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史复习重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
1.第一,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勒图尔诺,动物生存竞争的本能是教育产生的基础。

这种观点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是错误的。

第二,心理起源论,代表人物孟禄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模仿。

这种观点否认了教育是在意识支配下产生的目的性行为,是错误的。

第三,劳动起源论,代表人物是苏联的教育研究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

这种观点科学地说明了教育的起源,是正确的。

我国长期沿用。

2.中国:最早的学校有两种①成均,五帝时代。

教育内容以乐教为主②庠,虞舜时代。

兼有养老,藏米之所,有大学小学之分。

古埃及:①宫廷学校。

专为皇家,贵族子弟开设的教育场所。

②僧侣学校。

培训祭司或僧侣的学校机构,主要设在寺庙,有很高的地位③职官学校。

主要培养从事某种专项官吏,教学内容包括普通文化课程及专门职业教育,教育方式为以吏为师。

④文士学校。

目标就是训练能够熟练运用文字从事书写并具备充任官吏基本条件的人,设有书写,计算和有关法律方面的知识。

收费。

古印度:①家庭教育:吠陀时期极重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背诵《吠陀经》。

父亲权力极大,拥有对子女的教育权。

②古儒学校:办在家庭中的婆罗门学校,教师被称为古儒,年限为12年,主要内容为《吠陀》经。

婆罗门的教育③佛教教育。

反对种姓制度,主张四姓平等。

场所为寺庙,目的为培养僧侣。

学习内容为佛经经典。

3.西周的教育制度:⑴家庭教育。

从小就进行基本的生活技能和习惯的教育,进而教以初步的礼仪规则⑵小学教育。

首先强调的是德行教育。

小学教育的内容就是德行艺仪几方面,实际上是关于奴隶主贵族道德行为准则和社会生活知识基本技能的基本训练。

⑶大学教育。

有限制,只有少数符合资格的人才能享受大学教育,体现了西周教育的等级性。

学程为九年。

大学的教学,服从于培养统治者的需要,学大艺,履大节。

重视礼乐射御。

大学的教育有计划性,表现为定时定地的进行教学活动。

⑷乡学。

教育内容有明确的规定,以德行艺”为纲,实行定期考察和推荐。

⑸考核和奖惩。

⑹师官合一。

由于“学术官守”和“学在官府“,因此,教师由职官兼任。

西周的教育机构和行政机关不分,导致”政教合一“。

[1、类型:分国学、乡学两种。

前者是设在王都的学校,有小、大两级。

后者是设在王都郊外、六乡行政区中的地方学校。

2、教师:“官师合一”即教师由政府官员兼任。

3、教学内容礼、乐、射、御、书、数:礼乐按其内容的性质,属于政治教育的范围。

射御是军事教育方面的内容。

书数是基础文化课。

以礼乐为中心的六艺教育是奴隶社会制度的产物,在它的发展初期,是一种注意在实用性的基础之上,文武兼备,知能兼求、德智体等方面都等到发展的教育。

]
4.斯巴达和雅典教育共同之处:①教育都为奴隶主阶级服务。

斯巴达和雅典都是奴隶制城邦,教育都是贵族的特权,并为奴隶主所垄断和控制。

在这两个国家,教育都具有强烈的等级性。

两者的教育目的都是为了培养维护奴隶主统治的人才。

②教育都重视体育和军事训练。

努力城邦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因此很重视体育训练。

③教育体制都比较系统完善。

两者都有一套较完善的教育体制,对儿童不同阶段的年龄阶段所收的教育有严格的规定。

不同之处①政府对教育的态度不同。

斯巴达采取严格的集权领导,强调全部由奴隶主国家负责管理,教育开支全部由国家支付。

雅典对教育采取放任政策。

因此,雅典盛行私人办学。

雅典把教育子女视为家庭的重要职责。

②培养目标不同。

斯巴达统治者对内实行暴政,对外则实行防御,侵略政策,奴隶和平民经常反抗,因此,斯巴达人以训练勇敢善战的士兵为重任。

雅典的手工业和商业十分繁荣,文化,科学,艺术也很发达。

这种经济使雅典教育的目标是竭力培养其为身体强壮,品德优良,多才善辩而且有文化修养的和谐发展的人。

③教育机构,内容,方法不同。

教育机构方面,斯巴达为锻炼战士,设立兵营式的教练所,青年士兵团,进行尚武教育。

雅典则由私人设置多种类型的学校,任人选择。

在教育内容上,斯巴
达的教练所和士兵团以军事训练和体育锻炼为主,雅典则在习武之外,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具有高等教育性质的修辞学校和哲学家的学员则提倡水平较高的理论科目的讲授和争辩。

在方法方面,斯巴达强调服从师训,刻苦训练,雅典则对启发诱导比较重视。

第三讲
1.汉代的文教政策:1)汉初统治者以到家的清静无为作为政治指导思想,汉初流行黄老之学。

A.重视知识分子作用。

B.允许开办私学。

C.废除“挟书制,允许人们自由的收藏,携带,讨论《诗》《书》。

2)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确立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并采取以下措施:设五经博士,建立博士弟子制(标志着汉代太学的建立),以儒术取士,视学制度。

汉代的官学体系:书P108
2.太学的创办:公元前124年,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为博士置弟子,标志着太学的正式设立,也意味着以经学教育为基本内容的中国封建教育制度的正式确立。

太学的特点:1)为国家培养“经明行修”的管理。

2)御定统一的教材3)传经必须遵守“师法”和“家法”。

4)建立了定期的考试制度。

考试基本采用“设科射策”的形式。

3.先秦时期私学特点:第一、私学与学派互不可分,一家私学就是一个学派,学派的创办者几乎都是思想家,他们既是学术带头人也是教师。

这一时期的私学教育与政治结合较为紧密第二,每一家私学均形成了自己私学的独特的风格特点。

这些特点往往是私学间相互区别的标志,也是私学大师力争自己学派独树一帜的用意所在。

第三,这一时期的私学都没有固定的场所
第四,各派私学招收的学生年龄差异都较大,基本上没有年龄的限制。

只要对办学的私学大师传授的内容有兴趣,均可入学受教
第五,教育的多面性与仕宦的现实性开始紧密结合,私学大师刻意以自己的政治主张为当权者所用,以达到显于诸学的目的。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代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是战国百家争鸣的中心与缩影,也是当时教育史上的重要创造,对中国古代学术、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过重大的历史影响。

(1)稷下学官的性质:稷下学宫是一所由官家操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

①稷下学宫由齐国官方出资举办,始终不改变养士、用士的基本目的。

从其主办者和办学目的来看,稷下学宫是官学。

②稷下学宫是由养士制度发展演变而成的教育机构,它保持了充分尊重士人之讲学,不加干涉与限制的风范,其教学与学术自由体现出私学的性质。

③稷下学宫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政议政作用的高等学府。

(2)特点:①学术自由,表现在:稷下学者“不治而议论”,拥有相当的独立和自由;来者不拒,包容百家;欢迎游学,来去自由;学术论辩,相互争鸣及吸取。

②待遇优厚,包括给予“不治而议论”的政治待遇及优厚的物质待遇。

(3)历史地位:①促进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的发展。

②显示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和创造精神。

③稷下学宫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

它所独创的官方操办、私家主持的办学形式,集讲学、著述、育才与咨政为一体的职能模式,自由讲学和自由听讲的教学方式,学术自由和鼓励争鸣的办学方针,尊重优待知识分子的政策,都显示了它的成功之处。

④留给后人的思考:稷下学宫尊重贤士,尊重学术,其思想学术、文化教育的成功却未带来齐国政治的成功。

4.宋朝的文教政策:⑴重视科举,重用士人。

北宋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开始重用文人。

正因为政治上迫切需要文人,于是便利用传统的科举制度,大量取士⑵三次兴学,广设学校。

宋初重视科举考试,忽略了培育人才,兴文教的政策开始侧重于兴学育才。

⑶尊孔崇儒,提倡佛道。

其主观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但积极提倡的结果,是儒佛道三家逐渐融合,最终孕育出了新的思想体系---理学思想。

唐朝的文教政策:⑴崇儒兴学。

主要表现在:尊孔;提高儒士的地位;皇帝亲临国学观释奠;
重视儒经的整理和研究⑵兼用佛道。

唐代统治者鼓吹三教并用,但总体上还是儒术居于主导地位,而佛教和道教知识作为信仰和精神寄托⑶发展科举“制诸州岁贡三人”,标志着察举制向科举考试制度转变的开始;“始建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的形成。

⑷任立私学。

鼓励私学是政府的政策之一。

强调民间私学要施行礼教。

5.科举制度的创建与发展: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通过逐级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因分科取士而得名。

科举制在中国历史上存在时间达1300余年,经历多个朝代的发展变化。

(1)、隋炀帝创设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产生。

(2)、科举制度在唐代逐步完善,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考试制度。

科举考试步骤是:乡试---省试---吏部复试。

(3)、宋代科举制度得到强化和改革:扩大科举取士名额;提高及第者的地位和待遇;严密立法,防止作弊。

(4)、科举制度发展到明清进入全盛期,八股文考试取士达到规范化、制度化。

科举制在社会上占有崇高的地位,对当时的官僚政治、文化教育和士人生活都有重大影响。

清末科举制盛极而衰,走向穷途末路。

1905年清廷废止科举制度。

科举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1)、科举取士满足了封建君主专制政治的要求,收到了集权中央、巩固封建统治的效果,促进了社会的稳定。

(2)、科举制比较详明严密地开创了考试取士的规模,具有一定的客观标准,与察举和九品中正制相比,比较公正、比较合理,比较符合历史发展要求,对当时的社会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3)、学校教育与科举考试互为依存,其关系即养士与取士、育才与选才的关系。

由于选才与育才的标准和要求比较一致,科举制度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

另一方面,学校教育完全屈从于科举的要求,沦为科举制度的附庸。

(4)、科举制的流弊主要有:国家只重科举考试,忽视学校教育;科举束缚思想,败坏学风;表面公平,实际录取标准仍以权势门第为转移;由于科举指挥棒的影响,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5)、中国科举制对世界东西方都有一定的影响。

在东亚,日本、朝鲜等国曾仿行科举制;在西方,法、英、美等国借鉴科举制建立了现代文官制度。

中国成了考试的故乡,考试制度的发源地。

6.书院出现的原因:1)北宋科举取士规模日益增大,而宋初官学长期处于低迷不振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书院应运而生,起到了填补官学空白的作用。

2)朝廷崇尚儒术,鼓励民间办学。

3)宋代形成了新的理学教育思潮,一些著名的理学家和知名学者在山林名胜之地修习讲经制度。

4)五代以后,雕版印刷背惯犯采用,使书籍变得方便。

5)在理学教育思潮的推动下,出现了一种高于蒙学的,高级的教育组织形式,即宋代的精舍和书院。

书院概况:
7.清朝官学制度的特点:第一,重视八旗子弟教育,广泛的设立各种名目的旗学;第二,在府州县学中创立“六等黜捗法”对生员实行动态管理,使他们的升降与学业成绩紧密挂钩。

此外,还设立俄罗斯文馆,重视俄语人才的培养,并在国子监实行分斋教学制度等。

明朝官学制度的特点:⑴做为最高学府的国子监有许多新发展①放松了学生的入学资格根据学生来源不同,分为举监,贡监,扇监和例监等②创立监生厉事制度,使学校培养人才与业务部门使用人才直接挂钩,有利于促进学校教育,提高人才素质③实行积分法,使用源于宋,发展与元的这一方法更为完善⑵地方官学得到空前发展⑶社学制度更趋完善⑷形成了从地方到中央相衔接的学制系统。

8.书院的特点:①书院作为一种教育制度已经确立②书院促进了南宋理学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③书院官学化的趋势已经明显
13.(1)第一次兴学:范仲淹在宋仁宗庆历四年主持的,史称“庆历兴学”。

兴学内容主要有三:
①普遍设立地方学校,诏州县立学②改革科举考试,规定科举考试先策,次论,次诗赋,罢贴经,墨义。

③设立四门学,允许八品至庶人子弟入学④以胡瑗的苏胡教法为参照,改革太学(2)第二次兴学:王安石在宋神宗熙宁年间主持的,史称“熙宁兴学”。

其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

②恢复发展州县地方学校。

③恢复与创立武学、律学、医学等专门学校④编撰《三经新义》,作为统一教材。

⑤改革科举制度(3)第三次兴学:蔡京在宋徽宗崇宁年间主持的,史称“崇宁兴学”。

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州县普遍设学。

行三舍法。

②新建辟雍,发展太学③以学校取代科举取士④罢科举,改由学校取士。

⑤建立州县太学级别相联系的学制系统。

以上三次兴学运动,虽然前两次均未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但都不同程度的将宋朝教育事业推进了一大步。

第三次兴学,对宋朝教育事业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更是超过前几次。

因此,这三次兴学运动史宋朝兴文教政策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体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