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城县第五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0 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 新人教版 (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韩傀(ɡuī)谕(yù) 休祲(jìn)缟素(gǎo)
庸夫(yōng) 色挠(náo) 以头抢地(qiāng)
通假字
秦王不说(通“悦”,高兴、愉快)
故不错意也(通“措”,安放)
仓鹰击于殿上(通“苍”,青色)
古今异义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古义:交换今义:容易,简单)
虽然,受地于先王(古义:即使这样今义:转折连词,与“但是"合用)
10唐雎不辱使命
课题
唐雎不辱使命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时
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文意梳理、整体感知;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理解文意,把握故事情节。(重点)
2。教学生掌握本文运用对比和衬托来刻画人物的方法。(难点)
【点拨明确】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三)写法赏析
本文主要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这些方法的使用有何作用?结合内容进行归纳。
【点拨明确】比喻论证:“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比喻论证的运用,使文章更显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排比论证:“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这样使文章很有气势,很能打动读者,很有说服力。
安步当车不遗余力
不翼而飞侧目而视
反璞归真高枕无忧
汗马功劳狐假虎威
画蛇添足狡兔三窟
门庭若市亡羊补牢
13短文两篇
大家都知道犹太人是聪明的,可聪明从何而来呢?答案就是:读书.在每个犹太人家里,当小孩稍微懂事时,母亲就会翻开《圣经》,点一滴蜂蜜在上面,然后叫小孩子去吻《圣经》上的蜂蜜。这个仪式的用意不言而喻:书本是甜的。犹太人爱书的传统由来已久,深入人心。为什么要读书呢?怎样读书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两篇谈读书的文章。
2.故事中的人物有哪些?主要人物是谁?
故事中的人物有秦始皇、安陵君、唐雎。主要人物是唐雎。
3.故事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最后的结果是怎样的?
故事的主要矛盾是对安陵的归属.故事的结局是秦始皇放弃了吞并安陵的打算,唐雎没辜负出使之命。
【再读课文,梳理结构】
根据文章的内容,说说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三个部分。
写作方法运用
写作方法运用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1.运用对比和衬托,塑造人物形象。
对比:秦王先倨后恭(使人谓——不说——怫然怒——色挠,长跪而谢),唐雎先恭后倨(临危出使-—沉着应对-—针锋相对——挺剑而起)。一个色厉内荏、外强中干,一个临危不惧、机智果敢。通过对比,人物形象更加鲜明。衬托:安陵君大敌当前有一国之君的见识,但无解决问题的方法,唐雎则出语不凡。
1.理清两文的论证思路,把握其思想内容。(重点)
2.分析理解两文的论证方式及方法,揣摩精练有力的语言,体会其表达效果。(重点)3.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难点)
谈读书
一、文本导入
有人说,现在已经进入“读图时代”,各种各样的图铺天盖般地呈现在人们眼前,读图已经成为时尚。有人认为,读图是造成全民族阅读水平低下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回归读书,尤其是中学生要多读书、读好书.那么我们为什么读书?怎样读书?今天我们一起来聆听几百年以前先哲的高论.
味同嚼蜡: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吹毛求疵:细致到烦琐、挑剔的地步.
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断词句,指读书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不求甚解:原指读书只领会主旨,不死抠字眼。现多指只满足于了解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咬文嚼字:认真推敲字句的意义和正误.有时含有贬义,指过分注重文字而不去领会精神实质.
豁然贯通:(久思不解的问题)一下子明白过来,迎刃而解。
【方法活用,片段作文】
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描写春天的美好,100字左右。
教学板书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教学反思
《唐雎不辱使命》生动地描述了唐雎出使秦国,与秦王斗智斗勇,最终保住了安陵国土的事件,在教学环节中我让学生分角色分别扮演秦王、唐睢与安陵君,仔细体会唐雎与秦王鲜明的性格特点.别外,在教学中,文言文基础知识的夯实和特色语言的理解方面,我也都做到了启发和引导。学生在轻松生动的课堂中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2。对话描写,作用多样。
(1)通过对话渲染了人物活动的环境。(2)通过对话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了不同性格:安陵君貌似恭顺,实则坚定;唐雎智勇双全,不畏强暴;秦王骄横狡诈。(3)通过对话推动了情节发展。
3。结构严谨,重点突出。
事情节,重点详写了唐雎与秦王的对话,突出文章中心—-唐雎不畏强暴、机智勇敢,最终不辱使命.
徒以有先生也(因为)
徒:亦免冠徒跣(光着)
徒以有先生也(只,只是)
者:以君为长者(……的人)
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的原因)
怒:秦王怫然怒(生气,发怒)
怀怒未发(愤怒)
词类活用
用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名词做动词,穿丧服)
且秦灭韩亡魏(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伏尸百万,流血千里(伏,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倒下。流,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流)
学究:迂腐的读书人。
3走近作者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于贵族家庭。他写出了一批在近代文化思想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著作,被黑格尔称赞为“充满最美妙、最聪明的议论”。《随笔》是其文学方面的主要著作,开创了英国随笔的特有体裁。
三、互动探究
(一)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思考: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
二、互动探究
五、板书设计
六、拓展提升
你能说出一些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吗?
【点拨示例】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英】莎士比亚书
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韩愈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
不求甚解
一、文本导入
关于读书问题,古今中外有很多人议论过,但常谈常新.我们学习的《短文两篇》都是谈读书的,作者见解独到。上节课的《谈读书》,让我们如同沐浴在智慧的阳光下。这节课我们来走进《不求甚解》,跟随当代作家马南邨一起去学习怎样读书.
【点拨明确】人要扬长避短,不断进步,就要读书明理、明智,不断完善自己,努力趋于完美。生动深刻,通俗易懂。
5作者介绍了哪些读书的方法?并谈一谈你的看法。
【点拨明确】①读书要仔细推敲细思,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局限于文字推求。②对不同的书,要采用不同的读法。③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
6读书会有哪些功效呢?
3。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参考译文:1.(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2.可是安陵君违背我的意思,是轻视我吗?
3。秦王(吓得)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
【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通过对唐雎面对暴秦展开斗争直至使秦王折服的记叙,赞扬了唐雎坚持正义、勇敢无畏的爱国精神.
素材积累:
《战国策》中的成语“行百里者半九十”这句成语出自《战国策·秦策五》,意思是说要走一百里路的,走了九十里,只能算完成一半。也就是说,最后“十里"相当于“百里”中的“五十里”。这句成语劝勉我们做事要善始善终,不能因为那短短的“十里路"而少加努力,使我们所做的事功亏一篑.《战国策》中至今保留下来的成语:
非若是也(古义:这样今义:常用作判断词)
岂直五百里哉(古义:只,仅仅今义:不弯曲)
长跪而谢之曰(古义:道歉今义:感谢或凋落)
一词多义
使: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派遣)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出使)
于:受地于先王(从)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到)
以: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用)
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凭借)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把)
【点拨明确】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先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2)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
第二层:(从“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第三层:(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对比论证:开头正面说读书的目的,接着从反面说了读书的三种偏向。结尾先从正面说读书可以塑造人的性格,又从反面说读书可以弥补性格、精神上的缺陷。这样全面有力,使人信服。
四、小结归纳
《谈读书》这篇随笔采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述了读书的正确目的、读书的正确方法以及读书的重要作用,引导人们通过认真读书完善自我。
新课导入
战国时期,秦国逐渐强大起来,开始逐步吞并其他六国,由此而展开了军事和外交等方面的斗争,涌现出了许多叱咤风云的军事家和外交家。唐雎便是一位载入史册的外交英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他的外交风采。
新课展开
新课展开
【朗读课文,翻译重点句子】
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2.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方法指导:
文言文比较阅读答题技巧1。主旨情感比较法.议论抒情是重点;文章首尾须看清;人生经历要联系;写作背景来参考。2.人物性格评价法。概括事件窥个性;语言描写露性情;察言观色评性格。3。内容异同比较法.概括事件,理清前因后果。明确思路,筛选关键词语;注意词义、句义和语境义。4。写作手法比较法。常用写法记在心,细看文章精筛选.常用写作手法有:衬托、对比、托物言志、正侧面描写、烘托、拟人等.
请广于君(形容词做动词,扩充)
轻寡人与(形容词做动词,轻视,看不起)
文言句式
判断句:
非若是也(“非……也”表否定判断)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者,……也”表判断)
倒装句:
受地于先王(状语后置,应为“于先王受地”)
请广于君(状语后置,应为“请于君广”)
省略句:
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省略主语“我”)
第一部分:(1)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国。
第二部分:(2、3)唐雎与秦王进行面对面的斗争,表现出他誓死维护国土的决心.
第三部分:(4)斗争结束,唐雎取得胜利,出色地完成了出使秦国的使命.
【分析人物形象】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秦王和唐雎各是什么样的人?
秦王:贪得无厌、奸诈狡猾,外强中干的封建统治者。
唐雎:从容镇定、不畏强暴,具有凛然正气的外交家。
(二)深层赏析
1读书有哪些好处呢?
【点拨明确】怡情、傅彩和长才。
2读书与经验的关系是什么?
【点拨明确】经验补读书之不足,经验范书中所示,两者互相补充。
3什么人才可读书用书?用书的智慧从何而来?
【点拨明确】明智之士(明察事理的人)。“全凭观察得之.”
4理解“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的含义。说说比喻说理的好处。
3.引导学生体会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重点)
课前预习
作品简介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记载了东周、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的历史事件,着重记录了谋臣策士的策略和言论。展示了东周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战国策》还有《国事》《国策》《长书》等名称,后经西汉末年刘向编辑整理,定为《战国策》,沿用至今.
二、预习交流
1生字注音
怡情(yí) 统筹(chóu)藻饰(zǎo)
狡黠(xiá)咀嚼(jǔ jué)诘难(jié)
蒸馏(liú)滞碍(zhì)睾肾(gāo)
死抠(kōu) 吹毛求疵(cī)豁然贯通(huò)
2词语解释
狡黠:狡诈。
诘难:诘问,为难。
文采藻饰:修饰文词,使之富有文采.
伦理:指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各种道德准则.
【课堂讨论,拓展延伸】
从唐雎的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说话技巧在与人交往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勇敢与善辩是非常好的品质与能力。所以,在平时要多锻炼自己的说话能力,培养自己的说话技巧。
【把握文章主旨】
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本文的主旨。
文章用人物对话生动形象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从而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战国策·魏策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标题是后人加的。公元前230年和公元前225年,秦先后灭亡了韩魏两国;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想用“易地”的诈骗手段吞并安陵.安陵君拒绝秦王的要求,在秦王不悦的情况下派遣唐雎出使秦国,目的就在于保全国土,解除与秦国之间的矛盾。
读准字音
唐雎(jū)怫然(fú) 免冠(guān) 徒跣(xiǎ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