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射线衍射晶体结构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射线衍射晶体结构分析
摘要:本实验我们将了解到X射线的产生、特点与应用;理解X射线管产生连续X射
线谱和特征X射线谱的基本原理;用三种方不同法研究X射线在NaCl单晶上的衍射,并通过测量X射线特征谱线的衍射角测定X射线的波长和晶体的晶格常数。

关键词:
X射线、晶体结构、布拉格公式、衍射、波长
引言:
1895年德国科学家伦琴(W.C.Röntgen)在用克鲁克斯管研究阴极射线时,发现了一种人眼不能看到,但可以使铂氰化钡屏发出荧光的射线,称为X射线。

X射线具有很强的穿透物质的本领。

X射线在电场磁场中不偏转,说明X射线是不带电的粒子流。

1912年劳厄(M. V on Laue)等人发现了X射线在晶体中的衍射现象,才证实了X射线本质上是一种波长很短的电磁辐射,其波长约为10nm到10–2nm之间。

X射线是一种波长很短的电磁波,能穿透一定厚度的物质,并能使荧光物质发光、照相乳胶感光、气体电离。

由于X射线波长与晶体中原子间的距离为同一数量级,至今它仍然是研究晶体结构的有力工具。

目前X射线学已渗透到物理学,化学,地学,生物学,天文学,材料科学以及工程科学等许多学科多,并得到广泛的应用。

设计方案:
1.实验原理:
1、X射线的产生和X射线的光谱:
实验中通常使用X光管来产生X射线。

在抽成真空的X光管内,当由热阴极发出的电子经高压电场加速后,高速运动的电子轰击由金属做成的阳极靶时,靶就发射X射线。

发射出的X射线分为两类:(1)如果被靶阻挡的电子的能量不越过一定限度时,发射的是连续光谱的辐射。

这种辐射叫做轫致辐射;(2)当电子的能量超过一定的限度时,可以发射一种不连续的、只有几条特殊的谱线组成的线状光谱,这种发射线状光谱的辐射叫做特征辐射。

连续光谱的性质和靶材料无关,而特征光谱和靶材料有关,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特征光。

(1)连续光谱
连续光谱又称为“白色”X射线,包含了从短波限λm开始的全部波长,其强度随波长变化连续地改变。

从短波限开始随着波长的增加强度迅速达到一个极大值,之后逐渐减弱,趋向于零(图4—1)。

连续光谱的短波限λm只决定于X射线管的工作高压。

(2)特征光谱
阴极射线的电子流轰击到靶面,如果能量足够高,靶内一些原子的内层电子会被轰出,使原子处于能级较高的激发态。

图4—2b表示的是原子的基态和K、L、M、N等激发态的能级图,K层电子被轰出称为K激发态,L层电子被轰出称为L激发态,…,依次类推。

原子的激发态是不稳定的,内层轨道上的空位将被离核更远的轨道上的电子所补充,从而使原子能级降低,多余的能量便以光量子的形式辐射出来。

图4—2a 描述了上述激发机理。

处于K 激发态的原子,当不同外层(L 、M 、N…层)的电子向 K 层跃迁时放出的能量各不相同,产生的一系列辐射统称为K 系辐射。

同样,L 层电子被轰出后,原子处于L 激发态,所产生的一系列辐射统称为L 系辐射,依次类推。

基于上述机制产生的X 射线,其波长只与原子处于不同能级时发生电子跃迁的能级差有关,而原子的能级是由原子结构决定的。

2、X 射线在晶体中的衍射
光波经过狭缝将产生衍射现象。

狭缝的大小必须与光波的波长同数量级或更小。

对X 射线,由于它的波长在0.2nm 的数量级,要造出相应大小的狭缝观察X 射线的衍射,就相当困难。

冯·劳厄首先建议用晶体这个天然的光栅来研究X 射线的衍射,因为晶体的晶格正好与X 射线的波长属于同数量级。

图4—3显示的是NaCl 晶体中氯离子与钠离子的排列结构。

下面讨论X 射线打在这样的晶格上所产生的结果。

由图4—4a 可知,当入射X 射线与晶面相交θ角时,假定晶面就是镜面(即布拉格面,入
射角与出射角相等),那末容易看出,图中两条射线1和2的光程差是DC AC +,即θs i n
d 2。

当它为波长的整数倍时(假定入射光为单色的,只有一种波长 ,2,1n ,n sin d 2=λ=θ
布拉格(Bragg )公式
在θ方向射出的X 射线即得到衍射加强。

A
D
C
θ
θ
θ
θ
布拉格面
入射射线 反射射线
d
1
2
d sinθ d sinθ
d
d '
d ''
图4—4 布拉格公式的推导
(b )
(a )
图4—2 元素特征X 射线的激发机理
高速电子
原子核
M 壳层 L 壳层
K 壳层
K 壳层电子
L 壳层电子
L α1
K α1 K α2
K β W K
W L
W M W N
K α2
K α1
L
I II III
K 态(K 电子去除)
L 态(L 电子去除)
M 态(M 电子去除)
N 态(N 电子去除) 价电子去除 中性原子
K β辐射
K α
原 子 能 量 K 激发
L
激发
M
N
M α
L α
(a) (b)
根据布拉格公式,即可以利用已知的晶体(d已知)通过测θ角来研究未知X射线的波长;也可以利用已知X射线(λ已知)来测量未知晶体的晶面间距。

2.实验步骤:
一、研究X射线的衰减与吸收体厚度的关系
1、设置X光管的高压U=21KV,电流I=0.05mA,同步角Δβ=0°,测量时间Δt=100s。

2、按TARGET键,用ADJUST旋钮,使靶的角度为0°(每转10°吸收体厚度增加
0.5mm)。

3、按SCAN键进行自动扫描。

4、扫描完毕后,按REPLAY键,读取数据。

5、按TARGET键,用ADJUST旋钮,使靶的角度依次为10°、20°、30°、40°、50°、
60°,进行实验。

二、研究X射线的衰减与吸收体物质的关系
1、按ZERO键,使测角器归零。

2、设置X光管的高压U=30KV,电流I=0.02mA,同步角Δβ=0°,测量时间Δt=30s。

3、按TARGET键,用ADJUST旋钮,使靶的角度依次为0°、10°、20°(每转10°吸
收体物质发生改变)。

4、按SCAN键进行自动扫描。

5、扫描完毕后,按REPLAY键,读取数据。

6、设置X光管的高压U=30KV,电流I=1.00mA,同步角Δβ=0°,测量时间Δt=300s。

7、按TARGET键,用ADJUST旋钮,使靶的角度依次为30°、40°、50°、60°,按SCAN
键进行自动扫描。

8、扫描完毕后,按REPLAY键,读取数据。

三、X射线在NaCl晶体中的衍射
将NaCl单晶固定在靶台上,启动软件“X-ray Apparatus”按F4键清屏;设置X光管的高压U=35.0KV,电流=1.00mA测量时间Δt=3s-10s,角步幅Δβ=0.1º,按COUPLED键,再按β键,设置下限角为4.0 º,上限角为24 º;按SCAN键进行自动扫描;扫描完毕后,按F2键存储文件。

3.实验注意事项:
(1)使用的NACL晶体或LIF晶体都是易碎易潮解的娇嫩材料,要注意保护。

1)平时要放在干燥器中
2)使用时要用手套
3)只接触晶体片的边缘,不碰它的表面
4)不要使它受到大的压力
5)不要掉落在地上
(2)使用测角器测量时,光缝到靶台和靶台到传感器的具体一般可取5CM-6CM,此距离太大会使计数率太低,此具体太小,会降低角分辨率本领。

(3)进行不转动样品的实验中仍可用自动测量,只须设置β =0.0°,用SCAN键可以控制开关高压时间,并通过REPLAY键得到平均的R值。

(4)在做拍摄衍射图像实验时要注意:
a、样品粉碎研磨,颗粒要尽量细,否则拍摄出来的图像会有许多小黑点。

b、洗胶片,显影的时间不能太长,最好不要超过6分钟。

4.实验数据记录及处理
1)、X射线的衰减与吸收体厚度的关系
参数设置:21KV I=0.05mA 角幅度△β=0°测量时间△t=100s
厚度
d/mm
R/s-1 T=R/R O
0 27.34 1.000
0.5 13.35 0.488
1.0 6.31 0.231
1.5 3.71 0.136
2.0 1.90 0.069
2.5 1.27 0.046
3.0 0.97 0.035
左图中,d与T的基本满足表达
x
T e m
-
=,与理论值基本上一致。

右图中的d与LnT的基本满足表达斜线率表示吸收系数,从这我们可以发现:X射线的衰减不能简单的用吸收系数来描述,通过相同物质不同厚度,没有装滤片的X射线放出的能量比装有滤片的高,衰减的少。

2)、X射线的衰减和吸收体物质的关系
X光管的高压U=30KV,电流I=0.02mA,角幅度Δβ=0°,测量时间Δt=30s
角度原子序数(Z) R/s-1T=R/R O U=-LnT/d
0 57.36 1.000 0
10 6 58.80 1.025 0.494 20
13
33.46
0.583
5.396
X 光管的高压U=30KV ,电流I=1.00mA ,角步幅Δβ=0°,测量时间Δt=300s 角度
原子序数(Z)
R/s -1
T=R/R O
U=-LnT/d
30 26 8.029 0.140 13.107 40 29 0.883 0.015 20.998 50 40 5.063 0.088 9.722 60
47
4.673
0.081
8.377
3)、X 射线在NaCl 晶体中的衍射
图中对应的6个峰值点分别为: β 9.1 10.3 18.4 20.8 28.2 65.8 R/T/S
746.0
1782.0
118.5
260.0
47.3
69.5
已知a 0=564.02pm 根据 ,2,1n ,n sin d 2=λ=θ计算得:
n θ(K α) θ(K β)
λ(K α)
λ(K β)
1 10.3 9.1 100.85 89.20
2 20.8 18.4 100.14 89.02 3
65.8
28.2
99.07
88.84
平均100.02 89.02
理论值为:
n θ(Kα)θ(Kβ)λ(Kα)λ(Kβ)
1 7.21 6.40 71.08 63.06
2 14.55 12.88 71.08 63.06
3 22.15 19.56 71.08 63.06
平均71.08 63.06
λ(Kα)/pm λ(Kβ)/pm 经验值71.08 63.06
测量值100.02 89.02
则它们的相对误差分别为:
▽1=(100.02-71.08)/71.08=40.7%
▽2=(89.02-63.06)/63.06=41.2%
6.实验误差分析:
通过计算可得λ(Kα)=100.02,相对误差为40.7%;λ(Kβ)=89.02,相对误差为41.2%,测量值与理论值相差较大,相对误差较大,产生误差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误差相对理论的数据有点大,由于仪器本身的问题,我们组做的实验普线图的第一个波峰位置在9°左右(在下限角为4.0 º,上限角为24 º)的寻峰范围内与理论的()相差较多,为了更好的得到实验谱线图,我们将X射线的度数扫描相对增大一定的范围,效果不理想。

2.用测角器测量做实验时,光缝到靶台的距离和靶台到传感器的距离,距离较大,会使计数率太低;距离较小,会降低角分辨本领。

3.实验的多重复次数,会使得数据相对误差点,用取平均数发来减小误差。

简单的几次测量,不能很好的精确得到我们所需要的数据。

4.通过不同厚度相同物质的吸收,X衰减不能简单的用吸收系数来描述,装有滤片放出的能量比没装滤片的能量低,衰减的多。

5.在做NACL晶体中的衍射时,随着原子序数的Z的增加,线吸收系数U突然降低,这一突变的原因可能是荧光散射的存在,此时的能量被吸收体吸收而产生荧光射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