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第十章第二节人体血液循环课程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人体的血液循环》教课方案
讲课人兰州市第四十三中学熊丽萍
一、教课目的
(一)知识目标:
1、正确概括人体的血液循环门路。

2、划分动脉血和静脉血,理解在血液成分在循环门路中发生地变化。

3、认识血液循环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
1、经过组织学生自学,培育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研究能力。

2、经过概括总结,培育学生的比较、剖析、判断等思想能力。

3、经过多媒体的协助,训练学生仔细察看的能力。

(三)感情目标:
经过学习相关知识,认识到生命的巧妙,建立生物体构造和功能相适应的看法。

指引学
生热爱科学,成立科学的价值观。

二、教课过程
(一)课前准备:
学生:水彩笔、课本。

教师:
血液循环教课课件。

(二)复习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构成?
(二)导入新课:
亮亮小朋友的迷惑:头部受伤,在手上打点滴能治好病吗?创建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
趣.
(三)突出重点:人体的血液循环门路
复习心脏的构造以及和心脏相连的血管名称
教课课件展现体循环门路和和肺循环门路(必需时多放几遍,为研究性学习创建情境)
→总结两条循环的路线图→设置研究问题引起学生思虑:
问题1:两条循环门路的交汇点在哪里?
问题2:两条循环门路的起点和终点?→学生认真察看总结出的循环门路→思虑,找寻
规律→找出规律后进行实战操练,亲手绘制循环图
(四)打破难点:在循环门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教师解说动脉血、静脉血的差别。

指引学生剖析在体循环和肺循环中,那些部位发生了
血液成分的变化,为何会有这些变化?
(五)重点和难点的延长:血液循环的意义。

学生概括总结→研究“血液循环的意义”→实现重点和难点的延长。

(六)讲堂知识小结
(七)讲堂知识反应
1、课

5题
P55叶2、3、5题。

重点解
说第
小明得了支气管
炎,
如何抵达支气管的发炎部
医生给他输液,消炎药从手部静脉
打入,
位?
答:消炎药——各级静脉——上腔静脉—右心房—参加肺循环—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支气管发炎部位。

、见课件
【设置依照】以习题反应知识重点,掌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八)课外活动
关爱家人活动:认识自己和家人的血压状况。

(为下节课作准备)
三、板书设计
标题:人体的血液循环
血液循环门路:
体循环
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浑身毛细血管-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动脉血变成静脉血
肺循环
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

静脉血变成动脉血
课后反省:本节课经过教师解说,学生自学,教师利用动向图使学生真实理解血液循环门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进而理解血液循环的意义,讲堂成效比较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