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乡村河道景观实践现状与问题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以来,乡村河道景观一直是乡村建设的重要场
所,与村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到美丽乡村建设,再到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如何进行乡村建设已成为当前的一个时代热点,工作重点也从基建建设与构建平等、独立、互动的城乡一体化转向强调城乡差异化,重视乡村特殊的地位,提高乡村生产、生活、文化条件。
十九大印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
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也提出“产业兴旺、
生态宜居、乡村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方针。
水利部印发《“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关于提升水环境保护治理是国家层面首次编制实施的水安全保障五年规划。
在新农村建设中,乡村河道常作为一种水利或农业设施被工程
化、硬质化,破坏了与村民日常生活之间原有的关系。
随着国家特色乡村建设的不断推动,
乡村旅游、民宿、绿色小镇、特色小镇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多元化的发展因素可能引发乡村空间的重建。
因此,乡村的生活空间将日益得到重视,村民对生活空间品质的需求也将日益提高。
在这样的环境下,有必要对国内乡村河道研究成果进行文献分析和整理,剖析问题,明确利弊,为研究和实
践的深化提供参考。
1相关研究与实践
1.1相关理论研究
以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CNKI )不限年限收录的
论文为文献来源。
考虑到研究的权威性和可靠性,以核心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为主要分析对象,依据以下检索
条件选择分析文献:检索项选择
“篇名”,检索词为“乡村河道”并含“景观”,所得文献28篇。
由于所得文献较少,
因而扩大检索范围,以“河道景观”为篇名检索词,所得文献389篇,经筛选整理共得400篇相关文献,以上的检索方式均为精确匹配。
其中,核心期刊论文共24篇,硕博士学位论文为86篇。
在上述400篇文献的基础上,进行文献的数量统计与内容分析,研究内容主要涉及3个方面:归纳主要研
究聚类,总结相关文献研究的发展趋势和相关方向,
分析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和疏漏。
将400篇文献中的关键词设为网络节点,通过分析得到关键词共现图谱,乡村河道景观研究领域共形成2个聚类,聚类分析见图1。
(1)景观设计(共现频次216次)。
风景园林景观设计与工程实践研究都直接应用于乡村河道建设的过程中。
研究内容包括景观设计与生态平衡、植物在乡村河道中的选择和布置、历史文化保护与传
承[4]、公共空间中景观设施的位置分布等。
(2)城市河道
(共现频次189次),国内河道景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区域,通过生态修复、弹性城市、城市特色等角度塑造
河道景观的新形象,不断满足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需要,
中小河流和河道领域景观论文数量和研究方向都较少。
相关研究总体呈现上升趋势,近10年来城乡河道研究文献激增(见图2)。
文献研究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
方面:一是国内相关文献从景观设计角度出发居多,
将设计理念套用在河道建设中,从宏观角度提出相关解决策略和设计经验。
景观设计聚类过半都是纯理论输出,
忽视项目实际落地的过程性,
对物质空间变化引起的生态、文化、社会、生活、发展的关注不足,
虽然提出情感化[1]、基础设施[2]的概念,但是缺乏更加深入的综合分析。
二
国内乡村河道景观实践现状与问题分析
田浩1,谢逸群2
(1江苏省城镇与乡村规划设计研究院,江苏南京
210037;2中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南京分院,江苏南京
210037)
摘
要:通过分析近20年来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指明乡村河道景观建设存在的3个问题,认为功能水利化、
空间硬质化和设计样板化是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针对研究现状和问题,考虑乡村实际和发展趋势,从整体风貌、日常空间和生态视角等方面进行反思与分析,为以后乡村河道研究提出新的方向和视角。
关键词:乡村河道;景观;设计;反思
作者简介:田浩(1995-),男,汉族,江苏南京人,助理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乡村景观规划设计。
谢逸群(1995-),女,汉族,江苏镇江人,助理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地域文化景观。
图1乡村河道景观研究领域聚类分析
66--
是国内对乡村河道景观研究的关注度不够,河道景观、河道建设、河道管理是学者的主要研究方向。
城镇化是国家发展的必然结果,居民也对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乡村建设用地的减少和存量景观建设的客观条件,乡村河道景观的建设也已迫在眉睫,以社会学视角认知和建设乡村河道景观显得更加突出。
因此,有必要结合已有研究与实践,梳理、总结乡村河道建设产生的问题,为以后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1.2相关实践研究国内早期河道治理主要涉及中小河流治理、乡村综合整治、水系联通和水利建设4个主要方面,提出如河道水利化[3]、驳岸硬质化等河道治理手段。
乡村振兴以来,国家将大量资金投入到乡村河道治理,河道生态建设方法在国内得到当地政府高度重视,已经形成相对成熟的治理模式。
2015年,随着建设美丽乡村的提出,国务院发布“水十条”,对于河道治理提出明确方针和要求。
2016年,中共印发《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强化落实“河长制”[4],从突击式治水向制度化治水转变。
《“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明确指出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深化水利改革创新的新思路。
水安全保障规划的推行,加快了全国河道的建设步伐,使农村河道建设提上日程,将成为下一步全国河道建设的重点。
乡村振兴已经得到党中央大力关注,城市河道治理已经全面开展,并取得一定实践成果(见表1)。
以江苏省南京、无锡、常州3个城市近5年河道治理为例:南京近5年共治理河道361条,其中主要涉及河道整治、水体治理以及水环境提升3个方面,河道问题已经逐渐由原来的黑臭水体治理逐渐转变为水环境综合提升治理;无锡共治理河道208条和789条乡村河道疏浚,从清淤疏浚、污染治理、水利工程逐渐转化为生态综合建设工
作;常州主要聚焦于新沟河、
新孟河两河治理以及69条生态河道建设和疏浚。
目前江苏省各个城市乡村河道综合治理工作已经取得巨大进步,但在建设过程中依然存
在一些容易被忽视的环节。
2国内乡村河道景观实践存在的主要问题河道治理中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乡村河道建设中的突出问题也在不断变化。
结合南京乡村河道治理问题的转变,可以将目前乡村河道建设问题归纳为以下3
点。
2.1功能水利化“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以后,
对社会、经济方面的发展需求增强,乡村振兴带动境内河道功能的更新置换[5],
“防洪减灾”“市政排水”和“清淤治污”等功能被更多重视,导致河道建设从宏观角度出发,更多是满足水利功能的需要,缺少对乡村景观整体风貌的关注。
另一方面,河道重建有着极强的目的性,多以清淤疏浚、整洁卫生
和城市印象为主要目标进行建设。
经过改造的河流能满
足水利建设过程中排污和防洪功能,促进乡村河道联通,改善乡村整体环境,但河流自身的景观价值丧失,自
然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不能满足党中央对生命共同体的
要求。
2.2空间硬质化
乡村河道空间建设缺乏对自然生态和以人为本的
综合考虑,多以工程为主的硬质化理念支配城市河道的
治理,用简单直接的方式对景观进行大面积的硬化,短时间内城市环境得到巨大改善,但随着时间的累积,生态退化、暴力改变自然的弊端会逐渐显现。
同时,河道硬质铺装大面积增加,忽略了美丽乡村的健康发展与河道
数据来源:政府年度报告信息整理得到。
城市河道治理方向和数量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南京26条河道水环境提升33条河道水环境提升91条河道水环境提升72条水环境提升,8条黑臭
水体治理109条整治河道无锡410条河道水环境提升,58
条黑臭水体完成整改3条河道清淤,生态驳岸
740m 151条河道环境综合整治
38条河道黑臭水体治理2
条疏浚
3条综合整治,1条清淤
常州
26条农村生态河道整治
23条乡村生态河道
2条河治理
2条河治理
表1
江苏省乡村河道治理数量统计
图2乡村河道文献数量统计
67--
(下转第71页)
建设过程中的生态功能与景观功能,
直接导致植被的衰退、生态群落丰富度减少和乡村生态环境降低。
河道景观建设不只是满足乡村发展规划需要,而是通过规划建设让环境得到自我修复,让市民认识到自身是改善环境的一份子。
2.3设计样板化
样板化是指河道景观建设受控于城市管理者、
设计单位、商家和媒体等,通过想象对现实空间的景观进行复制和再现[6],达到乡村景观建设的目的,河道景观已经成为一个“预设样板”,失去了原来的地域特色,认知系统混乱,村民归属感严重缺失。
另一方面是指河道建设脱离当地的社会现实,对景观的感知和想象被乡村规划发展所主导,乡村景观建设逐步脱离村民长久积累下来的物质空间和精神文明,形成以旅游产业为主的乡村规划建设发展模式,乡村地域特色消退。
通过对乡村河道理论和实践的梳理可见,
国内乡村河道的研究和实践越来越深入,
问题越来越突出,理论和实践的相互剥离,主体不同导致对土地的需求存在差异。
景观是与村民衔接最重要的一环,河道建设必须满
足人们对于公共生活空间的需要,
人是空间创造的参与者,而不是被参与者。
3
国内乡村河道景观实践的反思
随着人们对游憩空间的需求和乡村河道景观问题的不断显现,社会问题更加突出,因此有必要判断其在未来发展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尽早明确研究方向和实践方法尤为重要,针对现在的研究实践和乡村河道本身,从以下方面思考。
3.1整体风貌视角下的乡村河道
乡村风貌是一个村落历史积淀过程中形成的精神
脊梁,反映出乡村的特有文化、
生活习俗。
乡村风貌是一个综合概念,包括发展性、地域性和文化性等因素。
首先,乡村风貌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其有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在乡村建设中不仅要尊重当地历史文化与村落风俗,自然环境与人文记忆,还要满足乡村未来的建设发展,促进外在形象和内质精神的协调统一。
其次,乡村风貌不是抽象的,其是村民记忆的鲜活体现,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进行分裂和组合所形成的“文化基因”,并使之与乡村未来发展和村民精神需要相互协调统一,充分体
现地域风貌特色。
最后,
文化是一个乡村无数历史阶段的缩影,不断进行解构和重组所形成的特定的灵魂,这
就要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在乡村发展过程中挖掘优秀地域文化,加强对文化精神的研究和传承,求同存异。
3.2日常生活视角下的乡村河道
从社会学视角观察,乡村河道不仅是公众所共享的
自然环境,同时也是一种承载日常生活、
风俗习惯、聊天交谈、健身活动等村民公共活动的“空间载体”[8]。
一方面,以近几年日常生活理论研究为基础,
从村民生产生活的角度认识公共空间多样性和空间组织复杂性。
从村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中贴近河道建设本质的需要,关于
社会开放、生活交往、公共安全、
生态绿道的研究逐步展开,构建村民日常物质和精神的实际需求为价值基础的理论指导。
另一方面,乡村河道作为与村民密切相关的水属性景观空间,印刻着村庄的时代变迁和村民的集体记忆,河道的社会属性[9]更加凸显,如何从乡村整体建设及以不同类型的河道空间培育村民的文化意识的保护和传承,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3.3生态视角下的乡村河道
由于乡村河道景观建设过程中问题不断涌现,引发村民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如何从生态视角下建设农村河道工程已经变成所有人关注的重点话题。
第一,改进传统乡村河道治理模式,建立以生态为主的河道综合治理策略,保护河道生态系统,促进现代发展和乡村环境的协调
统一,落实美丽乡村建设。
第二,建立生态补偿机制[10],针
对已有河道的工程化和水利化,将生态环境建设作为乡村河道建设的重点环节,充分整合和优化设计理念和植
物净化策略,通过生态驳岸、
植物系统、水系联通等生态运作模式为乡村河道重建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基于生态理念的乡村河道景观重建应该在景观生态学[11]的基础
上,吸收城乡规划、文化保护、
乡村旅游和生态水利建设的原理和方法,以生态理念为基底,为乡村河道景观设计提供理论研究保障,提高乡村河道的乡土美感。
4
结语
综上所述,近20年来,乡村河道景观建设研究和实践方面已经取得一定成果。
但总体来说,以工程、水利为
主的河道重建严重影响了乡村公共空间建设,
忽视居民是规划设计意图的主体地位,
应从多维度、多角度出发,以村民为主体,打造真正符合需要的日常生活空间,使乡村河道的研究与实践回归生活本质。
此外,结合国内现实和发展趋势,需要进一步拓宽该领域研究实践的深度和广度,研究视角也亟待突破,如何将多领域研究成果统筹起来应用于乡村建设,是另一个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
(收稿:2022-04-17)
参考文献:
[1]崔文健.乡镇河道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与实践[D].南昌:南昌大学,2014.[2]张帆,邱冰.基于日常生活视角的城市开放空间评价———以南京市为例[J].城市问题,2014(09):16-21.
[3]姜丽丽.杭州市区河道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9.[4]马钊,杨香云,李珂,等.基于地域特色的河道景观模式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5(06):29-31.
[5]何其畅.防洪减灾功能下的北方城市河道景观设计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8.
[6]张晶.市政工程与河道景观一体化规划探讨———以乌兰察布市桥西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J].规划师,2011,27(S1):98-100.
68--
确定农作物,还是开展建设都要根据乡村实际情况。
如建设休闲观光型景观时,需要先了解当地气候、水文条件等,建设时也要尽量选用乡村植被,如果需要引入外来植被,也要能够适应当地气候,让景观体现出乡村风格,才能具有文化底蕴。
自古以来,我国人民赋予了植物很多意义,通过大面积种植乡村植被可以很好地引起游客的乡土情感。
此外,建设乡村生产性景观时,还需要考虑周边环境和周边植物建筑物,尽量和这些事物保持一致,具有和谐统一性,才能让景观更好地适应自然环境,从而达到回归自然和生态环境相协调的目的。
4.4注重整体规划且要凸显区域特色
建设美丽乡村生产性景观不仅要做到和生态环境和谐统一,还要进行整体规划,凸显区域特色,才能吸引更多人关注。
做好生产性景观整体规划需要整体考虑多方面因素,如当地自然社会条件、当地居民对生活质量提升的要求、游客对乡村田园景观的要求、人们的审美观念等,通过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生产性景观才能实现生产性、美观性和教育性的融合[5]。
此外,根据历史文化和乡村特色生态环境在连线成片理念的指导下整体利用乡村特色资源,或是将具有不同景观资源的乡村区域进行合理规划分区,同时注意凸显不同分区的区域特色并加强各个分区之间的联系,都属于整体规划,都可以体现景观地域特色。
4.5重视让游客亲自参与体验
乡村生产性景观可以让游客亲自参与体验,是景观一大特色,也是景观能够吸引游客的一大利器。
让游客亲自参与体验既可以满足游客需要,还可以增强游客游览热情,也符合乡村生产性景观体验性特点。
对于乡村生产性景观设计或是让游客直接参与农业生产活动,或是让游客直接参与农产品加工,让游客在亲自参与过程中感受到劳作的快乐,同时还能让游客接受科普教育。
游客收获和加工的农产品还可以作为商品售卖,增加了收入项目。
渔业景观则可以让游客体验垂钓,对于游客收获的鱼可以免费加工,让游客吃到自己亲手钓上来的鱼,无疑是吸引游客的有效手段。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耕作景观还是渔业景观,都要既确保生产的顺利进行,又要具有休闲观光功能。
而且在选择植物品种时,不仅要考虑是否适应当地环境,还要考虑是否会对游客身体健康造成损伤,喷洒农药时也要确保不会对游客身体健康造成危害。
为了确保生产的顺利进行,可以为游客单独开辟一块区域作为体验区。
另外还要注意和周围村民建立良好关系,听取其意见进行改进,打下良好的群众基础,还可以让景观变得更加完善,从而吸引更多游客。
5结语
总而言之,在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开展生产性景观建设,应合理利用乡村特有资源,推动乡村经济发展,还要注意保护乡村地域文化。
同时,要遵循因地制宜原则、注重整体规划且要凸显区域特色等,这样建设的乡村生产性景观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适应自然环境,为发展乡村经济作出贡献。
(收稿:2022-03-22)参考文献:
[1]蔡晓晴.生态循环农业视角下的乡村生产性景观规划研究[D].杭州:浙江农林大学,2021.
[2]康运.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景观改造设计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9.
[3]何真.基于美丽乡村建设的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8.
[4]高琳琳.农村生产性景观规划研究[D].北京: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7.
[5]宋吉贤,徐文辉.杭州市乡村生产性景观设计[J].中国城市林业,2017,15(02):38-41.
[7]中国建筑协会.以设计为手段促进建筑风貌整体和谐[J].建筑,2020(10):17-19.
[8]张雅卓,练继建.基于水动力特性的河道景观设计方法[J].天津大学学报,2012,45(01):64-69.
[9]邱冰,张帆,万执.国内社区公园研究的主要问题剖析[J].现代城市研究,2019(03):35-41.[10]张会文,蔡勇,仇荣,等.江苏农村河道治理现状调查及分析[J].水资源保护,2015,31(01):69-73.
[11]曹媛媛.基于生态环境下城镇河道整治与环境修复方案研究[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9,47(09):168-170.
(上接第68页)
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