
D.励精求治耳目一新数不胜数
3.下列各句中,表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被誉为中国当代最杰出科幻作品之一的小说《三体》即将被拍成电影,但它并不像美国大片《星际穿越》那样,主题偏离主流,观众接受起来有难度。

B.地铁图书馆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在车厢内向公众推荐免费电子书,组织定期主题文化活动,让一辆辆列车化身为一座座移动图书馆。

C.随着申办冬奥会工作的有序开展,京津冀一体化进程迅速推进,涵盖空气质量提升、产业结构调整、区域分工协作等内容的战略布局逐渐清晰。

D.故宫运用数字技术让名画《韩熙载夜宴图》“活”了起来,让观众在鲜活的文化体验中,深入理解和品味中国古代绘画作品的非凡魅力。

六、语言表达
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为什么要读书?一位母亲是这样跟她的儿子说的,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___________,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
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②__________,你就有成就感。

当你的工
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

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无论成绩好坏,请相信:每个孩子都是种子,只不过每个人的花期不同。

有的花,开始就灿烂绽放;有的花,需要漫长的等待。

相信孩子,静等花开。

也许你的种子永远不会开花,③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的中学生睡眠状况调查统计表,回答后面的问题。

(1)从以上的数据中可以得出哪些结论?
(2)请针对上表反映的某一问题,写一句公益广告词。

(至少用一种修辞手法,20字内)
七、其他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叶圣陶说:“教育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良好学习习惯的培
养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

有专家根据教学实践认为良好的学习习惯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认真阅读的习惯;二是勤于动笔的习惯;三是善于思考的习惯;四是与人交流的习惯。

请根据材料,选择你体会最深的一个方面,联系实际,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