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市城市总体规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遵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简介
第一章总则
编制背景
为适应城市发展的新要求,遵义市人民政府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编制本规划。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城乡规划法》和新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坚持把规划作为城市发展的公共政策之一,坚持“五个统筹”,强化规划对社会经济和产业发展的指导作用,致力于和谐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的建设,促进城市的全面协调持续发展。
规划原则
(1)生态保护
充分尊重自然生态环境条件,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促进资源集约和节约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空间管治,建设节约型城市,在全社会实现生态文明。
(2)以人为本和城乡统筹
从城乡居民的多层次需求出发,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基本目标,改善人居环境,方便群众生活,完善各类基础设施建设,致力于城乡统筹建设。
同时,充分关注中低收入人群,满足弱势群体对于公共服务的基本需求。
(3)区域协调
跳出遵义看遵义,协调好区域发展关系,于区域谋发展,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区域辐射和带动作用,加强合作,积极接纳发达地区转移的技术、资金和人才,促进区域一体化。
规划既要能指导遵义长远发展目标的实现,又要体现龙头作用,比相关规划看得更远,为相关规划修编提供依据。
同时规划应从遵义特色出发,挖掘地方特色元素,为构建独具黔北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特色的现代化城市提供依据。
(2)优化产业结构,促进资源型产业的提升,打造城市品牌,建设集约高效的新型工业化城市;
(3)优化土地利用格局,充分保护和积极恢复生态环境,集约、节约利用资源,建设生态文明和绿色宜居城市。
(4)有效利用山地特色,保护优秀的历史文化,促进红色旅游和会展等的发展,打造具有一定国际影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山地特色城市。
(5)完善和提升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水平,重点解决用地、产业、交通、环保、水源、能源等问题。
规划年限
规划年限为2008-2030。
其中近期为2008-2015年,中期为2016-2020年,远期为2021-2030年,远景展望到2050年。
城市规划区
城市规划区范围为汇川区、红花岗区、遵义县行政范围,总面积约5382平方公里。
此范围也是中心城市发展范围(以下称“中心城市”)。
规划适用范围
在遵义市行政辖区内从事各项城乡规划编制、进行规划管理和各种与城乡规划有关的建设活动必须符合本规划。
第二章城市发展目标与战略
城市发展目标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化实施,充分发挥资源和文化优势,借助成渝城乡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的带动和重大区域性基础设施的建设,把遵义建成贵州省北部、川黔渝交界地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城乡统筹发展的西南部特大城市和国内外知名城市,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城市现代化。
(1)近期目标
到2015年,市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实现翻一番,初步建成新材料基地、能源基地,稳定贵州省第二大城市的地位,建成全国文明城市,初步具备融入区域发展的条件。
(2)中期目标
到2020年,中心城市实现基本小康,市域经济在全省经济中的比重有一定程度提高,基本建成区域性新材料基地、能源基地和绿色食品基地;城乡差距缩小,建立起相对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和文化体系,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城市协调发展。
(3)远期目标
到2030,在全国迈入中等偏上发展水平行列,成为贵州省重要经济增长极和川黔渝交界地区经济中心,全面建成西南地区新材料基地、能源基地和全国绿色食品基地,实现全面小康社会。
(4)远景目标
到2050年市域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实现翻三番。
成为经济活力强、文明程度高、具有较高国内外知名度的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
发展战略
依托资源,立足城乡统筹,于区域谋发展,以跨越促发展,推动“工业强市、名城立市、文化兴市”,构建一座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区域竞争水平高的现代化城市。
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市域人口规模
规划市域2015年总人口为830万,户籍人口780万;2020年总人口为870万,户籍人口810万;2030年总人口为950万,户籍人口860万。
远景2050年人口控制在1000万以内。
市域城镇化水平
规划2015年市域城镇化水平达到43%,2020年达到50%,2030年达到60%。
由此,2015年、2020年、2030年城镇人口分别为350万、430万、570万。
市域城镇体系目标
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和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充分利用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城镇发展的条件和机遇,优化资源配置,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大、中、小城市和若干小城镇为节点,分工明确、布局合理的城镇发展区,整合构建一个系统性强、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可持续发展水平高的城镇体系。
Sss
市域城镇发展战略
实施三大战略:(1)点轴成网。
(2)集约、强中心、农村城镇化。
(3)协调发展、持续发展。
以城镇发展带动乡村发展,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协调。
市域城镇空间结构
规划到2030年在市域形成四大城镇发展片区,构建“市域中心-片区中心-片区次中心”三级中心体系,打造“一核、两轴、四带”的城镇体系空间结构。
(1)四大发展片区
四大发展片区分别是中部的遵桐绥城镇发展片区、西部的仁赤习城镇发展片区、东南部的湄凤余城镇发展片区、东北部的务正道城镇发展片区。
遵桐绥城镇发展片区:是遵义市域人口和产业集聚的重心。
其中,遵义中心城区为全市域城镇发展的中心,也是片区发展的中心,桐梓和绥阳县城为片区发展次中心,城镇布局沿210国道、326国道和207省道展开。
仁赤习城镇发展片区:由仁怀、赤水和习水县辖区内城镇构成。
该片区是名酒基地和红色旅游、山水旅游集中区。
以仁怀市区为主中心,以赤水市区和习水县城为次中心,城镇布局主要沿赤水河两岸展开。
湄凤余城镇发展片区:由湄潭、凤冈和余庆县辖区内城镇构成,是名茶基地、农业加工、能源和边贸服务区,同时也是构建以遵义为中心的黔北经济区的一个重要枢纽区域。
该片区以湄潭县城为主中心,以余庆和凤冈县城为次中心,城镇布局沿326国道和204省道展开。
务正道城镇发展片区:由务川、正安和道真县辖区内城镇构成,是铝工业基地、尹珍故地和仡佬族文化集中区。
该片区以务川县城为主中心,以正安和道真县城为次中心,城镇布局沿黔北横向高速、207省道和黔北高速布局。
(2)三级中心体系:市域中心-片区中心-片区次中心
市域中心:指遵义中心城市。
按照特大城市的建设标准,打造市域乃至黔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成为西南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
片区中心:为仁怀、湄潭和务川。
按照中等城市标准进行建设,提高现代化水平和社会经济辐射能力,增强区域服务水平。
仁怀应依托白酒产业,一方面加快白酒产业集群发展步伐,扩大发展规模,引导相关产业集聚,加快商贸、会展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建设白酒产-研-展-贸一体化酒城。
另一方面应限制资源型工业发展,鼓励绿色产业和特色农业发展。
湄潭应借助杭瑞高速公路建设的机遇,积极发展绿色产品加工和农副产品深加工,发展商贸、物流和旅游服务,促进建材业的改造升级,建设国内知名的绿色产业服务区。
务川应借助当地丰富的铝矿开采和氧化铝基地项目的建设,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工业,形成大型新材料产业集聚区。
同时要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积极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建设具有仡佬族特色的山水城市。
片区次中心:规划桐梓、绥阳、赤水、习水、余庆、凤冈、正安、道真6个片区次中心,其中桐梓、绥阳按照中等城市标准进行建设,其他按照小城市标准进行建设,承担县域服务中心职能。
桐梓应借助遵义电厂迁入和循环经济基地建设的机遇,加快传统产业的升级,大力发展循环型煤电化工业和能源工业,加快旅游服务、商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建成黔北重要的工业卫星城、建材贸易基地和物资集散枢纽。
绥阳应加强与重庆的联系,整合军工企业现有技术设备,发展装备制造等现代工业。
同时,应加强城区旅游服务,塑造诗乡形象和田园城市风光。
赤水应进一步加强旅游业的带动,完善和提升旅游服务设施,进一步吸引西南地区、乃至泛珠三角地区的游客,成为国内知名的旅游城市和山水园林城市。
同时,推进商贸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加强化工企业与农业产业化的联系,提高特色农业和竹加工业的发展。
习水应加强对资源型产业的优化开发利用,尤其是煤炭资源、天然气和电力能源,通过新型循环经济技术的试用,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减少污染和浪费,优化城区环境,提高城区的经济实力。
同时应加强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提高旅游资源的品质,建设“绿洲红城”的中心服务区。
凤冈应充分利用杭瑞高速公路建设的机遇,充分挖掘边界贸易和绿色产业的发展潜力,主导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工业和建材贸易、绿色食品等产业,壮大遵义绿色产业的规模。
余庆应加强边界贸易和地方性加工工业,鼓励发展特色农业和绿色食品工业,同时加强旅游服务功能,建设山水园林城市。
正安应借助黔北高速公路,加强与重庆的联系,打开市场,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和相关绿色产业,适度发展新材料加工、农副产品加工等,同时进一步挖掘旅游资源,发展跨界旅游服务业。
道真应加强仡佬族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建设仡佬族文化风情街区,吸引来遵义东北部旅游的人群。
同时发展以农副产品精细加工业,中药材产业,建材和物资集散等,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边贸小城市。
(3)“一核、两轴、四带”空间格局
一核:遵义中心城市,是市域和黔北区域发展核心。
两轴:沿210国道、渝黔铁路、遵崇—贵遵高速公路形成的南北发展轴和沿326国道、杭瑞高速公路形成的东西发展轴。
四带:一是沿赤水河谷形成的西部发展带,二是沿芙蓉江河谷形成的中部发展带,三是沿务川、湄潭、余庆一线形成的东部发展带,四是沿习水到务川一线形成的北部发展带。
规模等级结构
按照遵义市城镇人口的增长趋势,规划2030年形成由特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和小城镇构成的规模体系。
1个特大城市:遵义中心城区,规划城镇人口规模2030年达到160万人。
6个中等城市:每个城市人口规模在20-30万,总计可承载140万城镇人口。
包括仁怀市区(中枢-茅台)、湄潭县城(湄江-黄家坝)、桐梓县城(娄山关-燎原-楚米)、绥阳县城(洋川-风华-蒲场)、赤水市区(市区-天台-复兴)、习水县城(东皇镇)。
5个小城市:每个城市人口规模在10-20万左右,总计可承载66万城镇人口。
这些城市包括凤冈县城(龙泉镇-河坝)、余庆县城(白泥镇)、正安市区(凤仪-安场)、务川县城(都儒-大坪)、道真县城(玉溪镇)。
135个小城镇:其中重点镇约37个,每个城镇人口在2-5万左右,总计可承载100万城镇人口。
一般镇约98个,每个城镇人口均在2万以下,其中1万以下城镇数量下降为40%左右,总计可承载104万城镇人口。
职能结构
遵义市域城镇职能分为以下六类:(1)综合服务职能:重点是中心城区和副中心;(2)旅游职能:人文文化和自然生态旅游,旅游活动,旅游产品;(3)工矿职能:矿产资源开发,能源生产,工业生产;(4)商贸职能:依托特色工业发展的商业、贸易;(5)交通职能:物流为主,交通枢纽;(6)农工职能:特色农副产品加工。
遵义中心城区为综合服务职能;仁怀城区为以工矿主导的综合服务中心;湄潭城区为以农工为主导的综合服务中心;务川城区为以工矿为主导的综合服务中心;桐梓城区为工矿型、交通型城市;绥阳城区为农工型、旅游型城市;赤水市区为旅游型、工矿型城市;习水城区为
工矿型、旅游型城市;凤冈城区为农工型、商贸型城市;余庆城区农工型、商贸型城市;正安城区农工型、交通型城市;道真城区农工型、旅游型城市。
综合交通规划
总体发展目标:构筑以快速铁路、高速公路为主骨架,以一级公路、普通铁路、内河航运、机场为重要补充的高效、快捷的“双快”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交通发展战略:“双快主导,网络一体,构筑123时效圈”。
即1小时内通达中心城市,2小时内通达仁怀、湄潭、桐梓等地构成的环中心城市地区,该范围内任意点之间出行时间不超过2小时;3小时内覆盖市域和黔北综合经济区范围,并由中心城区通达重庆、贵阳、铜仁部分地区。
高速公路规划:构建“两横三纵;两联一环”路网布局。
“两横”是指黔北横向高速公路、杭瑞高速公路;“三纵”是指赤仁高速公路、遵崇-贵遵高速公路、黔北高速公路;两联”是指仁新高速公路、遵道高速公路。
“一环”是指环城高速公路,以遵崇高速公路为界分东、西两环。
由杭瑞、遵崇复线、仁新高速组成,承担南北向高速公路之间交通转换,城区和周边各县市至机场的联络线。
一、二级公路网规划:主干公路网构建“五纵三横一环”格局。
“五纵”包括习(水)泸(州)公路,温(水)江(津)公路、G210,S207,务(川)余(庆)公路;“三横”包括松(坎)道(真)公路,仁(怀)桐(梓)凤(冈)公路,G326;“一环”是指泗渡-沙湾-毛石-金鼎山-松林-乐山-鸭溪-南白-三岔-龙坪-虾子-新舟-绥阳-泗渡构建的公路环,乌江-新民-尚嵇-团溪-西坪-虾子一线公路形成东南环复线。
铁路网布局:铁路网布局形成“两纵一横两射”格局。
“两纵”,渝黔铁路、渝黔快速铁路;“一横”,威吉铁路;“两射”,遵(义)赤(水)铁路、开阳城际铁路。
渝黔快速铁路,设夜郎坝、桐梓东、泗渡、遵义(礼仪)、苟江5个站。
开阳城际铁路与渝黔快速铁路接驳,接入礼仪站,远景至桐梓。
沿线设尚嵇站、深溪站。
铁路客运枢纽是遵义站(礼仪),主要服务快速客运专线、城际铁路。
货运枢纽包括南宫山货运站、桐梓楚米货运站两个。
其中原南宫山编组站向南部苟江镇阁老坝迁移,承担货运编组、集装箱运输等功能。
港口与航道规划:以乌江渡港、赤水港为枢纽港构建“两主九副”的港口格局。
乌江的三沙港、楠木渡港、沿江渡港、构皮滩港、大乌江港、河闪渡港和赤水河的茅台港、岔角港、土城港为综合性港口,其他一般港口(码头)为补充,满足物资储运中转需要和港口布局大中小结合。
机场规划:遵义民用机场选址有2处,一处位于中心城市边缘的新舟,作为主要机场,另一个处于仁怀银水,作为辅助机场。
产业发展规划
总体目标:依托能源和资源开发,坚持以工业为主导,结合传统产业改造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塑造产业品牌,发展特色产业,逐步构建适应城市发展需要的集约型、现代化产业体系。
四大发展战略:(1)工业集群化战略。
(2)农业特色化战略。
(3)服务业中心驱动战略。
(4)区域融合战略。
第一产业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推动农业向市场化、产业化、现代化转变。
重点培育和发展粮油、肉类、中药材、竹、辣椒、茶叶、果蔬加工和营销龙头企业,建立健全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龙头企业以多种利益联结方式带动基地发展和农民增收。
第二产业明确饮料制造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四类为主导产业,应重点发展;新材料、先进制造业和制药为潜在主导产业,应大力培育。
第三产业加快发展旅游、现代物流、科技文化、金融保险、信息、房地产等新兴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
同时,积极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商贸、餐饮、住宿、商贸、交通运输、公用事业等传统服务业。
产业布局:规划形成“四区、两圈、两翼”产业空间格局。
“四区”包括中部的遵桐绥产业经济区、西部的仁赤习产业经济区、东南部的湄凤余产业经济区和东北部的务正道产业经济区;“两圈”是中心城市产业圈和环中心城市产业圈;“两翼”分别是西翼赤水、习水一带和东翼务川一带。
中心城市以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制药产业为主。
中心城区以一类工业为主,适度发展二类工业,禁止布局三类工业。
中心城区外围三类工业区要积极采用循环经济技术,做好环保措施,加强节能减排。
资源利用与保护规划
一方面要保护好现有资源,减少浪费,另一方面要积极利用资源和能源,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为此要坚持以下原则:(1)节约和集约利用的原则。
(2)生态的原则。
(3)合理利用和积极保护的原则。
(4)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水资源:通过一系列的开源节流、节水措施、工程挖潜、污水回用、雨洪利用等手段,市域在2030年供水保证率为95%的情况下,水资源能基本达到供需平衡。
同时,严格保护饮用水源,加强地下下水和温泉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
土地资源:规划2015年市域建设用地规模达到11.5万公顷,2020年达到12.6万公顷,2030年将达到13.5万公顷,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相协调。
2005-2020年年均增加建设用地1770公顷,2020-2030年年均增长850公顷。
矿产资源:以提高矿产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为目标,加强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查,实现资源储量的有效增长,提高矿产资源的可供性,基本满足经济快速增长对主
要矿产资源的需要。
同时,调整优化资源利用结构和布局,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资源利用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森林资源:进一步强化对现有森林的管护,以林业重点工程为龙头,扩大新造林,抓好退耕还林,增加森林资源,增强森林生态系统整体功能,建成比较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
能源:以一次能源(煤、水)的开发为基础,以电力为中介,依托煤、电,开发其它优势矿产,以高耗能原材料及其制品为重点,将煤电进行再转换,减重、增值,克服能源原材料发展中低效益、大运量双重因素的制约。
规划2009-2020年,能耗比年均下降5%,2021-2030年下降幅度增大,约为6%。
到2015年遵义市万元GDP能耗将下降为1.34吨标准煤,达到生态市的能耗标准。
2020年下降为约1.0吨标准煤,2030年达到0.6吨标准煤。
旅游发展
总体目标:把遵义打造成为以红色旅游为核心,融国酒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地域特色文化旅游、乡村旅游为一体的产品类型丰富、产品特色鲜明、文化氛围浓郁、生态环境良好的旅游大市,并尽快把旅游业培育成为遵义经济的支柱产业。
实现三个转变:由旅游过境地向旅游目的地转变,由观光型旅游向休闲度假型旅游转变,由数量增长型旅游向效益增长型旅游转变。
总体战略:(1)中心驱动。
在遵义中心城区范围内打造旗舰项目来大幅提升遵义的整体旅游形象。
(2)资源融合。
实现各类资源的有机融合,建立合理的旅游线路,并从体制上解决多头管理问题。
(3)区域联动。
包括省际联动、省内联动和市域一体三个层面。
旅游产品体系:以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国酒茅台、丹霞竹海、中国茶海等五个品牌景点为核心,打造“红色经典”、“白色诱惑”、“绿色休闲”、“彩色多元”和“新区新貌”五大系列构成的文化旅游产品体系。
市场战略:划定三级国内市场和海外市场。
一级目标市场是四川、重庆、贵州,二级目标市场是珠江三角洲及西南地区,三级目标市场是长三角洲等发达地区以及全国其他地区。
海外市场首先主攻港澳台市场,使其成为遵义海外市场的主体;其次要有重点地突破欧美市场,对潜在的客源市场进行有针对性的突破。
重点开发背包游、徒步游等旅游方式。
旅游空间布局和游线组织:市域划分为“五区四线”旅游格局。
“五区”分别为:(1)历史文化综合旅游区;(2)美酒河生态文化旅游区;(3)仡佬族文化风情旅游区;(4)两江茶海文化旅游区;(5)大娄山生态文化旅游区。
在五大区格局下,构建城区、郊区和市域游线。
“四线”为:(1)西线:赤水河沿线旅游,集休闲度假、红色文化体验、森林生态、科学教育等为一体。
(2)中线:大娄山旅游。
(3)东线:茶乡旅游,集观光体验、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精品乡村旅游线路。
(4)北线:仡佬族文化旅游。
集休闲度假、森林生态和地方文化于一体。
中心城区旅游格局
在中心城区“1小时交通圈”范围内形成郊区精品旅游圈,体现休闲观光、地方文化和重要设施。
以凤凰山、遵义会议会址、湘江-洛江为核心构建四条游线。
(1)杨柳街和民主路构成的红色经典游;(2)湘江-洛江风光游;(3)丁字口商业区、中华南路商业街、澳门路饮食街、合众路饮食街等形成的商旅饮食特色游;(4)汇川区、礼仪新城、新蒲新区构成的新区风貌游。
生态与环境保护
生态功能分区:分为3个一级区,即北部山原山地生态区、西北河谷山地生态区、中南部丘陵盆地生态区。
其中北部山原山地生态区又划分为道—正水土保持与农林生态亚区、芙蓉河谷水源涵养与土壤保持亚区、洪渡河谷城镇发展和水土流失控制亚区、大娄山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亚区;西北河谷山地生态区可分为赤-桐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亚区、仁--习怀特色产业发展亚区、赤水常绿阔叶林生态亚区;中南部丘陵盆地生态区可分为市中心城镇建设生态亚区、乌江流域生态控制亚区、湄潭—凤冈丘陵地开发保护亚区。
生态空间管制分区:将遵义市划分成四个等级的生态控制区。
一级生态保护控制区包括自然保护区、典型原生生态系统、珍惜物种栖息地、重要水源地涵养区、水土流失和石漠化极敏感区。
二级生态控制区包括生态系统的敏感区和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区,与整体生态维护密切相关的区域。
三级生态控制区是河流节点、交通节点的主要分布区,其中部分地区将作为未来城市的后备用地。
四级生态控制区包括工业区、居民区以及其他城市功能区。
环境保护规划目标:水体质量逐渐改善,规划期末,城区段水体水质Ⅲ以上,出城段Ⅳ类以上,削减断面Ⅲ以上,其他水体Ⅱ-Ⅲ类以上,无Ⅴ类及劣Ⅴ类水体。
规划的集中饮用水源达到Ⅱ类以上,尽可能达到Ⅰ类。
大气质量逐渐改善,规划期末除了特定工业区允许大气质量为三类标准外,其他地区应达到二类以上标准,特定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应达到一类标准。
酸雨程度控制在轻度污染以下。
各声环境功能区达标覆盖率达到90%以上。
重大基础设施
给水工程:到2015年,所有城镇需水量和水质满足要求,县级以上城镇备有应急水源,农村30%以上人口共享城镇供水设施,农村另外70%人口以分散或集中方式基本满足用水需求;到2030年,所有城镇需水量和水质满足要求,且均备有应急水源,农村50%以上人口共享城镇供水设施,农村另外50%人口以分散或集中方式满足用水需求。
建设水库增加调蓄能力,解决用水较集中的城镇用水需求,拟建的较大型水库有中桥水库、天门河水库和打秋坝水库等;在用水困难的山区兴建小水池、小山塘、集雨坪等设施,对雨水进行充分的集蓄利用,解决农村人畜用水需求;对重点水源保护区及水源涵养区严加保护和控制,保障城乡居民用水安全。
排水工程:到2015年县级以上城镇以及遵义市中心城市内的所有城镇均需建设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率70%以上;到2030年所有乡镇均需有污水处理设施,污水处理率80%以上,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